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
内容
编辑推荐

未去过美国的人,看到的只是道听途说的轮廓,模糊着、不清晰;生活在美国的人,作为异国人,由于自身的偏见与束缚,自我排斥着美国文化,难以融入;想去美国的人,憧憬着、希望着,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美国生活。

王逅逅编写的这本《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以90后的独特视角,通过身边的小事、趣事,以幽默风趣但具有哲思性的语言呈现给读者一个鲜活、生动、原生态的美国。

内容推荐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中,一个90后的留美在校生,呈现了她眼中的美国教育、美国文化和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细腻却不絮叨,动情却不伤情,观察细致,见解客观。她以年轻一代的新锐视角捕捉到美国的细节,有别于我们所想象的世界。她为我们打开一扇扇窗,欣然欣赏陌生的风景;推开一道道门,从容探寻门后隐藏的秘密。她的文字透着些许青涩,但有朝气,字里行间有着女孩特有的温婉,更有林徽因式的“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

中国文化的缩影是太极图,强调差异,更强调融合。王逅逅写美国,了解美国,同时通过了解美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爱中国。美国,是另一个系统,中美两个系统不知道哪个系统更优良,但逅逅的观察可以成为让我们了解另一个系统、另一个社会的一扇窗户!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代序一:邂逅/001

代序二:另一扇窗户/004

第一篇 走到地球另一端

 融入美国,请相信陌生人/003

 如果想在美国成功,那么:请Do/it/the/American/way/008

 为什么美国人要让孩子去打工?/013

 Work/Hard,/Party/Hard.努力工作,喝得烂醉/022

 记得出门带本书/029

 在美国,你约会了吗?/038

 校园里的人生大温拿/041

第二篇 囧在美国

 被误解的大多数/049

 免费医疗是流浪汉的专属/054

 大麻,陪着青春度过/059

 重庆楼——一个中餐馆的故事/062

 舌尖上的美国/071

 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爱/075

 离上帝多远/080

 民主,你得到你应有的了吗?/085

第三篇 不值钱的原则

 无论你有多少缺陷,都可以性感迷人/093

 美式人情味,假装的冷漠/096

 傲慢与偏见——不偏见的美国人/099

 “搞不懂”的美国人/105

 假金发和嬉皮士——美国的姑娘们/108

第四篇 越走,越遇不到的美国

 芝加哥——浓缩的世界/113

 夏威夷——美国之外的美国/121

 长岛——被遗忘的富人区/130

 国会山——另类人群的生活/135

 迈阿密——海滩边的浮华/139

 纽约——你可以成为任何人/144

 得梅因——每个美国人,其实都是农夫/151

第五篇 越近,越难读懂的美国人

 谁说了算的幸福/167

 上帝的孩子/175

 有些人你永远不会懂她——玛莉亚/181

 高贵的人儿/191

 谁不孤独?/196

第六篇 中国人有多焦虑?

 文理教育,你后院的钻石/203

 中国学生在美国=外地学生在北京/211

 成功是给予有功者的奖赏/216

 美国名校真正看什么?/222

 因为每个人,都值得有二次机会/240

 东海岸的贵气,中西部的野性,中国人的焦虑/244

后记:一个羊角面包的故事/256

试读章节

融入美国,请相信陌生人

最近看了一个被很多人转发的视频,一个小孩滑着滑板摔倒了,一个修路大叔把他扶起来。小孩马上又去帮忙扶着一位老奶奶过马路,老奶奶过完马路,小孩离开。老奶奶看到一个姑娘找不到零钱付停车费,于是拿出零钱来帮她付。最后这样一圈下来,好事做到了最开始的修路大叔的身上,广告就此结束。

视频讲的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信任、帮助、和谐共处。

很多人最近给我发站内信、留言,想让我写一写如何和美国人成为好朋友,怎样具体地去融入美国的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想就从“信”说起。

中国人不是不信任人,是只信任熟人。说“熟人”都有些广泛了,因为大部分人还都对最好的朋友“防着一手”,中国人真正能信的基本上只有家人。

要是被同事骗了,也就是问候问候人家老母,然后不断匿名举报私底下打游击战,什么人家走过你伸一下腿这样的伎俩,而要是被亲戚骗了,被老公骗了,被儿子骗了,那就生活一片昏暗了。

而美国人,防卫的心理比起中国人要小很多,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成熟,还有就是美国人群居的观念不那么重,所以个人为集体付出少,受到他人伤害就小。比如说美国人基本上不会为家庭而牺牲朋友,该和朋友出去照样出去,该干自己喜欢的照样做,可是中国家庭就非常会互相牺牲。

