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吾家小史
内容
编辑推荐

余秋雨迄今最完整家族回忆录,一代文化大家的心灵成长史!

“我要以这本书的名义,对谣言表示感谢。”

《吾家小史》是余秋雨的首部完整自传,深情叙写余氏家族百年间的悲喜沉浮。

余秋雨史无前例地花费大量笔墨记述了马兰父母的非凡经历,以及马兰本人作为一个纯净艺术家在当代社会的坎坷传奇。

特别收录:陪母亲走完最后一程之内心独白《侍母日记》《为妈妈致悼词》。

内容推荐

2013年6月余秋雨先生将之前的《借我一生》《 我等不到了》,改写为这本《吾家小史》。《吾家小史》讲述了余秋雨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从前辈到自己,在父亲临终的床头重新拾笔,直到为母亲写出悼词。这本书,以全新的内容描写了现代中国一个普通家庭百年间的悲喜沉浮,以及余秋雨的心灵成长历程。书中涉及余秋雨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从前辈到自己,在父亲临终的床头重新拾笔,直到为母亲写出悼词。余秋雨被诟病已久的文革经历、“诈捐门”始末、与马兰的“被离婚”,甚至完全没正面回应的第一次婚姻及其收养的女儿也将在本书中做一个完整而郑重的交代。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一 秘史朦胧

 二 秘史渐近

 三 还债

 四 墓碑

 五 朱家小姐

 六 乡下

 七 那天下雨

 八 叔叔二十岁

第二章

 一 无产地主

 二 妈妈下楼了

 三 夜晚

 四 姨妈和表哥

 五 上海的事

 六 饥荒

第三章

 一 大民主

 二 同一个省

 三 那个冬天

 四 裸体

 五 稍稍打开的窗

 六 老人和老屋

第四章

 一 紫玉楼梯

 二 齐华

 三 祖母无名

 四 在位和退位

 五 绣花婴儿鞋

 六 妓女和口红

 七 逃向海边

 八 爸爸的秘密

 九 悬崖守护

 十 天人对话

归结

 一 侍母日记

 二 为妈妈致悼词

 三 远方的海

试读章节

三年前,在上海的一家茶室,一位八十多岁的韩国老人,满脸皱纹,但身板挺直,带着助理和翻译,出现在我面前。

我安排他们坐下,沏上茶水。

老人立即就做自我介绍,他和我一样,也姓余。九百年前,宋朝派出不少使臣去高丽,其中有一位姓余的,办完事情后留了下来。到今天,余氏家族在韩国已经繁衍到两万四千多人,其中有不少成功人士,遍布科学界、传媒界、企业界。他本人,便是一个集团公司的老板,已经退休。

九百年前?宋代?姓余的使臣?两万四千多个后裔?我一听,立即来了精神。

老人急切地问我:“我们余姓,在中国怎么样?”

“人数不多,但也不错。在我比较熟悉的文化领域,就有不少代表人物。”我说这话的时候,心中想的是顶级诗人余光中,顶级小说家余华,顶级音乐家余隆,以及已故的顶级传媒人余纪忠……这些人,都是我的好友。

“我想证实一下,我们余姓的男人,是否有两个共同点?”老人严肃地问。

“哪两个共同点?”我饶有兴趣。

“一是倔。”老人说。

我想了一想,说:“对。”

“二是特别疼老婆。”老人说。

我连忙向翻译确认:“他是说怕老婆,还是疼老婆?”

“疼。”翻译说。

我立即轮番想了想那些同姓朋友的家庭,忍不住笑了,便大声地回答:“对!”

老人很满意,立即站起身来与我紧紧握手。

余姓,古代的历史线索比较模糊,好像是从秦代的“由余”氏派生出来的。反正历来不是大姓,也没有出过太大的名人。到了宋代稍有起色,除了那位出使高丽的余姓官员外,还有一位出使契丹的叫余靖。好像余姓比较善于与周边世界交往。据宁波余君方先生考证,宋以后,浙江余姓的线索也渐渐明晰起来,其中“上林车头余氏”一脉显然与我家特别亲近。  但是,余姓是一个十分活跃的族群,历来颇多纵横驰骋的脚印,因此。我更愿意离开谱牒排列,把目光放得广远一点。例如,公元十三世纪余姓中所出现的奇迹,就特别吸引我的注意。

简单说来,在当时激烈角逐的蒙古军队、西夏王朝和宋朝这三个方面,都十分醒目地冒出了余姓。其中两个方面,显然是由原来少数民族的姓氏改为余姓的。

先看看西夏王朝这边。《元史》这样记载着一个叫余阙的官员的来历:

余阙,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氏,世家河西武威。父沙喇臧卜,官庐州,遂为庐州人。请看,这个余姓的官员是唐兀人。唐兀人其实就是西夏王朝的党项人,来自古羌民族。

西夏王朝是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毁灭的,灭得很彻底,没有多少人活下来。据《西夏书事》记载:“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数千里几成赤地。”也就是说,一百个唐兀人只能活下来一个,其他九十九个都死了。这活下来的一个,改姓了余。

奇怪的是,打败唐兀人的蒙古人中,也冒出了一批姓余的人,而且明确表示是从蒙古姓改过来的。一九八二年在四川西昌发现的《余氏族谱》上有这样两句诗:“铁木改作余姓家,一家生出万万家。”还说:

吾余氏祖奇渥温,胡人也,入华夏而起于朔漠,初号蒙古,铁木真出矣。

唐兀人改姓余,和蒙古人改姓余,两者有什么关系?有人认为唐兀人中极少数的幸存者是先被战胜者改为铁木,后来再改为余姓的。但是,也有学者不同意这种猜测。对此,我的朋友、西夏史专家李范文教授说,余氏的形成和流脉,是西域历史的一个重大难题,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只不过,有一点已经可以肯定,我们余姓中极为重要的一脉,本来不姓余,也不是汉人,而是由古代羌人繁衍而来。他们从惊天血火中侥幸爬出,改名换姓,顽强生存。他们说不出清晰的家族谱系,却能“一家生出万万家”,有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力。据调查,现在中国各地余姓的绝大部分,都与这一个脉络有关。而且,就精神气质而言,今天的余姓朋友,凡是身心比较坚毅,无惧长途跋涉的,可能都与古代羌人脱不了干系。P3-5

序言

中国文化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毛病。毛病中最让我感到痛切的,是它纵容谣言。

在《何谓文化》一书中,我曾用八个押韵的短句概括过谣言在中国的优惠待遇:

造谣无责,

传谣无阻:

中谣无助,

辟谣无路;

驳谣无效。

破谣无趣:

老谣方去,

新谣无数。

不少上了年纪的读者告诉我,这几句话他们已经能背诵了,因为实情确实如此。只要是中国人,一读就能会心微笑。

……

就这样,薄薄一本书,从“文革”的囚室写起,在父亲临终的床头重新拾笔,一路强忍悲痛地写了下来。直到最后,为母亲写出悼词。

回想起来,围绕着全家的长久魔咒,一是造反,二是造谣,可以概括为“两造”。

“两造”,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倒是一个重大词汇,因此我也不忍糟践,就把家庭魔咒转化成了生命笔墨。

我相信,无论是我们自己的年轻人还是外国人,都很难读懂里边的内容,因此想用最简单的语言介绍几句——

这本书,写了现代中国一个普通家庭三代人的历史;

这历史,虽然低微却以小见大,与通行的历史教条有根本区别;

而正是这区别,使它与生存良知有关,与文学本性有关。

癸巳春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吾家小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秋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52771
开本 32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3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2014043330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