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精神之贵(一个被忘却的理想)
内容
试读章节

这一天稍晚些时候,确切地说,也就是我们在河畔咖啡馆吃饭整整两个月之后,我给伊莉莎白打电话,告诉她我收到的信。接到电话的那一刻,我听得出来伊莉莎白很震惊。仅仅几个小时前伊莉莎白才听说乔前天突发脑溢血去世了。乔的那位意大利朋友因为在中央公园的那张长椅前没有等到他,于是很担心,便来到乔的家里。等他发现乔时,乔已经去世了。我问了伊莉莎白一个问题,这也是伊莉莎白问埃米利奥的问题:“他的曲子完成了吗?他写完《精神之贵》了吗?”答案是悲剧性的,因为陷入前所未有的绝望境地,乔毁掉了所有的草稿和音符。

“听到这些我真的很难过,伊莉莎白,请节哀,感谢你让我认识了乔。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我说。

“我不认为他是个伟大的人。他是崇高的,是我真正的朋友,用他自己的方式扮演着朋友的角色,他还是个天才。他的思想总是那么卓绝独特。当他跟你聊惠特曼的理想时,我仔细地审读了他的曲谱。这真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融合了他的灵感以及他崇敬的大师作品中包含的理念,别具特色。你还记得第二部分吗?你有没有注意到那是一首抒情曲?我确定那首歌的旋律是根据我们学琴时他所钟爱的一段旋律改编而成的:贝多芬年轻时创作的《约瑟夫大合唱》中的抒情曲,这首曲子不太出名,但也是一段美妙的音乐。旋律婉转优美,赋予‘光明’以声音,乔以此赞美诗人将自由——这个伟大的理念带给人类。赞美诗结尾处的旋律也同样优美。乔在这首赞颂美国的歌曲中采用了勃拉姆斯的《女低音狂想曲》结尾部分的结构,这样音乐可以将惠特曼文字中透露出的悲伤涤净。美国是自由与正义的国家吗?这个问题如今已不再是无法动摇的现实,它变成了一种渴望、一种希冀。”

“为什么他要毁掉所有的乐谱呢?我不明白。”

“就像我说的,因为乔并不是一个伟人。诚如我父亲所言,完成一部作品需要‘durchhalten’和‘Ausdauer’,怎么翻译呢?是坚持不懈吧,但也不是最准确的翻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可是乔的性格里就缺少这么一点,缺少刚强。他无法击退心中的恶魔,更无法与之周旋。与此同时,他又太过骄傲,害怕自己留下的东西不配称作伟大的艺术。所以,他决定什么也不留下,连一丝痕迹都没有……不管怎么样,你能继续他未尽的事业吗?”

“我?完成他的《精神之贵》吗?”

“是的。这正是他所希望的,这就是他把自己最喜欢的书寄给你的原因,‘传承精神之贵’。”

“可是我不懂谱曲。”

“为什么一定是音乐呢?毕竟你是个作家。”

“也对,但我不是乔,我一点也不了解惠特曼,我甚至不是一个美国人。”

“这不仅仅关乎惠特曼或者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21世纪竟以这个骇人听闻的惨剧为端始——这对所有活着的人是一个警示:人类的尊严受到威胁。就这一点而言,乔是完全正确的,这是我生活的那个世纪,即20世纪,教会人类的最重要的一课。我父亲曾经说过,精神之贵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净化力量。一旦这种理想消失,文化也会随之消失。你是了解我父亲的作品的。他终其一生为了这个理想而奋斗。他的大多数重要著作都是为了这个理想而服务的。请你追随他走过的路,跟随他的足迹,一直走下去吧,让这个古老的理想在这个时代、在21世纪恢复它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完成这个使命。”

“你一定可以做到的。为了迎合乔,请不要使用脚注!只需要一些‘诗歌’和‘真理’就足够了。只引用歌德的作品,这两者就已经是绰绰有余了。”说到这,她自己勉强地笑了。

“我明白。无论如何,我们在河畔咖啡馆的那顿晚餐是令人难忘的。我将永生不忘。”

“是啊,多么难忘的夜晚。你甚至可以在书中提起这件事,给乔一些赞誉。他理应得到一些赞美,这样,至少在你的书中他将永远存在。”

“我们约会的那一天也是有象征意义的。”

“有象征意义?何以见得?”

