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菜根谭/中华人生智慧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菜根谭》是晚明时期的一部清言小品集,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国人的特别重视,只是作为众多劝世书中的一本而在世间流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外兴起一股《菜根谭》热潮,尤其是在日本,这本语录体古籍被列为开展企业管理、行为科学等新兴学科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必读参考书。随着时代变迁,《菜根谭》中一些观念已经显得极其消极陈腐,没有多大意义,而且书中许多条目翻来覆去表达相似的思想内容,所以洪应明等从中精选264条,进行注释、翻译和点评,使之既能展示古代人的人生智慧,又贴近当代人的现实生活。

内容推荐

由于《菜根谭》采用了开放性的编纂形式,全书没有严密的逻辑联系,所以极大地方便了流传过程中不同刊刻者对其进行重编与补辑工作,现存版本多达二十余种,大致分为两个系统:一种不分卷,分为前、后两集,共362条;另一种分前、后两卷,又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个部分,共408条。现存明刻本属于前一系统,大部分清刻本属于后一系统。两个系统不仅在编排形式上差异显著,条目数量和内容亦相去甚远,仅有半数条目基本重合。总体来看,在两个版本系统中,《菜根谭》一书的性质并未发生变化,所要传达的思想也没有本质差别;前—系统的版本更接近原作面貌,后一系统相对来说更方便阅读,所以我们此次也采用后一系统中的刻本,即武进陶湘1927年序刻的《还初道人著书二种》之一的这本书的刻本。随着时代变迁,《菜根谭》中一些观念已经显得极其消极陈腐,没有多大意义,而且书中许多条目翻来覆去表达相似的思想内容,所以洪应明等从中精选264条,进行注释、翻译和点评,使之既能展示古代人的人生智慧,又贴近当代人的现实生活。

目录

修身

应酬

评议

闲适

概论

试读章节

修身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①,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②,须向薄冰上履过。【注释】

①精金美玉:比喻纯洁完美的人或事物。精金,精炼的金属,亦指纯金。

②掀天揭地:犹言翻天覆地。比喻声势浩大或本领高强。

【译文】

想要成就纯金美玉的人格品行,必定要经历烈火锻炼般的磨砺;想要建立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必须要体尝过如履薄冰的艰辛。

【点评】

崇高品行需要经过磨炼,宏伟事业需要经受考验,此处表达的意思无非如此。作者用对仗工整的联语,上联讲修身,下联讲立事,用“精金美玉”形容人品纯洁完美,用“掀天揭地”极言功业轰轰烈烈,复以烈火烧煅、足履薄冰两个比喻,形象说明品德修养与建功立业的过程,把原本简单的意思表述得巧妙精工,这是贯穿《菜根谭》全书的特点,也是此书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①,勿容一针之罅漏②;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③,须假众木以撑持。

【注释】

①浮囊:渡水用的气囊,以牛皮或羊皮制成,束于腋下,为人提供

浮力。

②罅(xia)漏:裂缝和漏穴。

③宝树:佛教语。指七宝之树,即极乐世界中以七宝合成的树木。泛

指珍奇的树木。

【译文】

假如一念之差而做了错事,便会觉得自己的所有行为都是错的,因此必须谨防差错,就像借以渡海的浮囊,不容许出现一个针尖儿大的孔洞;各种好事全都做过,方能使人一生无愧无悔,因此需要努力修行,就像西方极乐世界中凌云的七宝之树,必须凭借众多林木来支撑和护持。

【点评】

《易·系辞》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一个人不逐渐积累善德,不足以成就美名;不逐渐积累恶行,也不至于毁灭自己。古人又说:“士有百行,可以功过相除。”此处却说一念之错会使百行皆错,万善齐全才能一生无愧,意在强调修身养德是慎重和恒久工夫,必须行善勿怠,除恶勿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了形象说明这个意思,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戒除错误念头,必须像提防渡海浮囊上的漏气,连针眼大小的缝隙都不能放过;勉励多行善事,因为所行的每件善事都像一株树木,最终才会支撑起凌云的宝树。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译文】

匆忙之中的所作所为,经常用空闲时间事先检查审视,错误的举动自然就少了;行动时的意念想法,预先在安静时缜密地筹划料理,错误的想法自然就停息了。

【点评】

自省是修身的重要方法。要把自省工夫落到实处,需要主观上具有这种意识,也需要客观上的必要条件。人生中难免匆忙动荡,人在这种状态下容易忽略自省,结果往往因为忙乱中无暇细想而出现差错,因为动荡,中放松自制而滋生杂念。因此,修身也要讲究“时间管理”,要有意识地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总结经验教训,利用安静时刻消除各种杂念,一旦忙乱起来,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①,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注释】

①戈矛:戈和矛。亦泛指兵器。此处指对善念造成伤害的因素。

【译文】

做好事却想借此抬高自己、胜过别人,施恩惠却想借此谋求声名、交结友好,建功立业却想以此惊世骇俗,树立节操却想以此标新立异,这些想法,都是善念中隐藏的戈矛、理路上陈列的荆棘,是最容易夹杂在人心之中、最难以拔除干净的东西。必须涤清所有私心杂念、彻底斩绝萌芽,真实的本体方能显现出来。……

