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秘密渡口/广西少数民族新锐作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广西少数民族新锐作家丛书》收录的作家作品,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某一地区某一时期的社会生活状态,具有丰富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收集和总结,可以为后人留下具有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学成果。

《秘密渡口》为丛书之一,个性飞扬的潘小楼系列中篇小说散发着浓郁的女性气质,故事奇崛而忧伤,叙述却清冽刻骨。

内容推荐

《秘密渡口》收录广西作家潘小楼的系列中篇小说。故事中包含着浓郁地域文化传统内核的日常生活——那些世代相传的宗教意识与民俗观念润化在一个个细节里,犹如一幅色彩清远的写意国画,意境细腻沉静,语言鲜活个性,洋溢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神秘忧伤却余味绵长。

目录

秘密渡口

罂粟园

青柠

小满

端午

魁山

我就是那个行走在河岸上的孩子(后记)

试读章节

秘密渡口

赵尔克从出租车上下来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他又感觉到了那种令他恶心和抽搐的悬空感,直到他的名牌皮鞋印子真真切切地烙在了厂区铺到尽头的灰粉上。

“喂!”三十出头的出租车司机从车里探出头来,“看你也不会在这里待太久,要不,我等你,回程算你六折。”

赵尔克摆了摆手,转身往前走。

“阿叔,说了你又不听,这鬼地方早都没什么人住了,离县城又远,你以为就那么好叫车啊?哎,你要是还叫车的话就打我名片上的电话啊……”背后司机的喊话渐行渐远。

司机也许是出于好意,但他并不清楚要待多久,让车在那里等,无异于是给行程加上了个倒计时,而他早已不习惯给自己施加任何压力。

这片地域已经整整两个月没有下过一滴雨,到处都是一层厚厚的灰粉。工厂门口的保安室形同虚设,门窗尽毁。看情形,他之前打听到的消息并没有错。这个位于右江河谷的水泥厂,原本隶属市公路总段,因为种种原因,早已资不抵债,被并购之后仍然没有起色,只能停产。厂子里绝大部分的人都已经迁出,这即将沦为空城。听到这个消息后,他才下定决心开始了这趟旅程。

他看到夕阳下自己被拉长的影子穿过了厂区的东大门,在支离破碎的路面上前行。连着东大门的是一道长长的斜坡,他的脚步声撞击到两旁灰色的墙面上,又被反射到四周的空旷里。

斜坡顶端,浓密的菠萝蜜丛里掩映着七层高的厂部办公室大楼。二十多年前他来到这里的时候,这栋大楼刚刚落成,厂部的人带着些许的优越感进进出出,眼角余光里,尽是从附近村落跑来见证传说高度的村民。但现在,它只能带着凉意在夕阳里独自落寞。

赵尔克绕过厂办大楼,穿过长长的职工宿舍区:成片的板房、平房、宿舍楼。四下里死静死静的,凭借着二十多年前的记忆,他裹紧了风衣摸索着前行。

兴许还来得及,他想。

主道上终于看到了人,是两个看起来像附近村村民的人在摘晚熟的菠萝蜜,一个在树上小心翼翼地伸手出去,另一个拿着红蓝白条的编织袋在树下等,旁边还停着一辆七成新的红色摩托车,两人见了他,也并不惊慌,还在他经过之后窃窃私语:

“找那怪老头的吧?”

“往这个方向走还能找谁!”

当他站到原先那排房舍前的时候,一股冷气直逼丹田。这一排位于厂区西尽头的房舍似乎早在停产以前就被拆毁,残存的断壁花窗有最后一缕天光冷冷地透过。走吧,不甘心;留下吧,又能怎样?

“找人的吧?”远远地传来一阵喊话声,伴着一阵警惕的狗吠。

赵尔克循声望去,这才注意到,北侧的围墙早已拆除,视野可以毫无障碍地延展过去。“大黄!”说话的人斥责了乱吠的黄狗,正拿着渔捞在一口池塘里捞着什么,他身后是孤零零的三间平房。

赵尔克走了过去,“这排房子是不是早就拆了?”

