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教科书里没有的秦汉史
内容
编辑推荐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正式建立统一的秦王朝。此后经历了从秦至汉的王朝递嬗,两汉之际又夹杂着短暂的新莽政权,直到公元220年,最后一个汉帝禅位于曹丕,标志着东汉政权灭亡……邹水杰的《教科书里没有的秦汉史》侧重于一般历史读物、特别是历史教科书里向来欠缺的内容。

内容推荐

《教科书里没有的秦汉史》侧重于一般历史读物、特别是历史教科书里向来欠缺的内容:

写人物,重点关注人物的性格、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孔融,着重写他的恃才傲物和志大才疏;写赵高和胡亥,重点揭示赵高的老谋深算、胡亥的天真、狠毒,以及与李斯之间的复杂关系;而蔡文姬,让我们扼腕的则是她的才情无双与命运多舛。

写事件,写社会,重点不是说故事,而是解剖微观社会,揭示真相。如汉灵帝,重点介绍他暴发户心理支配下的卖官与荒淫;写霍光废昌邑王,着重钩稽当时宫廷的政治斗争;描写汉人追求富贵与长生、叙述妇女追求时尚与潮流,是为了让我们看到一个丰富生动的历史断面。而关注文房四宝、书信名片,甚至厕所文化,又能展现汉人生活的细节。

《教科书里没有的秦汉史》的作者是邹水杰。

目录

前言

故事人物

秦始皇的儿子:扶苏之死与胡亥之立

昌邑王被废有没有隐情

断袖情深:汉哀帝与董贤

王莽的代汉历程

宽厚长者汉章帝

汉灵帝卖官:是皇帝还是“暴发户”

蓄谋篡位的赵高

楚汉相争话范增

滑稽的东方朔

外戚梁冀的专权之路

志大才疏的孔融

影响三位皇帝的窦太后

汉武帝和他的四位皇后

“娶妻当得阴丽华”:光武帝与阴皇后的爱情

引领时尚的美女孙寿

一代才女班昭与蔡文姬

典章制度

不一样的亭长

“非吏比者”二老是个什么官

汉代皇宫的保卫

两汉京师治安的维护

汉代的县衙

社会万象

郭解之死:汉代游侠的命运

秦汉时代的名片与书信

神秘的汉代古尸

富贵与长生:汉代人的生死追求

汉代流行民谣

汉代厕所那些事儿

汉代的“文房四宝”

试读章节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皇帝,他自号“始皇帝”,是想二世、三世一直将帝位传承下去。在他的生前身后,他最中意的两个儿子扶苏和胡.亥,却完全违背了他的意愿。他属意传位的长子扶苏,沙丘之谋后被伪造的诏书赐死;他最喜爱的少子胡亥,在赵高的教唆下,成为一代暴君,最终葬送了秦王朝。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进行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东巡,途中病死在沙丘。由于他一直想着成仙不死,压根儿也没想到自己只能活五十岁,因此还没来得及选立继承人就驾鹤归西。秦始皇死后,随同出巡的中车府令赵高说服丞相李斯和公子胡亥,篡改秦始皇的遗诏,令长子扶苏自杀,改立十八子胡亥为帝。这就是著名的沙丘之变。在赵高与李斯密谋的过程中,赵高提到了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这是史书中唯一一次有关秦始皇儿子数目的记载。胡亥即位成为秦二世后,对自己以不正当手段取得的帝位具有很强的危机感。为了打击和消灭潜在的竞争者,在赵高的启发下,胡亥在杜这个地方杀死了公子六人,另有三人被迫自杀,并杀死了十位公主;还有一次在咸阳杀死了十二位公子,另有一个准许殉葬。也就是说,见诸记载的秦始皇儿子共有二十四人,女儿十人。随着秦始皇之死和二世杀戮政策的实施,这些公子公主都惨死在自己亲兄弟的手中。秦始皇的子女中,史籍记载较多、影响最大的就是扶苏和胡亥了。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公子扶苏和胡亥的情况。

秦始皇虽然后宫佳丽无数,但始终没有立皇后,也就一直没有立太子。根据当时的宫廷习俗,即使贵为皇子,只要没有被立为太子,没有封地,就称为公子,并且通常以母亲的姓氏为名。秦始皇长子扶苏之名可能来自《诗经·郑风》中的《山有扶苏》,扶苏表示的是枝叶繁茂的大树。因此有学者认为扶苏之母为秦始皇的郑妃,由于特别喜欢这首诗,因此给他取这个名字,希望他长大后像扶苏一样枝繁叶茂。

