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艺术书架(1)/一生读书计划
内容
编辑推荐

《艺术书架(1)》精心选择了80本关于在摄影、电影、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方面的经典著作,带给读者非凡的艺术体验。这里有著名的风光摄影师乔·科尼什告诉你“光线第一”的摄影法则;有法斯宾德、文德斯、伯格曼、小津安二郎、特吕弗等世界最顶尖的导演跟你探讨拍摄电影的准则;有《纽约时报》的资深评论员带领你去欣赏那些西方最为经典的戏剧;还有林徽因、梁思成跟你探讨中国古典建筑的魅力。总之,我们想将这些艺术门类最为经典的内容展现在读者面前,将读者带人这些艺术的核心,去领略艺术带给我们的非凡享受。本书由潞潞、刘新华、孙铭浛编著。

内容推荐

一生读书计划——组织国内著名作家和学者,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专业背景、不同阅读需求的读者,从不同角度量身定做针对性极强的私家书架,每排书架为你推荐那些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一生读书计划”系列之《艺术书架(1)》精心选择了80本关于在摄影、电影、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方面的经典著作,带给读者非凡的艺术体验。这里有著名的风光摄影师乔·科尼什告诉你“光线第一”的摄影法则;有法斯宾德、文德斯、伯格曼、小津安二郎、特吕弗等世界最顶尖的导演跟你探讨拍摄电影的准则;有《纽约时报》的资深评论员带领你去欣赏那些西方最为经典的戏剧;还有林徽因、梁思成跟你探讨中国古典建筑的魅力。总之,我们想将这些艺术门类最为经典的内容展现在读者面前,将读者带人这些艺术的核心,去领略艺术带给我们的非凡享受。

实际上《艺术书架(1)》推荐的并不仅仅是80本书,而是160部经典的艺术著作。读者能够通过这些书打开通往这些艺术的大门,能从中有所启发,进而对相关的艺术门类有自己的创见,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本书由潞潞、刘新华、孙铭浛编著。

