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行吟天下
内容
试读章节

就在唐僖宗离开四川的几年后,一个叫韦君靖的陕西人来到大足,并成了此地的军政首脑。

在战乱迭起的唐末,军阀多如牛毛,杀人越货,抢夺地盘者比比皆是。这个韦君靖自然也不能例外,据说他也是个无恶不作的军阀。不过,他却有一点不同,原因是他还勉强算是个佛教思想的信仰者,所以他叉El夜担心起自己的后事来。想想自己毕竟杀人太多,作恶太甚,心头难免有点生畏,惟恐日后不得善报,无法轮回。这种思想一起,韦君靖便坐不住了,思来想去后,他还是决定要开山凿石,立佛避祸。于是,就在这种最朴质的想法下,大足有了第一次成规模的刻石风气。

这里本来远离中原,甚至还略显荒蛮,所以鲜有匠心独具的工匠,好在僖宗南逃,一路尾随而来的流民甚众。于是韦君靖只是用了一些政令,便招来了大批的一流刻石工匠。就在离大足城不远的北山,他们开山凿石,兴建石窟,由唐末而起,历经五代和两宋。

当我甩开人群,拾级而上,那排石刻长廊立时让我惊羡。

那些对美的构建,那些线条的流转,那些令人痴醉的神态,它们灵动而不浮华,威严又非恫吓,潇洒且无累赘。一个个凿下的刻痕,正如中国书法里对于线条至美的追索。它让生命涵盖着无尽的力度,它们是在舞,是在跳,是在奔,是在跑,这些深具力度的线,飘过千年,久历积淀,而今看来,却叉依然活泛。这里是线的艺术,即便是一尊尊石刻,它们也能汇入宣纸,成为画面。即便是一片衣袂,一根佛指,一串念珠,一件饰品,它们也能收揽韵致,灵动不凡。这里没有风干的躯体,只有奔腾的生命,静态之下,皆是磅礴的力度,它们踩着鼓点,激起红尘,一路滚滚。面对这样的美,我无法视若惘闻,这些作品的创造者,只是一些工匠,它们由北而来,一路颠沛,衣食难保。又在一纸政令的驱使下,重拾刻刀,再塑至美。百年之中,大足刻石之声不灭.一刀一凿,凸起凹陷,是否他们已将此视为生命的宣泄。

这些石刻找不到一个有名姓的作者。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仅只是工匠,更是艺术大师,是画家,是雕塑家和建筑家。历史隐藏了这些伟大者的名字,满目史书尽被杀伐的功业占据着,即便可以勉强拼凑出几卷属于艺术史的纸页,却大都又被帝王的权威所罩盖。这些应召而来的工匠,多半不是文人,手中既无笔墨,满腹言语便只得储藏胸中,转而化作精湛技艺,世代沿袭。他们是缔造过美的,历史对他们太不公平!长期以来,那些工匠都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无言之中,他们只得埋头闭目,然后又拿起凿刀,挥汗如雨。比之于欧洲的菲狄亚斯和米开朗琪罗,中国古代的雕塑家们实在不幸。

公元九世纪到十世纪的那些日子里,中国政局成了历史中最动乱的部分。一个个朝代在几十年中数番更迭,皇帝成了频繁的赶场者,亮相和谢幕也尽是悲戚的闹剧。在北山外面,是僖宗的疾驰,是朱温的野心,大唐终究扛不住了,几百年的盛衰,哗啦啦裂作几块,又被抢夺,又被分割。五代的更迭,十国的动乱,这个时代,实在不是一个理想的去处。这一百年间,弥散的硝烟几乎熏黑了几堆史册。这时,苏东坡还没有来,这里只有一个李煜,在金陵的皇城中发闷,对着四十年的家国,看着三千里的山河,惶恐之中,案上的小令终究没有作用,赵匡胤的兵锋已经跃上了残破的石头城。

就在五代,无序的战争并没有使一切停滞,这里还有一帮善男信士,他们慷慨的拿出积蓄,请来工匠,依着这片山头,铛铛作响。远处的莫高窟还在建着,不过那里有些远了。这时候,中原的王朝自身不保,无暇他顾,一批批工匠也告别云冈,逃离龙门,尽数南来。在这时,无名的大足挤上了历史的拐点,它承接起大唐的余脉,并汇聚了一批真正的艺术家,然后命他们开凿石山,接迎宋代。  宋代,一个制造美丽的称谓!

