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潮汕烟雨(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潮汕烟雨》是作家郑钟海酝酿创作五年后推出的一部力作,是他长期以来对潮汕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沉淀为文字的一次集中展示。翻开本书,就会被其独特的语言所吸引,仿佛回到民国时期的潮汕,亲身经历小说所讲述的一切。情节起伏跌宕,让人不忍释卷;人物鲜活生动,让人爱恨同生;环境细微精致,让人暗暗称奇。

内容推荐

小说《潮汕烟雨》以历史悠久的潮汕平原上韩江城及其毗邻的十八乡里为背景,讲述了清末至抗战胜利期间,林、蔡、许、关四个家族盘根错节的恩怨纷争,以及潮汕人民在日寇铁蹄之下奋起还击、舍生取义的感人事迹。整部小说像一幅斑斓多彩、惊心动魄的长卷,不仅描绘了潮汕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特点和民俗文化,同时也反映了潮汕人民勤苦坚韧的性格品质、质朴敦厚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潮汕烟雨》由郑钟海编写。

目录

第1章 笑姑说媒石室居/001

第2章 疯老头城下发疯/011

第3章 林娘聘偷鸡耍赖/021

第4章 林蔡双少起争端/031

第5章 周庆贪婪埋祸根/041

第6章 旧怨陈仇何时休/051

第7章 渔家为嫁添愁欢/061

第8章 林蔡两家争娶媳/073

第9章 笑姑妙打双算盘/083

第10章 林母善妒迷心窍/093

第11章 “三日好”内丑事多/103

第12章 笑姑败走谦益居/113

第13章 出身富贵命不同/123

第14章 郭小妹仗义救人/135

第15章 蔡国双投井自尽/145

第16章 红事白事齐上演/155

第17章 一道真人显神功/165

第18章 林蔡双少再冲突/175

第19章 林雯婧遭逐蔡家/185

第20章 林郭两家婚事定/195

第21章 林家迎亲渡头村/207

第22章 遇劫花轿终安然/219

第23章 抢亲计出蔡夫人/233

第24章 周庆“安姐”行险招/243

第25章 螳螂捕蝉黄雀随/253

第26章 移花接木林家殃/263

第27章 巾帼救夫闯贼窝/273

第28章 风起云涌大桑山/283

第29章 林蔡两家仇源远/295

第30章 香火难题考渔女/305

第31章 渔女妙计圆房事/315

第32章 林铭义被逐离家/327

第33章 真假怀孕难分辨/337

第34章 买子假孕遭揭露/347

第35章 椅栊拍卖惹纷争/357

第36章 蔡夫人再施毒计/367

第37章 林铭义遭计离城/377

第38章 儿女长成“出花园”/387

第39章 妈祖玉像结因缘/399

第40章 郭蔡头家生纠缠/409

第41章 林母老病辞人世/421

第42章 许关双殁恩怨了/431

第43章 十德当铺遇劫难/441

第44章 学生募捐遭镇压/451

第45章 日寇轰炸大炒头/463

第46章 抗日先锋林阿三/473

第47章 牛大个智退日寇/483

第48章 韩江城破因“乌青”/493

第49章 牛三排英勇就义/505

第50章 麻生名义是故人/515

第51章 笑面虎吉川德富/525

第52章 日寇搜刮珍奇宝/535

第53章 林娘聘命丧当铺/547

第54章 众人妙计教学生/559

第55章 人祸天灾笑姑死/571

第56章 饥荒日重惨剧多/581

第57章 伏击日寇东麓乡/591

第58章 慷慨赴难马耀宗/603

第59章 重创日寇西麓乡/615

第60章 英歌唱罢日寇亡/633

试读章节

话音一落,笑姑霍地起身,轻拂手帕,咯咯而笑,说:“瞧您说的,笑姑我哪能贪图林老爷您的重谢啊!仰仗林老爷您抬举,看得起笑姑我,让我为您奔走说媒,这是我几世人修来的福分啊!再说了,方圆几十里,谁人不知林家是咱韩江城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哪家姿娘仔不想高攀咱林家?所以,这媒成了,我也不过是动动嘴皮子,做个顺水人情罢了,归功的全是咱林家的威望和林老爷您的声望啊!”笑姑一通话,听得林老爷笑逐颜开,不时啄着头,说:“有笑姑这席话,这门亲事就算是成了九成了,你这个大媒人,功不可没哪!”笑姑依旧笑容可掬,可她的内心纳闷着:“林家可是堂堂大族,是东麓乡的首富,挑中哪家的姿娘仔都是她们祖上有德,遑论区区一个渔家姿娘!可是,为何林老爷如此上心和紧张,莫非有何难言之隐?”林老爷看笑姑许久没接话,轻喊她一声,她立地缓过了神,摆出一副听从差遣的模样;林老爷说:“刚才只顾说话,忘记问笑姑了,吃过早饭了吗?”笑姑似乎听出林老爷在下逐客令,笑着说:“吃过了吃过了……若林老爷没什么吩咐,那我就要先走了。”林老爷抢着说:“吃一点再走吧,我让阿来炒两个好菜……”没等林老爷说完,笑姑侧身迈开了步,快步地走向禅门,后回头说:“我呀,留着个大肚子,等吃二少爷那杯大的,呵呵……”林老爷拄着手杖走向禅门,合不拢嘴地说:“好好好……那我送送你。”笑姑看着林老爷颤巍巍的样子,缩身回来搀扶着他,说:“您就留步吧,我自个走行了。”林老爷答非所问:“人老怕摔啊,一摔就摔多出了一条木腿。”说着,林老爷指了指拄着的手杖,笑姑哈哈大笑,说:“林老爷正值壮年呢,老当益壮,大把的后生仔都赶不上您这精神和身体呢。”说这话时,林老爷和笑姑走到了前天井,林老爷驻步,忙喊:“阿夏,阿夏……”阿夏刚好正迈过前天井左侧的青龙门,双手端着一碗药,听到林老爷的喊声,边走边应话;林老爷见到阿夏手里端着鸡公碗,示意让她忙去,回头对笑姑说:“笑姑,咱们都是自家人,那我就不远送了,你好走。”于是,笑姑边做出留步的手势边往前踪去,林老爷站在原地,目送她穿过门厅。

