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心是一朵莲花(附光盘及林徽因诗文精选集林徽因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林徽因是一个才情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第一代才女”的她,集佳话、传奇、艳情、才艺、品学、美貌于一身,是二十世纪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及作家,在她身上所透出的才气、美质与一生的传奇经历都为当世仰叹。

张红萍的这本《我的心是一朵莲花》以简洁优美的笔法讲述了林徽因的曲折人生和情感历程。

内容推荐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著名作家,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一生经历了时代变迁与战火洗礼,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她竭尽所能争取自己的人生,以其美貌、聪慧和她在建筑、文学方面的造诣,留给后人一段难忘的佳话。

《我的心是一朵莲花》以简洁优美的笔法讲述了林徽因的曲折人生和情感历程。

《我的心是一朵莲花》由张红萍所著。

目录

第一章 林家有女

第二章 艰难抉择

第三章 美国求学

第四章 旷世之恋

第五章 建筑学家

第六章 太太客厅

第七章 倾城之恋

第八章 建国以后

试读章节

林徽因,祖籍福建,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父林孝恂是光绪15年(188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一直在浙江做官,历任金华、石门、仁和、孝丰知县和海宁知州,家境富裕。林孝恂学识渊博,重视教育,在任期间创办养正书塾、养蚕职业学堂,是清朝末年创办新学的前驱之一。林孝恂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在杭州的家中设立家塾。家塾分国学与新学两项,国学延请林纾主讲,新学延请林白水主讲。林徽因的父亲、叔叔和五个姑姑在当时都受到了最好的教育,打下了国学的深厚基础,同时又受到新学的启蒙和熏陶。林徽因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与书香门第完美结合的开明士绅家庭。这样家庭的子女,从小既注重学养的修炼,又注重家国志向的培养。

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徽因2岁那年赴日本留学。就像那个时代有志向的士绅家庭一样,林孝恂对长子林长民寄予厚望,希望他通过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法律专业的学习,将来能在政府部门任职,并且获得功名,对国家有所贡献。

祖父林孝恂特别喜爱长相酷似祖母的长孙女林徽因,徽因聪颖灵秀,几乎得到全家上下的喜爱,而大姑母对她更是宠爱有加。徽因年仅4岁,祖父就让她跟着表姐们,由大姑母启蒙读书。徽因的祖父、父亲都是当时的有识之士,他们在男孩女孩的教育问题上,基本持男女平等的观念。也许女孩将来要嫁人,但学习知识同等重要,因此徽因与表姐们的学习绝不像当时一般家庭的女子只是应付,而是系统扎实的正规教育。正因为徽因从小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国学教育,才使她打下国学方面的坚实基础,为日后成为著名的女诗人奠定了基础,家庭对徽因的教育直接成就了林徽因的诗歌事业。

1910年,林长民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学成回国。回国后,具有远大抱负的林长民在家乡福建创办了福州私立法政学堂,担任校长,希望通过启发民智,改造国民,振兴国家,富国强民。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林长民把法政学堂交给别人管理,自己奔走于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宣传革命。改革中国现状是他终身的抱负,他发起组织了“共和建设讨论会”,拥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为领袖,并促他回国。在他看来,只有梁启超才配做改革时代的领袖,从此以后,他与梁启超互引为知己,共同为建立一个民主的国家而奋斗。

1912年,徽因随祖父迁居上海,并在那里的教会学校读书。

1913年,徽因的母亲何学媛随丈夫定居北京。

1914年,徽因随祖父来到北京,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并与表姐妹们入英国教会学校培华中学学习,一直到出国留学。培华教会中学由英国人开办,教师全部启用外国人,授课全用英语,这为徽因后来去英国游历和美国留学打下了扎实基础。徽因所受的西式教育,家庭没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孩子是无法享受的,一个女孩能在这样一流的学校就读近10年之久,非一般家庭所能为。多年以后,徐志摩的第一位妻子张幼仪回忆过去自己的不幸婚姻时,不无感慨地说,假如她也能受到像林徽因那样的教育该多好,那样的话,也许徐志摩就不会看不起她。因此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够受到最好的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徽因在那个时代的女子中是最幸运的,因为她有开明的父辈,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得以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从小就脱颖而出。在北京培华中学的学习安定而充实,由表姐们陪伴的徽因快乐而幸福。12岁的徽因看起来纯洁天真,却已经是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丽少女了,父亲看着自己聪慧美丽的女儿别提有多高兴、自豪了。

林长民是立宪派的领袖,在张勋复辟期间,支持段祺瑞讨伐张勋复辟,1918年段祺瑞任总统后,任命林长民为司法总长,梁启超为财政总长,这两个志同道合、情意相投的知己成了同事,切磋学问,共商国事,长相往来。

徽因的个人才智、家庭环境、社会地位、教育背景令人羡慕,她本该是一个不谙世事、快乐无忧的少女,可我们从徽因少女时代的照片看,比之表姐妹们,她的气质略带忧虑,这一气质使她变得沉郁寡欢,甚至心事重重。