“在文艺复兴时期,11月7日是柏拉图诞辰一逝世纪念日。在这一天,哲学家们会聚集在一起,在柏拉图精神的指引下展开讨论。”

“嗯,我猜生活在柏拉图哲学盛行的年代是美好的。无论怎样,我们可以在瑞士见面继续讨论其他问题吗?”

P29-34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自由理想的坚定承诺、语言的灵活敏锐,使这本书成为解决我们周围重大的政治和文化问题以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混乱思想体系的宝贵指南。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罗布·里曼的杂文是从深刻而坚定的信念中涌现出来的,它们就像自流井中的水一样,我想,这正是它们如此重要并令人耳目一新的主要原因。

波兰著名作家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作者以优雅、博学的写作技巧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根本性问题、美德和缺点进行了非同一般的反思。

捷克著名作家伊凡·克里玛

这是一本既少有又非常有必要的书。我们欣赏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我们必须要同意它的观点,而是因为这本书承诺下一些理念,并且对想象充满激情。它及时地提醒我们富有想象力的知识如何可以成为质疑、连接及改变世界和我们自己的方式。

伊朗著名旅美女作家阿扎尔-纳菲西

后记

继“难忘的谈话”之后是难忘的书信。其中一封信是尼可罗.马基雅维里1513年12月10日写给他的朋友弗朗西斯科.维特里的。他在信中解释了为什么他会写就不长但却十分重要的论文《君主论》。下面是他那段非常有名的话:

傍晚来临时,我回到家中,走进我的书房。在门口,我脱掉沾满泥土和灰尘的干活时穿的衣服,换上我贵族的宫廷服饰。做完适当的准备,我又步回到那古老而庄严的宫廷,在那里,我遇见所有过去见过的人,他们热情地欢迎我,为我特别提供单独的佳肴。我无拘无束地和他们交谈,并询问他们各种行动的动机。而他们也很亲切地回答我。四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丝毫的疲倦,我忘掉了所有的烦恼,不再为贫穷忧虑,不再因死亡而感到恐惧。我完全沉浸在这些大人物的世界里了。

于我也是如此。我从自己的研习中请出一些老朋友帮助我写这本书。如果哪些句子或对话看起来很眼熟,那就说明,这些话或者是我直接借用过来的,或者是好心的出版商、编辑和译者提供给我的。剩下的文字都是我自己的。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在“对当前问题的哲学反思”一章中,有一段没有加引号的话是我从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中摘选出来的。

如果有哪位读者想更好地了解其他引文或者我书中提到的那些难忘的对话,可以在我的“参考书目”中找到它的出处。马基雅维里是对的——每天与哲学和文学世界的大师们聊上至少四个小时的时间,是减少烦恼、减轻生活压力、淡化贫穷忧虑及死亡恐惧的最好的解药。如果是苏格拉底,他会赋予这种谈话更为积极的意义,他认为有思想的对话是检验生命并使其活得更有价值的最好方式。

目录

前言

序曲:河畔咖啡馆的晚餐

追寻托马斯曼

对当前问题的哲学反思

关于勇敢

后记

序言

托马斯·曼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见面时,别人介绍说他是“欧洲文明的化身”。托马斯·曼并没有否认这个说法。诚如罗布·里曼对他满含深情的赞颂:曼的身上无不体现着那个没落文明的方方面面。无论从情感还是理智来看,托马斯·曼都是个地地道道的德国人,但他的代表作品是吸收了古希腊与拉丁文学的精华,模仿《圣经》首尾呼应的形式,以欧洲文学史与音乐史为基垫创作出来的,而他的一系列饱含真知灼见的散文是在学习俄罗斯小说及戏剧大师的基础上完成的。歌德一直是他学习的榜样,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他的隐形对手。跟歌德一样,他畅谈世界文学,并支持世界文学的发展。而里曼则从他的言行中引发普遍主义的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托马斯·曼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路德、歌德与尼采这些巨人的影子下,循着悲剧的方向,创作了史上唯一一部堪称小说经典的《浮士德博士》,这部小说深刻地诠释了他思想的主要发展脉络。