林老爷转身想折回前厅,回头一想又停下,喊来阿夏;阿夏正在前厅内打扫地上的碎片,闻得林老爷的喊声,立即搁下手里的工课,一溜烟地跑到他的跟前。林老爷说:“去,去把二少爷喊来。”阿夏转身意欲跑开,林老爷又喊住了她,说:“别去了,还是我自己去吧。”说着,林老爷拄着手杖走入前厅,阿夏尾随其后;林老爷拿起方桌上的鸡公碗,一口气吃光了汤药,用手心抹了抹嘴角,对着正在清扫地上碗片的阿夏说:“二少爷在静室?”阿夏应是,林老爷酝酿少刻,起身朝前厅后门最左侧的一扇禅门走去,穿过第二进和第三进之间的后天井,踏上第三进后厅的三级石阶,推开后厅的一扇禅门,跨槛而入。后厅中央放置着一张色泽古朴的红木雕花弯腿翘头案,条案上间距有致地摆有四块林氏祖先的神主牌,还有三个大小仿佛的香炉;条案上端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上写行书:

问礼堂

林老爷径直走入后厅右侧的大房,房内有一张樟木架子眠床,围板简洁灵巧,正面镶透雕绦环板饰云螭纹,做工精细,雕法流畅;眠床的对面放有朴素简约的梳妆台,旁有一红漆描金大柜,一碗口般大小的粗柱衣帽架,还有一对附带茶几的红木圈椅。林老爷走近衣帽架,一手拄着手杖,一手从铜挂钩上取下一件马褂,穿了上去,转身返到问礼堂。林老爷缓缓靠近条案,从放有香袋的翘头处抽出三根香,放在案边,擦着火柴,点燃了香,随之吹灭了火,香烟袅袅散绕,他拿起三炷香,拄着手杖走到案子的前中央,用力地抓着手杖,顺着杖杆慢慢滑下,双膝逐个地跪于地面,后将手杖平放在地,双手抓着香,挺直腰板子,注视前头条案上的神主牌,口里念念有词。念毕,林老爷又一番虔诚而吃力地起身,走近条案,将香稳稳地插入香炉。

“后包”一字排开共计有五间厝,“静室”位于中间,是一间专供林母念佛诵经的清闲之所。静室中央摆放一座红木雕花卉神龛,帽檐描金,木柱雕刻祥云,金碧辉煌,雅致逼人;神椟里有一尊天后娘娘的雕像,说来也奇特,林母既不是渔民,林家上下也无人从业海事,为何她非得崇拜妈祖呢?两年前“请神上座”时,林老爷就曾问过林母怎么不请尊观音娘娘,林母板脸回了一句:“观音娘是送孥仔的,阿娘这把老骨头,还敢奢望这个吗!”林老爷立马不敢置喙,像霜打的茄子耷拉着脑袋闪到一边;林母见状,脸上转阴为晴,说:“妈祖好,妈祖多好啊,她能保佑咱们林家大小出入平安,左右逢源。”说着,林母目光瞟向林老爷,生硬问道:“对吧,阿孥?”林老爷仰起脸,应和点头,林母满足地微微一笑,让她的贴身走鬼阿秋搀扶着她,一同走入后厅左侧她的大房内。后来,林老爷曾对阿秋旁敲侧击,探问她闲聊时林母有无透漏请拜妈祖的初衷,阿秋摇了摇头,林老爷一再追问,她才语焉不详地说:“有晚半夜里,老夫人从梦里惊醒,满头大汗,喘着粗气,嘴里念叨着‘别跟着我、别跟着我’……”林老爷忙问此话何意,内心已是七上八下,因为尽管做了这类的噩梦,林母也不曾跟他提过只字片语,他越发觉得她有烦心事,而作为逗仔的他,不能为阿娘分忧,他便觉得自己大逆不道。阿秋毕竟是个下人,不敢冒犯林母,林母爱说,她才能有心无心地听一听,林母不讲,她连问的念头都没敢生起,所以林老爷无法从阿秋口里获知更多的蛛丝马迹,只能怏怏作罢。

