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附魅及其哲学解构(唐正东集)》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层内涵研究”、“马克思经典哲学著作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左派学术思潮研究”这三块来选编相关论文。本书致力于从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方法入手,试图通过对理论逻辑、学术文本、最新思潮的深入研究,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思潮研究的崭新理论视域和思想观点。这种研究将有助于国内学界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基于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色。
图书 | 资本的附魅及其哲学解构(唐正东集)/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导自选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资本的附魅及其哲学解构(唐正东集)》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层内涵研究”、“马克思经典哲学著作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左派学术思潮研究”这三块来选编相关论文。本书致力于从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方法入手,试图通过对理论逻辑、学术文本、最新思潮的深入研究,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思潮研究的崭新理论视域和思想观点。这种研究将有助于国内学界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基于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色。 目录 上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层内涵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当下遇到的三个理论问题 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坚持的两个原则 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位现代哲学家 在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中忽略了李嘉图意味着什么 一以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为例 马克思物质生产概念的哲学内涵论析 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的内涵演变及其哲学意义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辩证特性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对历史经验论的超越及其当代意义 中篇 马克思经典哲学著作研究 正确评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想史地位 《穆勒评注》中“交往异化”的准确内容及其思想史地位 青年马克思的“现实人道主义”概念为什么很重要? 马克思对人类学唯物主义的超越及其理论意义 对蒲鲁东的批判给马克思带来了什么? ——《哲学的贫困》的思想史地位辨析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哲学意义 ——以马克思的“伦敦笔记”为例 《资本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马克思的《历史学笔记》与历史唯物论的升华 下篇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左派学术思潮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在科学抽象与具体历史之间:方法论的视角 ——从曼德尔、艾伦·伍德等人的方法论缺陷谈起 经济学语境中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 法国调节学派在方法论上为何走向历史经验论? 雇佣劳动的嬗变与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阿格里塔的调节理论及其评价 法国调节学派阿格里塔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 政治生态学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未来? ——阿兰·利比兹的政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观及其评价 劳动一工资关系的弹性与积累模式发展的盲目性 ——罗伯特·博耶对资本主义调节机制的解读及其评价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资本的附魅及其哲学解构(唐正东集)/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导自选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唐正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409284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2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0 |
出版时间 | 2013-05-01 |
首版时间 | 2013-05-01 |
印刷时间 | 2013-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6 |
CIP核字 | 2013069936 |
中图分类号 | B0-0 |
丛书名 | |
印张 | 1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29 |
宽 | 154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