一个三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某一个当了官,所有人都理所应当分一杯羹,如果这个官沦陷了,整个家族都得跟着遭殃。所以中国式的信任是“熟人模式”,而美国式的信任更多是“生人模式”。

好,举一个例子。周六早上我在睡觉,一个中国同学打来电话,说楼下门关了,自己没带卡,让我穿衣服下去给他开门。我第一个反应就是你敲门啊,肯定有人在里面的。他说不行。我说那你看旁边走过的人借张卡啊,他说哪儿好意思,不好麻烦美国人,和中国同学熟,所以麻烦中国同学靠谱。

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听到是什么想法呢?我的感觉就是,因为你跟我熟、我“方便”,所以你要麻烦我。而旁边那么多美国人走过你不借,是因为你和他们不熟,所以“不方便”。

在飞机上经常遇到的情况是,中国人无论怎么累都要自己把箱子搬到上面的行李架中,而从来不寻求陌生人的帮助。可是美国人如果自己做不了,就一定会寻求旁边人的帮助。的确,这是能够表现我们中国人勤劳勇敢、自力更生,但我认为这更说明了我们被中国这个连生存都困难的环境给吓惯了,生怕陌生人对自己怎么样。就像是小时候妈妈每天重复三遍的话“不要吃陌生人给的糖”。而我们很自然地把这种心态带到了美国。

如果想融入,想要最大程度地去感受新的文化,就要像婴孩一样,摘下你有色的眼镜去看世界。在美国文化中,和中国非常不一样的就是对陌生人、不太熟悉人的信任。

在这里我列出了以下几条,大家可以做一下尝试,说不定能够达到视频里的效果。

一、对路上的陌生人微笑

在学校里,如果迎面走来一个人,我一般都会对他(她)微笑,当然有很多人直接移开了目光,但还是会有一部分人冲你微笑。那一刻,你会感觉自己像要飞起来一样,很开心。

二、向你的美国同学寻求帮助

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也是经常窝在屋子里,有什么事只跟中国同学说。我的“不好意思”,也“不想麻烦”我在美国的接待家庭和美国同学。

有一次考试没考好,我在屋子里待了半天,终于忍不住了出去抱着接待家庭的妹妹大哭了一场。没想到家里人非常高兴,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我相信他们的表现。到了大学也是一样,中国的留学生普遍会有“不想麻烦美国人”的想法,认为我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暴露自己的弱点是一件很丢人的事,但是恰恰是你向你的美国朋友求助会让他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信任。

我曾经写过半夜到我同学的寝室里去给他读诗的事,在那之后我们成了非常好的朋友。有评论说那是因为我是女生,才让此美国男生浮想联翩。首先,此人不是直男;其次,他后来跟我说,他感到最开心的是我能够把我的东西和他分享,相信他的评判,让他非常感动。所以,不要担心你的美国同学会不会嫌你“麻烦”,你如果需要帮忙,只要真诚地去求助,美国人都是很愿意提供帮助的,而且这种信任能够拉近你们的距离。

P3-6

序言

邂逅

邂逅一个人,是谓有情;

邂逅一本书,是谓有意。

上午十二点刚刚结束一个会,下午一点半还有一个会接着。我和逅逅的第一次见面就这样见缝插针地安排在了午餐时间,当时,她还是一个大一学生,刚从美国回来,暑假期间来电视台实习。

窗外烈日当头,人流如织,我们在屋里倒是隔绝了喧闹,沉心静气下来。“老师好,这是我高中时写的书。”逅逅毕恭毕敬递给我一本书——《体验美国中学教育》,表情既自信又羞涩。一个九零后,的确后生可畏啊!一个月的实习转眼即逝,逅逅的表现无可挑剔,甚至是超乎我的预期。

她首先是个有思想的倾听者,会在你说话时,捕捉到有趣的话头、新锐的观点、感人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再加以自己的分析判断,为写作积累素材。她还是个生活丰富又能严格自律的人,电视台实习工作、开公司、办网站、接待世界各地的朋友到访北京……每天都像踩着风火轮,但她仍旧能够沉下心来,坚持每天清晨六点起床,开始至少一小时的写作,然后再是上学、实习或是其他事。她更是个知行合一的佼佼者,当看到她顶着重感冒还在翻译节目稿件,一地鼻涕纸映衬着执拗的表情时,我脑海里怎能不浮现出她在书中描绘的雪中转学的画面,她不是写得煽情,而是做得决绝,她不是写一套做一套,而是内心纯净、用生命写作的人。