静室内,林母趺坐于一张红木五屏扇形椅上,正对着神龛,双目紧闭,双手合十,嘴唇不时嚅动,像是在默念祷语。阿秋纹丝不动地站在林母的背后,偶尔偷瞄着撒娇似的瘫坐在地的林铭义,他赤着脚,掌心后撑在地,一脸不悦。林铭义嘟哝道:“阿嬷,你都不管管这事吗?你、你看看,阿主在对我逼婚啊!眼下都是民国了,他还以为是前清,净来什么包办婚姻——阿嬷呀,你、你倒是说说话啊。”林母依旧合着眼睛,细声软语地说:“地凉,别坐坏了身子。阿秋,给二少爷搬张矮凳。”阿秋应好,动身去搬木凳,林铭义在地上来回地乱踢双腿,米色的裤腿上磨出了两道浅浅的污渍,嘴里嚷道:“阿嬷不疼逗孙了,阿嬷不疼逗孙了……”林母仍是不睁眼、不挪位,合掌口念有词;这时,阿秋搬来凳子,放在林铭义的身旁,劝其坐上,哪知他侧过身子,一把抢过木凳,摔向后包巷,冲着她喝道滚开。阿秋受了委屈,抿嘴不语,走近林母的身后;林母忽地打开双眼,一手扶着椅把一手探向阿秋,阿秋赶紧扶住林母的上臂,她借势站起,走近地上的林铭义,瞪圆双眼,手指他叱问:“你就想这样坐着?”林铭义听出林母口气里丝毫没有纵容他之意,立刻换上无辜的表情,随之他回避着她凌厉的目光,抻了抻身子,将不远处的木屐拣来垫在自己的屁股下。林母见此,说:“阿秋,给二少爷再搬张矮凳来。”林铭义一听,身手敏捷地起身,套上木屐,搀着林母,嗲声嗲气地喊道:“阿嬷——”林母似嗔非嗔地说:“你的嘴别太甜,一甜准没安好心。”林铭义轻蹭了一下林母的身子,说:“我可是真爱阿嬷的,如有半句假话……”他左顾右盼,随后指向神龛,说:“如有半句假话,就让妈祖惩罚我!”林母亟亟打断林铭义的话,甩掉他的搀扶,双手做出拜神状,念道:“呸呸呸……妈祖有怪莫怪,逗孙直肠子,无意亵渎妈祖,求妈祖网开一面,有怪莫怪,有怪莫怪……”林铭义见状,不禁噗嗤一笑,林母冷不丁地给了他一巴掌,用力虽轻,但刮在他的脸上,他却表现出相当受痛之感,可怜巴巴地看着她。林母责备地说“口无遮拦,嬉皮笑脸,该打!”话音一落,林铭义蜻蜓点水般地自打几记耳光,林母抓住他的手,劝说道:“抬头三尺有神灵,赶紧吐吐口水,把你刚才的脏话求妈祖帮你化了,快!”在林母软硬兼施之下,林铭义唯命是听,连忙吐了几丁点唾沫在地,并朝着神椟内的妈祖雕像拜了拜。林母见此,脸上荡起几丝笑意,摸着林铭义的后脑勺,说:“这才是我的乖逗孙嘛。”林铭义顺势拿脑袋倚在林母的肩头上,甜甜地喊着:“阿嬷,阿嬷……”身边的阿秋一听,忍俊不禁,随即用手捂住了嘴,可笑意还是穿透了手指,挂上嘴角;林母环抱着林铭义,一脸的得意。  P5-7

序言

老夫虚龄已逾八十,老眼昏花。头脑不灵了,多次申明:作序封笔,无奈文友的恳求,又心软承诺。此次郑钟海捧来逾八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潮汕烟雨》打印稿,盼我为之作序,令我心里发憷。郑钟海这个名字,我过去未曾听过,初次谋面,知之已是家乡文学新秀,2010年加入省作协,作序之事也欣然接受了。郑钟海出道文学时间不长,其创作劲头很足,大学毕业后就自主创业,办起了多媒体工作室,个人又为《新快报》开娱乐评论专栏,每周五篇,一共已写500多篇,以卖文谋生。实在难能可贵。

(一)

所谓“大潮汕”,是原有潮汕的扩大。传统说的潮汕,指潮州、汕头、揭阳三市辖地。“大潮汕”把汕尾市的海陆丰也包括进去。海陆丰的地缘、人缘、人文生态环境与潮汕有密切关系,海陆丰也一度并入汕头地区。潮汕古时乃蛮夷之地,潮汕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与唐朝被贬的官员韩愈有关。韩愈作为监察御史,对宪宗皇帝大搞“迎佛骨”的迷信活动不满上了奏折得罪了皇帝而被贬潮州。“欲为圣明除弊事”却落得可悲下场。韩愈虽心灰意冷到了潮州,却能为潮州办了三件实事:一是驱除鳄鱼对人民的危害:二是兴修水利,引进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三是兴办教育,培养人才。韩愈治潮仅八月,青山绿水改姓韩,可见韩愈在潮人心中的地位。自韩愈以降,名儒重臣相继莅潮,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逐步呈现“科名鼎盛,鹿宴常设”之景象,出现了“唐宋八贤”“明朝八贤”和“明清十杰”,赢得了北宋的“海滨邹鲁”、明代的“岭海名邦”之美誉。近现代,更是名流群集,俊秀辈出,可谓群星璀璨,光耀岭南。郑钟海身为潮汕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故萌生了以潮汕为大背景写一部长篇小说的念头。于是乎,深入潮汕民间采风,探询古迹遗址、祠堂民宅,足迹遍及大半潮汕地区,又再花费两年多时间进行艰苦创作。终于完成长篇小说《潮汕烟雨》这部巨著。钟海年轻。踏入文坛时间不长。除了为报纸写“专栏”外,还进行短篇、长篇小说的创作,收获丰硕,令我刮目相看。

