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内容
编辑推荐

《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是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以媒体人的视角,平实客观地将一段在日本的记忆呈现给读者。

预售阶段已供不应求,此书文字如静水深流,再现白岩松老师的睿智、冷静、犀利与宽广的胸怀。

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眼界,是心境,是胸怀,而此书不变的则是白岩松老师的浪漫主义激情。

作者以他惯有的风格,记叙了差旅报道采访的台前幕后故事,也和读者一起分享了媒体人的态度与责任。

内容推荐

《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是一本白岩松行走、思考的散文随笔,由白岩松亲笔写序修订,是他近年来行走的所见、所感、所悟。白岩松以其一贯的冷静视角,平实、客观地将一段关于日本的记忆呈现在读者眼前。

《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绝非情绪之作和轻描淡写,白岩松深入采访各界代表人物,带着思考去谛听,带着问题去交谈。力图从自己的近距离观察之中,剖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时尚等诸多方面。

《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正如其书名一般,两种情绪交织相合。或许正如白岩松所说,“把爱恨放下,先去了解”,我们更能看清更多的问题。

目录

行走在爱恨之间

东京:日本初印象

靖国神社:极端的日本“二战”史观

和平博物馆:一种理性的声音

神风特攻队:一张单程机票

渡边恒雄:敢于说不的新闻良心

冲突与希望

 旷日持久的劳工案

 慰安妇问题再起风波

 来自中国的高中留学生

防灾:无处不在的国民意识

 日本小学防灾演习

 深入人心的防灾观念

渡边淳一:爱的顶点是死亡

涩谷109百货:亚洲流行时尚的发源地

大相扑:不仅仅是运动

从垃圾处理看日本环保

落语:日本的单口相声

道顿堀:走进天下厨房

银色一族的第二人生

谷村新司:中国观众熟悉又陌生的日本歌手

栗原小卷:与表演艺术的一世姻缘

感受动漫神话

鹿儿岛的沙浴温泉

滨崎步:最艰难的一次采访

中曾根康弘:日本政坛的常青树

御手洗:日本财界总理

走近东京歌舞伎町

体验东京地铁

七日樱花与杉本姐姐

镜中印象

试读章节

行走在爱恨之间

似乎是一个轮回,上一次因为做节目而紧张是10年前,1997年的香港回归,那种紧张,是因为经验不足的苍白感造成的;而这一次,10年之后的日本之行,却让我再度紧张并感受压力。原因不是经验不足,而是因为太清楚此次出发的不易——放纵情感,理智不会答应;而一味理智,公众的情感又如何面对?也因此,《岩松看日本》,分寸的拿捏成了最富挑战性的工作,像是一次赌博,容不得分心,带着压力出发。飞往东京的飞机是上午9点起飞,我到达机场时是7点半。手机收到母亲发来的短信,字里行间,尽是对中日间恩怨情仇的诠释,以及希望我在看日本的过程中字斟句酌、谨慎并更理智的期待。我猜想,这短信的内容,必是母亲一夜未睡或几夜未眠的产物。看来,紧张与压力不仅仅属于我一个人。

但是我们必须出发,不为别的,只为我们注定永远拥有一个不会搬家、以为很熟悉其实却很陌生、关系已经到冰点的邻居——日本。

去看日本,这个念头不是冲动的产物。两年前的《岩松看台湾》之行,最后一天晚上,台风在窗外肆虐,我们都闷在酒店里闲谈。面对将要结束的台湾之行,有同事问:“下一站看哪儿?”

我答:“看日本。”

“为什么? ”

“因为两国关系正处于僵局,媒体可不可以做些什么?同时,日本依然了解我们,可我们并不了解日本,面对未来,这是危险的!”

众人同意,但没人兴奋,因为谁都知道,以当时的中日关系,看日本像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比未来近一点儿,却比现实远得多。一年后,我有机会去日本进行短期采访,见到了日本外务省有关官员及NHK的同行。当时我提出将要看日本的设想,并探讨可行性,对方的态度同样积极,这让我看到一种可能。回来后,在与《北京青年周刊》编辑的聊天中,第一次透露出正式准备《岩松看日本》,被问及时机何在?我说:“2006年底,小泉离任,新首相上台后不会第二天就去靖国神社,这为看日本留出宝贵时间。”并且在这次聊天中,我把看日本的定位确定为一句话:在爱和恨之前,先了解。

这些内容,都白纸黑字留在了杂志文章中。当时是2006年的4月初,中日关系依然在冰点,不过,我们已不像一年前那样悲观,因为隐隐感觉到一种变化即将出现。从创意到开始实施,时间过去了一年半,却依然比我们最初的设想快很多,《岩松看日本》正式拉开大幕;之后,一切顺利。

那么,去日本看什么?

