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宗教学界施莱尔马赫的名声无人不晓,但是他更应该是一个后康德时代德国古典哲学的伟大哲学家,是他把《柏拉图全集》和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译成德文,是他把诠释学从单一的注经技艺提升为人文科学普遍的哲学方法论。
《论宗教》匿名初版于1799年,此后大约每隔十年就再版一次,施莱尔马赫因此被认为是“现代性发轫之际的神学”。自此,宗教不再是国家政治权利强加于人的东西,而是源自人的心灵的一种自然禀赋,一种内在的对无限的向往,一种对有限、世俗和繁琐的超越。本书共分五讲,约18万字。本书由邓安庆译。
图书 | 论宗教 |
内容 | 编辑推荐 在宗教学界施莱尔马赫的名声无人不晓,但是他更应该是一个后康德时代德国古典哲学的伟大哲学家,是他把《柏拉图全集》和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译成德文,是他把诠释学从单一的注经技艺提升为人文科学普遍的哲学方法论。 《论宗教》匿名初版于1799年,此后大约每隔十年就再版一次,施莱尔马赫因此被认为是“现代性发轫之际的神学”。自此,宗教不再是国家政治权利强加于人的东西,而是源自人的心灵的一种自然禀赋,一种内在的对无限的向往,一种对有限、世俗和繁琐的超越。本书共分五讲,约18万字。本书由邓安庆译。 内容推荐 本书1799年匿名出版,只有少数圈内人知晓这本书的作者是施莱尔马赫,直到1803年他才公开作者身份。 施莱尔马赫的这本《论宗教》,意味着经过18世纪启蒙运动的反宗教和各种以理性的方式曲解宗教之后,宗教重新回到了自身,一个新的宗教典范再次以其宗教性而非形而上学的和道德的形式进入到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之中。 在施莱尔马赫看来,宗教既不是私人宗教,也不是国家宗教,而是自由之人寻求绝对依靠的社会性事业。宗教是源自人的心灵的一种自然禀赋,一种内在的对无限的向往,一种对有限、世俗和繁琐的超越。教会失去了国家的组织化权威,而成为人的自由交往的社会场所,是心灵团契的圣殿。一个现代人无论如何不能脱离与上帝之关系,否则,人就只能被束缚于俗世的有限东西中,找不到绝对的依靠;他依然相信人要克服普遍腐败必须依赖耶稣基督的引导和神恩。就像上帝只有在基督身上才有真实的存在一样,人也只有在基督身上才能有征服罪恶的力量和一种新的更高的生命表征。 《论宗教》的出版不仅是对启蒙学者宗教观的反驳,也不仅只是令基督教正统派人士头疼,他对基督教及其信仰的阐明,直到今天也是充满争议的,但在漫长的阅读史和接受史中,无论人们从哪个角度去理解它或反驳它、批判它,几乎无人能否认其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本书由邓安庆译。 目录 中译本导言 版本说明 译者前言 再版附记 第一讲 申辩 第二讲 论宗教的本质 第三讲 论宗教的培育 第四讲 论宗教的会社性或者论教会和教牧 第五讲 论诸宗教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论宗教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施莱尔马赫 |
译者 | 邓安庆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10004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48 |
出版时间 | 2011-09-01 |
首版时间 | 2011-09-01 |
印刷时间 | 2011-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1 |
丛书名 | |
印张 | 1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9 |
宽 | 156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11-3607 |
版权提供者 | 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