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的低生育率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精)
内容
目录

序 

第一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 主要研究方向、重点难点及基本研究思路

(一)主要研究方向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研究思路

 三 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 

第二章 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现状与相应的研究状况

 一 人口年龄结构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二)历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概要统计

(三)近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结果

(四)近年来老龄统计结果上的不一致

 二 人口的出生水平和生育水平

(一)1990年以后出生水平存在较大争议

(二)人口调查数据反映的生育率下降

(三)在出生漏报和生育率问题上的认识迷茫

 三 人口的死亡水平与存活水平

 四 人口城镇化进程及其人口学影响

 五 小结

第三章 对低生育率的研究与讨论

 一 中国低生育率研究的新思路

 二 低生育水平的分类

 三 中国低生育水平的其他影响因素

 四 当前人口研究中的认识问题

 五 关于低生育率问题的讨论

(一)生育转变的下限在哪里

(二)全球低生育率人口在哪里

(三)中国未来人口长期发展以什么生育率为好

(四)长期持续过低生育率会有什么样的人口后果

(五)如何兼顾人口自身均衡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压力

(六)不应将适度人口的学术观点误解为当然的远期人口目标

 六 小结

第四章 对以往若干出生漏报及生育率估计的评论

 一 人口研究中思想方法问题的共性

 二 依据以往公布出生统计做间接估计不过是重申当年的调整假设

 三 用妇女平均子女数当作总和生育率估计是一种错误

 四 某调查证明小普查严重漏报是因统计口径不可比

 五 用回归方法从平均孩次估计总和生育率的内在缺陷

(一)该研究中回归方程本身的统计问题

(二)该研究应用回归估计当前生育率时的问题

(三)在总和生育率上加进度效应就不再是时期总和生育率估计

 六 追踪“五普”低龄队列人数来证明出生漏报的方法缺陷

 七 小结

第五章 对根据教育统计数据估计生育水平的探讨

 一 研究背景

 二 小学入学年龄和学龄儿童的年龄分布

 三 小学入学率的问题

 四 教育统计数据可靠性的问题

 五 用在校小学生人数估计199l一2000年的生育水平

 六 小结

第六章 2006年计生调查的“生育率反弹”是因为样本严重有偏

 一 2006年计生调查的前前后后

 二 对此次调查结果的疑问

 三 不同来源的生育率比较

 四 2006年计生调查的方法及简要讨论

 五 该调查的生育反弹主要反映在最近两年的孩生育堆积上

 六 该调查的样本严重有偏 

 七 该调查生育率的偏差幅度及其矫正结果 

 八 小结 

第七章 妇女生育子女数与独生子女状况的队列分析 

 一 妇女终身子女数变化反映生育水平不断降低 

 二 中国现有独生子女的数量与变化趋势 

 三 终身独生子女的统计口径 

 四 年龄别的届时独生子女比例 

 五 2005年全国终身独生子女的数量估计

 六 小结 

第八章 人口流动对当前生育水平的影响 

 一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二 研究的数据与方法 

 三 2005年流动人口生育率分析

 四 2010年流动人口生育率分析

 五 小结 

第九章 我国大都市和城镇的常佳人口年龄和户籍一流动状况 

 一 2005年时的上海人口状况

 二 2010年时的京津沪三大直辖市的人口状况

 三 全国城乡人口的变化与当前状况 

 四 小结 

第十章 生育率预测和中国人口的未来 

 一 联合国人口预测对中国人口形势的调整 

 二 贝叶斯生育率预测模型 

 三 生育率变化决定中国人口未来 

 四 人口预测对人口决策的作用:是以数为本还是以人为本

第十一章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简要分析与年龄别数据估算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二 “六普”主要结果的简要解读

 三 根据“六普”公布的单岁人口金字塔估计相应性别年龄别人口数 

 四 根据“六普”公布的性别年龄别人数对上述人口估计数的检验 

第十二章 根据“六普”结果模拟预测以往20年及未来的

 人口进程 

 一 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 对人口进程模拟预测的基础数据 

 三 人口模拟预测采用的生育模型 

 四 关于人口模拟各项参数的说明 

(一)预期寿命参数

(二)年龄别存活模式 

(三)人口城镇化参数

(四)全国人口性别年龄别的城镇化净转移率 

(五)有关出生性别比参数及简要说明 

(六)递进生育率参数

(七、递进生育模式

 五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人口模拟预测方法 

(二)根据“六普”人口金字塔推计模拟预测的靶标

(三)实际操作的简要报告 

 六 预模拟结果与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的对比

(一)2000年人口数及年龄结构比例

(二)对2000年时育龄妇女孩次结构预模拟结果的评估

(三)对2005年时育龄妇女孩次结构预模拟结果的评估

(四)对少儿人口中的独生子女比例预测结果的评估 

 七 模拟发现1990年以来生育率受城镇化进程和推迟生育的影响很大 

 八 小结 

第十三章 “六普”结果表明以往人口估计和预测严重失误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二 模拟结果与其他来源统计的比较与分析 

(一)前些年高报了出生水平

(二)死亡水平略有高报

(三)高报了人口增长数 

(四)以往的人口预测低估了老龄化水平 

(五)其他年龄结构指标的问题 

(六)长期以来总和生育率一直很低 

 三 小结 

第十四章 中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风险是过低生育率和过度的少子老龄化”

 一 重新认识人口形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 “六普”结果表明以往人口预测屡屡失误

 三 未来人口决策必须重新认真研究 

 四 对未来人口发展的模拟预测研究 

 五 小结 

第十五章 低生育水平下我国人口惯性 

 一 研究背景 

 二 人口惯性测量方法 

(一)总人口惯性测量法 

(二)年龄别人口惯性测量法 

(三)模型稳定人口惯性测量法 

(四)小结与讨论

 三 中国人口惯性60年的变化

(一)全国总人口惯性

(二)分城乡总人口惯性

(三)年龄别人口惯性

 四 小结 

第十六章 全球化环境中的世界人口与中国的选择 

 一 改变世界的人口转变 

 二 认识低生育率

 三 中国面临的选择 

 四 小结

编辑推荐

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自2010年始,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入选成果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评审,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

郭志刚、王丰、蔡泳编写的这本《中国的低生育率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精)》是2013年选集,包括: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现状与相应的研究状况;对以往若干出生漏报及生育率估计的评论等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指出, 中国人口发展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的新的历史时期, 必须与时俱进, 正确把握人口形势与走向, 适时推出新的人口对策。作者大量借鉴了国际学术前沿的新理论、新模型、新方法和新指标, 并将其应用于我国实际人口数据做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入分析, 证明现阶段中国社会中存在多种抑制生育的重要因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的低生育率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志刚//王丰//蔡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39134
开本 16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16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46
CIP核字 2014021599
中图分类号 C924.2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8
17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