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史客(1204四海)
内容
编辑推荐

萨苏主编的《史客(1204四海)》主题为“四海”。

抱朴仙人的《漫谈中国的海洋权益》,以作者在中国海权前线多年工作的真实的经历为基础,从战略角度着眼,描述了我国周边海洋上那些冲突、威慑和窥伺,展现给读者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真实博弈,对其背后问题的分析更是当代不可多得的佳作。

黑船、万年清、瓦良格号——贺卫方、陈悦和路人癸三位先生描述的事件完全无关,但恰好反映了中、日、俄三国在东北亚海权问题上几乎同时进行的努力,当然,结果迥然不同。这一点很值得读者掩卷深思,国家与海洋的命运,竟然联系得如此紧密。

与前面三位先生着力于具体事件与舰船的微观鉴史不同,李冬君、马勇和朱利安先生的三篇文章,从战略层面为我们剖析了中国以东海洋交界处一个世纪以来的各个热点。

内容推荐

萨苏主编的《史客(1204四海)》主题为“四海”,在属于大陆国家的中国古人的眼里,海洋是文明的尽头,海洋更多意味着神秘和恐惧,所以中国人面对海洋的心态是封闭的,但近代西方列强恰恰是从海上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史客(1204四海)》关注100多年来中国人走向海洋时的屈辱、光荣与挑战。抱朴仙人的《漫谈中国海洋权益》以作者在中国海权前线多年工作的经历,描述了我国周边海洋上那些冲突、威慑和窥伺,展现给读者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真实博弈。萨苏的两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追踪北洋水师的遗物,纠正了关于甲午海战的许多讹传;国民党海军轶闻,则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黑船、万年清、瓦良格号,三艘船的故事,恰好反映了中日俄三国在东北亚海权上同时进行的努力。李冬君、马勇和朱利安的三篇文章,从战略层面为我们剖析了中国以东海洋交界处一个世纪以来的各个热点。而白孟宸讲述了1946年,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搭乘美舰北撤途中,双方在海上经历的种种微妙关系,则是半个世纪以来中美关系的缩影。总之,趣味、揭秘、热点、图片,是本期特色。

目录

抱朴仙人 漫谈中国的海洋权益

萨苏 寻找北洋海军的踪迹

萨苏 青天白曰旗下——国民党海军轶闻

贺卫方 黑船事件——汉学家亲历日本开国时刻

陈悦 “万年清”传奇——中国第一号自造军舰的一生

路人癸 三个瓦良格

李冬君 日本人的天下观

马勇 清末中国的东亚危机

朱利安 琉球:东北亚的“锁钥”

余世存 卢家的精神财富

白孟宸 搭乘美军登陆艇北撤——韩江纵队二三事

试读章节

抱朴仙人

漫谈中国的海洋权益

领海到哪里?

首先说个段子。有人知道我们的领海是怎么回事吗?有朋友说了,那有何难?12海里领海+12海里毗邻区+176海里专属经济区嘛,总共加起来也就是200海里。

那么,我们的领海是从哪里起算向外推12海里的呢?也就是说,领海基线在哪里?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表声明,我国采用12海里领海。一石激起“三”层浪,因为声明语焉不详,印尼、美国等国家都纷纷来打听,你们的领海边界到底到哪里啊?

这可不是小事!事涉主权,如果你宣布的范围与他们的冲突,对方自然要提抗议;事情也涉及商业,人家的货轮如果遇难或者被抢,也知道该找谁帮忙救助。

中国不透底,周边国家也就搁置了这件事,反正你还没宣布边界嘛,等宣布了再抗议也来得及。

只有美国搁置不了,天天来打听,心里急啊。它是海洋大国,天天在东亚海域晃,又怕莫名其妙发生冲突,通过好多渠道来打听,其中包括波兰渠道,可中国就是不告诉它。12海里领海云云,本来就是对付你的嘛,你急,正好!