P1-3

序言

《菜根谭》是晚明时期的一部清言小品集,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国人的特别重视,只是作为众多劝世书中的一本而在世间流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外兴起一股《菜根谭》热潮,尤其是在日本,这本语录体古籍被列为开展企业管理、行为科学等新兴学科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必读参考书。随着这股热潮返回国内,《菜根谭》也逐渐受到时人关注。

一般认为,《菜根谭》的作者是明代文人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里贯不详,生活在嘉靖、万历年间。他是一名儒生,早年热衷仕途功名,经历或目睹了宦海中的惊涛骇浪;晚年退隐山林,倾心佛门,过着普通民众的生活。《菜根谭》最初收录在明人高濂的《雅尚斋遵生八笺》中,根据该版序言,大约成书于万历十九年(1591)前后。万历三十年(1602)前,洪应明曾在南京秦淮河一带居住,写成记载“荒怪之谈”的《仙佛奇踪》,还编过几本以警句教言为内容的劝世书,不过得以流传后世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只有这本《菜根谭》。

从性质上看,《菜根谭》是一部格言体的人生智慧书。作者糅合了儒家的中庸与安贫乐道、道家的无为与重生轻物、释家的出世与空寂幻灭等思想观念,融入自身的体验与感悟,同时又反映时代的发展潮流、迎合民众的审美需要,把传统的道德规范推广为民众的生活准则,向人们提供修身养性、涉世待人的经验和方法。书中内容极为庞杂,“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达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三山病夫通理《菜根谭序》),“其谭性命直人玄微,道人情曲尽岩险”(于孔兼《菜根谭序》),从方方面面教导人们如何超越现实人生的苦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正心、修身、养性、育德,让自己能够正义有效而又悠闲从容地活在世间。大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如何做好自己在古代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人生设计中,“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起点,而且当“治平”理想无法实现时,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努力成为人格品性上趋于完美的君子,也可以成为士人的终极理想。《菜根谭》全书表现出对宏图大业、高情远志的消解与疏离,书中首列“修身”这一类目,此类条目约占全书篇幅的十分之一,另有一些或多或少涉及“修身”的条目,散见于其他类目之下,足见作者对“独善其身”、塑造“精金美玉的人品”的特别关注。具体来说,强调要有长远的眼光和通达的胸怀,能够“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将个体的有限生命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衡量审视,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看轻世俗的名利权势、浮华荣耀,忍受道义之路上的寂寞与孤独;提出了修身的系列原则,芘如标准要严格(“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终身检饬,难盖一事之愆”),工夫要细密(“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要时时检点、持之以恒等;特别强调通过静观其心、自我省察的修身方法,去除物欲、识见对心体的障蔽,恢复其明珠、明月、明镜般的本来面目,这显然受到明代中后期流行的禅宗与心学思想的影响。

如何涉世待人虽然《菜根谭》中几乎没有任何具体时代的影子,而且除了偶尔引用明代心学先驱白沙先生陈献章、北宋理学家邵雍和唐代诗人杜甫等人的诗文作品,也绝少提到特定的人物和事件,却隐约可见明代中后期所特有的社会现实与人情世态。这一时期,政治环境黑暗恶劣,朝廷内外党派林立,权奸斗争激烈残酷;商品经济的萌芽与发展,向世人展现了空前的物质繁荣,也带了重利轻义、追逐物欲享乐等思想倾向,传统道德观念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在《菜根谭》作者的眼中,这个世界危机重重、冰冷险恶,到处隐藏着随时可能射向自己的神弓鬼矢,到处张布着随时可能身陷其中的地网天罗;这个世界里的人们贪婪自私、阴险狡诈、冷酷无情,他们会与骨肉至亲反目成仇,会对知交好友按剑相向,会损人不利己地去污蔑中伤那些名声昭著、才德盛美的人。佛家说“世界是苦海”,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在《菜根谭》的作者看来,两者无疑皆是。作者认为,人无法控制和改变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却可以控制和改变自己待人处世的策略:要尽量活得低调谨慎,收敛光芒,掩藏才华,逃避声名,时刻提防潜伏在背后的射影之虫;要和光同尘,随俗应世,绝不能摆出一副“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另类模样;要有包容的气度和“糊涂”的本事,“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待人要宽容和气,处事要圆融变通;要奉行恕道,懂得换位思考,能够站到别人的角度想问题;要让自己的心体如明镜止水般澄彻,意气如丽日光风般平和,用自心的圆满与宽平,去超越充满缺陷的世界、险恶邪僻的人情……这些处世技巧反映了作者对世情人性的深刻理解与认识,虽然未免有工于心计、偏于消极之嫌,但其出发点无非是苟全性命于乱世,而且即使在看透世情冷漠污浊之后,却始终要求自己尽力做个好人,其情可悯,其法可效,这是此书问世后不断被视为枕中之秘的主要原因。