钟海虽然有感于潮汕的名贤辈出而作。然而他笔下的《潮汕烟雨》既不是为古时重臣名贤树碑立传,也不是为张扬当代的英雄豪杰。而是对上世纪上半叶潮汕人民生存状态的大扫描。小说取材于林、蔡两个世仇大家族的明争暗斗和家族内部的争风吃醋,两个土匪帮派的你抢我夺、杀人越货。日本侵略者的奸淫掳掠。大饥荒饿殍遍地、饥民哀号,游击队奋起抗日。等等。展现了潮汕人在乱世中的务实、刻苦坚韧的斗争精神和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思想。使小说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我是大潮汕人一分子,亲身经历潮汕人的抗日斗争和1943年的大饥荒年代,对潮汕人的苦难有深刻的体会。抗日时期,日寇飞机轰炸甲子镇我亲眼所见。日寇的奸淫掳掠常有所闻。日寇在海甲岭驻军,筑防空洞、修军营等,常来我们村抢木材、拆门板。日寇进村前,就有人敲锣高呼“鬼子来了!”。全村妇女都往村外后山逃跑,让一些老人与鬼子周旋。日寇苛责村民快把木板和门板搬来,好不恐怖。在1943年大饥荒年代,我已十岁,不但见到从甲子镇来农村行乞者倒地而死,也听说过父亲杀女儿橄榄叫妻子一起吃“橄榄肉”的悲惨故事。钟海把这故事写进小说《潮汕烟雨》了。人相食的悲惨现象,不仅解放前的旧中国出现。解放后的新中国也同样产生。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全国饿死三千多万人,刘少奇曾沉痛地对毛泽东说:“饿死这么多人,历史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潮汕烟雨》中的人相食、食亲人的悲惨故事,让我记忆犹新。不堪回首的“天灾人祸”,不知有多少人被吃掉啊!

(二)

《潮汕烟雨》所写人物众多,商贾、官吏、农民、工人、渔民、革命战士、抗日游击队、伪军、警察、日寇、道士、流氓、土匪、媒婆等,构成潮汕人间百态的画卷,不少人物写出了个性特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媒婆笑姑、林铭义、林娘聘、郭小妹等人。

笑姑一出场,就给人以惹眼的妖野妇女形象:“头发缠成如牛角般高高翘起的‘牛角鬃’,右侧插着一朵鲜艳惹眼的小红花,一张如月盘分明的圆脸,迮狭的前额,一对灵敏严厉的吊眼,薄厚有致的嘴唇。左上唇有一颗黢黑的小黑点……身穿一套花布衬裤,手拈一方绣边的抽纱手帕,帕上抽绣钩结一朵血红欲滴的大红花。”这个穿着打扮很特别的媒婆笑姑,首先做的“生意”是上渔民郭河家为郭小妹做媒。她初进林家大门,就对林老爷来一番吹捧“名门望族就是名门望族!有家教、好家风,林老爷不怒自威,孥仔们规规矩矩,不愧为十八乡里的楷模啊!”她到了河伯家,河伯有些忧心,怕渔家嫁入山顶人大户人家犹如跳入“火坑”,笑姑牙尖嘴利地说:“石室居可是咱们韩江城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林家大小个个都是有头有脸、聪颖善良的人,咱们这里哪怕遍地刀山火海、恶人横行。石室居也是一处人人向往的仙境!”她还自夸说:“我笑姑说的媒拉的纤。哪一桩不成的!”小说对笑姑落笔很多,她进林家、走郭家、说蔡家、话汪家,她脑灵嘴活,善于见风转舵,逢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好一个“铁嘴媒婆”的生动形象。

