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精神的背景
内容
编辑推荐

越是好的创作、好的作家,与这个时期最普通的现实——特别是大的精神背景,越是发生了分离。时代的精神背景相对于一些个体,正在往后退去。于是,某些个体越来越孤单地呈现和裸露在历史的视野里。

《精神的背景》一书收录了张炜先生近年来的文学演讲、随笔,可以视为张炜先生在当代中国文学“精神的背景”的“游荡”。

内容推荐

《精神的背景》一书收录了张炜先生近年来的文学演讲、随笔,可以视为张炜先生在当代中国文学“精神的背景”的“游荡”。《精神的背景》作者站在时代的前列,对新时期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保持着高度的敏锐,从时代背景、历史变革等多角度,深入讨论当代文化发展中的重大命题,并发出自己冷静而独特的声音,是对现实的考辨、追询、诘难与质疑,也是对当代中国文化与文学“问题”的焦虑与忧思。

目录

精神的背景

时代:阅读与仿制

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

想象的贫乏与个性的泯灭

自由:选择的权利,优雅的姿态

悲观与喜庆之间

文学的现代性

再思鲁迅

书院的思与在

城市与现代疾患

纯文学的当代境遇

精神背景之争

伦理内容与形式意味

今天的遗憾和慨叹

把文字唤醒

“个性”和“想象力”

大物与大言之间

二十年文学阅读的演变

独一无二的文化背景

与全球化逆行的文学写作

潮流、媒体与我们

时代的阅读深度

线性时间观及其他

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

不同的志向

跋一 当代文坛“横站者”的文学质疑与意义重构李俊国

跋二 读《精神的背景》王乾坤

试读章节

精神的背景

——消费时代的写作和出版

现在许多人也许会注意到,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现在,在长达近6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现实背景和精神背景都没有发生过如此巨大的变化。现在,作为集中体现和反映一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思想和文化来说,好像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发生了一些游离,即没有与整个的精神背景完全融汇到一起。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因为它既然从属于精神,就应当与整个的社会生活浑然一体。然而现在不是,起码看上去不是。

实际上,这个时期最杰出的创作者和思想者,他们的作品,已经或正在从一种普遍的精神状态中脱离出来。这个时期的精神作为一种总体背景,对于这些人来说似乎正在逐渐地开始后退——一些最重要的思维成果,正在和整个社会的文化现象、精神状态、现实生活,这种种构成“背景”的东西慢慢剥离开来。这些作家作品与一个时期的精神流向,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已不是越来越密切,越来越趋向一致,而是越来越分离,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疏离的关系。

纵观以往,似乎所有的作家与创作都融进了时代精神的内部,他们的具体存在只是构成了大的文化和精神背景的一个部分。这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得出的认识和结论。但如果从局部看,比如现在,这一切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越是好的创作、好的作家,与这个时期最普遍的现实——特别是大的精神背景,越是发生了分离。时代的精神背景相对于一些个体,正在往后退去。于是,某些个体越来越孤单地呈现和裸露在历史的视野里。

这种奇怪的现象在过去是极为罕见的,起码在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未有过。

现在,最优秀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正在把这个时期思想和创作界的一切喧嚣作为腐殖,全面地营养自己,从中孕育和培植独立的生长。这与过去是极其不同的。因为中国的精神背景和现实背景从来没有呈现出今天这样的复杂感和纵深感。比如说文革时期,比如说新时期刚刚开始的一个阶段,那时候整个精神和现实非常单一,如果有复杂性,也远没有现在这么繁复和立体,没有如此深厚的纵深感,只是单薄的一层。作为一个群体,他们表达的动机和欲望以及结果,都是那么相似。那时的中国是计划经济,无论是现实层面还是文化层面,都不可能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纵横交织的、立体的状态。

任何时期的精神背景都大致由现实生活所决定,它是有厚度的。有什么样的背景,就有什么样的文学和思想。因此今天这种状态,正是出现真正优秀的个体的一个基础。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们将逐一走出这个背景,与浑然的背景分离出来。

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它所经历的过程和由来怎样?

精神平均化时期

对于那个特殊的时期,可以有许多命名和比喻的方式,如“精神板结期”也未尝不可,反正都能明白是什么意思。极“左”,文化专制,都在说以往的精神贫瘠和苍白,还有荒芜和恐惧。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在中国一直是试图建立新的文化精神和艺术标准的探索时期。50年代初尽管在文学创作:在思想和精神领域过分简单化和幼稚化,但的确有新的要求,有创新的强大欲望,而且这种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中国当时有几亿人口,它试图打破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以及从清代开始传人的一些西方思想,以建立和创造出崭新的中国文明。在文学上,我们稍一回顾就会想起很多明朗而简单、却也清新天真的翻译和原创作品,这都是整个精神文化努力的一部分,而且这种努力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那个时期的绘画、音乐、小说和戏剧,都呈现出差不多的色彩,倾向与趣味、形式和内容,都差不多。

现在一般认为那个时期的精神现象,比如艺术创作,非常平庸单调——但是冷静思之,一切也远没有那么简单,还不能用一句“平庸”就把整个时代给概括了。因为那个时期的创作,除了如上所说的幼稚单薄,尚有自己独特的道德伦理内容,有探索的生气;当时在全世界范围内运行了几百年的商业化秩序——还有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受到了一次巨大的冲击。这当然是从苏俄文学开始的。所以如果放到历史和世界的大框架上去考察的话,它的确是一次猛烈而沉重的冲击和大胆的创新。

所以,当时整个文学界的清新气息显而易见。但是继续下去,在相当漫长的时段里没有一个自由活泼的个性空间,仅止于开始,就让人厌烦了。再美好的东西一旦被过分分享、复制和因袭,就会造成一种“平均化”的态势。大家都这样表达和思想,就势必会变得单调无聊,整个精神的土壤板结了、僵化了,绝不可能再有强盛的生长。

那个时期的简单、荒诞、创新、粗暴,还有纯洁和热情,等等一团矛盾都集中在同一体里,一种崭新的概念过早地完成并草率地推行到民众中,特别是知识分子中,其结果就是精神领域里的专横性和封闭性,这对于一个民族是非常可怕的。

那时作为个人已经没有了思想,当然也没有了艺术。所以说思想和艺术的“大锅饭”、平均主义,比日常物质生活中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更可怕更有害。就在那个时候,我们在文学创作、艺术和思想方面,基本上失去了个人独立创造的天地,机会均沾,但不逾规范半步。P1-3

序言

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天下为公”和“天下者我们的天下”,中国的知识分子乃至黎民百姓都有一种强烈的济世情怀。正是这种绵延不绝的情怀,使中华民族屡克危难,紧密维系,历数千年而不竭,且日益成为衔接东西方文化的一种强大黏合剂。

“天下思想文库”将秉承这一深厚的人文传统,崇尚理性,批判与建设并重,鼓励不同观点的争鸣,悉心采集知识界、文化界富有价值的成果。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各种思想和思潮的合力推进,任何单极化的思维方式不仅无助于当下中国的文化建设,而且有碍于一种扎根本土的民主理念的健康生长。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需要每一位知识分子及普通公民给出理性的判断和清醒的认知。这是我们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天下思想文库”愿意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及社会进步,留下一行清晰而坚实的足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精神的背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986081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5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5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