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发生什么事了?大街上都能听到克桑特西普尔的咆哮。像往常一样,苏格拉底不为所动地离开了妻子和家。他才不在乎她的吵闹不休呢!像每天一样,苏格拉底准备到雅典市中心区。还没走出家门几步,只听“哗”的一声,克桑特西普尔打开窗子从楼上照着他的头就是一桶冷水。苏格拉底就像只落水狗一样抖了抖,对目瞪口呆的邻居说:“我不是说过了吗?克桑特西普尔打完了雷总是要下雨的。”他的朋友不能理解他怎么能忍受这么一个泼妇。为什么偏偏要娶克桑特西普尔呢?问这个问题的人得到的教导是:要当一个好骑手就应该选脾气暴烈的马,而不是温驯的。如果烈马都能驯服,其他的也就不在话下了。克桑特西普尔可忍孰不可忍?其实对她来说,忍受这么个丈夫也不容易。苏格拉底不靠石匠手艺老老实实赚钱,而是整天跟各色人等高谈阔论,钻研哲学,顶多能从街上偶尔捡块硬币回家。夫妇俩还有三个儿子,拿什么来养活一家人呢?虽然苏格拉底自己无欲无求,但是无济于事。他总是光脚走路,身上的长袍是他唯一的衣服。他喜欢跟人炫耀:“你们看,我不需要的东西多多啊!”他常用哲学的方式夸耀自己的简朴:“需求最少的人离上帝最近。”这话在克桑特西普尔听来绝对是个讽刺。只有一次苏格拉底曾拥有一大笔钱,那是父亲留下的遗产。可他是怎么处理的?他先把钱借给了朋友,接着又赦免了人家的债务。
公元前500年的雅典,有很多人像苏格拉底一样,徜徉在哲学、思辨和演讲的世界里。大多数同行传授知识都要收钱。这些四处游走的老师被称为“智者”——几乎是个骂人的词。确实有一些人,学生喜欢听什么他们就讲什么。苏格拉底不是这样,他从不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提出尖锐的问题促使他们独立思考,让他们自己找到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贫穷,什么是富有,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善政,什么是恶政。不管是普通的赶驴人,还是骄傲的政治家,苏格拉底都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与苏格拉底对话的人,一开始说的都是些无足轻重的小问题,不知不觉地就进人了关乎人生的大问题。
苏格拉底有很多贵族学生,但他从不收他们的钱,顶多让人请他吃晚宴,偶尔有人请他出去过夜也不拒绝。他从不掩饰自己对漂亮男孩的喜爱,这在那个时代的雅典不是什么骇人听闻的事。他看重的不是身体的爱,而是将思想和灵魂融为一体的爱。
苏格拉底本来就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的父母同样正直。父亲是个勤劳的石匠,教会了儿子这门手艺。苏格拉底表现得相当有天赋,他打造的两座雕像成为雅典城堡的装饰品,经受住了600年时光的侵蚀。让苏格拉底更欣赏的是自己的母亲。法拉蕾特估计在公元前469年左右生下了苏格拉底,她的职业是助产士。后来,儿子常把自己的工作比作母亲的职业。母亲帮助怀孕的妇女生孩子,他帮助“怀着”思想的男人把内心、自我还有真相表达出来。这三样东西像神仙一样是隐藏起来让人看不到的。所以他的工作就是在为人们服务。
用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这个雅典人建立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哲学。虽然在他之前就有哲学家(真相之友),但是这些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自然界的构成、运转方式、水与火、空气与土壤、生命体和无生命体之间的联系。苏格拉底把人放在优先地位,他的目标是解开灵魂与思想之谜,寻找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对与错的答案。也就是说,他在寻求生命的意义: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这些努力让他成为“哲学之父”。
不过他自己一个字也没有写过。我们连他是否会书写也不知道,但他确实受过教育。有一天,一个朋友拿下他手中的石锤,带领他走进了知识的世界。然后他学习了天文、几何、音乐、诗歌、雄辩术。我们对他的了解主要来自学生们的记载,尤其是柏拉图。柏拉图记录下了老师的学说,借此跟老师齐名。苏格拉底的另一个学生兼传记作家是希腊将军、作家克西诺芬。
苏格拉底的活动也不仅局限在思想的世界。作为雅典公民,他履行了自己的义务,服了兵役。公元前431、424、422年,他曾三次作为重型步兵在佩洛波尼西战争中出征斯巴达人。战场上的苏格拉底表现地异常坚韧。即使在冬天,他也赤脚行军。夏天,其他的士兵被炎热折磨地痛苦呻吟时,他悄无声息。别人惊慌失措地逃跑时,他镇定自若地撤退。有一次他拖着受伤的阿尔基比亚德斯一起回去,救了此人一命。苏格拉底平时吃喝不多,可是一旦赴宴,喝起酒来就像灌水一样。最厉害的酒鬼都烂醉如泥的时候,他还能举杯痛饮。
苏格拉底是出了名的怪人,这点让他作为士兵也很受尊敬。在柏拉图记录下的对话录里,阿尔基比亚德斯讲过一个故事:一天早上,苏格拉底站在帐篷外的野地里陷人了沉思,谁跟他说话都不搭理。一整天的时间他都像个泥塑木雕一样一动不动。天黑了他还是纹丝不动。同伴们就开始拿他寻开心。为了不错过他神智恢复正常的时候,有几个人甚至在他身旁支好了帐篷。苏格拉底一直让他们等到了第二天黎明,对着升起的太阳祈祷了几句就若无其事地走开。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