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化构建与宋代文士及文学
内容
编辑推荐

崔际银编著的《文化构建与宋代文士及文学》内容介绍:宋代文学及其承载的文化精神,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是正面作用,如关注现实人生态度、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以及自思自立的学术精神等;也有不少负面的影响,如招致积贫积弱的国策、贯穿始终的党争、一味内敛自省的思维方式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学习、借鉴中加以比较与甄别。

目录

导言

一 文化与文化精神

二 文学与民族文化精神

三 宋代文士与民族文化精神承传建构

第一章 宋代社会文化处境

 第一节 宋代域内社会文化现状

一 皇权不固

 (一)政权获取方式可疑

 (二)纲纪长期废弛

二 奢靡成风

 (一)朝廷鼓励享乐

 (二)官民追求奢华

三 南北差异

 (一)南北文化的异质表征

 (二)南北文化的竞争互动

四 积贫积弱

 (一)百姓生活贫困

 (二)国家实力软弱

 第二节 宋代外部文化压力

一 外部压力的形成及表现

 (一)外部压力的生成

 (二)外部压力主要表现

二 外部压力的作用

 (一)限制宋朝整体发展

 (二)影响宋朝内外政策

 第三节 宋代文化政策选择

一 抑武

 (一)直接解除将帅兵权

 (二)创设新制掌管军队

 (三)严厉打击违规军人

二 重文

 (一)“重文”的基本举措

 (二)“重文”的政治蕴意

三 妥协退避

 (一)退守情绪弥漫

 (二)妥协成为必然

第二章 宋代文士的文化任务

 第一节 承接唐五代文化遗产

一 辉赫的“盛唐”文化成就

 (一)综合国力极其强大

 (二)文化环境开放多元

 (三)精神风貌积极昂扬

 (四)文化成果色彩纷呈

二 待解的“乱世”遗存难题

 (一)藩镇冲击社会结构

 (二)观念系统遭遇重创

 (三)文士生存陷入困境

 第二节 应对现实社会文化需求

一 重建社会文化秩序

 (一)制定礼仪程式

 (二)强化军政管理

 (三)完善司法制度

二 巩固强化主干文化根基

 (一)推崇儒家思想

 (二)倡导封建伦理道德

三 展示文士自身文化素养

 (一)以知识为用

 (二)借品格立身

 第三节 开拓创新文学领域

一 理念创新

 (一)平易自然

 (二)注重理趣

 (三)化俗为雅

二 文体创新

 (一)以文为诗:

 (二)以诗为词

 (三)以赋为文

三 方法创新

 (一)诗法

 (二)词法

 (三)文法

第三章 宋代文士关注的文化命题

 第一节 道统重建:儒学与释道

一 “道统”重建的困境与定策

 (一)重建“道统”之困

 (二)官方重建方针

二 “道统”建设的历程

 (一)儒士的“卫道”

