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悲情萧红
内容
试读章节

“呵!今天我坐的东洋驴子回来的,那是过于安稳呀!还是头一次呢,我坐过安稳的车子!”

祖父年龄大了,出门见过一些世面,他和萧红不一样,他看过“东洋驴子”,萧红的母亲也无什么新奇的神情。一群人中只有萧红兴奋,头顶玻璃上观望,祖母不知拨弄什么,打开大豁口走出来,萧红眼看“东洋驴子”从门口跑走。

斗篷摆在炕中间,好像展示得到的快乐,祖母一边述说街头的见闻,话语中有些自豪。这个新奇的“东洋驴子”,弄得萧红丢魂一般,她对于斗篷不再感兴趣了,祖母“谝示”什么,她无心思再听下去。萧红后来说: “就是给我吃什么糖果之类,我也不会留心吃,只是那样的车子太吸引我了!太捉住我小小的心灵了!”

童年是萧红创作的源泉,也是她心灵牵挂的地方,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指出:

任何一种生命都具有它自己的重要意义。这种重要意义存在于某种意义的脉络之中——就这种脉络意义而言,人们所能够记住的任何一个时刻都具有某种内在固有的价值,而且,在记忆所具有的脉络之中。它也与这个整体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非常独特的,因此,通过知识是不能透彻地了解这种重要意义的;然而,它就像莱布尼茨所说的某个单子那样,以它自己的方式代表这个具有历史性的宇宙。①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的认识发生改变,萧红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越来越强烈,这种记忆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是生活复制的再现,而是触向人性的深处。萧红拈开时间的一角,让呼兰河小城过去的日子,带着原生的气息涌来。

 忙碌一天的人们,夜晚终于放松下来,邻居刘三奶奶来串门,找祖母解闷闲唠嗑。萧红先抢占桌边的位置,做出一副神情专注的样子,咬起小嘴唇,仿佛这样能听懂大人们唠的事儿。祖母为说“合炉儿”话,她讲起在街上的见闻,和一路坐“东洋驴子”的感觉。大院外的一些新鲜玩意,不用亲眼看到,听人讲一讲大开眼界。萧红简直被迷住,她对于一些事情不理解,听起来十分费力。

“……那是可笑,真好笑呢!一切人站下瞧,可是那个乡下佬还是不知道笑自己,拉车的回头才知道乡巴佬是蹲在车子前放脚的地方,拉车的问: ‘你为什么蹲在这地方?’”

“他说怕拉车的过于吃力,蹲着不是比坐着强吗?比坐在那里不是轻吗?所以没敢坐下……”

邻居的三奶奶,笑得几个残齿完全摆在外面,我也笑了!祖母还说,她感到这个乡巴佬难以形容,她的态度,她用所有的一切字眼,都是引人发笑。

“后来那个乡巴佬,你说怎么样!他从车上跳下来,拉车的问他为什么跳?他说:若是蹲着吗?那还行。坐着,我实在没有那样的钱。拉车的说:坐着,我不多要钱。那个乡巴佬到底不信这话,从车上搬下他的零碎东西,走了。他走了!”

我听得懂,我觉得费力,我问祖母:“你说的,那是什么驴子?”

她不懂我的半句话,拍了我的头一下,当时我真是不能记住那样繁复的名词。过了几天祖母又上街,又是坐驴子回来的,我的心里渐渐羡慕那驴子,也想要坐驴子。

过了两年,六岁了!我的聪明,也许是我的年岁吧!支持着我使我愈见讨厌我那个皮球,那真是太小,而叉太旧了;我不能喜欢黑脸皮球,我爱上邻家孩子手里那个大的;买皮球,好像我的志愿,一天比一天坚决起来。

P6-7

书评(媒体评论)

最可怜的萧红好像一个嫩芽,有希望长成一棵大树,但是虫咬了根,一直就在挣扎中过活……

——李健吾

当许多民国时代的作品.因受时间限制而遭受读者唾弃时,萧红的力作将因它们历久常新的内容及文采,终究会使她跻身于中国文坛巨匠之林。

——夏志清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虽然从来被忽视或冷落,但多少都被低估了。

——葛浩文

后记

重读《呼兰河传》是在黄昏,浓重的暮色,使城市里的灯亮起来了。“这个时候,一个人居然回忆过去,回忆到一个死去的人,在自己未尝不是一种凄凉吧!”