目录

音乐、戏剧与舞蹈

 《丰子恺谈音乐》

 《傅雷谈音乐》

 《古琴》

 《秋籁居琴话》

 《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

 《古典音乐:伟大作曲家及其代表作》

 《卡曼音乐欣赏课》

 《古典作曲家排行榜》

 《我的音乐往事》

 《听音乐》

 《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从德沃夏克到埃灵顿公爵》

 《列侬回忆》

 《外国音乐在外国》

 《戏剧》

 《拉奥孔》

 《纽约时报歌剧评论精选》

 《对抗性游戏:百年世界前卫戏剧手册》

 《京剧的知性之旅》

 《伶人往事——写给不看戏的人看》

 《舞蹈概论》

 《云门舞集与我》

 《邓肯谈艺录》

电影与摄影

 《电影的故事》

 《电影批评》

 《电影是什么?》

 《雕刻时光》

 《认识电影》

 《电影艺术观念》

 《当代电影艺术导论》

 《另一种讲述的方式》

 《黑色电影:历史、批评与风格》

 《伯格曼论电影》

 《法斯宾德论电影》

 《映画年华——中国电影百年讲述》

 《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

 《魔鬼秀——恐怖电影的文化史》

 《逍遥骑士,愤怒公牛——新好菜坞的内幕》

 《与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

 《文德斯论电影》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特吕弗——我生命中的电影》

 《电影的力量》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

 《小津》

 《革命!——1960年代世界电影大爆炸》

 《城市表情——20世纪都市影像》

 《影像艺术批评》

 《光线第一——风光摄影的黄金法则》

建筑

 《中国建筑史》

 《观看,书写:建筑与文学的对话》

 《林徽因讲建筑》

 《林微因文存(建筑)》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古镇羊皮书》

 《消失的建筑——穿越时空的世界建筑朝圣之旅》

 《伊斯兰世界的艺术》

 《文明起源的纪念碑——古代埃及、两河、泛印度与

美洲建筑》

 《印度美术》

 《穿行内陆亚洲——伊斯兰教建筑与人文之旅》

 《欧罗巴的苍穹下:西方古建筑文化艺术之旅》

 《安藤忠雄论建筑》

 《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与文化》

 《罗马艺术——从罗慕路斯到君士坦丁》

 《艺术与观念》

 《中国园林》

其他

 《生活的艺术》

 《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

 《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民间美术观念》

 《观看之道》

 《赖声川的创意学》

 《明式家具研究》

 《锦灰堆》

 《锦灰不成堆》

 《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

 《视觉品味——如何用你的眼睛》

试读章节

傅雷(1908—1966)是我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一代文学翻译巨匠。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他为人坦荡,禀性刚毅,学生时代曾因为反迷信反宗教而被学校开除,五卅运动时积极参加街头讲演,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7年傅雷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留学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艺术理论,观摩了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归国后,傅雷任教于上海美专,后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人的重要作品。傅雷一生共翻译作品34部,约五百万言,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他的译著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独特的“傅雷体华文语言”。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此外,傅雷的其他作品,如《傅雷谈音乐》《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对读者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荐读理由

《傅雷谈音乐》是傅雷先生关于音乐的一个集子,书中有他在各个报刊上发表过的音乐评论、乐曲赏析;有他翻译过的著作,如《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的序言;还有他与傅聪的谈话记录和部分书信。涉及音乐史、中国音乐与戏剧的前途、古典音乐和近代音乐等问题,论及了贝多芬、肖邦、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大师的生平和作品,充满了关于音乐的真知灼见。

傅雷是学艺术史出身的,早年留法时受罗曼·罗兰影响,酷爱音乐,他对于音乐的热情完全是个人的嗜好,在音乐方面的修养亦完全是自修的,而且是以欧洲艺术为基础来欣赏欧洲音乐的,偶尔渗人一些中国文人雅士的审美角度,因此有些评论和观点相当人文化——熔欧洲艺术和音乐以及中国诗词于一炉,形成一种中、欧综合的音乐艺术观。20世纪30年代中期,傅雷对中外音乐史已颇有研究,而时日愈长,修积愈深,他在音乐艺术上的造诣更见丰厚。而傅雷关于音乐的所有见解和心得几乎都集中在了《傅雷谈音乐》这本书中。

书中很大一部分是音乐论述的书信摘录,分别选自两封致夏衍函、八封致杰维茨基函、五封致梅纽因函以及80封致家兄函。“与傅聪谈音乐”部分则是傅雷对音乐艺术的心得体会,也有经他翻译并加批注的研究某些作曲家的资料,不远万里邮寄给儿子,使傅聪不断从成长走向成熟,不仅成为国际知名钢琴家,更是一位德艺俱备的受人崇敬的艺术家。

傅雷先生还是性情中人,如《约翰·克利斯朵夫》与《贝多芬传》的翻译序中都不乏大声疾呼式的感叹,比如:“战士啊,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只你一个时,你定会减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将永远在绝望中再生了吧!”(《约翰·克利斯朵夫》)“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贝多芬传》)等等,读来让人热血沸腾,充斥着国家危难时代精英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此外,《傅雷谈音乐》中有大量的音乐专业术语、整段的作品赏析,还有关于钢琴技巧的讨论,作为一本古典音乐爱好者的入门教材,它也许稍显艰涩。然而,当我们有了一定的音乐积累之后再去读这本书,或是边读边听,一定会有醍醐灌顶之感。有人说:“读罢傅雷去听莫扎特,方知自己是第一次听莫扎特。”一旦我们对音乐作品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再去听,那样的感觉像是一个失明的人突然睁开眼睛看世界,一个文盲开始懂得文字的含义,那简直是另一个世界向你敞开了门,别有洞天!