刚刚还是威武的天王,端坐的佛陀,猛地一瞬,时间便流泻到大宋的时空。晚唐的余息没有了,流畅的线条淹没了残存的法度,大唐不再了,哪怕只是一片衣襟,一个回眸。往前走去,一尊“数珠观音”立在一旁,她嘴角微翘,妩媚恬静,衣带飘然,身姿略倾。她的双手握在腹前,她不是老年形态,而是散发着青春之美的人间女性,浅笑一抹,拉进苍生。这不是魏晋造像,满是神秘,令人生畏,虽具美感,却又不敢亲近。在宋代,佛与人的距离在缩短,人们依然虔诚,依然跪地膜拜,但温婉细腻的宋人已将她视作人形,倾尽心力,创塑美态。在大足,菩萨被人间吸纳,她们成了恒定美学的标杆,后来者干脆去掉“数珠观音”的叫法称,改之为“媚态观音”。一个“媚”字,用之于观音立像,好似轻蔑不敬,有乱纲常,但美的体昧已然冲脱礼教,摒弃牵绊,扎入人心。P4-7

目录

自序

寻迹大足

剑门关

山水精神

沉重的泰山

千秋雪

长安月

天下大佛

跋涉者

斑驳汴梁城

白公墓

嵩山

高原羌寨

南行记

汉代小城

古道瘦马

阁楼前的宴席

序言

人总是奇怪,当你身居闹市,杂务缠身的时候,自己的心性却总会给你来上一点反抗,它会迫使你去思虑种种,辨析过往。而在诸多繁冗的思索中,我竞也不免变得焦渴,充满期待,于是,我推开门板.迈出脚步,去一程程的走,一路路的看。后来,总觉得不算尽兴,于是便生出了此书的若干篇什。

我不是饱学大儒,更不是什么喜欢啃书的学者.所以请大家原谅我的没出息,不长进,因为我多半是写不出什么有用的篇目的,顶多也就是娱己娱人而已。但虽说是娱己娱人,起码也要摆出一副做事情的样子来才好,所以我便一坐数月,有了那些名目不一,难经推敲的文字。写这些文字时,我大概还算年轻,毕竟才二十一岁的光景,所以用以改善修正的时日尚多,因此我也便乐于让大家来指点和批评。

我常想历史是否就意味着辉煌和颓势,光彩或屈辱,不过,稍待年岁逐增,竟也发现这里不光只是冰冷的字迹,还有一群鲜活的生命。在那些历史的暗角之中,有阴森,有惨淡,但也有豁达和情性。历史像是一条直线,它一笔拉到了现在,而文化则是一条曲线,它扭曲摇摆的挨到了今天。文人则成了那条牵引曲线前进的针头,他们常常锋芒毕露,但又会被磨损的锈色斑斑。

正如我在《长安月》中提及的颜真卿。当他兄侄殒命,悲痛之际,他只有取出竹笔,借着冷冷的烛光,涂涂抹抹。那一刻,颜真卿在伏案疾书,他在老泪纵横,而身后的王朝却在摇曳,却在飘零。历史提供了这个难得的视角,我们大概可平视起这位书者,这位将军。在这时,颜真卿再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他不过是一个失去家人的老者,力竭声嘶的唐人,他身影单薄,又无人怜惜。或许,史页里留给这个场景的笔墨实在吝啬,但我们却可以透过那些稍显吝啬的字迹,看到一个充满血肉的生命。所以,我认为艺术和生命在此结合了,这种结合是超越时间概念和历史局限的。也或者颜真卿就是那根针头,他久被磨蚀,跌跌撞撞,但却与历史的车轮争竞到了现在。

当我一路去去,竟也发现在我身旁,一个个时代都已终结,它们消失于一块块灰暗的残碑,匿藏在一片片瓦砾和土堆。王朝不再了,历史沉默了,在那些荒原之上,或许只有一两个人在悄然肃穆,在呆然伫立。我大概正踩着一块石砖,我无法将其撼动,它太苍老,我却又太年轻,只有摩挲,只是注视,百年千年,兴废之间,皆在一阵西风,一场冷雨里化灭了踪迹,在此,我年轻的生命的确显得渺小。

所以,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悲怆感,这种感受只有用笔写来才算过瘾。站在那些曾经兴亡过的地域,揣想往昔,竟发现一切都已不再,它们都以消隐,都已退去,那些曾是多么耀眼的名字,多么伟大的构建,而现在,却什么都没有了,想到此,我又不免怅然若失。我记得我曾到过河南登封,那里有一座中岳庙,那天当我寻摸过去时,已然日近黄昏,那里的道士正做着晚课,那些声音听似语势平缓,但其实却跌宕有序,大有玄机,它们伴着一阵青烟,穿过门外的古松,融进夕阳的薄雾。我呆在门前,不禁怀想种种。历史,过客,来人,似乎都以湮没,遁藏于这片夕阳的经声。就在庙墙外面,一代代王朝,一世世文人,现在,都已不复。或许我的笔墨确实在做着无用的铺排,但即便是无用,我也算执着过一次,慷慨了一回。想来人生就那么点时间,留给我们折腾的时日本就不多,所以,我能有机会在一件事情上花些功夫,费些时日,大概也能勉强算作幸运。

