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出发去美国
内容
编辑推荐

青春之旅,让梦想照进现实。

一个箱子,一张机票,穿越太平洋,去听听地球另一端的故事。

一双脚,十座城,罗朗的《出发去美国》里给你所有对生活的想象与现实,独立、自由、不羁、热情、疯狂。

如果还有梦,那就出发,因为,出发,才能到达。

人生不过三万多天,趁着年轻,勇敢一点,剥离寂寞,去找寻那无处安放的青春。

内容推荐

《出发去美国》简介:最美的人生,在路上,车水马龙的纽约城,淘金致富的旧金山,壮丽绝美的黄石公园,童趣梦幻的迪斯尼,驰骋66号公路,看西部狂野,漫步迈阿密沙滩,邂逅火辣美女,光临美国洋楼,看草坪前松鼠跳跃……这个国度就是这么让人心醉。《出发去美国》作者罗朗只想说,只有在路上,才能欣赏到最美的风光!只有在路上,才能找到最好的人生!

目录

前言

出发,才能到达

第1章

穿越:在太平洋上空

第2章

体验:田园式生活

第3章

极致:芝加哥的前世今生

第4章

沐浴:在佛罗里达海滩

第5章

追寻:基韦斯特故居的六趾猫

第6章

记忆:在旧金山街头

第7章

放逐:于西部原野上

第8章

风情:从纽约到华盛顿

试读章节

第1章 穿越:在太平洋上空

抬起手腕,现在是美国时间深夜12时35分,地点是美国芝加哥以南约150英里远的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第1934号楼C室的卧室。

这趟旅程,除了地点是确定的,时间已经变得模糊不清,这是所有国外旅游的人所必须要遇到的。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调过三次手表,数次将指针拨来拨去,时差让人头晕目眩,白天瞌睡,夜晚失眠。此时的重庆,家人刚刚吃过午饭,准备午休,而这里却是半夜时分。

过去两天的行程,许多情景还历历在目。7月15日晚23点22分(美国太平洋时间)从旧金山飞往芝加哥,我靠在舷窗边睡了一会儿,耳机里飘荡着悠扬的钢琴声。不知不觉中醒来,时间已经是凌晨3点钟了。机舱外面的导航灯在闪烁,云天相接处一片红霞,下面是暮色蔼蔼的云层,中间是一条鲜红的彩霞,彩霞上面是微微发白的晨曦。晨曦之上是些不规则的圆形剪影,这是密歇根湖反射来的光芒,弯弯的像港湾一样,美丽极了。舷窗下面可以看见淡黑色的大地,闪烁着城市的灯光。

7月15日早晨7点40分我们从重庆江北机场飞到上海浦东机场,然后从浦东飞往旧金山,再转机飞往芝加哥。从芝加哥赶往香槟城,最后从香槟分校到达住所,已经是第二天晚上的午夜时分了。整个行程需转机三次,加上在机场逗留的十多个小时和延误的航班,旅途是非常漫长的。尽管如此,这样的旅行已经非常轻松和愉快了。今天的行程可以在两天之内完成大陆之间的跨越,抵达东西半球,而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第一批留美学生,从上海乘船到达旧金山,在海上的航行要花两个多月的时间,世界的距离已经被极大的缩短了!

经典著作《八十天环游全球》中讲到,1872年,一个英国绅士费雷亚斯·福格先生和“改良俱乐部”的朋友们打了一个赌,称自己能在80天内环游世界。他带着精明能干的法国仆人“万事通”,用遍了当时所有的交通工具,轮船、火车、马车、邮船,包括雪橇和大象。终于,这位非凡的绅士在旅行中以超乎寻常的冷静、精确和准时,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创造了一个世界记录。

我们的飞机出发时间是下午6点多,我计算着飞行时间,和福格先生的邮船比较一下。跨越太平洋的时候,已经是夜半时分了,窗外什么都看不见。

当欧洲人天天在大西洋上航行的时候,他们还不知太平洋的存在。直到1513年,西班牙探险家从巴拿马海岸才见到此洋,把它称作“南海”。航海家麦哲伦坚持认为有一条通往“南海”的航道,1519年9月20日他率领一支船队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港出发,开始远洋探航。1520年3月船队达到南美海岸,10月底绕过维尔京角,在南纬52℃发现了一个海峡。这个海峡弯弯曲曲,波涛汹涌。麦哲伦船队在海峡中摸索前进,航行了一个月后,才找到海峡出口,这个海峡就是麦哲伦海峡。通过海峡进入“南海”之后,船队在这个大洋中顺利航行了3个多月,海面一直风平浪静,欣喜之余,船员们为这个浩瀚的大洋取了个吉利的名字:太平洋。

穿越太平洋,麦哲伦船队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福格先生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而我们只用了一个晚上!