说起来有钱人就是有办法,美国人不像我们有五千年与人斗的智慧,可他们是科学大国啊,别的不会,做试验有的是经费,准备停当,这就做开了试验

从那年开始,你去看看《人民日报》,隔几天就有一篇声明:“美国悍然入侵我国领海,强烈抗议……”美国也很滑稽,照例是一篇回复:“你没公布你的领海边界,我是误入”。你来我往,双方都很有耐心,用了几年的时间,美国海空军共计入侵我国领海领空500余次(一说是900余次),此后就不来了。

1990年代初,我国《领海法》颁布,宣布领海基线的时候,美国提供了一张图,与我国自定的边界一致。这张图怎么来的呢?就是搞了500次入侵,从外海往里拱啊拱啊,直到中国抗议,赶紧退出去,海图上作个标记,这就是中国领海了,500个点点下来,互相一连,中国的领海线就清楚了。你说为了这根线,美国人花了多少钱啊。

荡开一笔,美国作为海上霸主,最反对别人搞宽领海了,但后来自己也随大流,为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笑话

我国自宣布12海里领海,三十多年后才公布了领海边界。而这条边界线,既给我们带来过利益,也给我们带来过尴尬。

带来利益的例子,打捞阿波丸就是一个,有理有利,还挺仁义。

带来尴尬的例子,无过于希腊货轮事件。

1973年,希腊籍“波罗的海克里夫”号货轮在台湾海峡受强台风袭击遇险,要求救助。地点在厦门港外不到50海里。台湾、大陆、香港都收到了求救信号,也都表示要前去救援。这船的船长先生大概是个学国际法的,背过“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这句话,再加上离大陆确实近,就拒绝了台湾的救援要求,专心等待“唯一合法政府”救援。结果厦门根本没有能够在这种风浪下出海的船,无法出海抢救。难船在风浪中挣扎达十多个小时,终于沉没于厦门港外,船上20名船员死了14个,6人被赶来的新加坡商船救起。

这件事之后,据说周恩来总理大发雷霆,立即拨款去日本买了大型专业救捞船,就是著名的“沪救101”,成立了广州和烟台救捞局。

这条船我是未见其生,有幸见其死。1990年代初,这条船从日本回来,快要进入烟台港时,据说是高压油管破裂还是其他故障,机舱突然起火,船员闻警而动,不去救火,而是抱上从日本买回来的细软,纷纷放救生艇逃走,结果一条已经回到家的大型专业救捞船在锚地烧得只剩了个壳。

回到正题,希腊货轮的例子告诉我们,领海的权益不仅仅是利益,它还意味着责任。国土是你的,你一定有义务要管好,否则,你很可能对全人类犯下罪行。破坏本国的生态和保护本国的生态,意义也是如此。本来嘛,那些自己规定了200海里领海的国家,根本就没有维持秩序和援助别人的能力,又依法不许别人管,如果咱们在那片海域里出了事,岂不是晦气到家了?

为了对付美国的海上霸权,联合国里的一帮穷哥们凑起来,张罗着搞一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洋权益的各个方面逐一定义,我国当年作为第三世界领袖,自然不能不侧身其中,不但参与,而且领导;不但领导,而且率先批准。

话说一帮穷人要对付地球村首富,瓜分海洋,每家200海里,山姆大善人岂能不知?这不是压缩美国海军的活动空间吗?美国是坚决反对,政府不签约,更谈不上国会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就变成了一个玩具。眼看要无疾而终,谁知道峰回路转。

里根时期,美国终于出了一位矮人,他矮在哪里呢?此人可以看见自己的海岸!原来美国人一向高瞻远瞩,只看得见别人家的海岸,从来不知道自己家也有海岸的。里根政府突然发现,世界上居然只有美国是面临两个大洋的国家,而且海外一望无际,不需要跟任何人平分什么专属经济区,更不用说领海了。原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旦公布,美国才是最大得益者,所以立即行动,政府批准,设法说服国会通过,动员其他海洋国家签约,快马加鞭,《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终于从玩具变成了工具。原来想联合起来对付富人的把戏,结果还是富人沾光。马太效应果然不凡,“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制定和生效过程,就是这样一幕含泪的喜剧。

