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毕淑敏医学心理小说精荟(长篇选)
内容
试读章节

北方的初冬,繁茂的林木落尽了树叶,天地间豁然开朗。一排排挺拔的杨树和婀娜的柳树,都异乎寻常地苍凉起来,枝和叶的分垒从来也没有这样清晰过。最强壮的叶子也坠落在地,成为飞扬的尘土。哪怕是最小的枝干,仍顽强地抖擞在西伯利亚来的寒风中,把透向地面的阳光,遮挡出纤细的褐色阴影。

沈若鱼下了车,欣赏着清冷的风光,一时间竟忘了自己的初衷。

一辆猪肝色的“林肯”,悄然无声地停在沈若鱼身边。如果不是掠起的黄叶翩然飞上她的脚面,几乎难以察觉它的逼近。

沈若鱼这才回到现实中来。

车门缓缓地打开了,一股遮挡不住的香气,像炊烟一般逸出。

伴随着这种昂贵的进口化妆品的香味出现的,是一位比沈若鱼打扮得还要乡土气的年轻女孩。

“大姐,你也是到戒毒医院来的?”那女孩倒是毫不认生,单刀直入地打招呼。

沈若鱼一时无法判定对方的身份,点了点头。

“那我们就先到门诊室去吧。”女孩熟门熟路地说,随手掩好了车门。浓咖啡色的车玻璃清晰地映出了周围的景色,将车内的情形吞噬。

“我叫席子。”女孩说。她脸庞红红,好像鞭炮二踢脚的外衣。声音也有一种清脆的爆裂感。

“是真名吗?”沈若鱼忍不住问。

“爹妈起的。”席子没有正面回答,用一种和她的年纪不相符的老练说。

“你就叫我青稞吧。”沈若鱼主动相告。

“好。青稞大姐。”席子喊得很亲热。

走过茂密的树丛,面前是一座灰色的小楼,周围被铁篱笆包围着。只是那铁篱笆上缠绕着黄色的藤蔓,在寒风中枯燥地飘荡着。可以想见,夏天时它们曾经非常茂盛,用自己的身躯几乎成功地掩盖了铁篱笆的嶙峋。那时候若不是走得极近,发现不了绿色温柔下的冰冷。冬天剥去一切伪装便原形毕露。

每一扇窗户都钉着坚固的铁条,幸好隐约透出的雪白窗帘,稀释了恐怖森严的气氛,要不几乎会让人误以为是监狱。

沉重的铁门微微开启着,好像侧着身子就能通过。当你推动的时候,才发现那条缝隙不过是假象。铁链从里面很艺术地锁住了,非常坚固。

“怎么办呢?”沈若鱼一时不知所措。

“你预约好了吗?”席子狐疑地问。

“是啊。”

“那你怎么能不知道怎么开门呢?你大概不是个一般人,哪有一次没来过就能住上院的?”席子自语着,幸好并不要求回答,伸手按了门旁隐蔽处的一粒红色按钮。

沈若鱼心里暗骂简方宁,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个院长真是太马虎了,让她在医院碰到的第一个人那里,就露出破绽。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医生,披着雪白的工作衣,掐着一把巨大的钥匙,缓缓走来,打开了铁门。