当飞机降落的时候,你可以清晰地看见城市海岸线,长长的跨海大桥在蔚蓝的大海上,一眼望不到头的白色桥梁在蓝色的大海中延伸,宛如一条白带飘过大海,干净而流畅。

着陆之后,我们来到美国海关。国土安全部的职员仔细地检查我们的各种证件。这位海关职员长得很像汤姆·克鲁斯,配上深蓝色的警服,又酷又帅。他很有礼貌,让我把左右手的食指进行生物扫描,定位拍照。通过海关,我们接着办理去往芝加哥的联航手续,航班要等到晚上23点22分才能出发,在旧金山机场要待上一整天的时间。

旧金山国际机场(SFO)是美国西海岸的门户,建在海边,整洁有序。机场像一个巨大的章鱼,周围是伸出的触手。机场的门口,有两条轻轨环线,红线和蓝线,联接众多的机场出口和地下停车场。无人驾驶的两节轻轨车厢,把搭乘的乘客送往不同的出口和入口。我们坐在轻轨里,围着机场转了一圈,感受美国社会的自动化程度。

吃完饭,我们来到美国国内航班检票处。此时正值“美国911事件”之后,机场的安检手续非常严格,两个星期前刚发生过伦敦地铁爆炸案。气氛紧张的安检人员,每天都不敢掉以轻心,让我们脱鞋、解皮带、开包检查,用扫描器扫来扫去,在身上和包里仔细摸索,又把皮鞋脱了,折腾半天。我真是很可怜这些安检人员,他们每天都在紧张度日,工作强度非常巨大,但是却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出关以后,我们来到候机厅。去往芝加哥的航班很多,差不多每两个小时就有一班,而我们的航班是在11点以后。登机的人慢慢多了,我才意识到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机场了!乘客有黑皮肤的、白皮肤的、棕色皮肤的。其中一个乘客将近两米,穿着花格西装,打着黑白相间的领带,带着一副墨镜,高高的鹰勾鼻,像动画片里的联邦密探。

飞机腾空而起,我看见夜幕之下,灯火闪烁的旧金山,一片灯火璀璨!城市的高速公路奔腾着流水般的车辆,街区的灯光清清楚楚,你甚至可以在飞机上数出它们的盏数。飞行高度渐渐升高,这些灯火变成了无数的钢花,宛如岩浆流溢在黑色的大地上,又像金丝线绣在黑色的法兰绒上。

带着耳机,我慢慢睡了一会儿。舷窗外是闪烁的导航灯,下面是暮色中的苍茫大地,我就这样飞翔在美利坚的国土之上。  P14-18

序言

出发,才能到达

每个人都有旅行的冲动。不管他们旅行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冲动无时无刻不盘绕在他们的心中。大多数人没有去旅行,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能。单一环境的生活,即使这样的环境舒适无比,也很难让一个人安心。人们总是梦想着外面的世界,这在孩童时期就开始显露出来。小孩儿总是喜欢围着一个出了远门回家的大人,拉住他的手,翻看他的行囊,让他讲述外面的故事和趣闻。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在“作者自述”中写道:“我素来喜欢到新地方旅游,热衷考察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还在孩提的时候,我就开始了旅行,少年时代,我的观察领域更加广泛。节假日的下午,我均是在周围的乡下漫游,历史上或者传说中的著名地方,我都搞得一清二楚。我甚至曾在一个漫长的夏日,自己爬到远处的那座小山上,登上山顶,极目眺望,方圆几英里的辽阔地方尽收眼底,我突然发现自己栖身的天地竟然如此之广阔,真是大为惊讶。”欧文的体验不独为其个人的体验,也是众多读者心中的一种共鸣,这是一种潜藏的集体无意识。即使进入成年之后,许多人为生活而奔波,为工作而辛苦,这种少年时期的热望依然潜藏在内心深处。

