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由海马所著,本书是一本乡土散文集,收入了作者以回忆少年时期故乡风情和人物为主的散文,成功描写了故乡村落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伴随而来的成长记忆。塑造了敲钟人、荞麦、蔡长明、莲等一系列生动形像,通过回忆村庄中这些朴素人物的琐事与沧桑流转,反映了近四十年来的乡村生活在作家心底所留下的深刻印迹。
图书 | 荞麦/雅舍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荞麦》由海马所著,本书是一本乡土散文集,收入了作者以回忆少年时期故乡风情和人物为主的散文,成功描写了故乡村落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伴随而来的成长记忆。塑造了敲钟人、荞麦、蔡长明、莲等一系列生动形像,通过回忆村庄中这些朴素人物的琐事与沧桑流转,反映了近四十年来的乡村生活在作家心底所留下的深刻印迹。 内容推荐 《荞麦》由海马所著,《荞麦》是一本怀旧主题的心灵美文。描写了南国故乡的淳朴风情与人物,以及那些伴随而来的成长记忆:乡村学校、粮票、哑巴货郎、盖草房师傅、存折藏在破鞋里的单身汉、小学的绯闻女同学、回忆私塾旧事的老男人、上课讲孙悟空的校长、累死也不嫁干部儿子的上海知青姐姐、返城、土地工、高考、反映了近四十年来乡村生活在作家心底所留下的印迹。 目录 敲钟人 老乞婆 草匠伯伯 哑巴货郎 三爷 张二爹 秦灯甲 年宝 杨九河 来富 荞麦 蔡长明 潘家佬 行者 红 土地工 龙凤 兰 焦家老头 剃头匠 莲 杨酒壶 应贵 丁祥凤 王二小 老虎 羊痫疯 豁巴 上海姐姐 花家 驴子 杨梅鬼与雌螺眼 大先生 关于《荞麦》的定作札记 附:海马和他的《荞麦》 试读章节 我要说的敲钟人,是苏北乡下的一个老校工,他叫老夏。 老夏站在那儿,瘦得像个阳光下的影子,似乎一阵风过,便纸人一般飘向天空,半支烟工夫也下不来。20岁的当儿,学校初创,老夏也是这么单单薄薄,带了个蓝色布包裹来当校工,一直干到60岁退休。这其间,他经历了9位校长,一批又一批学生,小鸟般飞来又飞去。老夏是见证人。老夏是九朝元老,老夏甚至还是党员,除了党内同志,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入党的,老夏像个“地下党员”。 老夏的身份也实在微妙。校长叫他“老夏”或者“老夏同志”,老师们称他“夏师傅”,学生叫他“夏老师”(乡下的娃,把学校里每位非学生的都叫老师),食堂里的两校工则喊他“夏老头”。 除了管打钟,老夏还兼管办公室的打扫和茶水,教室的关门关窗,油印室里的试卷、资料油印。每天早晨,老夏把教室门一个个打开,把开水送往各个办公室,把桌子、地洒扫干净,然后,微笑着站在大门口,看着上课的老师、上学的学生,一个个鱼贯而入,在“夏师傅”、“夏老师”的晨候声中,他的脸上洒满了早晨的阳光。然后,一天的事就是打钟、油印,中午添换茶水,下午关窗、关门,九点钟准时把大门关上。这一切,老夏做得有条不紊,像个时钟一样准确、稳健。每天都是如此。 老夏干得最有诗意的事,自然是敲钟。在一棵巨大的刺槐树的枝丫上,挂着一口铜钟,也许从建校初就在那儿了,钟绳是用老夏从家里带来的亚麻搓成的。这是一种乡村风景。老夏便是这风景中的主人,他款款牵动钟绳,在晨风中,在暮色里,在雨中,在风里,把钟撞响。 老夏的钟会说话。“当当当,当当当”,那是上课钟,操场上的顽童听起来就是老夏在说:“上课了,孩子们!上课了,孩子们!”下课的钟声则“当——当——当……”,慢悠悠,有条不紊,像老师走下讲台稳健的步子。上操钟则像军号,“当当当当当……”一声紧似一声,响得像京剧中催场的锣鼓一般急。伴随这钟声,便是学生“哗哗哗”奔向操场的脚步声,任何想拖课的老师都抵挡不住这钟声。远近的农家,因为有了老夏的钟声,几乎都可以省下买钟表的钱。 有一段时间,老夏家中建房,找了个临时校工干了半个月。老师意见纷纷,开水不烫,泡不开茶叶;试卷印得不清楚;地上扫不干净……其实,最大的缺陷,是那位代理校工的钟敲得毫无气韵,干巴巴的,像个大老爷们的破嗓子,有一句没一句地哼。学生们都搞得茫茫然,不知是上课钟,还是下课钟。我想,凡是在这里呆过的人,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忘怀老夏的钟声。我甚至忽发奇想,假如老夏懂得韵律的话,一定能用那口钟奏出音乐来。可惜,他一点也不懂音乐,甚至连字也不识几个。 几年前,学校买了电钟。油印室也换进了一个姑娘,打字兼印刷。于是,校园里便响起了现代文明的声音,尖锐刺耳,毫无诗意。大家都为那钟声的消失,有些失落。大钟还挂在树上,老槐树依旧蓬勃。老夏每天开过门,送过茶水,便坐在门房的躺椅上,看天、看田野,看远处的村庄和云,嘴里哼着小调儿。几十年来,他从来没有这么闲过。电铃初装起来的那几天,人们不时会看到,在电铃就要响起的瞬间,他转悠到大钟下,抬起手臂,在快要触及钟绳时,那手突然定格,然后,讪讪地垂下。 没过几天,电钟忽然坏了,老夏欢天喜地,老师们也满脸喜气,于是,校园里重又响起那钟的歌声。但小镇上的修理工很快到来,将电钟修好了。而且,大家慢慢习惯于那电钟的声音、节奏,虽然有些吵人,不近情理,但慢慢也就听出,其中也有一种音乐的东西。于是,人们又看到一个坐在门房里晒太阳的老头,看天,看田野,看远处的村庄和云,就像古槐树下的那口大钟,他成了古老风景的一个部分。 三年后,年届六十的老夏,光荣退休了。其实,三年前,电钟从上海运回的那个美丽黄昏,敲钟人老夏就已带着他的道具,走下他演出多年的舞台。退休了。 P1-3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荞麦/雅舍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海马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688988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8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42 |
出版时间 | 2014-03-01 |
首版时间 | 2014-03-01 |
印刷时间 | 2014-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24 |
CIP核字 | 2013315973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6.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天津 |
长 | 190 |
宽 | 15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