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命的追问
内容
编辑推荐

马俊欣,河南省郏县人,1987年临近大学毕业时,在一次训练中不慎从双杠上摔落,造成终生残疾,大学毕业后来到郏县检察院工作。从事检察工作20余年来,马俊欣以惊人的毅力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痛苦,坚守本职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李东红、褚玉琴编著的长篇报告文学《生命的追问》从平凡人的视角,用平实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以“生命的追问”的形式,反映了马俊欣平凡的生活和工作背后的精神实质,以一个人的成长浓缩一个时代的力量。

内容推荐

李东红、褚玉琴编著的这本《生命的追问》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生命的追问》全景式反映了平顶山市郏县检察院残疾检察官马俊欣的成长经历、先进事迹和精神境界,堪称一部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力作。

马俊欣是河南省郏县人,中共党员,1987年在山东大学临近毕业期间,在一次体育训练中不慎从双杠上摔落,颈椎骨折,寰枢椎脱位,造成终身残疾。1987年大学毕业分配到郏县检察院工作。从事检察工作26年来,马俊欣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以坚强的毅力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和痛苦,坚守本职岗位,忘我工作,清正廉洁,心怀百姓,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河南省检察院为马俊欣记个人一等功。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共河南省委分别授予他“全国模范检察官”和“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他还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被评为“2012感动中原十大人物”和2012年度“中国十大法治人物”、“中国十大正义人物”,并获得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提名奖。中央领导以及河南省领导都先后对马俊欣的事迹作出重要批示,给予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检察日报》、《河南日报》、《郑州日报》、《郑州晚报》等全国数十家中央、省、市级媒体,都对他的事迹进行了广泛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目录

引 子

第一章 艰难人生

第二章 忠诚人生

第三章 百姓人生

第四章 干净人生

第五章 温暖人生

第六章 感恩人生

附 录

后 记

试读章节

那段岁月,因为绝望,马俊欣学会了喝酒、抽烟,还经常喝醉。

“我不是喜欢酒的味道,而是喜欢那‘晕’的感觉。喝醉的时候,我才能做到什么都不想。”他说。

为了让他散心,在县城的大姐把他接到县城住了一段时间。那天上午,他蹒跚着走在郏县县城的大街上,周围投来很多异样的目光。他不敢抬头,低着头,一走一拐。突然,他不慎摔倒在地,几个路过的顽皮孩子以为他是“醉汉”,捡起地上的石子往他身上扔。

趴在地上,他难受极了。哭了。

回到家里,姐姐已经做了午饭,把面条端到他的面前。他难受。任凭姐姐怎么劝说他都不吃。看着面条凉了,姐姐赶快去热。他还不吃,面条又凉了,姐姐再去热。姐姐端过来,坐在了他身边。

他清楚地看到,姐姐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

晚上,他又借酒浇愁,大姐对大姐夫说:“甭管他,叫他喝去吧,废物,真是没有一点出息,真是看错他了。”接着,传来大姐夫长长的叹息声……

“我理解大姐,我上大学时,3块钱一盒的奶粉她都舍不得买给刚出生的大外甥吃,攒下钱来寄给我。”

在县城住了几天,马俊欣又回到了老家高刘庄村。

那天晚上,他又偷偷借酒浇愁,喝得烂醉如泥,瘫倒在堂屋的地上,再也爬不起来。

母亲害怕极了,急忙不停地喊着他的名字,想扶他起来,可母亲力不从心。实在没有办法,母亲就从卧室里拿出被子,使劲地掀着他身体的一侧,把被子铺在了他的身下,然后又在他的身上盖了一条棉被。

随后,母亲倒上一杯水,搬个凳子坐在他的旁边,一会儿用热毛巾擦擦他的脸,一会儿替他掖好蹬掉的被子。秋天的后半夜非常冷,整整一夜,母亲一分钟也没有睡,坐在他的旁边守护着,就像守护着自己的生命一样。

第二天上午10点,马俊欣醒了过来。

见他醒了,母亲给他倒上一杯水后,进了厨房。不一会儿,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汤端到了他的面前。

“娃儿,胃里不舒服,赶快趁热喝了吧。”母亲心疼地说。  “你可把娘吓坏了,以后再也别喝那么多酒了,要是你自己一个人在家,那可咋办呀?以后上班了,娘不在你身边,你可得要照顾好自己。”

喝完母亲做的鸡蛋汤后,马俊欣还觉得胃里难受,回到床上迷迷糊糊睡着了。

大约过了两个小时,睡醒后的马俊欣惊呆了:母亲坐在凳子上,头靠着墙,睡着了……

看着每天痛苦的娃儿,醒来后的母亲,心像针扎一样的疼。母亲没有上过学,没有文化,但母亲用自己的经历开导他、鼓励他,用母爱温暖着他。

“娃儿啊,你这样可不行,你整天这样不开心,娘可怎么活啊?”