林铭义是一位烂泥扶不上壁、一生未曾做过一件好事的纨绔子弟,他年约十八岁,“有八字毛发,起床仓促还来不及拿毛油梳理一番。此时头发凌乱,宛若鸡窝:他上穿一件单薄的内装对襟衫,下着一条薄若蝉翼的长裤,脚趿一双木屐”,那种不修边幅、衣冠不整的公子哥儿形象。一出场就令人生厌。他曾调戏渔家女子郭小妹,被蔡国全阻止,当父亲安排他要娶郭小妹时却大为不满,在大婚之日喝得酩酊大醉时,心底却暗骂郭小妹:“扑你阿母!衰嬷人。我让你清高,那日竞敢拿本少爷当猪哥仔看待,瞎了你的狗眼!别以为有阿嬷阿主护着你。我就不敢动你——哼,对了,从今日起我就是不动你、不碰你,让你守身如玉,让你守活寡!动你碰你?哼,现在本少爷还嫌你腥臭呢——天生低贱的渔民女,还敢在本少爷面前装高贵,我呸!”口出狂言,又粗言滥语,是一个不接受教养的纨绔子弟的典型。他黄、赌、毒俱全,“三个月后,林铭义已是形销骨立。烟瘾一犯,涕泪俱下,哈欠连连,浑身软瘫如泥”。终于被林家扫地出门。后来当上“汉奸”,残害老百姓。当他末日到来之时,面对他的三妹等亲人的斥责。毫无愧疚之心,甚至嚣张地吼道:“我从来就没你这个阿妹,谁稀罕要你喊我做二兄!我愧疚?哼,我是后悔,后悔自己不够心狠手辣,后悔没有把你们赶尽杀绝,今时今日才会被你们这帮衰家仔、杂种仔困住!二十多年前,我就当我自己死了,现在再死一次又有什么翘楚。来啊,来啊……”在郭小妹面前,还大言不惭讲他当汉奸后做尽坏事的“功绩”:“我呸!我就是要证明给那老家伙看。我比他有用多了,他一世人动不了蔡震寰,动不了蔡家的一砖一瓦,我就能,我不光能毁了他的米铺、当铺,我还能毁了他家传的百猴金漆木雕……你说,那老家伙还敢口口声声骂我唔然种、无用鬼吗?告诉你,我才是林家的大恩人,我才是林家最有出息的仔孙!哦哦……我早就不姓林了,我早就跟那老家伙一刀两断了——对。我姓麻生。麻生名义,我叫麻生名义!”最后他被雷击毙,成为众叛亲离的可耻下场的人物。钟海塑造了一位一生干坏事、临死不悔还自吹是林家“大恩人”的坏人典型。这个人物说明:有的坏人,是从头到尾坏透的。有的文学作品往往要给坏人一点光亮,说什么是人性、良心的发现,故意插上一条光明尾巴或别的什么,反而让人感到不真实。现实中确实有林铭义这样的坏蛋。让他坏到底。是真实的。

林娘聘,是一位半痴半癫的无赖。这个人物的出场,就令人可笑:“光着头。后脑勺却垂有几缕长发,前突的额头。剔光的眉毛还未长出,两道黑纹隐约可见,一对眯缝眼见不得光似的藏在耷拉的眼皮底下,尖嘴猴腮……”他的外形猥琐,他的精神状态更令人感到出奇。钟海塑造这个人物。似乎在创造一个新版本的阿Q。他的“精神胜利”的“资本”,是来自他与林老爷同拜一个祖先的。比林老爷大一辈,“而且林老爷还得喊他为阿叔,这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让他无比自豪和骄傲!”他自恃辈分大,欺负穷小子墩仔。墩仔也光头,后脑勺也有几缕长发,与林娘聘的相似,林娘聘说墩仔“不配”。有一次林娘聘打墩仔。墩仔抱着林娘聘的腿说:“聘爷,咱们是同路人!”林娘聘说:“呸。你不配跟我同路人!”墩仔抱着林娘聘的腿不放,林娘聘呵斥道:“放开,我要跟阿田嫂睡觉去了。”他曾“赤身裸体拦堵着失魂落魄的田嫂,嘴里还叫嚷:‘阿田嫂。咱们已经是安姐了,你怎么不跟我睡觉啊?’”有一次在赌暗宝,看到林铭义赢了。内心狂喜,可林铭义不理睬他,他恼怒了。爬上树,解开裤子,往树下撒尿,惹了众怒,林铭义给他俩耳光,吼他“滚!”,他朝外跑,回头朝林铭义喊道:“你反了,胆敢打你老叔!哼,我大你两辈啊!你竟敢打我……”他的种种可笑表现,岂不是阿Q的后代么?不过,有所不同的是阿Q被抓去杀头时,还后悔自己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圆,全无做人的骨气,而林娘聘的下场是不为日寇做事。怒斥日寇和汉奸林铭义,被日寇开枪击毙的。临死时以能够摸上田嫂的脸感到满足,还吩咐情敌张小哥照顾田嫂,这是他可笑的人生中最后出现的亮点。另外。撮合田嫂和张小哥这对苦命情人终成眷属的是田嫂的儿子马耀宗。当共产党员马耀宗被捕后,他恳求王芙冷将田嫂和张小哥领至日寇地牢,苦口婆心地规劝田嫂嫁于苦等其二十多年的痴情郎张小哥,场面催人泪下,话语感人肺腑。表现出了人性、亲情和爱情最为原始最为感动的一幕。