美国作家梅尔维尔生长在纽约的曼哈顿,他观察到许多曼哈顿人有一个有趣现象:“成千上万的普通百姓,一个个像沉默的哨兵,在做着海洋梦。有的靠着木头桩子;有的坐在埠头前梢;有的越过从中国来的船只的舷墙向远处眺望;有的高高地蹲在索具上,像是要登高望远,更好地看到大海。然而这些都是岸上人,一星期六天关在板条灰面房子里,不是站柜台,便是坐一天板凳或爬一天书案。怎么会是这样的呢?”

怎么会又不是这样的呢?太过熟悉的环境会让人厌倦,太过熟悉的环境会让人失去活力,程序化的生活让人麻木,旅行是一种自然的冲动。正是这样的冲动使人类走向了非洲、亚洲、欧洲,以及美洲,使我们的足迹散布到五湖四海的每个角落。

每个人都能体会到旅行之前的那种亢奋,这是一种带有强烈快感的亢奋。因为一个未知的世界唤起了你沉沉的活力,你神经的每个末梢都被这种未知的旅程刺激着,兴奋不已。你麻木的神经开始苏醒,各种感官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共同感受一个陌生世界的方方面面。

旅行也是一种逃避。它可以让你丢开那一切恼人的、刻板的俗务,去往一个陌生的环境。在旅途中,你可以悠然地品茶,安静地观察周围的世界。随着旅途的推进,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风景,以及不一样的心情,每天都给你惊喜。如果国外旅行的话,此种感觉则更加的强烈和直接。你逃避在一种新鲜的感受之中,使你早已钝化的感官仿佛重新洗了一个澡,变得生机勃勃。  在古代世界的人类旅行史上,众星闪耀,规模宏大。无数的商人、战士、僧侣、传教士、冒险家和流浪者,他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从西方到东方,从北极到赤道,从一个大陆漂流至另外一个大陆,他们在陆地和海洋上漫游,跨越无数的山脉河流,穿越广袤的荒野和雪原,把人类定居的边界扩展到每处陆地、每个海岛。许多人的经历也许比我们所能够想象更加传奇,更加惊险。可惜,大多数人并没有留下他们非凡的记录,也没有流传下他们奇异的故事和经历。

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衡量,旅行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即使是环球旅行,在飞机、轮船和火车的帮助下,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是,这在古代世界,是多么的困难!距今1350年前的一位中国僧人在公元627年,孤身一人西行取经。我们今天已经很难想象出27岁的玄奘当时所要面对的艰难险阻和死亡的危险。他穿越了兰州、瓜州和高昌国,得到了高昌国王的资助,翻越帕米尔高原。他穿过阿耆尼和屈支等国,到达碎叶城,拜见了西突厥王叶护可汗。可汗欣赏他的勇气和毅力,给他提供了所经诸国的信件和陪送的突厥骑兵。在可汗的帮助下,玄奘顺利地经过西域十国,翻越大雪山,来到印度北部。进入印度境内,他穿过滥波、健驮罗、乌仗那等国,至迦湿弥罗国。随后又渡过印度中部的恒河,后又至吠舍厘国,一路南行至摩揭陀国,留学当时印度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即《西游记》中的西天雷音寺,参见了百岁的戒贤法师。凭借其过人的记忆力和领悟能力,玄奘在戒日王召开的曲女城佛法大会上成为论主,无人敢与之辩论,从而声明远扬,无人能及。

现在,我们已经很难想象玄奘在路上所经历的磨难了,其实,这个故事现在给我的启发是,它更多地是反映了一个人要走出国界,探访未知的外部世界的艰难和勇气,反映出古代世界的长途旅行者所要经历的生死考验。

1271年11月,另一位古代世界的旅行者马可·波罗跟随他的父亲和叔父从威尼斯出发,踏上了寻求东方世界的传奇旅程。他们一行三人,从地中海东岸阿迦城登陆以后,便沿着公元前一世纪初叶开辟“丝绸之路”东行。他们骑马和骆驼,跋山涉水,穿过两河流域,中亚的沙漠地带,翻过帕米尔高原,经过喀什、于田、罗布泊,到达敦煌、玉门一带。经过三年半的艰辛跋涉,终于在1275年5月到达上都(今内蒙古的陀县西北),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热情欢迎和盛情款待。