托马斯·曼也许是最后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人文主义者,他身上的人文主义精神不仅赢得了罗布·里曼的虔诚敬仰,同时也成为尼克萨斯研究院追求的理想。里曼运用各种复杂的价值观评判托马斯·曼的人文主义思想。诚如里曼所述,时间、记忆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托马斯·曼在《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开篇中写下的为众人所知的文字:把人带回到存在之初。托马斯·曼采用的叙事顺序给人们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反思,让人培养自己的良知和神秘的自我(《威尼斯之死》可以理解为一部关于时间停顿的沉思录)。

古典人文主义价值观起源于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时期的哲学与政治,认为人的精神世界高于一切。他们坚信人类精神的力量,尽管这种力量是有缺陷的但却是永不磨灭的,它不仅能够战胜个人的痛苦(托马斯·曼极为出色地记录下人类的疾病和苦痛),还能对抗历史上周而复始不断重演的野蛮暴行。托马斯·曼关于人类精神力量的日常创作,被里曼视为一种象征、一门课程,这颇让人感动。

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分析及界定超出任何个人的能力范围,即便天才也不例外。它需要的是我们所说的、最深层次的对话。无论是在与妻子科尔斯顿·沃尔格林共同创建并管理研究院的过程中,还是对哲学问题的种种思考中,里曼都强调了对话的重要性。通过对话中潜移默化的过程,真知灼见往往能够从富有争论性的分歧中产生,因此里曼如此青睐对话这种方式也是合情合理的。他的脑海中生动地浮现出苏格拉底与他人展开对话以及举办研讨会的情景,还有托马斯·曼《魔山》中知识与睛感的辩论,那简直堪称一绝。只要语言还为人们所广泛使用,只要“我们能一直跟旁人说话”,那么文明就有一线希望,对真理的追求就存有一线希望。

当今世界,有形形色色的力量集结起来攻击人文主义价值观。正如里曼在本书最后一部分、也是最具震撼力的部分宣布的,高雅文化及理性德行绝不会主动反抗集权主义者的野蛮行径。事实上,声名显赫的思想家与艺术家往往是这些野蛮行径的共犯。当前政治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化、大众媒体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虽然利大于弊,但却严重妨碍了精英主义——致使精英主义仅珍藏于托马斯·曼的思想模式中——即“精神之贵”。至于罗布·里曼倡导的精英标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适用?怎样才能让这个标准完全发挥作用?我们现在仍然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当今社会,精神的力量主要反映在自然科学与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上,反映在人类的经营模式上,而与人文主义时期相比该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的世界是伽利略与达尔文的世界。Logos(逻备斯)这个词虽然在书中得到了极力赞美,虽然这样的赞美之中未免有点忧心忡忡,但是这个词适用的领域正在不断缩小。

然而,罗布·里曼的反思不会因此而减少,我们也不会否认他的这种思考。因为他善于言辞,因为他是一个即便前途一片渺茫却依然相信光明的人。

乔治·斯坦纳

内容推荐

《精神之贵(一个被忘却的理想)》由罗布·里曼所著,《精神之贵(一个被忘却的理想)》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方法,从三个方面诠释了人从很久以来就追求并想要实现的理想和梦想——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被称作是欧洲文明的象征,通过对他的追溯,作者展示了一位真与善永恒的追求者;第二部分是斯宾诺莎、歌德、尼采和萨特间的关于知识的地位及其作用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哲学对话;最后作者通过苏格拉底的审判案和被纳粹折磨致死的意大利学者莱奥内·金兹伯格的事例来诠释人追求理想的勇气。

编辑推荐

精神之贵,难道真的成为一个被忘却的理想吗?当今社会,人们是否会反思:没有民主的地方是否还有文化存在?精神政治化中人是否还拥有自己的梦想?人的尊严是否建立在名利之上?物质社会中是否还有在意精神之贵?

《精神之贵(一个被忘却的理想)》由罗布·里曼所著,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等著名作家作书评。文字轻松但却让人充满激情、反思自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精神之贵(一个被忘却的理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荷)罗布·里曼
译者 霍星辰//张学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17993
开本 32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5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2013234164
中图分类号 I563.65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8: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