郭小妹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她未接受现代教育,是一位纯朴善良的渔家女。在她的身上既有落后软弱的一面,也有聪明刚强的一面。她依父母之命。盲婚哑嫁,受丈夫林铭义的种种伤害,她都忍气吞声,毫无反抗之举。但她作为渔家少女。在随哥哥卖鱼的回家路上,躲在大石后面看土匪拦路抢劫,她不忍这种劫财恶行而现身喝道:“平地一声雷,四海兄弟归!”这突如其来的喊声。众匪纷纷将刀枪朝向郭小妹,领头土匪吼道:“什么蔓?”郭小妹壮着胆子应道:“虎头蔓!”众匪以为郭小妹也是江湖中人,且能说出大行帮的“碰码暗号”。这个不谙世事的渔家女,一出场就表现出聪明、机敏、勇敢。随机用土匪“黑话”救人。在这一行动中,恰巧碰到一位早已认识的劫匪二黑,并编造被劫者是城里的好人,产生了恻隐之心,求二黑放人,使被劫者化险为夷。尔后又赤手空拳深入匪穴,上山救了被绑票的林铭义和周庆。当林铭义看中戏班童伶阿暖,施计要将其强奸时,郭小妹巧设掉包计,在草寮里接受林铭义“强奸”。救了阿暖使其不受伤害。这一机敏的掉包计,却造就林、郭夫妻的一次“鱼水之欢”,郭小妹终于怀孕生了双胞龙凤胎林继矗和林韵音,为林家传宗接代。郭小妹心地又善良,在大饥荒中派菜棵救济饥民,买棺材收殓饿死者。对敌斗争中,郭小妹跟潮汕人民一样,发挥出了大勇大智,如为避开日寇层层搜查和抢夺,郭小妹和蔡国全、阿喜等人利用臭气熏天的棺材来运输救济饥民的粮食。又如。吉川德富以过生日之名觊觎搜刮富商们的奇珍异宝,郭小妹和游击队便将计就计,乔装打扮成梁山一百单八好汉,混入为日寇庆祝的英歌队伍里,将枪支弹药藏入大鼓内、短刀匕首绑于腿脚上,经过惨烈的战斗,最后一举捣毁日寇大本营。林林总总。郭小妹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渔家女的美好形象。

钟海在塑造人物时,是依照人物生活逻辑,而不是按理论家的所谓“二文组合”理论来写人物,不人为制造“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所以林铭义是彻头彻尾的坏蛋,郭小妹是一位善良、机智、勇敢的好女子。更值得称赞的是,钟海在整部小说中,回避了低俗的性描写,有异于某些青年作家热衷于性描写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迎合低级趣味。比如林铭义误以为郭小妹是阿暖。在草寮“巫山云雨”之时,也只是让林娘聘听到“窸窸窣窣、咦咦哦哦的碎声”一笔带过。对多对有情感纠葛的青年男女,如蔡国全与郭小妹、马耀宗与王芙泠以及张小哥与田嫂等。均没有接触到“性”的问题。这种避开低俗性描写的小说。在有些读者看来会感到“不过瘾”,这正是作者严肃的创作态度所决定的。  《潮汕烟雨》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把文言、白话、方言熔于一炉。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氛围。方言的大胆运用,对于“非潮人”读者会造成阅读障碍,对于潮人读者会感到亲切。小说中出现大量的诗词、楹联等古文,我仅看出“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副潮人流传甚广的春联为潮州状元林大钦所作,是从名宅名居中抄来的,别的诗词、对联应该大多数是作者根据名居或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创作的,增添了典雅的文学色彩,特别是马耀宗被日寇严刑拷打迫其写供词时,所写《西江月》和《如梦令》两首词还运用典故,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体现了作者古文基础的扎实。小说行文中多用四字句式,文笔简练,读打斗场面让人想到《水浒传》。读大家族喝茶、吃饭以及妻妾、家奴们的争风吃醋等场面,让人想到《红楼梦》,从中看出作者善于吸收古典文学的长处。

二是潮汕民俗文化的大博览。书中写了潮汕大量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名居邸宅的建筑结构,室内的装饰以及艺术品的陈设等都显示潮汕文化色彩。潮汕的木雕、玉雕、石雕都闻名中外,小说所写的“妈祖玉像”、 “木猴金漆雕”是潮汕能工巧匠的杰作。潮汕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如郭小妹出嫁时的择日、行聘、挽面、上轿、唱四句、吃“合房圆”等程序,林家过新年,郭小妹与林铭义去郭家拜年,林母出殡等的繁琐礼仪,至今代代相传。有些习俗。写得十分精细,如郭小妹出嫁前的“挽面”之艺: “河姆搬来两只高矮不一的木凳,略高的给甜婆,郭小妹则坐于矮凳上,二人对面而坐,只见甜婆从粉盒里取出擦粉手巾,娴熟地在郭小妹的脸上敷上一层均匀的膨粉,随之甜婆再从一个小瓶子里抽出一条约有两尺多长浸湿的麻纱,先是对折一番,再将中间纱线往右手拇指上绕了两匝,一头用牙咬着,另一头攥在左手上。就绪后,甜婆就开始在郭小妹脸上交叉绞动着,一会上上下下,一会前前后后,好不认真细心。郭小妹曾听那些挽过面的姿娘们众口一词地说‘挽面很遭罪’……可如今自己真挽上了,她并不觉得很是痛瘁,反而有种黏糊糊的舒畅感,殊不知这应当全归功于甜婆力道恰好、张弛有度的老到技艺。经过甜婆一番慢工出细活的修容。原本就生得清秀幽娴、大方素雅的郭小妹。显得尤为红粉青蛾、娇美无比。”特别令我感到新奇的是婚姻、喜庆之事,都要有人担当朗声唱出吉祥祝福的“四句”,这“四句”都是以诗的形式唱出的。我少年离开家乡,从未观赏过唱“四句”礼仪,去年初我为家乡老板竣工的祠堂、别墅剪彩,主持人吩咐我剪彩时要唱“四句”,我不知唱“四句”为何物,主持人说:讲四句祝福吉祥的话就是了。我事前毫无准备,临时憋出四句吉祥话,还不知符合“四句”仪礼否,十分尴尬。主持人听出我唱的“四句”不标准说,唱“四句”节奏要慢,声音要响亮,说明我仍未掌握要领。第二天,要举办盛大的宴会,安排我坐主位,一百五十多桌的大宴会,我平生第一次碰到,主持人又叫我准备唱“四句”,我只好搔首凝思,准备一首四句半文半白的诗。主持人又说,坐主位的还要有别的礼节。我只好叫他坐在我的身旁一一指导。以免让我在宴会上出丑。