即使得到了君主和国王的庇护,我们也可以想象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之下,长途跋涉是多么的艰辛。长途旅行者不仅要面对长途跋涉的疲劳,还要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战争、瘟疫等作斗争。长途旅行往往使人丢掉性命,这些长途旅行者,不应称之为旅行者,更应该称之为冒险家。1295年,当马可·波罗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六年的威尼斯时,很多人都惊讶,因为没有人相信他们还活着。长途跋涉使他们面黄肌瘦、疲惫不堪、衣裳褴褛、语言变调。他们的亲戚甚至将他们误认为形迹可疑的异邦来客,拒之门外。

我更佩服古代世界的旅行者,他们的旅行,其实不能称之为旅行,乃是一种远征,需要克服探险过程中的饥渴、危险和死亡。旅程是如此的艰险,使许多人望而却步。在古代世界中,真正的旅行家很少,他们需要勇气,因为当时的旅行多带有冒险的成分。

当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旅行,即使是长途旅行也不再是艰险与磨难,反而成为一种体验与享受的过程。但是,因为一些因素,现代人旅游同样需要勇气。

英国19世纪末浪漫主义作家史蒂文森,26岁时身患肺病,便放弃律师的业务,到欧洲大陆去旅游休养。他的旅行方式很特别:他买了一头小毛驴,上山探幽寻胜,写出了《骑驴旅行记》;他又买了一叶小帆船,在风光明媚的法国北部和比利时航行,写出了《内陆航行记》。1888年,他买了一艘帆船,巡游了夏威夷群岛,在火奴鲁鲁住了六个月。他最后来到南太平洋的萨摩亚岛,在岛上定居写作,直到去世。他的经历很特别,他是一个以旅游来修身养性的人。他并不在意旅行的目的地,而在意旅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认识感受。他在漫漫的旅途中观察自然,体察人文,从事写作。这是充满诗意的旅程!正是身体的疾病使他摆脱了日常的俗务,促使他将有限的生命时光投入领略大自然造化的神妙之中。他所采用的交通工具:毛驴和帆船,都是非常原始的交通工具,但是丝毫不能影响他畅游自然的激情。

爱默生写道:“对于那些因劳累过度或人情险恶而导致身心残破的人来说,大自然如同一剂良药,能使他们恢复健康。当商人和法官从闹市的喧嚣中脱身,重新看到蓝天与绿树时,他们便恢复了人的身份。在自然界永恒的宁静中,人又发现了自我。人的眼睛若要保持健康,就少不了地平线的存在。只要我们能看到远景,我们就决不会感到疲劳。”

我不知道史蒂文生在夏威夷巡航的时候,是否领悟到了爱默生所言的这种境界。但是可以肯定史蒂文生是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人,他的毛驴和小帆船,驶向的不是人类社会,驶向的是人迹罕至的山区,驶向的是太平洋上的小岛,他所在乎的是壮丽的大自然。“西风吹动大量云团,把它们分割成越来越小的粉红色絮片,又给它们染上难以形容的柔和色调;而当时的空气中饱含着生命的搏动和香甜气息,使人觉得呆在家里真是一种痛苦。”