很多年前,我意外地得到这本发黄的书,夜晚躲在昏暗的灯下读。年轻时理解不了苦难两字的意义,也不需要理解,只知道萧红是东北女作家,感觉特别亲切。火墙烧得热乎乎的,窗外雪花纷纷飞扬,落了一层厚雪,清晨起来扫雪,想到萧红美丽的名字,我的文学梦,也许从那时开始。

鲁北平原挤满清寒,很少有晴朗的日子,入冬以来还未下过一场雪。这几天我的情绪低落,年根了,对新一年的到来,将要发生什么,一片茫然。在弥漫暮色的房间,从书架拿出《呼兰河传》,随着萧红的笔走向远方,沉浸在古老的小城。我有多种版本的萧红作品集,唯独喜欢旧版的《呼兰河传》,她让我有了美好的回忆。书写者对书的情感,尤其自己喜爱的作家无法用语言表达。萧红给了我那么多,文学的,人生的,爱的和恨的。在中国现代如林的作家中,一茬茬风起云涌一般,又像割倒的高梁棵消失了。很少有打动我心灵的人,萧红是其中一人。我们同是东北老乡,共同的经历是过早地离开生养自己的故乡。我是幸运的,不必像萧红一样,为了生存四处苦苦地奔走,尝尽人间冷暖。在那格子层的旧楼里,我有一间温馨的书房,无矢拉开窗帘,让阳光涌进。

年代这么久了,有许多人开始怀念你——萧红。

1942年1月24日,这一天,北中国的上空阴云浓重,冰雪封盖大地。后花园荒草萋萋,萧红躺在一家临时医院在与死神搏斗。风雨飘摇,短短的一生,阅尽人世间的苦难,不甘心就这样地走了。萧红再也无力,扛着求解放的大旗与世抗争。当她的目光摇向北方,祖父的笑声又给萧红多少安慰?她惦记童年的呼兰河,小城里喜怒哀乐的百姓们。饥饿、贫困、战乱,还有病痛折磨萧红,《生死场》《商市街》《呼兰河传》给中国的文学增添多少光彩。有些人活着如同死去,有些人死去如同活着,萧红的精神是永恒的。

呼兰河在远方流淌。

古老的太阳照耀小城。

后园里的大小主人如今不在了,也就没有故事发生。萧红在灯红酒绿的广州城郊,远离红尘,听着心灵中流淌的呼兰河的水声,是一种幸福,那是她血脉的源头。

这样的季节读《呼兰河传》,写一点文字纪念萧红,也是我的心愿。

目录

用散文的方式抒写萧红(序)

上篇 我将离开,我将远行

 一件童年的小事

 窗前的灯从来不照亮户外

 饥饿中的“列巴圈”

 欧罗巴旅馆

 最后一块木桦子

 这就是日子

 家庭教师萧军

 一样命运的小鱼

 跋涉的歌者

下篇 印象与记忆

 小人物有二伯

 祖父和后花园

 冯歪嘴子的幸福

 心灵的荒凉

 墓地上的荒草在心灵蔓延

 主要参考文献

一则读书笔记(代后记)

序言

闷热的下午,一阵阵雷声中,鲁北平原迎来一场大雨,给燥热的夏天送来湿润的气息。

2012年,对于我是特殊的一年,今年我整好五十岁。 “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知非之年,也是对人生总结的时候了,从童年走到这个年龄,人愿意在回忆中度过每一天。萧红一直是我喜爱的作家,尤其女性作家中,这么令人敬畏的不是很多。我在一张照片上认识萧红,从此走进她的世界里,为她写一本书是多年的愿望,今天终于实现这个愿望。

