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访那些红色记忆
内容
编辑推荐

《寻访那些红色记忆》由王君所著,本选题为甘肃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重点选题。作品以当事人自己口述、子女回忆,或他人追忆的文学艺术形式,展现红军、红孩子时期的革命历史,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以独特的视角再现波澜壮阔的红色中国的革命历史,是一部适应时代要求,寓教于史,贴近读者的好作品。

内容推荐

《寻访那些红色记忆》由王君所著,《寻访那些红色记忆》采访了六位老红军,记录了他们口述亲历,记录了六个从延安来到甘肃的红孩子的革命回忆,记述了红军后代子女对父辈经历的回忆,记录了亲历抗战的老战士口述对革命战争的回忆,记录了红色延安的教育家吴燕生、南梁列宁小学的首任教师张景文,从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走来的景泰水电工程的开拓者李培福的革命奉献精神。

目录

卷一

亲历长征的老红军

悬挂在“太和堂”门口的信

二郎山下当红军

井冈、烈马和军刀

缒着马尾过雪山

硝烟里走来的老军医

他成为了雪山

卷二

他们从延安走来

陕北的红军,陕北的兵运

我是一个老文艺兵

革命熔炉里长大的我们

倒下,就要站起来

在广阔天地里奋进

钻着山沟大转移

附录延安的革命教育

我们父辈的红色岁月

红旗插上延安城

辗转南北的红军将领

奔向抗日军政大学

她从延安女子大学走来

那些刻在心头的记忆

一路打到皋兰山

跨过黄河,跨过鸭绿江

火红的旗帜,赤诚的心

红色延安的教育家吴燕生

南粱列宁小学的女教师张景文

边区走

试读章节

7月19日下午,我们来到西固区塑料制品厂家属院一幢普通的居民楼中。86岁的老红军赵俊茂和他的老伴亲切地接待了我们。赵老是一位不善言辞的慈祥长者,也是一位易动感情的老人,说起那些难忘的岁月,常常热泪盈眶。

老红军赵俊茂说:

我是甘肃陇南人。我的家乡,在陇南山区的上赵山村,父母亲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家里很穷。当时甘肃军阀马步芳掌权,他的军队对待老百姓很凶恶,常常在打仗,祸害老百姓。我七八岁那年,军阀马步芳的军队和川军在我们那里打起仗来,还要抓壮丁。为了抓壮丁,他们把不少村子杀的鸡犬不留,我的父亲和二爸(二叔)也被他们抓起来,给杀害了。我是家里唯一成活的男子,其他的兄弟姐妹都天折了。父亲死后,我就承担起供养母亲的责任,上山种地千活。

1936年,红军来到了陇南的成县。这支队伍不打人,不骂人,不抢东西,对老百姓很亲热,还给大家讲革命道理,号召我们年轻人参加红军,跟上队伍闹革命。我心里很是喜欢,就对妈妈说:“我要当红军!”妈妈起初不同意,可是看我很坚决,也就没坚持,默默同意了。于是,我就在母亲忙着下地搬苞谷的时候,独自跟着从城门西走来的一支百十人的红军队伍离开了家乡。这一走就是17年。17年,每当我想起走的时候连个招呼也没给妈打,心里就难过,就愧疚。17年,我都没有见过妈妈的面,也不知道她一个人这些年都是怎么过来的。

我跟随的这支红军队伍是邓小平率领的部属。那时我年纪小,被编入新兵连。行军的那天是个下雨天,路上很不好走。但是要求我们必须连夜急行军,过了红川,经徽县,再到天水麦积山。由于年纪小,又是新兵,参加的第一次战斗发生在哪里都模糊不清了。只记得有一次,大股敌人追到了南山,我们就上了北山和他们干。还有一次,我们被马鸿逵的队伍追了七天七夜,才到了宁夏的禹王城。禹王城,实际上是个小村庄。这时候已经到了天寒地冻的季节,又碰上下雪天。我们的红军,当时已经是有枪没子弹,吃没吃,穿没穿,战士们坐在地上睡觉,互相依靠着脊背来取暖。夭明,我站起来,可是却走不动了。但是仍然挣扎着跟着部队往前走,到了张家山,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晕晕乎乎一头栽在了地上,还好被老乡救了。后来才知道,红军过了张家山,在山城堡打了胜仗,而我却掉队了。这时,我发现我的身上出了很多白疹子,生病了,只好在老百姓家住下来。然后,便沿途要饭去追赶队伍,可是寻找了很久还是没赶上,只好在附近村庄留下来等待。

第二年,红军又经过这里,我才又跟上队伍来到陕甘宁边区的环县。到了这里,我被编入保安大队,留在了大队长身边,当了警卫员。我们保安大队打过土匪,在延安开展边区大生产,开荒种地,但是没有上前线打日本。前方战斗很激烈,我向组织上要求上前线杀鬼子。首长说:“年轻人要求上前线,杀鬼子,是好样的。但是后方也很需要你们,前方后方都是千革命,要服从组织的决定。”因此,我没有参加过大的战斗,也没有负过伤,挂过花。比起其他的红军战友,我没有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罪,是非常幸运的。