半年后,一本新书即将面世,逅逅随意发给我了几个章节,让我不忍释卷。

我爱她的精神。是“天下大同”还是“天下大不同”?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因为没有绝对的答案,我们就像登山的人,从不同的路径无限接近顶峰,却永远无法到达神的领地。生命的目的不在于一个结果,生命的玄机就在于不断地求索!逅逅做到了,她勇敢往前走,打开一扇扇窗,悠然欣赏陌生的风景;她推开一道道门,从容探寻门后隐藏的秘密。最终,她打开了自己,与她所看到的风景融为了一体。拥抱了不同,却成就了大同,我为这种精神所折服。

我爱她的气质。虽然字里行间还透着些许的青涩,但女性独有的温婉气质已露端倪。我不禁想起林徽因的一句话:“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逅逅的文字就流淌出这样一种优雅:细腻却不絮叨,动情却不伤情。一个个异乡求学的故事,活泼泼呈现在我们眼前,没有多余的情感宣泄,体现了一种内在的控制,是作家的心力体现。书中描写的重庆楼的奶奶,重逢后的擦肩而过,几度欲言又止的纠结,展现出一个女孩内心成熟的过程,不疾不徐,柔中带刚。

我爱她的力量。翻开书,年轻人的朝气扑面而来,我从中读到了对未来的乐观,因为朝气就是希望。逅逅在微博里这样写道:“你的学校里有世界各国后裔的学生,你从小长大的玩伴是墨西哥人,你最喜欢的餐厅是中国餐厅,你在学校里学习法语,你的老师是亚裔,你的父母是非洲裔,你家里又接待了一个从德国来的交流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一个人怎么可能不成为一个世界人?是啊,地球村、世界人,你无法抗拒的潮流趋势,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隔膜和偏见从未消失,摩擦冲突还在升级。我们夹在两股力量之中,我们需要正能量!巴别塔修不成,因为种族不同、语言不通,何谈同心协力?中国文化的缩影是太极图,尊重差异,更强调融合。逅逅写美国,爱美国,同时通过了解美国让她更好地爱中国,如果每个年轻人都传递这样的信念,我们还用担心世界末日到来吗?

那个初次见面的中午,我问逅逅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她说父母为了纪念不期而遇的缘分,感恩邂逅。多么浪漫而深刻的寓意!于是,我把我们的相识也归结成一朝邂逅成知音,生命中还有多少不期而遇,我期待。邂逅一个人,是谓有情;邂逅一本书,是谓有意。诸君有情,不负书香。  沈澜

北京电视台环球大直播总导演

后记

一个羊角面包的故事

美国有一种食物,叫作:奶酪、火腿、鸡蛋和羊角面包。

羊角面包是一种法式食物,但是三明治的夹法却是完完全全的美式夹法。当我法国室友看见我手里买来的羊角面包的时候,一她摇摇头:“只有美国人才能做出这样的食物。”

高中在美国交流的时候,每周日从教堂回来之后我们都出去吃饭。第一餐,墨西哥餐;第二餐,意大利餐;第三餐,中国饭;第四餐,韩国烤肉。

我问我的接待家庭:“我们什么时候能吃美国菜?”美国爸妈面面相觑:“我们平时就吃这些,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正宗的美国菜。”

所以在美国能够看见世界各地的移民,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却都有一个名字叫作“美国人”。每个民族不同的食物,经过改动,就全变成了美国菜。每个民族不同的音乐,将这些元素混在一起,就成为了美国流行音乐。每个民族不同的意见,经过全民的投票,变成为了举国的政策。美国对于我而言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这个国家神奇地将许多看上去不可能交集的文化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共同的身份。

在我高三的时候我曾经在美国中部爱荷华州的小镇交流一年,与一个美国家庭住在一起。这个家庭给我非常大的影响,以至于我一直以来在美国填的家属栏里都是我美国父母的名字。一个刚刚从中国高中教育体制里被拉出来的女孩被放在一个美国学校和美国家庭里。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不甚了解,却又去了解一个新的国家,这种文化的冲击是双重的。一方面我对于很多事情的认识都是到了美国才开始的,根本就没有接触过中式的版本,而另一方面我中式的思想却又根深蒂固,无法接受美国人的想法。就这样挣扎地过了一年,其间换了学校,经历了多次和我妹妹从开不开车窗到谁做家务这类的争吵,写了一本在2010年年底出版的《体验美国中学教育》,这大概是我对美国初期阶段的认识。