我也是一个渴望走出家门的人,但是走出家门的愿望,对于我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小时候,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和交通的极其不方便,走出家门的旅途充满了艰辛,而也正是这种艰辛使得内心深处对于外面的世界更加充满了好奇、渴望和憧憬。外婆说,解放前这里没有铁路,只有马帮,骑着马要走一个月的盘山路才能走出大山。路上虽然有驿站,但马帮常常遭受泥石流和土匪盗贼的威胁。当时的人很少出门,只有马帮和商人经常穿梭在这些山间峡谷之间,他们的通行往往要依附于当地警察和军队的护送。对于外部世界的想象就是伴随着经商的马队带回来的一张丝帕、一颗果糖或者一盒火柴开始的。那个时代,这些东西都是极其珍贵的,从千里之外捎来,带着旅途的艰辛,冒险的代价换来的。祖上有一个亲戚远嫁至上海,后又至重庆,晚年才回到家乡。她爱给小孩们讲讲外面的世界,小孩儿们也围着她不放,缠着她讲外面的世界。她说外面的马路都是柏油铺的,上面走着老爷车。孩子们想不通,柏油马路是什么样子,难道马路要用油来铺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从成都出发,要穿大渡河、安宁河、龙川江等,翻越大小凉山,穿越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地理地形。建国之后修建的成昆铁路,被誉为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在不可能修筑铁路的地方修筑了一条铁路。铁路平均每1.7公里有1座桥梁,每2.5公里有1座隧道,许多地方桥隧相连,全线的桥梁和隧道占线路总长的百分之四十,施工的难度和付出的巨大的代价可想而知。铁路的开通也给家乡闭塞的小城带来了外面世界的消息,大人们最高兴的事就是坐火车到成都出差,小孩儿们最渴望的就是从外面带回来的糖果和糕点,喜悦常常要持续很多天。

九十年代,我外出读书,开始在这条盘绕在大山深处的“空中铁路”穿行。从此以后,进进出出。金口河车站、黑区沟隧道、勒古洛夺泥石流导槽、一线天石拱桥、金沙江大桥、铁马大桥、沙马拉达隧道,还有铁路沿线的铁道兵烈士陵园等,都变成了记忆中的一部分。后来才知道,这些从车窗中一闪而过的地名都是最为艰险的路段,也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座座丰碑。

从此以后,火车就成为了我的主要旅行方式。从成都到重庆,从重庆到广州,从广州到上海,从上海到北京,从北京到昆明,我乘坐着绿皮火车在各条铁路线上悠然自得。

史蒂文生的旅行方式使我意识到现代旅行者的某些失落。史蒂文生所采用的方式:骑驴和买舟,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所采用的普遍方式。这种方式虽然不太便捷,但却是一个独立的运输工具,保有一个个体的舒展空间,能够使人体会到旅途中的乐趣,饱览两岸的风景。“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审美景色已经被火车穿过隧洞一闪而过的模糊景象所取代了;个体的舒展空间已经被群体的压缩空间取代了。公共交通成为我们时代的标志,也是现代旅行者的出行方式。现代旅途成为点到点的一段距离,成为一段段铁路标示和航线图,旅途中的印象被压缩成为车厢中的印象,成为昏昏沉沉的睡眠和摇摇晃晃的模糊记忆。

学生时代的旅途慢慢地结束了,这样的行程也渐渐变成了回忆。工作之后,什么都方便了,反而出门少了。生活似乎回复到了家乡生活时的情景,平静单调而安稳。旅途中的照片收在相册里,有时会翻出来仔细端详一番。照片中的那个年轻人神清气爽,兴高采烈,而现在是否已经丧失了对于旅行曾有的那种冲动?也许书读多了,就会暮气沉沉、老气横秋。书房里搜肠刮肚的写作,灯下浩繁卷帙的阅读让人觉得头脑昏沉、四肢麻木。有时真想推开窗户,走出家门,出去换换空气。“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秋雨先生不也是在这样的苦读中,推开书房的门,开始远行的吗?古人说,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行路的过程中就会有感触,就会有思考,一旦踏上旅途,就会有思如泉涌的感觉。余秋雨说,“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秋雨先生用自己的步履去实践古人的召唤,感受山川的文化。大地沉默无声,一切人来人往,路上的风声雨声带来诸多感受,无穷的思绪在心头荡漾。

我不仅渴望走出家门,更渴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于是,我用一年的时间走遍了美国大部分地区。中部到了芝加哥、圣路易斯和密苏里等地,往南游览了奥兰多、迈阿密和基韦斯特,往西游览了旧金山、黄石和大峡谷,往东游览了纽约、费城、华盛顿、波士顿和尼亚加拉等地。这趟旅行为我打开了一道窗户,使我在旅途中了解了一个国家独特的人物风情。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需要的是惠特曼般的自信,需要的是桑德堡的力量,让我们抛开自己狭小天地的那点依依不舍,走向更为广阔的天与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出发去美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2059118
开本 32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10
14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