如何过好生活明代几乎自立国之初,就确立了“非科举毋得与官”的人才选拔制度,从而造就了一个空前规模的士人阶层。明朝中叶以后,日趋激烈的科场竞争粉碎了绝大多数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梦想,捧着圣贤之书老死林下,成为他们注定的命运。恶劣的制度环境,也挤压了那些有幸跻身仕途者的政治生存空间,很多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退隐之路。与此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士文化与逐渐兴起的市民文化碰撞融合,知识分子需要重新寻找切合身份的生活方式。《菜根谭》向这些“士君子”们展现了一种自然闲适的理想生活:或隐居荒僻幽静的山林,在袅袅炉烟、悠悠茶香中品读圣贤之书,幕天席地,畅快饮酒,放浪形骸,醉卧落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体悟禅机妙理;或居于红尘闹市,混迹俗世却不沾染丝毫俗气,赋诗饮酒却不迷恋清泉山石,听任他人争名逐利却不对其嘲笑鄙衷,自己过得恬静淡泊却不自炫清高。这种生活方式以超越世情俗欲之念、消解功名富贵之心、深谙知足知止之道为前提,混合了儒家的“独善其身”、道家的“和光同尘”以及禅宗的“日常生活是道”等理念,对古代知识分子颇具吸引力。当现实迫使他们生活在落魄失意之中,他们要用高雅的情调去弥补平庸生活的缺憾;当商品经济的发展向世人展现了空前物质化、世俗化的生活方式,他们也需要保持一种淡泊超逸的精神姿态,勉励自己无挂碍地走过物欲横流的俗世。

如何面对命运古人认为,冥冥之中有个神秘的上天,主宰着人类的祸福、穷通和寿天,决定着每一个人的命运。不过,在不同时代和不同人的观念中,这个“天”的性格表现得并不一致:他可能用无所不中。南宋理学家朱熹欣赏其人其语,曾为之作批注说:“学者当常以‘志士不忘在沟壑’为念,则道义重而计较死生之心轻矣。况衣食至微末事,不得未必死,亦何用犯义犯分、役心役志,营营以求之耶!某观今人,因不能咬菜根而至于违其本心者众矣,可不戒哉!”蔬菜之根,通常质地粗劣、滋味寡淡,贫家以此度日,富人难以下咽。汪信民以“咬菜根”代指艰苦的生活条件,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抑制口腹之欲、忍受物质上的清贫,必能顽强地适应各种困境,从而把握人生真谛,有所成就。

洪应明的好友于孔兼则在《菜根谭序》中说:“‘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这似乎是将汪革的说法又引申一步。在他看来,“菜根”不仅代表着作者所曾经历过的种种风波险阻、清苦艰辛,也暗示着作者自警自立、自强不息的意志,所以他说“菜根中有真味也”。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三山病夫通理应邀为此书重刻本作序。他老实承认自己对此书一无所知,既不知洪应明为何许人,亦不知题名“菜根”何所取义,所以只能写下自己的理解:“菜之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发,故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是此书所说世味及出世味,皆为培根之记,可弗重欤?又古人云:‘性定菜根香。’夫菜根,弃物也,而其香非性定者莫知。如此书人多忽之,而其旨唯静心沉玩者方堪领会。”他认为,一方面,因为菜之味由根发,所以“培根”对“菜味”至关重要;书中那些人生感悟亦是修身养性的“培根之论”,所以值得世人重视。另一方面,菜根之香非性定者不能体会,此书被人忽视的命运恰如被人轻弃的菜根,所以对于书中那些平淡朴素而又通达深刻的道理,读者需要静心定性,细细玩味。

由于《菜根谭》采用了开放性的编纂形式,全书没有严密的逻辑联系,所以极大地方便了流传过程中不同刊刻者对其进行重编与补辑工作,现存版本多达二十余种,大致分为两个系统:一种不分卷,分为前、后两集,共362条;另一种分前、后两卷,又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个部分,共408条。现存明刻本属于前一系统,大部分清刻本属于后一系统。两个系统不仅在编排形式上差异显著,条目数量和内容亦相去甚远,仅有半数条目基本重合。总体来看,在两个版本系统中,《菜根谭》一书的性质并未发生变化,所要传达的思想也没有本质差别;前—系统的版本更接近原作面貌,后一系统相对来说更方便阅读,所以我们此次也采用后一系统中的刻本,即武进陶湘1927年序刻的《还初道人著书二种》之一的《菜根谭》刻本。随着时代变迁,《菜根谭》中一些观念已经显得极其消极陈腐,没有多大意义,而且书中许多条目翻来覆去表达相似的思想内容,所以我们从中精选264条,进行注释、翻译和点评,使之既能展示古代人的人生智慧,又贴近当代人的现实生活。

由于笔者学力有限,书中定多谬误,切望读者批评指正。

杨春俏

2013年4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菜根谭/中华人生智慧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明)洪应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93506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5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1: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