“来了。”他简短地同两位病人打了招呼,面无表情。好像18世纪古堡中高傲的管家,默不作声地提着他的大钥匙,在前面领路。

“滕大爷,您好。”席子说。

沈若鱼往旁边看了看,想找到席子姑娘如此亲昵称呼的老大爷。身边冷风萧萧,一派空寂,除了老医生,别无他人。

“滕大爷,今天空出的床位多吗?”席子继续问。

“不多。只有一间女病房,正好你们住进去。”老医生头也不回地说。

原来滕大爷就是面前这位管家模样的医生。管医生叫大爷,沈若鱼第一遭碰到。P2-3

目录

《红处方》

潜入戒毒医院

庄羽的故事

毒鸳鸯的爱情

周五的讲述

白色和谐

遗书

生命的绝笔

《拯救乳房》

叫醒魔鬼

绿色的羊羔皮纸

这个小组姓癌

夜半铃声

苦涩的青苹果

熟悉的陌生人

天堂里的政委

爱也需要证明

想象死亡

子非鱼

死亡盛典

《血玲珑》

意外的消息

燃烧的母爱

特别的礼物

医疗方案

命运弄人

医生的选择

是药还是人

序言

说真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医学心理小说,只是觉得自己做过医治人们生理疾病的医生,也做过医治人们心理疾病的医生,当我写作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融入这一部分经历,常常以一个生理和心理的医生角度来看人,看这个世界。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从喷泉里涌出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从这个角度讲,我笔下滴落的文字,多带着来苏水和心理诊所的气味。现在我把它们归拢在一起,就成了这部书。

当初我为什么要写它们呢?

首先是为了自己的需要。

忆起刚当医生那会儿,我整日生活在骇然中,对病痛与死亡噤若寒蝉。一次又一次面对残喘的生命却无力挽回的绝望感,铁颚一般蛀咬我脆弱而敏感的年轻神经。为了掩饰虚弱,我只能以缄默面对死亡,内心惶恐无助。有时一个日久生情的病人死去,心碎的感觉翻江倒海,竟觉万念俱灰。随着年龄渐长,读书稍多,我才意识到这种悲痛欲绝的凄凉感,来自对死亡的抗拒和回避。当我开始写小说时,病痛和死亡自然成了素材和主题。生存就是向着死亡的进发。生命存在,死亡也离得不远,交织在一起就是斑斓人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的病痛,都是死亡派来投石问路的先锋。如何面对它们的联手围剿,是人生的大课题。

生命之箭始终向着死亡的目标飞翔,终结的靶心早已傲然矗立。人的生存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这不单是一个抽象的哲学问题,更是每个人非常具体的行动路线。

我当心理医生时,访客盈门。尽管人们前来探讨的问题五花八门,甚至千奇百怪,但核心的聚焦点,几乎都要落在你如何看待生命这一命题上,百试不爽。其准确度之高,令我由惊奇生发出敬畏。

人是一种高级生物。在温饱满足之后,便有爱与尊严的需要。世上所有吃饱饭以后的烦恼,基本上都是与此有关。追问到最后,都与如何看待生死有关。

城里的人们几乎看不到死亡,死亡被封闭到医院雪白的帏帐之后,被浓重的药水浸泡着,与世隔绝。工业社会将正常的死亡从乡间搬到了城市,从渐行渐远的自然消解变成了充满人工痕迹的抢救。我至今对“抢救”一词心怀惴惴。这是一个直接从工业化大生产中移植来的术语。君不见“抢购抢兑抢修抢班夺权”……凡事只要“抢”,就有了紧迫与暴烈的味道。在正常情形下,死亡是不需要抢的,死亡是渐进和缓释的。

人们对于死亡的好奇与探索是与生俱来的。人为地封闭了解死亡的天然途径,只为疑惧和恐吓留下了空间。见缝就钻的商人,岂能放过这一块令人垂涎的黑色蛋糕?荧幕上充斥的死亡是夸张和不自然的。为了种种剧情的需要和商业的噱头,死亡被随心所欲地描述成:恐惧的、黑暗的、血腥的、冰冷的、丑陋的、残暴的、惊世骇俗和匪夷所思的……如果说夸张渲染只是一方面,那么另一个方面就有充满诱惑的效果。在一些作品中,死亡被描绘成一幅精致画卷,凄美妖娆、缠绵悱恻并具有神话般的可逆性等等。

作为艺术的死亡,可以有其发挥的空间。但是这种描述在人们对正常的死亡缺乏认知的空白之处膨胀,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它所起到的传授和导向的力量就变得诡异而虚伪。

死亡是生命的正常部分,死亡是生命的最后部分。死亡是成长的最后阶段,死亡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现代医疗技术的帮助下,绝大多数的死亡,可以是平静的,安宁的,洁净的,有尊严的。

当我们能够坦然地接受死亡,生命的质量因此而提升。死并不是失败。既不是病人的失败,也不是医生的失败。死亡是可以接受的必然之路。

入的一生,除了阳光和欢颜,一定包括病痛和死亡。有读者曾问我:你先是当医生,每天见到的都是愁眉苦脸的病人,然后又当心理医生,来的人都向你倾倒苦水和垃圾,你怎么能够亲眼目睹无数死亡和灾变,而不晦暗和悲观,这如何做到呢?