“咱家里没有人看不起你,你可不能自己看不起自己啊。”

“娃儿啊,你从小就好强,你现在咋成了这个样子啊?”

想起多少个日日夜夜,饭做好了,母亲端过来;衣服该洗了,母亲端到村头的小河边去洗……

马俊欣知道,为了他,母亲付出了太多太多。他知道,母亲也难受,本想着自己的娃儿考上大学了,以后可以跟着娃儿享福了,可……母亲把所有的痛苦压在心底,什么也不说,仍然像照顾小时候的他一样照顾他。

还有哥哥、姐姐,经常过来照顾他,安慰他。

他知道,母亲、姐姐背着他不知掉了多少眼泪,可全家人仍一如既往地照顾他,不离不弃。

那天,想着母亲、哥哥、姐姐等家人那浓浓的亲情,突然,他内心深处的一种东西被“唤醒”了。

“爹娘养我这么大,国家花那么多钱救我,我却每天这样死气沉沉,甚至想去死,对得起谁?”马俊欣痛苦挣扎,内心矛盾重重。

曾经的痛苦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淡去。那颗冰冷、绝望的心,被慢慢暖了回来。

“虽然我残疾了,但家人还这么疼我,爱我,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呢?”

他终于打破了沉默:“我突然明白了,我不能再苦恼,不能再怨恨,我要开始新的人生,我要活下去,好好地活下去……”  “我不想只是一个累赘……”那天晚上,在他居住的小屋里,周围是漆黑漆黑的夜,他把压抑了多年的苦闷、焦躁和彷徨,都变成了一种力量,从心底发出了呐喊。那声呐喊,仿佛掀翻了屋顶,发出了一道光。

“站起来,像青松一样潇洒俊朗,横眉冬雪,藐视冰霜,站出生命的刚毅与坚强。”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既然生命不曾逝去,那就应该爱护和珍惜;既然人生之路已经改变,即使宽阔平缓的河流跌人谷底,也要化作飞流直下的瀑布,那样壮观,那样美丽。”

强者容易坚强,正如弱者容易软弱。在苦难面前,有人把它变成了包袱,有人把它变成了力量。

马俊欣终于不再沉沦。

他要站起来!

然而,站起来,对常人来说,是那样的简单轻松,而对于马俊欣,又谈何容易?

P40-42

序言

阅读提示

他,在1987年大学毕业前夕的一次体育课上,不慎从双杠上跌落,头颅着地,脊椎、颈椎受到重创,当场昏迷。虽经全力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左手、左腿以及左边半个身子瘫痪,右半边身子勉强可以活动,成了残疾人。

严重的病痛使他不能平躺睡眠,大部分时间只能靠在床头休息;常人极易完成的翻身、起坐、伸腰、穿衣动作,对他来说都是奢望。生活的遭遇,命运的坎坷,理想的破灭,曾让他苦闷过、彷徨过、绝望过,甚至想到过自杀。但后来,他为何又能坚强地面对生活?

拖着病残的身体,生活中的他异常艰难,因无法正常行走,多少个夜里,他摔倒后无法站立,不得不躺在冰冷的地上,等待别人的救援。生活的艰难,曾让他多次与幼小的儿子相拥而泣。但眼泪过后,他为何依然笑容灿烂?

参加工作后,凭着一只右手,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他在工作岗位上顽强地坚守了26年,从不懈怠,面对名利,淡泊宁静。为了工作,他曾一连几天几夜没有合眼,吃住在办公室。为了工作,他为何让有恩于自己的老领导受了处分?又为何和多年的朋友当场翻了脸?

对待老百姓,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他拖着病残的身躯四处奔波,为上访17年的群众讨回公道,为残疾农民工追要拖欠款物。尽管每月只有2000元左右的工资,他仍然要救助失学的孩子。为了老百姓的什么事儿,他累倒在了办公室?

“死”过一次的他,很懂得感恩。救过他命的、鼓励过他的,哪怕是别人的一次搀扶,他都铭记在心。为了感恩,他为何连儿子存钱罐里的几十元钱都拿了出来?

