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辛弃疾/济南历史文化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这本《辛弃疾》全面如实地勾勒出辛弃疾曲折的一生,既表达了对辛弃疾这位大英雄和大文豪的敬仰,也是对山东人自身豪侠仗义精神的一种传承。本书由刘扬忠著。

内容推荐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本书是“济南历史文化读本”之《辛弃疾》,通过发掘史料,全面如实地勾勒出辛弃疾曲折的一生。

《济南历史文化读本:辛弃疾》既是对辛弃疾这位大英雄和大文豪的敬仰,也是山东人自身豪侠仗义精神的一种传承。本书由刘扬忠著。

目录

引言:风流不可攀,谁结一丘壑

 ——壮健如虎的英雄在济南的诞生

一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震动南宋朝野的青年抗金将军

二 醉拍栏杆看吴钩,何人会我登临意

 ——屈居州县佐贰小官的第一个十年

三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历任多处封疆大吏的第二个十年

四 稼轩日向儿童说,带湖买得新风月

 ——落职闲居上饶带湖别墅的十年

五 老去不堪谁似我,青山活计费寻思

 ——任福建提刑和安抚使的短暂三年

六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为时八年之久的瓢泉隐士生涯

七 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

 ——短暂的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之任

八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镇江府筹措北伐的日日夜夜

九 江头日日打头风,憔悴归来邴曼容

 ——老英雄在铅山瓢泉的最后日子

十 若将词笔论青兕,端合旌旗拥万夫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流的词人

试读章节

辛弃疾词集里可以比较确切地推断为在江阴写的新词是这样一首:

满江红·暮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按字面理解,这首词像是描写一位少女伤春怀人之情的作品,但仔细品读,可以发现它似是通过艺术象征的手法,寄寓作者的政治感情。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此词:“可作无题,亦不定是绮语”。这是猜测它不一定是写男女之情,而是另有寄托。邓广铭先生《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于本篇编年说明中云:“其下之‘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盖即指符离之惨败而言。”结合当时作者的心态和张浚北伐刚刚失败的时局来看,这些推断是很有道理的。

词的上片着力铺写暮春花残粉褪的狼藉景象,政治感情已暗含其中。首二句,交代自己由北人南,寄居江南,已过了两个春天的经历。“又”字下得极切,光阴蹉跎而壮志未酬的悲慨已寄寓于此中。以下风狂雨猛、百卉凋零的暮春之景,既用以暗喻当时政治、军事局势,暗指抗战“春光”已逝,同时也为下片专门抒发自己的怨情先做一番铺垫。“算年年”二句,更是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美好愿望一次次落空的心情。

词的下片,借助对深闺女子怀春之情的描写,来寄寓自己政治上的孤愤。“庭院静”者,政局万马齐喑,没有事业发展的动静可言。“空相忆”者,在此环境中,空盼好消息而不可得。“无说处”二句,进而倾诉自己政治上缺少知音的苦闷。“怕流莺乳燕”二句,意思更为含蓄曲折:闺中人怕多嘴的莺燕得知心事,正应合辛弃疾这个北方“归正人”险恶的政治处境,是他在上孝宗皇帝书中所自陈的“臣孤危一身久矣……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这样一种畏祸心态的形象化展现。南宋朝廷对这位北方壮士的忌刻之深和投降派小人的谗言之多,于此可见一斑。闺中女子所日夜盼望的“尺素”,自然是喻指有关抗金大业的好消息。而女子所哀伤的春去不归,显然关合作者心中所想的时机空失,理想未能实现。词的末二句,以景结情,以女子怕登高楼只见碧野不见情人,更深一层地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失望。由上面的分析可见,这首词的主题是抒写辛弃疾的爱国幽愤,但它与作者通常在抒发这类情感时习用的直抒胸臆和大发牢骚的做法有所不同,采取了曲喻的笔法,风格是含蓄柔婉的。

由上面这些词作所反映的情况可见,辛弃疾与南宋朝廷之间的关系,真是如常言所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为辛弃疾始料所不及的是,南宋朝廷是一个极端腐朽、极端软弱无能的卖国政权,因而他虽然满腔热情地南归于宋,倾其全力奋斗了大半辈子,却未能实现其北伐中原、统一祖国的远大政治理想。

以后的事实证明,辛弃疾想从南方打回山东、打回中原的梦落空了!

这是因为:辛弃疾虽然确实是一个堪当国之栋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不幸的是南归之后一直没有找到大展鸿才的机会和环境。他南归的当年夏天,老玩家宋高宗赵构做了三十五六年的偏安皇帝之后,有些厌倦了,想退位了好有闲暇天天去西子湖玩儿去。于是在接见辛弃疾之后不久,就自称太上皇,将金銮宝殿让给了他的过继儿子赵奋,是为宋孝宗。这位孝宗皇帝即位之初倒有一番雄心壮志,立意要用武力北伐中原,胜利后还于旧都。第二年,赵奋听从了主战派大臣张浚的意见,起用他为枢密使,由他调遣军队北伐。张浚是一个言大而夸的书生,将略并非其所长。他用李显忠和邵宏渊为正负主帅,命二人统军渡淮北上。北伐军初期获得了一些小小的进展,之后正负主帅之间及二人所统领的两支军队之间产生了矛盾,将佐之间不能再上下相辖,士兵更因犒赏不均而失去了斗志。及金朝大军开来,宋军在符离(在今安徽宿县)竟然不战自溃,士兵和丁夫等13万人竟全都掉臂南逃,蹂践饥困,死亡无数,器甲资粮也全部丢弃,以致南宋政府若干年来所积储的军需物品一朝扫地无余。消息传回后方以后,主战派人物陆续被排斥出南宋政府,主和派、投降派的人物又在南宋朝廷里高高地昂起了头,他们的求和、投降理论一时又甚嚣尘上了。