我并非金刚不坏之体,也常悲痛欲绝痛不欲生。好在它们并不会长久地统辖我的全部身心,而是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消化崩解,让我重返温暖。生命和死亡,是我们人生的两个翅膀,只有都清楚思索过了,翅膀才算硬了,你才能飞翔。恍然大悟地发现原来死亡不过是人生的最后发展阶段,穿过之后,依然可以从容和达观,依然可以美丽和安详。

我在阿里11年,在那些没有暴风雪的晚上,会一动不动地仰望星空,因为太无聊了,没有报纸没有电视,甚至也不能聊天,因为所有的话都已经说完。那时我没有读过康德,不知道面对星空和面对内心,是人类最庄严的时刻,只是以一个年轻人的幼稚在想——最渺小的星星,也比一个人的生命要长久得多。人生有清晨,人生也是有夜的。夜晚过去了,就诞生黎明。黎明是我们的,夜晚也是我们的。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期待安宁与尊严。

因为死亡横在路上,生才显得弥足珍贵。生固欢喜,死亦从容。善待生死,平缓离别。亲爱的读者们,我知道有一天我将如飞而去,与人间永诀。我对于病痛和死亡的思索,我对于死亡的慨叹,我对人的心理的探索,便都在我曾经写下的这些文字中。它们曾经帮助过我,让我逐渐达观安宁起来。我现在将一些有关医疗和心理治疗题材的小说聚拢在一起,和读者们分享这些故事。

长篇小说部分加以浓缩凝练,为的是能够节省大家的时间和金钱。如果你翻阅后喜欢,可以找长篇小说的原文来读。如果你不喜欢,便就此打住,损失的时间和金钱也都比较局限。

感谢我的责任编辑和插图作者,感谢他们付出的智慧与时间,感谢他们创作性的劳动,让此书蓬筚生辉。

毕淑敏

2012年12月8日

内容推荐

毕淑敏编著的《毕淑敏医学心理小说精荟》内容介绍:人们对于死亡的好奇与探索是与生俱来的。人为地封闭了解死亡的天然途径,只为疑惧和恐吓留下了空间。见缝就钻的商人,岂能放过这一块令人垂涎的黑色蛋糕?荧幕上充斥的死亡是夸张和不自然的。为了种种剧情的需要和商业的噱头,死亡被随心所欲地描述成:恐惧的、黑暗的、血腥的、冰冷的、丑陋的、残暴的、惊世骇俗和匪夷所思的……如果说夸张渲染只是一方面,那么另一个方面就有充满诱惑的效果。在一些作品中,死亡被描绘成一幅精致画卷,凄美妖娆、缠绵悱恻并具有神话般的可逆性等等。

作为艺术的死亡,可以有其发挥的空间。但是这种描述在人们对正常的死亡缺乏认知的空白之处膨胀,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它所起到的传授和导向的力量就变得诡异而虚伪。一起来翻阅《毕淑敏医学心理小说精荟》吧!

编辑推荐

说真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医学心理小说,只是觉得自己做过医治人们生理疾病的医生,也做过医治人们心理疾病的医生,当我写作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融入这一部分经历,常常以一个生理和心理的医生角度来看人,看这个世界。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从喷泉里涌出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从这个角度讲,我笔下滴落的文字,多带着来苏水和心理诊所的气味。现在我把它们归拢在一起,就成了毕淑敏编著的《毕淑敏医学心理小说精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毕淑敏医学心理小说精荟(长篇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毕淑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67914
开本 16开
页数 3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7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