说是喜剧,里边自然还有笑料。诸君试看其中的《公海》一章。开宗明义,好像是“公海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只能够用于和平用途”,鄙人家里的《海洋法公约》早已束之高阁,大意如此吧。

P1-3

序言

在中国的传统版图上,海洋是位于东南边缘地方的,和西方、北方的荒漠共同构成对中华文化圈的包围抑或屏蔽。换句话说,在中国古人眼里,海洋是文明的尽头,对面可能住的是怪兽奥特曼,大家应该离那里远一点。南船北马中的“南船”,主要是在河里走的。于是,皇帝老儿动不动一声令下,就把海给封了。

把海封了,结果封出一个“对列国宣战”的愚昧之邦来。

相对而言,今天“海洋国家”与海权意识的复苏,才更多地体现一个民族的信心。

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海洋是有亲近感的。我们最早的两大文明,半坡是在黄土高原上,河姆渡则已经很接近大海了。人们了解大海的富足,所以有了那句话——“富有四海”;我们也推测海上有着不同的文明,故此产生了幻想——“海外有仙山”。但大海的凶暴和不确定性,让习惯于农耕、热爱平和日子的大陆居民多少有些敬而远之。我们就在这种矛盾而又纠结的情绪中,和我们的大海相伴千年。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那头老虎正是大海的象征。它是危险的,又可能是友善的,它是美丽的,又是无情的。而我们必须和它共同相处。

于是,就有了中国人和海洋的种种情缘,从郑和到索马里,我们发现,这份缘分,从未中断。读懂这份缘分的时候,我们忽然感到,那些标着“东中国海”“南中国海”的名字那样可爱。

《四海》,便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开始编辑的,我们希望的,是一部找回中国人海洋梦的作品。

文章的选择十分不易,我们仿佛一瞬间发现大海对于中国人的魅力,虽然我们在传统的海洋国家面前,还只是一个少年。关于海洋的文章如此之多,让我们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

抱朴仙人的《漫谈中国的海洋权益》,以作者在中国海权前线多年工作的真实的经历为基础,从战略角度着眼,描述了我国周边海洋上那些冲突、威慑和窥伺,展现给读者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真实博弈,对其背后问题的分析更是当代不可多得的佳作。

黑船、万年清、瓦良格号——贺卫方、陈悦和路人癸三位先生描述的事件完全无关,但恰好反映了中、日、俄三国在东北亚海权问题上几乎同时进行的努力,当然,结果迥然不同。这一点很值得读者掩卷深思,国家与海洋的命运,竟然联系得如此紧密。

与前面三位先生着力于具体事件与舰船的微观鉴史不同,李冬君、马勇和朱利安先生的三篇文章,从战略层面为我们剖析了中国以东海洋交界处一个世纪以来的各个热点。这些刻在历史上的印记,其影响直到今天也没有消失,仿佛间歇性火山,一段时间的平静,并不意味着地火的熄灭。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仅仅是读史了,而带有解读今天的含义。

世存兄是我们的老作者,孟宸兄则是兵工刊物的名编,这两位的文章加盟,让本书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视野——“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卢作孚先生以其完美人格诠释了这句古老哲言;而1946年,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搭乘美舰北撤途中,双方在海上经历的种种微妙关系,庶几可以看做半个世纪以来中美关系的缩影。

老萨自己提供的两篇历史文章,算作对全书的勾勒弥缝,其中若干历史图片和北洋水师遗物的地理分布图,或许值得一观。

《四海》是讲海洋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大家的新相识,书橱里的老朋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史客(1204四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萨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06661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7-53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3: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