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永利编著的《唐前边塞诗史论》以唐前的边塞诗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考证和文学赏析的方法,试图对唐前边塞诗的发展状况,作一深入细致的梳理,详细分析每个时期边塞诗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文学史的地位和影响。依照先秦、两汉、魏晋、南朝、北朝、隋朝的顺序进行详细的系统的分析,以期对唐前边塞诗的发展概貌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图书 | 唐前边塞诗史论/高校社科研究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关永利编著的《唐前边塞诗史论》以唐前的边塞诗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考证和文学赏析的方法,试图对唐前边塞诗的发展状况,作一深入细致的梳理,详细分析每个时期边塞诗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文学史的地位和影响。依照先秦、两汉、魏晋、南朝、北朝、隋朝的顺序进行详细的系统的分析,以期对唐前边塞诗的发展概貌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内容推荐 关永利编著的《唐前边塞诗史论》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将唐代之前的边塞诗作一纵向的梳理,依照先秦、两汉、魏晋、南朝、北朝、隋朝的顺序进行详细的系统的分析,以期对唐前边塞诗的发展概貌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唐前边塞诗史论》对于同一时期的边塞诗歌,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不同角度,作一文学性的阐释和总结,使读者感受到唐前边塞诗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目录 引论 边塞诗的源起及其意义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边塞诗歌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二节 悠悠旌旆,萧萧马鸣——时代英雄的赞歌 第三节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征夫怀乡的心声 第四节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思妇怀远的心曲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边塞文学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二节 边塞英雄业绩的再现 第三节 边塞风物的描绘 第四节 边塞悲歌的再现 第三章 魏晋时期的边塞诗歌 第一节 魏晋时期的民族关系及边塞情形 第二节 文人创作边塞诗模式的确立 第三节 边塞诗中苦寒主题的放大 第四节 游侠与边塞的完美结合 第五节 边塞诗中思乡怀远主题的再现 第四章 南朝边塞诗 第一节 南朝与北朝的战与和 第二节 南朝边塞诗创作概况 第三节 刘宋、南齐时期的边塞诗 第四节 梁陈时期的边塞诗 第五章 北朝边塞诗 第一节 北朝乐府民歌中的边塞诗歌 第二节 本土诗人的边塞诗 第三节 入北文人的边塞诗 第六章 隋代边塞诗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卢思道《从军行》 第三节 杨素《出塞》 第四节 薛道衡的边塞诗 第五节 隋炀帝的边塞诗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唐前边塞诗史论/高校社科研究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关永利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44806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8 |
出版时间 | 2014-04-01 |
首版时间 | 2014-04-01 |
印刷时间 | 2014-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4 |
CIP核字 | 2014039463 |
中图分类号 | I207.209 |
丛书名 | |
印张 | 1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