首先是听,听日本各界的声音,这一个目标将由人物专访来实现。

最初的目标是专访8个人,最终却完成了11个人。虽然有近一半的被采访者是我们到达日本之后才最后敲定的,但顺利程度已经出乎意料。这其中对当届首相夫人的专访、对《读卖新闻》老总渡边恒雄的专访,以及对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的专访让人印象深刻;而渡边淳一、栗原小卷、滨崎步、谷村新司等其他几人的采访同样超出期待。最重要的是,他们代表了日本社会的各界精英,听的范围得以确保,这是最关键的。

接下来是看8个与日本社会有关的专题。看什么呢?

从2006年10月起,我们请国内各界熟悉日本的朋友来为我们讲课,以便确定内容。最后达成共识:去看那些中国有,日本也有,但日本先行一步的领域。把日本当成一面镜子,走近他们,照得见中国。于是,环保、老龄化问题、防灾、动漫、传统文化的保护等主题被确定下来。在这些领域,日本先行一步,有他们成功的经验。去看去思考,这毕竟与我们的未来有关。所以,我一直有个感觉,与其说这是在看日本,不如说是换个角度看中国,这才是我们出发的另一个目的。在看日本的过程中,我一直在两种角色中转换,一个是新闻人,一个是中国人。例如走进靖国神社,你面对其中对历史的扭曲,中国人的身份想克制都不太可能;即使这样,我也要时刻告诉自己:你是一个新闻人。于是,让客观、观察、理性等字眼占上风,是日本之行从头到尾的自我约束。

离开理性与客观,新闻将毫无力量!当然,在拍摄环保、防灾等日本做得不错的内容时,中国人的身份也时刻存在。在这些领域,我们也应当可以,甚至做得更好;然而这一切,都要从今天承认差距并认真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我们不该用愤怒遮蔽了自己的双眼,不管对方是谁,不管他曾经做过什么,哪怕他只剩下一个优点,我们也该把它学来,让自己更优秀,这才是一个大国的心态。在我看来,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大国,性格中必有以下的品质:理性,对人类的未来承担责任并永远完善自己。

没人知道中日的未来会走向何方。或许在目前,任何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的看法都缺乏依据。

学会在存在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交往,是未来几年中日间的课题。

这个时候,我更愿意相信,先把爱恨放到一边,去了解是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得多了,一切皆有可能。《岩松看日本》就希望是一次行走在爱恨之间的旅程,虽然,它依然只是一个开始。

P1-5

序言

行走在爱恨之外

白岩松

这本书,是2007年《岩松看日本》系列电视节目的文字版本,时隔七年,文字可以恢复原状,历史不能了。

《岩松看日本》策划于2005年台北的台风之夜,当时中日关系处于低谷。出发念头诞生时,安倍晋三刚当选为日本新首相,首站出访,便选择北京。而现如今,七年过去,中日关系处于更低的谷,日本的首相又是安倍晋三,不过,同一个人,却是不同的面孔。七年前,他想成为破冰者;今天,在中日关系中,他是加冰者。由此可见,两个国家的关系,寄托于个别领导人的身上,是完全靠不住的。

那靠什么?

归根到底,对于中日关系的真正正常化,要靠中国的实力。中国真正强大了,一切都好办。但在此之前,对对方的了解与镜鉴也万分重要。古人说:知己知彼。了解对方,了解自己。而有时,认真地了解对方,也是了解自己并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条路。《岩松看日本》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出发的。

去得多了,了解得多了,有些事情就不再那么简单。比如靖国神社,这是中日关系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表面上看,人们的愤怒,来自于那里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的灵位,而实质上,比这灵位更可怕的是仿佛无形的靖国史观。在靖国神社中的游就馆里,日本一些人为“二战”翻案,美化侵略行为,不认同战后的东京审判。而在这种扭曲的史观中,日本一些人的矛头直奔美国,直接对抗人类的正义与公理。也因此,了解才会知道真相,才更该让世界明白,日本的向右滑行,绝不仅仅是中韩不高兴的问题,而是人类不高兴的问题。我们有责任告诉世界:要警惕日本的右行。