1953年,抗美援朝结束,我已经32岁了。想起离家多年,此时此刻特别想家,可是一连给家里发了三封信,都没有回音。由于心里不安,就要求组织上批准我回家探亲,组织上同意了。

我15岁离家,32岁得回,越走近家门,心里越不是滋味,脚步就越走越慢了。给我背行李的老乡,发现我有心事,就问我去哪一家?我告诉了他。他直愣愣地看着我,停住脚,不走了。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这时候怦怦乱跳,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他这才告诉我说,那个村庄有两个婆婆,她们多年住在一起.前些天死了一个,一个现在还活着。我心里忽然“咯噔”一下。我知道是我的母亲死了。她等我等了一辈子,只要再等上21天,她就能看到她的儿子,可是到死,她还是没有等到活着的我,没等到她活着的儿子,这实在是太悲惨,太凄哀了。

想到这里,我一下子坐到山坡上放声大哭。哭完,我从老乡手里拿过行李,转身就要回部队去。我朝思暮想的母亲死了,没有人再想着我,盼着我,念着我,我还回去千什么,千什么!那个老乡紧紧地拉住我,再三地劝说:“你走了那么多年,走了那么远的路,今天才回到家乡来,都走到这里了,还不到村里看一看,又怎么知道你的妈妈到底是死还是活呢?”

听了他的话,我怀着悲伤的心情走进村子,抬手推开了那扇破破烂烂的家门。只见一位满头白发的瘦老太婆蜷曲在小院里。听见有人走进来,慢慢地抬起头朝我看,我也朝她看。她,不是我的妈妈,而是和我妈妈一样孤寡一生的姑母。我抱着可怜的姑母哭了,伤心痛哭,姑母也哭了,悲恸地哀号。

这肘候,村里的人们都来了。我这才知道,1953年,我在抗美援朝胜利以后寄来的那三封信,很长肘间都被悬挂在·t太和堂”中药铺的门口,没有人敢拆开来看。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个收信人的儿子一我,很早很早就已经被敌人打死了。据说,有人还看见我死的时候,穿着红军的草鞋,血淋淋地倒在山沟里,灰头土脸的。

可是,我母亲始终不相信。待到听说写有她名字收的三封信,久久没人取,就恳请家族里的大伯和姑父,一起去“太和堂”药铺,把那封存放了很久的三封信取出来,拆开,给她念。大伯一字一句地把信念了,没等念完,我母亲就悲痛地号啕大哭,边哭边说:“这是我的儿子,是我的儿子!我儿子,他没死,还好好地活着,活着!我要等我的儿子回来看我,我还不能死啊……”

P3-6

序言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是震惊世界气吞山河的非凡事件,她经久不衰,垂范后代。其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其敢于奋斗,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勇于战胜各种艰难困苦,赢得胜利的大无畏精神,既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又是中国工农红军革命精神的具体写照。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红军长征胜利的事实证明,“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是我中华民族文化中璀璨瑰丽的宝贵财富,灿烂四射的革命光芒。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自1934年11月起,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结束,历时两年。期间,在甘肃的长征活动就达1年半之久,足迹几乎遍及甘肃全境。之后,几大主力红军跟随毛主席奔向革命圣地延安。红军所经之处,无不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热诚拥戴,许多甘肃子弟怀抱着翻身解放的信念,踊跃加入红军行列,并在革命队伍里得到了锻炼和考验,成为坚定的革命战士、共产党员。其中也有些长征的红军,由于种种原因,留在甘肃落地生根,成为甘肃的老红军。

许多红军将士辗转坎坷,途径甘肃到达延安,随即将自己的子女交给延安,便立即奔赴抗日前线。他们浴血奋战,奋勇杀敌,有的牺牲在了抗日战场上,有的随军南北转战,他们的子女在延安的革命大熔炉里锻炼成长,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红孩子”。这些“红孩子”,是革命的后代,未来的希望,他们从小生活在延安,战斗在延安,接受革命洗礼和文化教育仍然是在延安。延安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延安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延安的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牺牲,敢于胜利,延安的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延安的自强不息,延安的革命精神,在这些“红孩子”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和传承。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他们始终信念坚定,赤胆忠心地为党为民真诚工作,默默奉献,做着共和国一代青年应该做的事情,无怨无悔,勇往直前。

如今“天涯静处无争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当年那些亲历长征的老红军,健在的委实不多了,即便是延安的那些最小的“红孩子”,而今也已年过古稀,大多都在“丢七望八”了。所以,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讲述,抢救真实可信的历史,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实在是迫在眉睫。作为甘肃作家、从事甘肃文史研究、延安精神研究工作的王君同志,多年来不辞劳苦,默默做着这方面的工作。作者不计劳碌繁琐,亲自上门悉心访问老红军、“红孩子”,创作了这部《寻访那些红色记忆》,为我们近距离地认识了解老红军、“红孩子”,温故知新,坚定信念,高举党的十八大旗帜,建成小康社会,无疑大有裨益。

是为序。

2013年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访那些红色记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6045343
开本 32开
页数 1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2
CIP核字 2013296354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5.62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10
147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