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同编著的《超越时空的思想智慧》内容介绍:对孙中山的关注,岂止是学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孙中山的理念与当代人的许多观念的契合,人们愈来愈难以分辨:是当代人的观念,还是孙中山的理念?譬如胡锦涛的名言:“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一直被台湾人视作“新三民主义”,从连战、吴伯雄,到一般民众,都这么认为。
图书 | 超越时空的思想智慧--重新解读孙中山 |
内容 | 编辑推荐 黄明同编著的《超越时空的思想智慧》内容介绍:对孙中山的关注,岂止是学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孙中山的理念与当代人的许多观念的契合,人们愈来愈难以分辨:是当代人的观念,还是孙中山的理念?譬如胡锦涛的名言:“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一直被台湾人视作“新三民主义”,从连战、吴伯雄,到一般民众,都这么认为。 内容推荐 黄明同编著的《超越时空的思想智慧》内容介绍:“民生”,一个古而有之的普通词语,在近代被孙中山唱响,而升格为一种政治理念,成为策略思想。共产党人从来不怎么使用这一词语。然而,在2010年初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召开期间,“民生”却成了热门词语。一时间,政府决策、官员讲话、媒体报道,处处可见“民生”的话题。《超越时空的思想智慧》让我们重新了解孙中山。 目录 引子 岭南开放氛围——造就伟人的特有环境 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强音 天下为公与大同世界——高远理想的美好憧憬 宏大的系统建设工程——世界视野的蓝图勾画 四万万人当皇帝——“主权在民”的时代新声 不患贫而患不均——“均富”治国方略的倡导 有道德始有国家——互助、博爱人类道德的倡导 兼收众长,益以新创——新文化理念的开创 余论——功绩与定位的再思考 试读章节 开放之风,沐浴了一代代的岭南人,造就了一批批的贤达之士。岭南先贤敢于睁眼看世界,敢于向外求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敢于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他们没有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勇于向实践层面推进,以西方为坐标,勾画中国的改革方案。他们以一言一行,对青少年时代的孙中山,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启示与影响。 童年孙中山,洪秀全是他心中的偶像。洪秀全何许人也?孙中山是从村中一位老人的口中得知。在翠亨村里,有个叫冯爽观的人,曾参加太平军,晚年居家,喜欢在榕树下乘凉,给孩子们讲太平军反清的故事,孙中山总是听得入神。尽管当时的孙中山不能对洪秀全,以及他所领导的太平天国有什么理性的认识,也无法产生何种评价,但可以肯定地说,那些让他激动不已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烙上两个字:“反清!”自此,萌发出朴素的民族情怀。后来,在求学期间,还常常与别人谈起洪秀全,自命为“洪秀全第二”,孙中山对反清英雄是何等之敬慕! 岭南,在近代中国,总是引领着时代的潮流。继太平天国之后,又一场震撼神州大地的改革风潮——维新运动,其首领正是孙中山的广东同乡康有为。与孙中山的出身不同,康有为出生在书香之家,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广东人最早饱尝了西方列强入侵而带来的灾难,动荡与危亡迫使康有为向外寻求救国良方。他委托赴日经商的同乡,为他购得日本的书籍,从日本人的自强之路——明治维新中,得到启示而决心变革中国。 康有为十分熟悉中国那古老的“变则通”思想,他努力将它与西方的进化观结合,铸成维新的思想武器。他设想,在中国掀起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使古老的中国“大变、全变、骤变”。为争得清皇帝的支持,一介布衣康有为,敢于直面皇上,上书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当第一次上书失败后,回到家乡兴办万木草堂,培育维新人才。此时的孙中山,还在香港西医书院就学,但已开始立志救国,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 如果说,洪秀全对少年时代的孙中山有着激励与影响,那么,康有为对青年时代的孙中山有着一定的启迪,也是客观事实。虽然孙中山自始至终没有提及他与康有为的关系,史料也没有更多的相关记载,但从1884年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中,不难看出康有为维新思路的痕迹。孙中山提出的“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为核心的方案,它不过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案,记录了孙中山早年与康有为有着同样的心路历程。 同是出生在香山的郑观应和容闳,对孙中山的影响更为直接。 郑观应,早期的维新志士,近代中国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主张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他最先在中国提出君主立宪思想,勾画出全方位的社会改革的蓝图。他撰写巨著《盛世危言》,汇集他那全面的改革思想。该著作有着振聋发聩的社会效应,曾对最高统治者光绪皇帝,有良多的启示,还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直到后来,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于1936年,接见美国记者斯诺时,还谈及当年他读《盛世危言》的感受。据他人的回忆,毛泽东对人说:“读了这本书后,我作出决定:为了中国的命运,必须走出韶山,走出湘潭,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郑观应,比孙中山长24岁,称得上是长辈。孙中山与他的关系,十分密切。据推断,1880年以前,彼此可能已经认识,经常见面。1885年,郑观应闲居澳门,这时孙中山正好在香港求学,每逢假期回家,便到澳门同郑观应见面,交谈对时局的看法,交换学习西方的体会,可见两人是非一般的忘年之交。彼此常在通信中探讨如何改革时政。10-12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超越时空的思想智慧--重新解读孙中山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黄明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068370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5 |
出版时间 | 2011-09-01 |
首版时间 | 2011-09-01 |
印刷时间 | 2011-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693.0 |
丛书名 | |
印张 | 14.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