扶苏为人刚毅,勇武有力,信任下属,善于激励士人。作为始皇的长子,他对秦始皇的有些做法却不太认同。公元前212年,在秦始皇下诏坑杀议论时政的诸生后,扶苏劝谏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史记·秦始皇本纪》)意思是天下刚刚平定,边远地区的百姓还没有归附,皇上惩罚这些效法孔子的人,可能导致天下不安定。始皇大怒,将扶苏发派到北边的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和内蒙古南部),做蒙恬的监军。

两年后,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死沙丘,临终前让赵高记下给扶苏的遗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史记·李斯列传》)也即要扶苏回来主持丧事,继承皇位。但诏书还没发出,始皇就死了,赵高便扣留了这份遗诏,与李斯一道封锁秦始皇已死的消息。赵高说服胡亥与李斯,伪造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并将给扶苏的遗诏更改为: “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史记·李斯列传》)诏书被更改成对扶苏与蒙恬率兵在外无功有过的谴责,为他们戴上了不孝、不忠的罪名,责令二人自杀。更改后的诏书用皇帝的玺印封好后,派胡亥的宾客作为使者去上郡向扶苏传达。

扶苏接到诏书一看,顿时泪流满面,进入里屋就准备自杀。蒙恬赶紧阻止他说:“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蒙恬不相信让扶苏北边监军的秦始皇会将二人赐死,担心诏书有假。但使者在旁边多次催促扶苏自杀。扶苏为人仁慈忠厚,对蒙恬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史记·李斯列传》)就自杀了。蒙恬不肯自杀,使者将其带回,交给狱吏,囚禁在阳周(今陕西子长县北)。  扶苏是秦朝统治者中较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治民等政策。而且他的个人性格对于当时的士人和下属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这在秦始皇以严刑峻法治国的环境下,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再加上商周以来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经千余年沉淀下来形成的宗法制思维定势,人们认为这个仁慈刚毅、信人奋士的长子扶苏,是帝位的当然继承者。秦始皇虽然在听到扶苏的劝谏后大怒,但让他去蒙恬的军队里当监军,实际上是委以重任,让他执掌三十万大军的兵权,以便在军队中接受锻炼,增长见识和经验。可见让他北上监军,并非始皇对扶苏失望的表现。也正因为秦始皇很看重扶苏,在弥留之际,才会下遗诏让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实际是要将帝位传于扶苏。

可谁知秦始皇和扶苏都让赵高给算计了!

扶苏自杀后,胡亥被立为太子,即位为秦二世。但民间一直存在应该由扶苏继承皇位的看法,秦末陈胜、吴广起义诈称公子扶苏,声称“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利用人们认为扶苏贤德、天下应该传于扶苏的心理,来宣扬起义的合法性,增大起义的煽动性。

扶苏之所以被人们寄予厚望,他在平时的言行中体现出的仁慈宽厚与人格魅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扶苏的思想意识中充满着古代正统的规范礼节。在劝谏始皇“焚书坑儒”时所说的“诸生皆诵法孔子”,说明在扶苏的思想中,至少认为学习孔子一系的儒学是不应该被绳之以法的。而从他名字的来源及讲求忠孝之义来看,他肯定接受过古代正统的诗书礼乐教育,完全可以算做是正统的士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秦始皇除了让后代学习法家的吏道之外,也是注重对子女进行贵族式传统教育的。这就需要我们反思以前认为秦代完全只学习法家思想的认识了。P3-6

序言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正式建立统一的秦王朝。此后经历了从秦至汉的王朝递嬗,两汉之际又夹杂着短暂的新莽政权,直到公元220年,最后一个汉帝禅位于曹丕,标志着东汉政权灭亡。这440余年的历程,便是历史上的秦汉时期。西方学者也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时代。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代,对此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秦朝结束了战国时代列国的纷争,建立了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专制独裁的皇帝制度和官僚体制,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由皇帝直接统治全国所有的郡县,直至乡村。刘邦建立的汉帝国,承袭了秦始皇建立的体制而又有所创新,可以说,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诸多制度与多样化的文明形态,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基本定型。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其得名与汉朝又是紧密相关,以至中国人被西方称为汉人。因此,要了解泱泱中华的文物制度,秦汉时期是其中的关键时期。