先睹为快

音乐固然是个人的亲切的艺术,可也算社会的艺术。它是幽思、痛苦的女儿,同时也是幸福、愉悦,甚至轻佻浮华的产物。它能够适应、顺从每一个民族和每一个时代的性格。在我们认识了它的历史和它在各时代所取的种种形式之后,我们再不会觉得理论家所给予的定义之矛盾为可异了。有些音乐理论家说音乐是动的建筑,又有些则说音乐是诗的心理学。有的把音乐当做造型的艺术;有的当做纯粹表白精神的艺术。对于前者——音乐的要素是旋律,后者则是和声。实际上,这一切都对的,他们一样有理。历史的要点,并非使人疑惑一切,而是使人部分的相信一切,使人懂得在许多互相冲突的理论中,某一种学说是对于历史上某一个时期是准确的,另一学说又是对于历史上另一时期是准确的。在建筑家的民族中,如十五、十六世纪的法国与佛兰德斯民族音乐是音的建筑。在具有形的感觉与素养的民族,如意大利那种雕刻家与画家的民族中,音乐是素描、线条、旋律、造型的美。在德国人那种诗人与哲学家的民族中,音乐是内心的诗,抒情的表白,哲学的幻想。在弗朗索瓦一世与查理九世的朝代(十五、十六世纪),音乐是宫廷中风雅与诗意的艺术。在宗教革命的时代,它是信仰与奋斗的艺术。在路易十四朝中,它是歌舞升平的艺术。十八世纪则是沙龙的艺术。大革命前期,它又成了革命人格的抒情诗。总而言之,没有一种方式可以限制音乐。

少年时代的肖邦,是非常快乐、开朗、讨人喜欢的;天生的爱打趣、说笑话、做打油诗、模仿别人的态度动作。这个脾气他一直保持到最后,只要病魔不把他折磨的太厉害。但是快乐和欢谑,在肖邦身上是跟忧郁的心情轮流交替着。那是斯拉夫民族所独有的,一种莫名其妙的悲哀。

肖邦与自然界的关系,他自己说过一句话:“我不是一个适合过乡间生活的人。”的确,他不像贝多芬和舒曼那样,在痛苦的时候会整天在山林之中散步、默想,寻求安慰。肖邦以后写的《玛祖卡》或《波洛涅兹》中间所描写的自然界,只限于童年的回忆和对波兰乡土的回忆,而且仿佛是一幅画的背景,作用是在于衬托主题,创造气氛。例如他的《升F大调夜曲》(op.15,no.2),并不描写什么明确的境界,只是用流动的、灿烂的音响,给你一个黄昏的印象,充满着神秘气息。

在不熟悉音乐的人,《练习曲》毫无疑问只是练习曲,但熟悉音乐的人都知道,肖邦采用这个题目实在是非常谦虚的。在音乐史上,有教育作用而同时成为不朽的艺术品的,只有巴赫的四十八首《平均律钢琴曲集》,可以和肖邦的练习曲媲美。我们不妨这么说:一切艰难的钢琴技巧,只是肖邦《练习曲》的外貌,只是学者所能学到的一个方面;《练习曲》的精神,和初学者应该吸收的另一个方面,却是各式各种的新的音乐内容——有的是像磷火一般的闪光,有的是图画一般优美的形象,有的是凄凉哀怨的抒情,有的是慷慨激昂的呼号。

延展阅读

《傅雷家书》

本书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写给儿子的书信。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书中亦有论及音乐的部分,不妨一读。P7-11

序言

走在北京大学校园内,时常会看到这么一群人:有的是十八九岁的新生,脸上稚气未脱;有的是头发斑白的老者,鹤发童颜。有的全副武装,“长枪短炮三角架”,专业的摄影装备;有的手持轻便的卡片机,信步于闲庭。与其说是燕园美丽的风景和浓厚的文化气息驱使着他们来记录这里的花花草草、阁楼亭台,不如说是“摄影”的乐趣带给他们以无穷的动力,驱使着他们去记录、去发掘这里的美。

对“美”的追求,是艺术产生的原动力。不仅仅是摄影,电影、音乐、戏剧、舞蹈、建筑,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触角已经唉深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无论是谁,似乎都可以在这些领域大展身手。北京大学上百个学生社团之中,电影、戏剧、音乐等艺术类社团向来是其中的佼佼者——没有功利性,没有官方背景,有的只是所有成员对这些艺术的满腔热爱。

我们常常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古人面对这壮丽的山河,这精彩的人间百态,常有抒发的冲动。但他们只能通过诗歌、绘画来表达。尤其是中国诗、画结合的艺术,炉火纯青。但古人无法更加直观、更加准确地将自己的所见记录下来,只能从侧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随着摄影、电影等艺术的发展成熟,我们发现,我们不仅可以最真切地记录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的艺术理念注入其中,甚至发掘出“蒙太奇”等更为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摄影、电影的发展成熟,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光影时代”!