接下来是我回到十一学校的一年,这一年虽然是在国内申请,但是我对于美国的了解却更深了。就像是倒了个个儿来,是在国内了解中国,却同时又能把这体验与我在美国的经历进行对比。在这一年里我去了几乎所有在北京举行的大学招生见面会,见到了各所大学的招生官,也对于美国的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学校里请的前康奈尔大学招生官Lee先生也给了我不少的帮助。我们经常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他告诉我他在天坛所感受到的从未感受到的宁静,我告诉他我在美国基督教家庭里生活对于宗教内心的挣扎。同时我还找到了两份教中文的工作,在教中文的过程中和我的学生们也经常交流住在东西两边的心得。

来到Haverford之后,我顺利地融入了这个环境,因为前面两年的基础已经让我很熟悉美国的环境了,但是很快我又发现这里的环境和美国中部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Haverford是一个非常东海岸、非常小的文理学院,有着一种“为学习而学习”的精英思想。而不管学校里的人承不承认,我的同学们大多数都来自美国前的1%的家庭,所以整个学校非常不具有代表性,却又完全代表了美国的精英阶层。我一度觉得Haverford太小、太学术,每个人都衣食无忧满怀希望地努力学习,很少有人有着那种从底层走起的“美国梦”的想法,让我觉得非常不习惯。可是待久了以后却又发现也正是这种思想让这个群体非常特别。而我也有了一群非常好的朋友,便抹消了转学的念头。

在大一结束的暑假,我自己一个人去了夏威夷,在夏威夷的几个青年旅舍里度过了美好的二十天。我热爱夏威夷,它是那么美国化,却又那么非本土。那里的人不认为自己是美国人,但是作为一个亚洲人,我又能够去和夏威夷人平等地对话(他们对亚洲人没有敌意),所以夏威夷也成了我了解美国很好的一面镜子。这次独自旅行让我爱上了单独旅行,于是我在秋假的时候又自己来到了迈阿密,彻彻底底体会到了这里的浮华和疯狂。

我写美国,因为我热爱这个国家。我的另一个家庭(爱荷华州的家庭)在美国,我的好朋友们有很多是美国人。更重要的是,了解美国让我更好地来了解中国,了解我文化的根。

书评(媒体评论)

逅逅写美国,爱美国,同时通过了解美国让她更好地爱中国,如果每个年轻人都传递这样的信念,我们还用担心世界末日到来吗?

——北京电视台环球大直播总导演

她以一个在校学生的身份,从一个刚步入校园的年轻人的视角,观察美国校园,乃至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她所捕捉到的细节,想必有别于像我这样离开学校已经十年的“老一代人”所能够看到的,而或许正是国内的青年所希望了解的。

——何峰 斯坦福MBA 点名时间创始人

她是个非常优秀非常有思想的女孩,她在人人上写了很多关于文理学院的文章,我的博友就把她的文章发给我看,我可以从另一角度了解文理学院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某某网友

看了你的主页觉得有种特别的感觉,感觉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感觉,有一种向往和好奇。有种特别想把英语学好的冲动,虽然很多次都有过这样的冲动,每次都没办法坚持下来,我决定每次泄气都来看看你的主页。看你的照片,你的日志,你的心情,然后感受很多,期待也会很多。能给别人勇气,向往和决心,真好。谢谢你。

——人人网友张羽薇Vivian

你好,我想认识你。我觉得你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女生,我有时会迷失自我,而你的日志让我清楚了一些东西……

——人人网友贺茗

GoGo,刚才读你以前的文章跟最近的文章已经不是一个层次的。加油!虽然咱都差不多大。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精彩。很喜欢一句话用时间换天分。

——人人网友孙英豪Edwards

你好,看了你的日志很有感触,虽然身为在日留学生,但是多少都有一些共同点,希望能成为好友,多多交流!

——人人网友崔子鸣

你好,能加个好友吗?我看了你的文章,有时我身处异乡,也会有类似的的经历,我赞同用开放的眼光思维去看待不同的东西。

——人人网友王学伟

从校内的一个分享,读到你的关于金台夕照男的日志,觉得有很多启发,又追到了你的“第三只眼”,很不错,很高兴认识你。

——人人网友潘宇航

你好,很想加你为好友哦,很喜欢你的日志你的思想,读起来都很有共鸣~

——人人网友王皓月Whyn

我喜欢喜欢喜欢喜欢你的网站!加油逅逅!

——人人网友姚绮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逅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2062491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3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8
16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