对于秦汉史的研究,从西汉时代就已经开始。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所著《史记》,记叙了从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对于秦汉时期来说,这是当代人写当代史的著名范例。 《史记》加上此后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被历代史家誉为“前四史”,是后人学习和研究秦汉历史的最主要材料。此后,历朝学者都重视对秦汉历史的研究,他们采取对这些史著进行补续和考释的方法,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打好了基础。传统的秦汉史研究已然是蔚为大观,20世纪以来,在各种理论的指导下,从各个不同视角对秦汉历史进行研究,逐步向全面认识和解释秦汉历史靠拢,学术研究不断向前推进。

然而,由于语言的发展,文风的转变,如果不是受过专业训练,前四史中相当多优美的文字和动人的叙述难以让当代人看懂。而学界流行的秦汉史研究论著和教材,由于体例的限制,大多较为深入与艰涩,难以走出学者的书斋,为大众所接受。因此,在呼唤“回归传统叙述史学”的今天,如何将史料的叙述和学界的研究以相对通俗的形式展现给广大的读者,实在是史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面对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中华书局的先生们独具慧眼,策划一套“教科书里没有的”断代史系列,突破历史教科书的窠臼,力图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叙述来展现历史的丰富面相,将大众读者关心的历史事件真实地表述出来,并引导读者思考现象与事件背后深层次的问题,认识到各种现象或事件在时间上的逻辑联系和空间上的结构性关联,以此学习历史、了解历史,让大众读者对我国历史也能有一种“了解之同情”。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所以当马燕女士将策划方案告诉我,并将李之亮先生《教科书里没有的宋史》寄给我看了后,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着手考虑本书的主线和提纲的拟定。

由于现今流行的秦汉史教科书大多以时代的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的分类来介绍和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很难兼顾对历史故事和人物的叙述。而坊间很多的秦汉史通俗著作,要么倾向于直接将前四史部分地翻译成现代汉语,遇上史料的断环,则加上作者个人的想像与虚构:要么就是戏说、演义之类,甚至不惜曲解历史以迎合读者。这些做法很难让大众读者对秦汉历史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呢?还在拟定本书提纲的时候,我就充分考虑到了秦汉史料的局限性,刻意选取史料有充分记载或者当今考古发掘有新材料的对象,在叙述有一定代表性的典故或历史故事的时候,做到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给读者呈现出真实的秦汉历史面貌。

后记

基于材料的可靠性与丰富性原则,又考虑到读者的喜好,本书首先选取了部分皇室相关人员、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几位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每一个人物重点展示某一个方面的形象,而不是作完整的生平传记,同时通过人物在时空关系上的联系来展示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因果关联,让读者通过阅读人物的生平故事来了解秦汉历史的大概,认识到人与社会的复杂关联,而不仅仅只看到这些单个的人。

典章制度是很容易让一般读者觉得枯燥的。,但本书试图将其与后边的社会万象部分有机联系起来,重点选择与社会、与生活有关的部分,充分结合考古发掘的新材料,在事件和故事的叙述中展现出与秦汉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制度、习俗与信仰。这些片断而不连续的内容,大到皇宫的保卫,小到厕所的建筑,看似琐屑,但很多内容正是一般教科书所没有的,而且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秦汉时代人们生活的真实场景,初步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面貌。读者诸君如果由此而对某个方面产生了兴趣,又可以作进一步的延伸阅读。

这是我考虑的初衷,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虽然本书不是正规的教科书,然而将最新材料和研究成果介绍给读者,自是应该。但由于本书主要面向爱好秦汉历史的读者,为了不致影响阅读的流畅和显得过于学术化,对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介绍与引述并没有一一出注,只能在此向秦汉研究的先行者致意。这是需要加以说明的。

本书能够顺利与读者见面,与马燕女士的督促分不开。本人生性怠惰,码字极慢,常常一个晚上没有什么进展。虽然签有交稿合同,约定交稿时限,但期间马燕女士不时地用电子邮件提醒我,在看到初稿后又与我商量,增加了部分篇目,才基本形成现在这个样子。在此,谨对马燕女士致以衷心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教科书里没有的秦汉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邹水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81046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32.0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