徽因所忧在于母亲,如弃妇般的母亲的眼泪让徽因明朗的天空夹杂了朵朵愁云,这愁云倏忽飘过徽因心间,投下了阴影。这阴影此后在徽因选择丈夫的问题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阴影,使她日后将她自己的家庭置于一切之上。过去,年轻人的婚姻全由父母包办,即使开明士绅家庭也不例外。徽因父亲虽然后来贵为司法总长,但他的婚姻也是父母包办的。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为他挑选了一个妻子,多年未有子出,父亲又为他挑选了第二个妻子,即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母亲出生商人家庭,没有受过教育,脾气性情也不乖巧,不得丈夫宠爱,也不招大家庭的喜欢。结婚8年才生下徽因,后来又生了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但不幸夭折。父亲嫌母亲愚昧无知、性情顽劣,又没有给他生下儿子,因而再娶了一个更年轻漂亮的妾。

年轻的太太不仅漂亮可爱,还懂得如何讨好丈夫,因此父亲与妾和她所生的四个儿子、一个女儿住在宽敞明亮的前院,而被弃的母亲和徽因则住在逼仄阴暗的后院。当前院传来迎来送往的欢声笑语时,此时徽因和母亲则显得落寞而忧伤。父亲与母亲长期分居,父亲很少到母亲的后院里来,倒是徽因常常喜欢到前院去与弟弟妹妹玩耍。这令母亲大为不快,为此常常责备训斥徽因,让徽因左右为难。徽因爱父亲和弟弟妹妹,又恨父亲对母亲的无情。徽因爱自己的母亲,但恨母亲的不争气。母亲与徽因在各个方面都不相同,她是她最亲的人,但又是她最不喜欢的人。家庭生活的这一幕影响了徽因的一生,促使她在日后的岁月中争取独立自主,不受人摆布。父亲死后,徽因和母亲一直生活在一起,但她们常常意见不和,徽因曾写信给费慰梅说:“最近三天我自己的妈妈把我赶到了人间地狱。我并没有夸大其词。头一天我就发现我的妈妈有些没气力。家里弥漫着不祥的气氛,我不得不跟我的同父异母弟弟讲述过去的事,试图维持现有的亲密接触。晚上就寝的时候我筋疲力竭,差不多希望我自己死掉或者根本没有降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我知道我实际上是一个快乐和幸福的人,但是那早年的争斗对我的伤害是如此持久,它的任何部分只要重现,我就只能沉溺在过去的不幸之中。”这是徽因在幸福、美满的一生中最大的苦痛和烦恼。P13-20

序言

上世纪的才女中,出类拔草者可谓多矣,但若论多才多艺,非林徽因莫属矣。

上世纪的才女中,品学兼优者可谓多矣,但若论品学貌兼顾者,非林徽因莫属矣。

上世纪的才女中,佳话、传奇、艳情者多矣,但若论如徽因之佳话者少矣。

上世纪的才女中,集佳话、传奇、艳情、才艺、品学、美貌于一身者,非林徽因莫属。数上世纪风流女子,还看徽因。

评价林徽因,仅说她的才艺、品学、美貌、佳话,并非她的全部价值,她的特殊价值在于开风气之先,在于她在历史的局限中尽一个女子之所能所作的努力和探索。任何杰出人物的出现和她的成就与价值是时代与个人结合之果,徽因也不出此属。

论女人,不能不论及她较之男人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她的社会地位和处境。徽因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女人的地位将变而未变之时,她幸,因为时代思潮已有所变,她之不幸,因为还不是一个妇女解放的时代,女子还为旧思想、习俗、伦理所困,不得自由。但她却在这样的时代夹缝中坦然地做自己,竭尽所能地努力去争取,终于争得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徽因一生有意奋争,得一理想现状,但期间甘苦自知。现代的人不理解徽因者多,至今窃窃私语者不计其数。

有关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关系,世人各持己见,但可有比徽因做的更好的?除这结局外可有更好的结局?知人论世,不能超越历史,不能居高临下,不能旁观者清,设身处地可能更接近历史真实。

徽因是历史时代与个人天赋秉性所造就的。非美丽、聪慧;非出身于官宦与书香门第;非有不同寻常的父亲;非父亲居于上流社会;非16岁游历欧洲,扩大见识;非与梁启超之公子结为秦晋之好;非与徐志摩相识,非与泰戈尔相见;非教会学校熏陶;非美国留学深造,学习建筑;非梁思成忠诚爱护;非金岳霖克制呵护;非志同道合朋友的支持,没有今日之林徽因矣。特殊的天赋、机缘造就一阳春白雪女子,百年一人矣。

徽因凸显于众才女之上,实因事业成就矣!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与梁思成齐名),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史家;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重要参与者;最优秀的女诗人。这所有的成果奠定了她特殊的历史地位。这是她在历史上毁誉不可磨、不可抵的重要原因。现实、教育和学习使她懂得女人不是男人的月亮,只有与男人比翼齐飞,才能有同等的荣誉,同等的价值,才能拥有平等、自主,才有意义。

林徽因的一生,如果说有什么不尽人意者,那也是为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习俗、情理所困导致。而其后,当她自主意识渐强之时,她更多的是表现出对人的理解、善意、慈悲、包容、助力。

徽因的热情、热心也是她留得美名的原因,见过她的人没有不怀念她的。可惜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病魔跟随、折磨徽因半生,以55岁之英年早逝,不可谓不可惜矣。

今年是徽因诞辰107周年,用这些文字纪念这位文艺复兴式的才女,是我们对她最好的纪念,了解真相才是对她最大的尊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心是一朵莲花(附光盘及林徽因诗文精选集林徽因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红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502703
开本 32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2
148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1: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