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雅谷比编著的《实验与形式:古今波兰艺术与中波艺术交流》是一本国内非常少见的,全面地介绍波兰艺术的图书。它从概述、历史、代表作品等角度论述了欧洲背景下的波兰艺术、中国艺术与波兰艺术之间的关系等艺术论题。
图书 | 实验与形式(古今波兰艺术与中波艺术交流) |
内容 | 编辑推荐 马丁·雅谷比编著的《实验与形式:古今波兰艺术与中波艺术交流》是一本国内非常少见的,全面地介绍波兰艺术的图书。它从概述、历史、代表作品等角度论述了欧洲背景下的波兰艺术、中国艺术与波兰艺术之间的关系等艺术论题。 目录 序 潘耀昌 一、欧洲背景下的波兰艺术 1)罗伯特·昆凯奥:波兰中世纪建筑简介 2)马莱克·瓦勒切克:皮亚斯特王朝最后两位国王时期的克拉科夫艺术(1320—1370) 3)约瑟夫·格拉博斯基:波兰的文艺复兴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艺术 4)亚采克.特里茨基:欧洲背景下的近代(16—17世纪)格但斯克及王室普鲁士的建筑、雕塑和绘画 5)杰兹·马林诺夫斯基:当东方遇见西方:1575年至1763年波兰—立陶宛联邦时期的肖像画 6)杨·K·奥斯特洛夫斯基:被遗忘的巴洛克领地 7)玛利亚·波布珊茨卡:历史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的波兰绘画 8)安德热依·施撤尔斯基:斯坦尼斯瓦夫·维特凯维奇和扎科帕内风格 9)玛乌格热塔·盖伦:克拉科夫形式学派(1917—1923)——波兰先锋艺术的杰出代表 10)伊沃纳·鲁芭:1918年至1939年波兰艺术在国外的宣传 11)维罗妮卡·利谢夫斯卡:就保护标准论亚洲和欧洲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中国艺术与波兰艺术之间的关系 12)爱德华·卡伊丹斯基:艺术和科学之间:麦克·卜弥格绘画以及他的中国丰题作品 13)达奴塔·扎思瓦夫斯卡:波兰的中国风 14)伊莎贝拉·科帕尼亚:远离广州的地方——18世纪波兰共和国的中国流行风 15)卡塔热娜·查波勒斯卡:华沙国家博物馆中的中国纺织品收藏 16)乌卡什·萨多夫斯基:“哈尔滨,伪满洲国北部的文化中心” 17)卡塔热娜·库尔平斯卡:木版画,国际化的语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及波兰的先锋派 18)亚迪娜·则马奈克:文集《中国美学》介绍 三、波兰的现当代艺术 19)彼得·尤什凯维奇:乌托邦与表现理论——波兰五六十年代的艺术批评 20)兹别格涅夫·奥辛斯基:耶什-戈洛托夫斯基中国之行及其意义 21)托马斯·格雷格莱维奇:耶口-潘耐克版画艺术作品中的中国灵感 22)安娜·马尔科夫斯卡:后斯大林冷战时期的克拉科夫现代主义——克拉科夫小组 23)玛利亚·胡撒考夫斯卡:画得美妙,制作精巧,卖得价高 24)玛乌戈热塔·扬科夫斯卡:不同的艺术与相似的艺术——新世纪中波两国艺术中的共同点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实验与形式(古今波兰艺术与中波艺术交流)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波兰)马丁·雅谷比 |
译者 | 陈淑君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520351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2-11-01 |
首版时间 | 2012-11-01 |
印刷时间 | 2012-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0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151.309-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60 |
宽 | 185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