“是啊,十年前为了方便水运,厂子挖了条道,正好从屋子后面经过,直通下面的江边码头,地基一动,房子就成了危房,种上剑麻也不顶用——你找谁?”

“左起第三间……”

那人很意外,把他从头到脚打量了一遍,“钱家有,你找钱家有?!”

赵尔克仿佛看到了一排规整的台阶,他顺势走了下去,“嗯。”

“你找他什么事?”

“来看看他。”赵尔克沉吟了一会儿,说。空气中开始有些腥臊气,是屋子旁边圈着的上百只鸭子发出的。那人看模样有六十开外,是村民的打扮,正拨开池塘里的水葫芦打捞福寿螺,已经捞起了有一小堆,赵尔克不禁有些失望。

但那人似乎不愿意就此打住,“你是……老钱的什么人?”

赵尔克说:“他的一个朋友。”

那人又将他细细打量了一遍,这才说:“正好了,明天是重阳,晚上他和我约好要喝两杯,你可以在我这里留宿等他。”

那人看他犹豫,就说:“你要投宿的话,除了我这里,最近的就是对面河的村子,叫六合村。你得走十五分钟,到下面的码头,再沿着河往前走二十分钟,有个渡口,摆渡的已经不在了,可渡船还在,你会渡就可以把自己给渡过去。只是有一点,如果你转眼间见到船头坐上了个四五岁的孩子,站稳,千万不要搭理,那是水鬼,其实也就是水猴变的,没有人比我对它们更了解的了,它们离开了水不碍事,但如果你被它们引到了水中,十个你都顶不了它一个……”

赵尔克听着他的话,仿佛那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语言。他从未如此尴尬:在两个世界的交界,不得不躲在另一重身份里,去投宿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只是为了知道也许还是不知道为好的事。

天已经暗下来了,弦月还没有上来,那人招呼赵尔克坐下,自己凭着炉火微弱的光照忙着手里的活。他将捞上来的那一小堆螺稍微淘了淘,倾倒到烧开水的锅中烫煮片刻,倒出,用小锤子敲破,肉壳分离,再将螺肉拣到大砧板上剁碎。

P1-3

序言

中华文学园地,可谓浩瀚如海,蔚为大观;源远流长,血脉相连。其中,少数民族文学,便是中国文学百花园里一朵耀眼的奇葩,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1个世居少数民族以及满、蒙古、土家、畲族等散居民族。自古以来,在少数民族这个大家庭里,从不乏文人雅士,传世文章。在广西的文学版图上,少数民族的作家和作品,无论是过去和现在,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闪耀着璀璨的星光。早在唐朝,壮族首领韦敬办为建成大宅自撰《大宅颂》,内有四言诗、五言诗,被誉为中国壮族文人文学的开山之作。代代相传的文化血脉,使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生机勃发,根深叶茂。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各民族作家同心协力,相互促进,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家诗人,陆地、韦其麟等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给中国文坛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新时期以来,壮族作家王云高的中篇小说《彩云归》获得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1年,仫佬族作家鬼子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在历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骏马奖”评奖中,广西作家共有48人次获奖。他们既为本民族、也为广西争得了荣誉。可以说,这些作家和作品,为中国的文学百花园,增添了不少的色彩。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山水俊秀,风物灵动;乡风朴素,人民勤劳,是生长作家的摇篮。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广西文艺事业的发展,对“文学桂军”的崛起与成长寄予厚望。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连续多年拨出专门经费,坚持实施作家签约制度,至今已历八届,近百名作家参加了签约;开展文学积累工程,出版《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共4辑,80位作家的作品得到结集出版。在这样良好的创作环境下,近几年,一批40岁左右的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势头强劲,频频在国家级名刊亮相,显示了不俗的实力和潜力,受到了全国文坛的关注和尊重。在小说方阵里,梁志玲、陶丽群、周耒、黄土路、杨仕芳、潘小楼等,以年轻而尖锐的目光,审视身边变幻莫测的世界,用独到的叙述方式,解读现实的困惑和心灵的沧桑。在散文园地里,何述强、林虹等,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用心灵的触觉,寻找生活的细微之处,用文字组成一篇篇心灵的独白。在诗歌世界里,黄芳、费城等,青春驿动,激情洋溢,以冷峻的笔调,解构生活的细节,剥落陈腐,放射光亮。毫无疑问,他们用真诚的态度、丰硕的成果,表明他们将成为“文学桂军”可以相信和依赖的重要力量。