他,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人,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为何却让很多人泣不成声?一位从部队转业的漂亮女法官,为何专门站在他的面前,向他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他的故事,为什么也感动了中央领导?他为何受到了习近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他到底是谁?

他,就是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人民检察院48岁的四级检察官——马俊欣。

他的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后记

第一次见到马俊欣,是在2011年的10月。

那天,我去郏县检察院采访其他事情,在上楼梯的时候,见到一个身着检察服装的人扶着楼梯栏杆,艰难地一步一挪。刚想上前搀扶他,郏县检察院两位身着检察短袖衬衣的干警已经走上前去,搀扶住了他。

“这个人怎么了?”疑问顿时萦绕心头。

在时任检察长徐遂根的办公室,当我提出这个疑问时,徐遂根便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起了马俊欣的事情。农村孩子,山东大学,差点没命,生活艰难,懂得感恩……讲到动情处,徐遂根的眼里几度泛着泪光。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作为多年的朋友,我了解徐遂根,他是一个坚强的汉子,怎么会轻易流泪呢?

我的心被触动了。

第二天回到郑州,满脑子都是那个走路一走一拐的身影,还有徐遂根洒泪的神情。

于是,我便开始从网上收集马俊欣相关的资料。随后,我和徐遂根多次通电话,聊起马俊欣,徐遂根向我介绍了更多的有关马俊欣的情况。后来,有媒体开始零零星星报道马俊欣,对他的了解也开始多了起来。可知道得越多,我的内心越无法平静。

终于下定决心:采访、报道马俊欣!

可能会有人问:马俊欣这个典型到底有什么代表性和说服力?也许会有人说,在目前的情况下,马俊欣并不具有代表性。因为他是一个残疾人,没有普遍的典型意义。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倒认为马俊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代表性。因为,沧海桑田,人生的命运是无常的,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在岁月的旅途中遇到意外和挫折。在人生无常、命运多变的情况下,当你遇到打击、遇到挫折,你应该如何去面对它?是自强不息,还是自暴自弃?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更是马俊欣这个典型拥有的普遍意义。

可能还会有人要问:马俊欣他虽然坚持了26年,但从来没有办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算什么典型呢?其实不然。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教育人要有远大的理想,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一些人的心中,远大理想与大官大款、与名利等同起来,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异变成了对金钱、权力的追逐。社会因此呈现出非常浮躁的状态,产生出大量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下,马俊欣却表现出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我就是把我平常的每一件事干好,对得起组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社会对我的关心、对得起我的这份工作。就此来说,马俊欣难道不是很有典型意义吗?

时隔两个月后,也就是2011年的12月,我再赴检察院,采访马俊欣。

采访是在马俊欣二楼的办公室,见我到来,他赶紧从椅子上站起来,因为左边身体没有一点知觉,右边身体反应迟钝,他一个趔趄,差点摔倒。我急忙走上去扶住了他。

眼前这个戴着眼镜的中年残疾人,就是“郏县检察院的第一支笔”?这样一个连走路都很困难的人,如何能在反贪局、办公室、研究室、案管中心等岗位上作出不凡的成绩?这样一位平凡普通的检察官,如何赢得了包括出租车司机在内那么多人的尊重?对此,我心中充满了疑问。

坐下后,采访,在像朋友似的聊天中开始了……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渐渐激动起来。不仅因为马俊欣的残疾和艰难,更因为他对生活的坚强和对工作的奉献忠诚。还有宁静,尤其是在目前很多人心态浮躁下的内心的宁静。

采访结束回到郑州后,我便开始动手写稿子。满以为采访的素材足够了,可真正下笔的时候,总觉得还是缺少点什么。一时间,我找不到文章的灵魂了。于是,我便开始陷入了长时间的深沉的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终于明白了:是没有找到马俊欣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真正内涵和品质。

于是,我第三次去郏县,采访马俊欣。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感动越来越多,这些感动像波涛汹涌的潮水,不断向我涌来。

也许,马俊欣的所作所为都是一些“小事”,在很多人看来不算什么。但当你看到郏县检察院楼梯一侧,26年来被他踏出的痕迹时;看到他摔倒趴在地上起不来时;看到他拖着病残的身子在双休日加班时;看到他跪在母亲的坟头忏悔时……你无法做到不感动。  差不多了。可以动手写了。

此时,已是2012年的5月份。

人物通讯,最忌讳的是“高大全”,因此,写马俊欣的时候,我力避这一点。不仅写了马俊欣生活中的坚强,工作上的忠诚履职,对普通百姓的真挚情感,还写了他的缺点,比如,刚开始的酗酒、低沉,甚至想过自杀。毕竟,他是一个正常人,有着普通的情感。