在以张浚为首的主战派人物因北伐战争失败而纷纷引咎辞职、离开朝廷之后,南宋朝廷里新的当权派决定派出谈判代表,向金人求和。他们与敌人签订了屈辱投降的所谓“隆兴和议”。这个卖国条约签订之时,也正是辛弃疾在江阴任签判已经期满之日。从此,在南宋朝廷里,主和派、投降派重新当权,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南宋朝廷畏敌如虎,对金人一直采取守势,秉国者无人再敢言战。辛弃疾大半辈子的光阴刚好与这四十多年的抗金低潮期相终始,在那样一种低迷、压抑的政治环境中,他的抗战主张和恢复言论自然不会被采纳,他在政治上、军事上自然不能有所作为了。不但如此,辛弃疾作为一个从北方沦陷区南下的“归正人”,还不断受到南宋官场中人的猜疑、歧视、排挤乃至诬陷迫害。当权者明知他才识超人,就是不肯重用他。在因平息内乱或安抚地方而不得不利用他的时候,又对他严加防范,频频调动他的职差,以免他在某一岗位待的时间长了树立起威信和培植起私人的势力。于是他只好发着“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倦客新丰”)的牢骚,心不甘情不愿地在宦海的底层奋力泅渡。在南归后的头一个十年中,他就只能担任着江阴军签判、广德军通判、建康府通判、司农主簿等这样一些“佐贰之职”。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被南宋朝廷派做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市)添差通判(通判,官名,为州府长官的副手,与知府、知州共理政事)。建康是南宋在长江下游的重要战略据点,在这座城市里既设有皇帝行宫留守,也设有军马钱粮总领所。辛弃疾来此就任时,行宫留守是史正志,军马钱粮总领是后来当了宰相的叶衡,他们在当时都是官场很显赫的人物。除这两人之外,此时在建康任江南东路监司等职的,还有在士大夫中很有才名的赵彦端、韩元吉(此人以后定居上饶,还会在稼轩的生活中出现)、严焕、丘崇等人。在这些社会地位很高而且赫赫有名的大官员、大人物面前,辛弃疾这个小通判显得微不足道,重要事务没他的份,只剩下两件事他适合做,而且几乎天天做:一是他身体强壮酒量大,要被经常拉去参与大官员们的游从宴会;二是官员们都知道他会写诗填词,要他到文酒之会上去参与酬答唱和。这两件事中,第二件对于他日后成为词坛大家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的。P10-12

序言

济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中华民族重要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最初发现地。相传,大舜曾耕于历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任北宋齐州(济南)太守期间对此作过详实考证,济南亦有舜祠、舜井、娥英祠等舜迹遗存。春秋战国时期,济南是齐鲁文化的交汇之处,尚功利、求革新的齐文化和重仁义、尚伦理的鲁文化在这里有机融合、兼收并蓄,长久地滋润了济南的地域文化、城市性格。秦汉以来,又有伏生传《尚书》、娄敬谋国策、终军请缨出使南越、曹操相济南等重大历史人物、事件在这里风云际会,其中伏生口授《尚书》,对于填补秦始皇焚书坑儒形成的汉初文化真空起到了重要作用。隋唐北宋时期,济南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名相房玄龄,名将秦琼,高僧义净,诗人崔融、员半千、范讽等皆为一世俊杰,李白、杜甫、高适、苏轼、苏辙、曾巩等名流文士或游历或仕宦于此,诗圣杜甫留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千古佳句。南宋以后,济南文坛更是频升巨星,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边贡、李攀龙、李开先,皆为一时领袖诗坛的大家,再加上新城(今桓台)王士稹、淄川蒲松龄(清初新城、淄川均为济南府属县),可以说,宋、元、明、清四代,济南文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令人瞩目的重要地位。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济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长清孝堂山的东汉石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石祠内的汉代石刻画像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建于隋大业年间的四门塔,是中国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位于长清的灵岩寺,唐代曾为中国四大名寺之一,寺内40尊泥塑罗汉,被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此外,让济南人引以为豪的,还有甲天下的众多涌泉。元代地理学家于钦在《齐乘》中赞曰:“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盖他郡为泉一二数,此独以百计。”众泉喷涌,形成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独特景观,成就了济南“泉城”美誉。更兼泉水汇流大明湖,湖在城中,城在景中;南部屏列如黛群山,泉溪淙淙,峰壑森秀。山、泉、湖、河、城有机融合、交相辉映,济南风光秀美如此,也就无怪古人赞叹“济南潇洒似江南”,而“有心常做济南人”了。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胜利结束,济南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济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古老的泉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毫不动摇地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始终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在重要位置,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得到巩固,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当前,济南的建设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济南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幸运的,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同样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济南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坚持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和济南出版社等部门通力合作,编辑出版了这套“济南历史文化读本”丛书,对于进一步挖掘济南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市人民热爱济南、建设济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更好地宣传济南、展示济南,提高济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2010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辛弃疾/济南历史文化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扬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800071
开本 16开
页数 1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1
17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4: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