这批作者大多生活、工作在基层,尽管生活体验丰富,创作精力旺盛,但由于生活条件、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对外交流、推介作品等方面缺乏助力,使得创作成果无法得到很好的展示。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创作的瓶颈。

2012年,中国作家协会隆重召开了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会议决定从2013年起,启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5年计划。这表明了党中央对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关注,对少数民族作家培养的重视。基于这样的大好形势,考虑到广西从未出版过少数民族作家文集,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广西少数民族新锐作家丛书》,目的就是大张旗鼓地对他们进行宣传和推介,给他们增添信心,激发创作激情,让他们走得更远、更好,为广西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储备新生力量。

入选本辑丛书的10位作者,是由各市文联精心遴选推荐,再由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团认真评审出来的。入选的作品,均是他们近10年来的创作成果,是心血的凝聚。丛书的出版,体现了如下意义:

一、展示和总结了新一代广西少数民族青年作家最新的创作成果。信息时代,任何成果都需要快捷传递,及时宣传,以获得最佳的效果。出人才,出精品,始终是我们的追求。

二、极大激励青年作家的创作热情。基层的少数民族作家生活和创作条件均十分艰苦,往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劳动和代价。丛书的出版,就是他们辛苦劳动的回报。这10位作者,就是榜样。以此为榜样,可以激励后来者。

三、具有文学积累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作家作品,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某一地区某一时期的社会生活状态,具有丰富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收集和总结,可以为后人留下具有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学成果。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一定会出现更多的新事物、新变化,需要更多的优秀作家和更多的优秀作品及时地发现和描绘。这就要求我们各民族青年作家,要有刻苦坚韧、探索创新、团结奋进的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地把握时代的脉络,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反映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样,才能出现真正有大气魄、大作为的作家和作品。

这是时代的期待。

丛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广西文联党组的大力支持和关怀,广西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3年10月

后记

我就是那个行走在河岸上的孩子

我是在父亲的工厂里长大的,那是一个上千人的水泥厂,毗邻右江,对岸是村子,溯江而上,是小镇。小时候,我常一个人到河滩上拾荒,这是一种神奇的体验,你永远猜不到水流会给你带来什么:瓷片,浮木,甚至是一只彩色的玻璃球……

一个孩子孤独地走在河岸上,这个情境反复地出现在我的记忆中,它更像是一个隐喻。人的命运其实就是一条长河,有太多东西是茫茫不可知的,但有时候,一些碎片还是会被冲刷上岸,那是一个个你无法释怀的片段、场景,甚至是一闪之念,它们具体、形象、触手可及。为什么偏偏是它们?你无法解释。

然而,对我来说,这就是小说的发端。

我第一个中篇《端午》(发表于《芳草》2010年第三期)源于一个画面:一个男孩站在阁楼的窗边,楼下,一个女人躺在一张竹椅上,半眯着眼,她的腹部微微隆起;将这两个人联系起来的是男孩手里的一面小圆镜,镜子的反光在女人身上逡巡,她却浑然不觉。这个谜一样的画面我说不清是在何时何地看到的,抑或只是我脑子里的臆想,它折磨了我很多年。2009年年底,我把它植入了靖西边陲的端午药市,一部潮热、带有生命感气息的小说便开始抽发枝芽。