这是了解才会得出的结论,这了解,与《岩松看日本》的行走与采访有关。

看日本,躲不开看到美国,战后的日本,很多方面,是“美国制造”。

美国与日本的关系奇怪又正常。两国曾经有过激烈对抗,都在对方身上留下过深深的伤口。日本袭击了珍珠港,美国向日本扔了原子弹。战后日本,包括宪法在内,一切都由美国来定。仿佛距离很近,其实谁也不会忘记历史,这种相处很奇怪。

但其实非常正常。你如果更多地了解日本,就明白,这是一个习惯于“傍大款”的国度。从之前的“傍中国”到如今的“傍美国”,你若真强,他就真服,然后就真的靠近你。这其中,有一种日本式的生存逻辑,也符合他的利益。而对于美国来说,自然也是利益。有这样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停在亚洲,何乐而不为?更何况,中日韩关系很好,走得很近,美国不会高兴;但如果真走到刀枪相见,美国估计也不愿意。因此,美国为自己的利益,也在中日韩之间玩着一个危险的游戏。但在利益与“日本尽在掌握”的强者心态中,日本的公然右行,美国这个“价值观大国”又该如何对得起自己的价值观呢?又或者,只是利益高于一切?

别人是靠不住的,还是要靠自己。

历史过去得久了,很多事儿已经模糊,今天的中国年轻人,可能想不明白,几十年前,一个四亿人的中国,为何被七千万人的日本侵略多年?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是真理。但也太空洞。前不久,翻一本书时,其中的一些数字可当辅料:1938年,日本年产钢580万吨,中国是4万吨。当年中国全国大学生4万多名,发行量最大的《大公报》不过发行8万份……这些数字,是否可以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那今天,我们强大了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所谓的中日关系蜜月期。想想也应该,刚刚打开国门,中国的落后一眼可见,我们急于前行与发展,其他的顾不上;而日本,还有内疚之心,看这么落后的中国,感受不到威胁,反而能帮一把是一把,于是,加上老一辈两国领导人的大智慧,中日关系蜜月了一段。但到了九十年代,这蜜月烟消云散。从那时开始,中日关系与中国的发展成反比,与日本经济的停滞成正比。随着中国GDP超过日本,这种关系更沉入谷底。其实不奇怪,中国强大了,可日本还不习惯,还没认同你真的强,还没有服气,反而“中国威胁论”上涨,这个时候,中日关系处不好,不难理解。

什么时候,两国关系真的会平静、平衡、平常一些?

在东京,在《北京·东京》论坛上,我曾公开表态,过去一百多年,中国落后于日本是不正常的,你们有责任,我们自己也要反思。现在,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才是正常的,而且只会越超越多,你们应该习惯,习惯了就好了……

我还有没说的话,是现在中国GDP超过日本还不到2倍,等到超过3倍或4倍时,中日关系的情况可能会比现在好得多。但问题是:回到国内,我们是不是都有这样的共识?中日关系,决定因素在中国,强大,才是对日本最好的制衡。一切也才能简单起来。没有真正的强大,只喊口号,是解决不了历史积怨的。而如果你真的强大,对方也认可了你的强大之后,爱与恨,也就不再是个最重要的情绪。

时间在中国这一边。但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外人可以打败我们,我们自己却可能败于自己手下。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而想要战胜自己,需要每一个人的进步与努力,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

有理有礼有节,保持冷静,继续前行,才是当下中国最该有的态度。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

几年前,强调行走在爱恨之间,是感受;而现在,我更愿意说“行走在爱恨之外”。因为“之外”,是媒体该有的态度和责任。《岩松看日本》之后的7年,我看到越来越多走近日本的行动与文字,这是对的。不管目的是什么,“知日”都是必经之路,也只有真正的“知日”,才可能“制日”,不让他在右行的路上越滑越远。更何况,日本身上还有很多我们该借鉴的优点。看到,拿过来,提升自己,没什么不对。所以,这种对他国的了解,永远应当在路上。

《岩松看日本》已经是过去时,但有些东西不会过时。时间,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两国之间的仇恨与“蜜月”,在时间的面前,都可能只是一瞬。行走中的相处,是永远的课题,但愿这书中的一些文字,仍有现实意义;或哪怕只让你有瞬间触动,也对得起多年前的行走。更何况,行走不该停止,我会继续,相信你也同样如此。不管目的地是哪儿,好奇与清醒的行走多了,中国的未来才会更加让人好奇。

时间过去7年,文字仍被重印,感谢磨铁出版人与编辑的看重,这看重,相信小部分是商业行为,大部分是责任与思考的结果。也因为后者,我们在同一条路上。

最后,当然是感谢您对本书的“打开”。打开,书与文字才有了最终的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岩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27743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7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2014061469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