不过,在写作的时候,我常常被马俊欣感动着,几次因为感动掉泪而中止写作。

终于,1万多字的长篇通讯《生命礼赞——记郏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马俊欣》完稿了。

稿子写完后,为了让文章显得精练,我又进行了3次修改,最后把文章压缩到了7000多字。为了体现马俊欣所体现出的内涵和品质,我把文章分为了四个部分:“他身体残疾,却对工作有着超乎寻常的顽强与执着,尽职尽责,忘我工作。这启示着人们:该怎样忠诚履职?”“他对百姓有着深厚的情感,尽自己所能,帮助百姓。这启示着人们:该怎样对待人民群众?”“他公私分明,不贪不占,时刻坚守着自己的道德情操。这启示着人们:该怎样做到廉洁奉公?”“他虽然身体残疾,但生活在一个爱的世界里。他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温暖着周围的人们。这启示人们:该怎样知恩图报?”并把这四句话作为文中的标题。

2012年8月28日,《生命礼赞——记郏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马俊欣》在《河南日报》一版重要位置发表。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文章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相继被国内很多网站转载。当天,我还接到很多读者的电话,有的说:“马俊欣太不容易了。”有的说:“马俊欣就是活生生的‘中国保尔’。”更有读者说他们是“流着泪读完报道的”。平顶山市委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全市各单位学习《河南日报》的这篇通讯。

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因为这篇报道我多次采访马俊欣,比较了解马俊欣,2013年5月份,便承担了文心出版社计划的关于马俊欣报告文学一书的写作。

压力随之而来。  压力不仅来自书稿的写作,更来自文心出版社这个全国知名的出版社。因为,我知道,文心出版社的社名“文心”源于古代写作名著《文心雕龙》,是目前为止我国唯一的一家专业作文出版社。该社成立30多年来,出版的《中国作文年鉴》《中国近现代名家作文论》《中国现当代名家作文论》《作文教学研究》《中国写作学发展概论》《写作技法大辞典》等理论著作,不仅代表了国内作文研究的较高水平,填补了我国作文教学和语言研究方面的空白,还主办有《作文》《小学生作文选刊》两个月刊。

面对这样一家要求高的老牌出版社,如果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

不过,接受任务后,也不敢懈怠。我和文心出版社的总编辑马保民老兄,又多次到郏县检察院采访马俊欣,收集相关素材。

一本报告文学的书,不像一篇人物通讯,它需要大量素材的收集和整理。不仅要尊重事实,不能虚构,还要讲究点文学语言。真实性和文学性都是报告文学的生命。

其间,因为出版社规定的时间较紧,我害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有辱使命,就和褚玉琴商量,让她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因为,作为郑州电视台5频道的副总监,她长期以来从事政法报道工作,对政法工作和业务比较熟悉,还比较擅长散文写作,多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更重要的是,我们曾合作写过长篇小说《我是警察》,我了解她的文字功底和细腻的笔法。

随后,她也去了郏县……

素材收集差不多后,褚玉琴我们两个开始商量文章的架构,还有标题。仅标题,一开始我们就想出了10个之多,最后经过反复斟酌,确定了现在的这个。随后,我们两人又进行了写作分工。

就这样,写作开始了。

在半年的时间里,我们不敢有一点点的懈怠。即使到外省出差的时候,我也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白天工作,晚上一回到宾馆房间,就继续写。除了做好报社自己的本职工作,每天脑子里都是这本书。2013年9月份,在湖南出差期间,有天晚上,我一直写到凌晨近1点,刚刚关闭电脑躺下睡觉,脑子里突然又想出来一段话,就急忙爬起来,打开电脑写了下来。国庆长假期间,去了南京。白天参观,晚上写作。

写作的时候,常常因为被马俊欣感动,几次泪洒书桌。

好在经过半年的坚持和努力,初稿终于写了出来。随后,我们又精心修改了几次。交给出版社后,文心出版社的马保民总编和编辑老师又进行了认真指导和修改。感谢他们的辛劳和付出!

需要说明的是,此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检察日报》《平顶山日报》等几家媒体的报道内容,书中大多数照片由平顶山市检察院干部教育处处长陶赴京拍摄、提供,还有个别照片由于不知道作者,无法说出名字,在此一并感谢。

更要感谢马俊欣,让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仅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也得到了思想上的教育和升华。不仅包括做事,也包括做人……

李东红

2014年1月2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命的追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东红//褚玉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心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006996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2014040916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39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7: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