如果说摄影单纯地追求的是对“光”的把握,“电影”追求的是声、光的结合,那么音乐则是人们对“声音”艺术的至高追求。音乐,几乎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而成长。还记得孔夫子那“三月不知肉味”的感慨吗?还记得白居易闻琵琶一曲而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悲鸣吗?音乐,似乎有一种可以唤醒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的魔力。无论是西方古典时代莫扎特、巴赫、肖邦等人的交响乐,还是朗朗上口而感情直露的现代流行音乐,都可以打动人们的心灵。这正是“艺术”的真正价值所在。

与音乐不分家,舞蹈这种无声的形体艺术,却可以将音乐的情感诠释得淋漓尽致。高雅的芭蕾,动感的街舞,柔美的中国传统舞蹈,被不同的人群所共同喜爱。肢体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表达途径之一。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邰丽华等聋哑艺术家唯美的舞蹈“千手观音”,不知让多少端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为之动容。一种仅仅依靠肢体语言的艺术可以让普通的观众潸然泪下,这是怎样的一种艺术!

而戏剧同音乐、电影、舞蹈都有非常多的相通之处。靠语言和肢体语言、故事情节来取胜的话剧,靠唱腔、唱词、装扮和舞蹈取胜的传统戏剧,都是音乐、形体、文学等诸多艺术的综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现代社会,传统的京剧、昆曲、越剧等戏剧形式焕发了新的魅力,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摄影、电影、音乐、舞蹈、戏剧,可以算作是影音的艺术。而建筑似乎与这些艺术有些距离,可但凡艺术,总有共通之处。建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艺术”,就不仅仅是因为它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居住和使用的需求,而且是因为它可以被作为艺术品来欣赏。以中国园林为例,中国的园林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绘画审美观点。建筑的布局,外表、内部的装饰,画栋雕梁,都带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而无论是古都北京园林的“金黄”色调,还是江南园林的“黑白”色调,都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正因为园林建筑所带有的审美价值,摄影家、画家也频频将镜头对准它们,从各个角度来探寻其内在的美感。而充满现代艺术气质的现代摩登建筑,则更加富有艺术气质。北京的鸟巢、水立方、央视大楼、国家大剧院,都是非凡的艺术杰作,成为北京的名片,北京的新象征。

本书精心选择了80本关于在摄影、电影、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方面的经典著作,带给读者非凡的艺术体验。这里有著名的风光摄影师乔·科尼什告诉你“光线第一”的摄影法则;有法斯宾德、文德斯、伯格曼、小津安二郎、特吕弗等世界最顶尖的导演跟你探讨拍摄电影的准则;有《纽约时报》的资深评论员带领你去欣赏那些西方最为经典的戏剧;还有林徽因、梁思成跟你探讨中国古典建筑的魅力。总之,我们想将这些艺术门类最为经典的内容展现在读者面前,将读者带人这些艺术的核心,去领略艺术带给我们的非凡享受。

80本书并不能代表这些艺术门类的全部,因此,我们在每一本书后面都附带着推荐另一本相关的书籍。因此,实际上本书推荐的并不仅仅是80本书,而是160部经典的艺术著作。读者能够通过这些书打开通往这些艺术的大门,能从中有所启发,进而对相关的艺术门类有自己的创见,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人的精神启蒙往往是从阅读开始的。法国著名科学家笛卡儿就曾说过:“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大文豪高尔基也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一生读书计划》丛书的出版对所有读书人来说实是一大幸事,她最大的亮点在于可以为你节约宝贵的时间,直接找到自己所需的书架,从中抽取自己最中意的书籍,迅速进入惬意的读书时间。

——王嘉祥(学者)

一代大师林语堂认为,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他提倡国人“自由地看书读书,无论是在校,离校,做教员,做学生,做商人,做政客,有闲必读书。真正的读书是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如果您能持有林语堂先生所言之读书态度,那么,阅读《一生读书计划》丛书对您来说一定是一件赏心悦目之事。

——程立(出版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艺术书架(1)/一生读书计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潞潞//刘新华//孙铭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048385
开本 32开
页数 3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5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835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08
15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6: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