2008年年底,父亲过世,我与母亲回厂里办相关手续,这个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风光一时的厂子,因为连年亏损,即将停产。我站在厂里的宣传栏前,眼前尽是一张张讣告。老一代的人一个个去了,却没有新人补充进来,沦为空城,已经是这个厂子不可避免的命运。一个时代转身了,但我发现自己还停留在它的喧闹里。这个场景纠缠了我一年多,后来才有了第二个中篇《秘密渡口》(发表于《广西文学》2011年第六期)里一个关于自渡的故事:两个有过生活交集的六十岁的男人重新相遇,地点,就是在世界尽头的一座空厂。

我后来还回去过一次,带着单反相机,调成黑白,去拍在荒野中重归寂静的厂房。写太近的事情,会让我心生恐惧,手足无措,但现在,我确信它已经离我足够远了,我也确信离那个时候的自己足够远了,这才打算开写一个少女和工厂的故事。平房,阁楼,开水房,露天电影院,蓝白铁皮班车,这些都是真切的,但缺少一个契机,直到有一天,一个我在现实世界中从未见过的画面闯入了我脑子,才把所有的破碎激活,那是映在墙面上的一排红光投影,这就成了后来的《青柠》(发表于《文学界》2013年第六期)。这一部的完成时间要比《秘密渡口》晚,是因为它离我的生活更近。

中篇《小满》(发表于《民族文学》2012年第一期)取自和我同学了十五年的森的生活片段。小时候,他有着我们既妒又羡的搬家经历,这一切,要归结于他的母亲。她像个吉普赛女人一样,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凭借着一门独家的烧卤手艺,沿着右江河谷,从这个工厂辗转到那个工厂,而她所做的种种努力,只是为了让一家人能够吃上饱饭。

《罂粟园》(发表于《红豆》2011年第九期)是我的第四部中篇,它直接来源于我中学时代,我高中曾有一段类似于插班生的经历,那是我人生中最为阴暗的记忆。后来我又接触不少类似的人和事,我忽然意识到,会不会我们都曾经这般聪明过:为了使满足欲望的过程体面而堂皇,会站在制高点上,对道义进行逆用。这一做法是如此成本低廉,而又回报丰厚,以至于它像瘟疫一样,在伤害者和被伤害者中迅速传播,并在种种社会生态中蔓延……感谢这部小说,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并有可能摆脱其中的毒素。

小时候,每到寒暑假,父母都会把我送到乡下祖母家。祖母是我的叙事启蒙者。她生命的最后十年是在黑暗中度过的,在蓝帐纱里用叙述掇拾所历,成了她每天必做的事。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已经混混沌沌地听她讲述了八十多年来的故事,她自己的,她听到的,和她曾经看到的。这是我最为珍贵的叙事体验,我把这个场景带到了《魁山》(发表于《民族文学》2012年第十二期)里。

在这些中篇之前,我从未写过小说,因为我曾偏执地认为,自己有严重的叙事障碍。自虐式地看了上千部电影,其中,吉赛贝·托纳多雷和沃特·塞勒斯的代表作看了不下十遍,然后,我才开始动笔。很意外,我开始可以以一种自由的叙事姿态来面对我一直以来生长的南国:白亮的日光,色块浓烈的大地,空气中似乎随时都在冲击饱和极限的水分子……对此时的我来说,它竟是如此叵测、风情,而迷人,就像西西里岛之于托纳多雷,拉美大地之于塞勒斯。但更让我着迷的,还是这块土地上一种类似于宗教的主宰,立体而多维地去呈现出这样一种力,是我终极的文字理想。

从真正动笔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有过焦虑、惶恐和困惑,但庆幸的是,有太多给予我温暖和鼓励的人,让我坚持了下来。谢谢你们,让我找到了自己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最适宜的方式——以一个孩童的姿态,在河岸上行走、拾荒,对未知心存敬畏和期待。

潘小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秘密渡口/广西少数民族新锐作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小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9086308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2013243142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41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8:5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