《潮汕烟雨》是钟海的得意力作,出版后能否得到广大读者赞赏,我拿不准。因小说运用方言太多,虽然第一次出现时有注解,但读者不一定能记住。欧阳山的《三家巷》写了许多粤语方言,非粤籍的读者能理解其意, 《潮汕烟雨》中的许多方言,非潮籍读者很难会意,如女儿叫“走仔”,男人叫“打埠”,读起来有点别扭。小说用传统现实主义方法,大故事套小故事,有些章节小故事套得太多,枝蔓遮掩了主干。使人觉得繁琐,尤其对民俗的细微描述,拉长了小说的篇幅,如上述郭小妹的挽面小事,就花了四百多字。还有是用了许多冷僻的字和词语,如逭、悫、憷、提、阒寂、喧惩、秘酵等等,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个别的粗口话用得过滥,如“扑你阿母”几乎成为口头禅,降低了美感。这仅是个人的一点挑剔,俗语云: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的挑剔也许是多余的。写得太罗唆了,在此打住。

后记

在潮人自嘲的“省尾国角”处。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的粤东潮汕,其并非行政上的定义,只是地理和文化上的概念,如今亦多指广东东部的城镇群。潮汕总面积不过万余平方公里。人口却高达1400余万,人均可耕地远不及三分田。因其地狭人多,人口和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求生欲望和危机意识的迫使下,大批潮人出洋谋生,且形成一股浓烈而炽热的社会风气,培养了潮人极强的开拓意识和经商意识,造就了潮人开拓进取和积极创造的拼搏精神,更塑造了“敢闯能略,谨慎精细,务实勤俭”的海洋精神,故作为古代三大商帮之一的潮商在外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美誉。

时至今日。耀眼光环之外,在潮商和潮人的身上,同时沉重地背负着外人对之的误解、攻讦乃至构陷。摈弃潮商固有的精明和务实,外人对潮商和潮人的印象一厢情愿、想当然地归拢为:拉帮结派、黠慧世故、工于心计、自大浮夸、争强好胜、彪悍凶恶、封建迷信、大男人主义……这些人当中不乏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以讹传讹,以偏概全!诚然,特殊的地理因素培养了潮人非一般的人文特点和性格特点,“民情犷悍,素称难治”(冒澄《通禀地方情形》),“民有杂霸之风,性情劲悍”(蓝鼎元《潮州风俗考》)。古有概说,传承性亦非偶然和绝无。可怎不换位思考、设身处想:潮汕地区偏处一隅,远离正统文化之中心,背山面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使其生活和生产方式自成一格,从而形成了潮人宗族观念强,勇于冒险和开拓。精巧灵活,富有竞争意识等性格特点。

最为外人尤其是商人诟病的是,精明的潮商热衷于抱团,外人难以厕身其间,此乃缘于乡土观念强、血缘宗亲凝聚力强之外。也有唇亡齿寒的利害和生死与共的信任:众所周知。商场如战场,当战士驰骋直往,其背后和后路所托之人岂能非亲非故?生死攸关儿戏不得!纵使此有狭隘性。无形之中滞缓、阻碍了企业的蓬勃发展,可在生死存亡之际,这又何尝不是一条好计呢!

潮人只出成功潮商、巨贾,实乃片面:多出潮商和巨贾不假,比如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2006年中国富豪榜前三名有两个是潮人,前500名有74个是广东人,而其中前10名便有7个是潮人。自唐以降,名儒重臣相继莅潮。极大地刺激了当地文教事业的发展。逐步有了“棘闱共试三千士,潮郡联飞二十人”。可谓人文荟萃、名贤辈出,赢得了北宋的“海滨邹鲁”、明代的“岭海名邦”等美誉。且论现代和当代,“三大江河”(韩江、榕江、练江)孕育出了著名作家许地山,当代著名教育家、哲学学家、历史学家杜国库。当代首屈一指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国画大师杨之光,哲学家赵汀阳,散文大家秦牧,哲学家、性学家张竞生,小提琴家马思聪,艺术家赖少其。民俗学家钟敬文,当代著名学者饶艽子,当代文学评论家蔡运桂,国画大师许钦松,著名雕塑家唐大禧,著名舞蹈家陈翘,著名画家林墉,当代著名翻译家梅益……人杰地灵,不胜枚举。时至今日,潮人重视文教有增无减,君不见广东乃至全国名校潮人学子比比皆是,动辄过半?此亦有一偏见之虞:校内斗殴之事。参与者十有八九乃潮人,拉帮结派、争强好斗不胫而走。亦有失偏颇也!