几个月的写作,从初春来到盛夏,不管窗外的季节怎样变化,在文献资料中行走。嗅着时间中的气味,重新阅读萧红的作品,在呼兰河边看河灯,听冯歪嘴子的梆子声,闻到祖父身上散发的玫瑰花味。2011年9月,我登上列车,去看萧红的呼兰河。一路挂满旅尘,心情却和往日的旅途不一样。我在后花园里,看到秋天的植物,阳光下修复的故居,听萧红的笑声穿越时空。萧红的爱是大爱,恨是大恨,充满温暖的情怀。她像一个孩子,脸贴故乡的土地上,呼吸泥土的气息。

萧红在文坛上热了又冷,冷了又热,寂寞和她形影不离,不是什么人都能读懂的。我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只有一本埃里希·弗罗姆的《逃避自由》相伴,度过写作的日子。萧红是原生的创作者,她不会拉开架子大放议论,点评人生的苦难。萧红的主题如同蔓延的野草,一层层的丰富,她所写的人,不是停留物质的生与死,而是关注灵魂的归宿地,对人性深刻的感触,并不是每个作家都有的。美国哲学家A.J.赫舍尔,在关于人的问题时说:“他并不寻找自己的起源,而在寻找自己的命运。”

我从写作者的角度,以散文化来描述她,去感受萧红生命的过程,而不是按编年史的方法,排列她一生的历程,钩沉一些历史中遗忘的往事,加上现代“味精”的提味。关于萧红作品研究汗牛充栋的当今,我以个人的解读,回归文学叙述的本身。萧红作品中人物闪现的东西,每一段文字的描写,意象里流淌的苦难的基因,这是我所关注和诠释的。

为一个人写传记,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我不想书章地记录传主一生的经历,而是寻找资料中蕴含的历史和心理的意义。我是一个写作者,对萧红生命中的某一阶段的经历感兴趣,并试图通过一些细节,走进她人生的脉络中。这不是一本研究的专著,也不是有头有尾的传记,我是从自己的感觉和体悟出发,去塑造所理解的人,还原女作家的文学生命,与已逝的灵魂对话,从纸堆里摆脱出来。我不囿于史料的编排,阅读一个经过苦难磨粝人的作品,才懂得笔下小人物的真诚、可爱、深刻,明白故乡的含义。浪迹者在遥远的异乡,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带着强烈的爱与恨,在凄美的回忆之中,记下小城人的生存状态。林贤治写完《漂泊者萧红》,他在后记中感慨地指出:“逝者如斯,时问的迁流是无情到了极点的,往昔已无由复制,所以,传记之作,即使再谨严,再丰实,最多也只能视作后人的一种感怀而已。灿烂的生命如今零落成泥,即使绘得当年的些许影迹,便能重播其内质的芳馨吗?”林贤治选择“无情”“零落”“灿烂” “芳馨”,短暂的一段话中,用反差的词语,逼进阅读者的视野中。

萧红是一个值得尊敬和感激的作家。

内容推荐

高维生编著的《悲情萧红》是中国第一部以散文形式写成的萧红传记。《悲情萧红》从写作者的角度,以散文化来描述萧红,去感受萧红生命的过程,而不是按编年史的方法,排列她一生的历程,钩沉一些历史中遗忘的往事,加上现代“味精”的提味。关于萧红作品研究汗牛充栋的当今,作者以个人的解读,回归文学叙述的本身。萧红作品中人物闪现的东西,每一段文字的描写,意象里流淌的苦难的基因,这是作者所关注和诠释的。

编辑推荐

高维生编著的《悲情萧红》是中国第一部以散文形式写成的萧红传记。萧然空寂,红尘艳艳,冰天雪地里的北国之花,将自己的善,自己的恶,用最真实质朴的文字托出。三十一年的世间漂泊,留下了她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萧红作品中人物闪现的东西,每一段文字的描写,意象里流淌的苦难的基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悲情萧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维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617032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2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6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