 (二)佛教与道教的微调1

 第二节 人格区分:君子与小人

一 重塑君子人格

 (一)贬抑人格损污之士

 (二)大兴君子之风

二 “朋党”氛围中的人格区划

 (一)宋代“朋党”基本状况

 (二)评论“朋党”的主要观点

三 人格论争的效应

 (一)正面效应

 (二)负面影响

 第三节 政治改革:骤变与渐变

一 宋代政治改革的社会基础

 (一)国力不堪重负

 (二)享国日久而诸事因循

 (三)文人士子热衷参政

二 骤变:熙宁变法

 (一)选择骤变方式的必然性

 (二)熙宁变法的具体实施

 (三)变法成效及评价

三 渐变:苏轼的治国理念

 (一)渐变的基本主张

 (二)坚持渐变的遭遇

 第四节 对外关系:战与和

一 厌战:国人的普遍心理

 (一)皇帝厌战

 (二)将帅厌战

 (三)民众厌战

二 主战:社会精英的艰难选择

 (一)朝臣维护国体

 (二)文士激励斗志

三 和议:朝廷的基本国策

 (一)宋朝和议特征

 (二)宋朝议和缘由

 第五节 学术思想:主经世与倡性理

一 经世事功的理论与实践

 (一)探讨富强路径

 (二)弘扬事功主张

二 修性明理的体系构成

 (一)世界本原:太极即理

 (二)道德结构:理一分殊

 (三)立身法则:存理灭欲

 (四)进修方式:格物穷理

三 宋代学术特征

 (一)轻章句而重义理

 (二)主儒学而融百家

 (三)遵规矩而倡活法

 (四)师传统而求创新

第四章 宋代文学展示文化精神之轨迹

 第一节 北宋初期:人生状况的表述

一 人宋士子婉转怀旧

 (一)假借史传怀念往昔

 (二)模仿唐人创作诗文

二 服膺新朝者歌功颂德

 (一)降臣表达归顺意愿

 (二)受宠新贵真心颂扬

三 重文氛围中疏放身心

 (一)老臣适性而为

 (二)少壮风度翩然

 第二节 北宋中期:改革社会的探索实践

一 范仲淹:道德家推行新政

 (一)庆历新政半途而废

 (二)道德风范长存于世

二 欧阳修:文学家诗文革新

 (一)欧阳修时代文学状况

 (二)诗文革新成功的基本保障

三 王安石:政治家着意变法

 (一)表达从政志向

 (二)申明变法主张

 第三节 北宋后期:思考解读生存困境

一 苏轼:旷达处世

 (一)多舛人生经历的磨炼

 (二)多种思想观念的支撑

 (三)多样艺术才能的彰显

二 黄庭坚:诗艺寄托

 (一)政治负累常伴

 (二)诗艺承载甘苦

三 周邦彦:享受红尘

 (一)文才博取声名

 (二)赋词享用人生

 第四节 南宋前期:救亡与恢复的巨大努力

一 遭遇巨变之苦难倾诉

 (一)乱世女性凄楚

 (二)文弱士人心态

二 抗敌复国的坚定誓愿

 (一)爱国将相身体力行

 (二)文坛精英大声疾呼

三 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

 (一)“归正人”难言之痛

 (二)背时者无奈感叹

 第五节 南宋后期:推崇儒学精神与追求清雅品书

一 朱熹:高扬儒学性理

 (一)理学家的创作理论

 (二)贯穿性理的创作实践

二 姜夔:展示清雅品格

 (一)高洁人生定位

 (二)“清空”“骚雅”词品

三 “四灵”:放情田园山水

 (一)崇尚野逸清幽格调

 (二)安顿衰世文人心灵

 第六节 宋末:爱国情感进发与遗民情结表现

一 靖难赴死彰显忠义

 (一)展示爱国忠诚

 (二)践行民族大义

二 保持气节 怀念故国

 (一)记述亡国之痛

 (二)长怀故国之思

第五章 宋代文士致力文化精神构建探原

 第一节 文化传统惯性推动

一 维护农耕文化基础

 (一)中华农耕文化构成要素

 (二)宋朝维护民族文化之努力

二 强调“夷”“夏”之辨

 (一)秉承“尊王攘夷”思想

 (二)“攘夷”方式的艰难抉择

三 崇奉“大一统”观念

 (一)“大一统”观念之定型

 (二)宋代对“大一统”之体认

 第二节 理学思想掺入

一 宋代理学基本状况

 (一)宋代理学的形成

 (二)宋代理学发展述要

二 宋代理学现实作用

 (一)创新并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二)塑造文士形象

 (三)引导大众价值观念

 第三节 优待文士之厚报

一 尊重文士人格

 (一)维护师道尊严

 (二)彰显文士声名

二 发挥文士作用

 (一)与君王共治天下

 (二)承传文化统绪

三 宽松文士生存环境

 (一)宥贷文士过错

 (二)提供良好条件

余论:宋代文士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之意义

一 完善文化体系提供示范导向

二 精心结撰著述推动文化传播

三 丰富文化蕴涵发挥巨大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化构建与宋代文士及文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崔际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69298
开本 32开
页数 3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4.03
丛书名
印张 1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0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