林林总总。莫衷一是:褒贬与夺,众说纷纭。潮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文昌盛,早已有了自己的语言、音乐、戏剧、菜系、茶道、工艺、民情风俗和文化形态。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那些仅流于表面且先入为主、齐东野语的“非潮人”对此怎能了然于胸呢?但不管如何。我为自己身为潮人而骄傲和自豪。与此同时心底油然而生一个念头:以潮汕为大背景撰写一部长篇小说,将潮汕人文特点、风土人情、生产生活、居住建筑、服饰装扮、岁时节日、人生仪礼、社会组织、民间文艺、民间信仰、游艺竞技等等一一囊括和糅入,以文学作品的方式向那些对潮人一无所知、一知半解的“非潮人”们展现那时潮人的生存环境和精神风貌。换言之。我欲以文学体裁向“非潮人”讲述和揭示一段关于潮汕风俗、潮人的“非虚构真实故事”。让他们了解一个有血有肉、饱满踔厉的族群,这便是书写成册的《潮汕烟雨》。

《菜根谭》曰:“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纵观我潮人先贤。古有“唐宋八贤”“明朝八贤”和“明清十杰”,今之党政军界、文艺界、工商界等诸多领域的能人仁翁。为桑梓、为国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恫瘰在抱,甘之如饴。实乃潮人及其后辈之荣耀和楷模,吾乃一介书生,若不以笔墨书我潮人之民俗、民性和精神,枉为潮人之子,“未生”也罢!

《潮汕烟雨》有幸得以成书,更应该发乎内心地感恩如下诸多耆老大家:蔡东士先生、蔡运桂先生、林树群先生、何溢波先生、张优怀先生、陈瑞光先生、萧峰先生、张明考先生、肖风华先生、张步中先生、范思斌先生、刘伟烈先生、陈和坤先生、黄道元先生、谢礼通先生、吴华生先生、许拱明先生、周炎青先生、赖晋兴先生、曾白云女士、吴兆龙先生、陈韩曦先生:亲人家人:郑木春先生、吴莲闹女士、林少华女士、郑映华女士、郑钟勇先生、陈丽娟女士、林淮滨先生、林莉小姐、郑钟惠先生、肖良燕小姐、郑月青先生、郑春德先生、林国章先生、郑晓真小姐:恩师益友:张竞先生、练洪洋先生、冯树盛先生、管瑜先生、郑溢涛先生、沈绿洋先生、李鹏先生、林逵先生、胡豪先生、刘汝亮先生、陈章先生、李济超先生、蔡雪梅小姐、庄莹莹小姐、刘羚榕小姐、乔秋小姐、江总先生、李锡忠先生、陈少壮先生、易丹华女士、余向辉先生、樊惠文先生、罗富平先生、宋启光先生、秦朝晖先生、陈红艳小姐、张瑛女士、钟锡恒先生、林晓东先生、潘日志先生、江光墙先生、许晓灵小姐、潘舜华女士、袁楚生先生、陈伟武先生、陈少芬女士、林俊宝先生、江浩生先生、罗转音女士、陈少忠先生、冯兴盛先生、莫国辉先生、蒋金小姐、蔡裕琏先生、蔡昌坤先生、蔡金针先生、詹暖小姐、蔡金兵先生、胡德钢先生、江俊声先生、林木添先生、林进雄先生、陈显财先生、余炯和先生、吴映旋小姐、郑雪玲小姐、余小勇先生、钟志警先生、区耀强先生、李捷波先生、简竞文先生、欧阳慧麟先生、陈星闪先生、何富强先生、陈德艺先生、黄小财先生、叶敬科先生、李普先生、陈政先生、刘金湖先生、杨舟子小姐、邹东权先生、冯烈先生、胡波先生:还有,广东省信用研究会、环球公益基金会、广东省潮商会。

一个个鲜活的名字,在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中,也许他们就是一个个单字,但于我心中他们却重如泰山,所以毛举细故,只因心存感激感恩,尽力不让姓名和记忆挂一漏万,更因此情此义天长地久,哪怕遗漏一点,都将会是我今生最大的遗憾。一个好汉三个帮,一部小说众人助:《潮汕烟雨》得以顺利面世,我不过是个记录者罢了,若无这帮热爱本土故里、本土文化的可爱的人们。以朴质无华的真诚、责无旁贷的信念,为我尽可能提供方便、帮助和贡献,我又何以成事?

德国有句谚语:结局好,一切皆好。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亦语: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谨以二语,与那些为《潮汕烟雨》齐心戮力做出无私贡献的耆宿大贤、良师益友们勖勉!

郑钟海

2013年元月于广州素心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潮汕烟雨(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钟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086118
开本 16开
页数 6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18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1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42.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3
170
5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7: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