历史里的纷繁不是我想要的,我更喜欢那些被文明青睐的人群,那些被历史选择的智者。他们以一腔气血,一片痴情,固执的站着某个风卷云起的关口,横着眉,竖着目,任由世间的秋风吹打,任凭嘲讽与污秽的倾泻。一个时代总会有这么一批人,总会有一批忘记自己而又觉醒自己的人,不过他们往往不会好运,要么衣食不全,要么颠沛流离,甚至还会有客死异地的危险。杜甫或许便是如此,他一路行去,他不知自己是在跋涉,他也不知前路会在哪里,但是他却以一种最为敏锐的眼光记载了身边的一切,他是那个时代的先觉者,他得以被历史所青睐和选择,或许,这便是不朽。同时,他又的确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在那些江水边上,便出现了一个难得的三度景深,憔悴的杜甫,破旧的老船,后面还跟着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 我常想,是否有一些东西能够超越时间,它不属于无情的史册,也不属于单调的墨迹,它是超越文化,超越地域,超越人生的东西。这种东西能够时隔千年,却妖旧如新,能够历经各代,却又不被隐没。它对于目不识丁的人而言,不会成为他们的苦恼和懊丧,它对于风姿卓异的人而言,又能使之低首和敬慕。想到此,我也渐渐有所彻悟,大概一个文化形象在历经浩劫之后,便会升格为一种生命形象。这种生命形象已然不是单纯的肌体感官,而是一种文明血脉的传承,它们不是符号,不是数字,也不光是一句旬诗,一幅幅画,而是一个个活脱脱的人,是一股股强健奔涌的力,是这些,汇成了文明的脉络。它不会有所偏袒,它不会流连于烦嚣和锦绣,是它的出现,才构建起华夏文化的精髓,如果这时,还在谈论艰涩的学问,我以为,实在显得无用和窘迫。

我比不上李白,李白家资颇厚,所以买得起船,雇的上马。我则不同,既是囊中羞涩,又是才智平浅,我多半只有穿一双旧鞋,戴一顶草帽,背一个破包,一路走走停停,看到有趣的事情便停下,看到几个破庙老观也停下,于是凑凑热闹,谈谈闲话,就这样来回走了一程,现在想想也算有点意思。

现在,那些历史过去了,有的只有几卷旧书,被人摆在那里,虽视作经典,却被高高孤悬,终究没有多大意义。至于那些精彩过,傲岸过,敞亮过的文人,也已作古多年,他们成了一个个遗迹,散落各处,引着后来者去纷纷追寻。我想会不会有这样一个时代,它能比秦汉更磅礴,比魏晋更风流,比唐朝更包容,比宋代更糕致,又比明清更多元,大概,现在就正是时候了。

我或许还是太年轻,我没有过多的积淀,没有深厚的学识,我的目光太浅,我的视线太窄,我撑不起挪么多历史的叹息,我猜不透那么多文明的言语。不过。我还是有一点自信,即便没有上述种种,但我却多了一点锐气,增了一些豪迈,至少我还在体验着犯难后的痛苦,迷惘时的挣扎,酒醉后的咆哮,逆境时的惨淡。这些,都不属于成熟,而是青春。成熟或许是人生的目标,但成熟不该过早在青春时代来临,它的降生,会让急促的脚步放缓,会使高亢的笑声低哑,会把勃发的雄姿扭曲,会让慷慨的豪情熄灭。基于此,我以为青春多半还是美的。

或许,我会在未来的某时,笔底也生起一派肃然,我会用严谨的笔调,深刻的意蕴,吐露出心底的所思,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我该继续赶路了,一程山来一程水,迢迢万里,终归有我的去处,何况,我的历程也才刚刚开始。

内容推荐

《行吟天下》作者杨青行程历经四川广元、剑阁、阆中、陕西西安、临潼、河南洛阳、偃师、登封、郑州、开封、山东菏泽、曲阜、泰安、济南等地,历时三十余天。一路上见闻颇丰,自感受益匪浅。《行吟天下》中描绘了作者对历代兴废的喟叹,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伟大,以及古代文人的悲剧。书中既有部分较为活泼的故事性描述,又有作者关于文明、文人、古今的深入思考。

编辑推荐

杨青,蜀中布衣,闲暇时,乐于寻幽问古,且颇爱美景雅韵。弱冠出川游历,探访华夏腹地,赁古骋怀,集结成书。《行吟天下》以一种青年人的平视角度去洞悉华夏文化绵延之脉络,在逝去的古迹中求索失落的记忆,为我们从历史的侧面打开了一扇寂谧的暗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行吟天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63940
开本 32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