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慈禧私家相册
内容
编辑推荐

400余幅珍稀图片,20年研究心得,宫廷旧物、文献档案、家族收藏,全方位记录一个真实的、你不一定熟悉的慈禧。

作为晚清最有权势的国家统治者,慈禧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杀伐决断,不可一世。在世人眼中,她的性格和面目是单一而刻板的。然而身为女人,她的情感生活和日常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慈禧私家相册》通过“女皇寝宫”“宫廷精致生活”“慈禧与四位皇帝”“慈禧与她的宠臣”“最后的日子”等几个方面,配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女人慈禧和女皇慈禧的个性,一个立体而丰满、鲜活而温润的权势女人的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本书由向斯著。

内容推荐

400余幅珍稀图片,20年研究心得,宫廷旧物、文献档案、家族收藏,全方位记录一个真实的、你不一定熟悉的慈禧。

如果您想了解作为女人的慈禧,请走进《慈禧私家相册》。她的家族和家庭,她的父亲和母亲,她的丈夫和儿孙;她小时候的玩具、文具,她的卧室和珍玩,她喜好的瓷器和戏曲,她何时起床何时休息,她有哪些保养秘方,甚至她的服饰,她的化妆品,她的洗沐用品……这里有你完全不熟悉的生活,也有一个很有雅趣、过着精致生活、和你印象中差距巨大的慈禧。

如果你想了解作为政治人物的慈禧,请走进《慈禧私家相册》。你将看到,在一个男人主宰的世界里,慈禧何以能够不是女皇胜似女皇。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那么多时代的精英为什么甘心拜倒在她的脚下?即使逃离京都,为何她也不减女皇的威仪?她有怎样的驭下手腕,她又是怎样对待家人、公私分明?作为政治家的慈禧,能打几分?作为外交家的慈禧,又能打几分?本书由向斯著。

目录

题记慈禧:影像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慈禧私家秘密

引言叶赫来自蒙古草原

女皇寝宫

后宫精致生活

 附录:慈禧太后的一天

慈禧与四位皇帝

慈禧与她的宠臣

最后的日子

后记一:君馨阁谈慈禧深宫往事

后记二:宫里的宝贝难得一见

试读章节

侍候在西太后身边长达8年之久的女官何荣儿,在谈到太后的每天起床前后的情况时说,要想说清楚太后早晨起来都干些什么,就必须由头一天的晚上说起。晚上大约8点的时候,西一长街敲响打更的梆子声。这声音,储秀宫听得十分清楚。这也是一个信号,就是没有差事的太监,此时之前必须离开后宫了——因为,每天晚上8点钟一过,后宫的宫门都要按照程序上锁,钥匙统一交送敬事房。宫门上锁之后,再想出入就不可能了。

晚上8点钟以前,值班的老太监将值夜太监带到皇极殿西配房,经过总管太监检查之后,分配好任务,带班的太监带领着值夜人员,进入储秀宫。体和殿的穿堂门上锁了,南北不能通行。储秀宫进门之南门口,留两个太监值夜,体和殿北门一带,有两个太监巡逻。储秀宫正宫和东西偏殿廊子底下,各有一名太监巡逻。晚上9点,储秀宫内的宫女们开始当差,通常是5人。9点整,正殿的大门要关上一扇(通常是东扇)。

给太后夜里当差,叫做值夜,宫里人称为上夜。上夜的主要人员包括:正宫门外2人,守卫门户,夏天在竹帘子外,冬天在棉帘子里。只要寝宫门一关,无论何人,没有太后的许可,不许入宫;寝宫更衣室门外1人,负责寝宫内明三间一切事务;最东间的静室门外1人,负责静室内和南面一排窗子一带的一切事务;太后卧室内1人,是最为重要的人物,称为太后侍寝,是太后最信得过的宠儿,也是整个太后寝宫内外的头儿,总管太后寝宫一切事务。

侍寝非常辛苦,没有毯子,每夜只能靠墙坐在地上,离太后的寝床只二尺远近,面对着卧室门口,睡觉不能太沉,要随时注意太后睡觉是否安稳?睡眠是否香甜?出气是否均匀?夜里是不是口渴?喝几次水?起几次夜?翻几次身?咳嗽与否?醒过几次?几点醒的?所有这些,都要一一记在心里,以务随时查问。

值夜人员有四忌:

一是不许仰面朝天值班,不许大八字躺着;

二是不许出粗气、出恶味,不许在正殿、偏殿大小便;

三是不许随意坐太后的炕、椅子等物;

四是门口值夜人员,永远是2人,不许是1人。

太后起床

每天早晨5至6点,西太后就起床了。大约在“二次垂帘”之后,西太后经常是在4点左右就起床。局势平稳以后,西太后真正地执掌着最高权力,从此,她过着优哉游哉的晚年生活。

女官何荣儿回忆说:大概每天到了寅时(3—5时),太后的寝室就有动静了。该当班的宫女,就要准备当差了,这时是宫女的大聚会。太后屋里的灯一亮,就是打开遮灯的纱布罩,室内的两个宫女就开始恭敬地在卧室门口侍候着。干粗活的宫女已经备好了一桶热水,送到寝宫门外。

第一道养颜美容敬献——银耳或者燕窝

太后寝室里有亮光了,整个寝宫就开始悄无声息地动了起来。寝宫的西南角上最先亮起一道红光,这是老太监在这里熬了一夜的银耳,此时拿开护罩,准备给太后送上起床后的第一道养颜美容的敬献。银耳又称为白木耳,是属于银耳科植物银耳的子实体。它性味甘平,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成分,特别是蛋白质和脂肪,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养颜美容品。银耳能够补肾强体,固精调血,润肺止咳,补气补脑,强心美肤,尤其是能够滋阴养颜,养肤润肤,对于女性的养颜美容,有着特殊的疗效。如果女性年老体虚、咳嗽气喘、身热口渴,就应该多食银耳,会很快得到调理和滋补,能够提高造血功能,增强免疫力,增进健康细胞的生长。《本草再新》上说:银耳,能润肺滋阴。

宫里的人都知道,常吃银耳会容颜不老,永葆青春,它是保健、防病、养颜、美容和延年益寿的健康食品。慈禧太后起床以后,侍寝的宫女就爬在地上跪安或者磕头——平常的时候,亲侍们是天天见面,所以,只请跪安。只有在初一、十五之日,或者几天不见、太后欠安病愈之后,才行磕头礼。侍寝宫女跪安之后,就故意声音清亮地道:老祖宗吉祥!

这是她们的信号,太后寝宫上下都知道太后起床了,一切都要按照规矩行事。门口值夜的两名宫女才敢开始放行,让各行其事的宫女们有条不紊地忙碌自己的事。寝宫半掩的宫门这时完全打开,宫门的戒严就算彻底解除。值夜的宫女们,连同当天当值的宫女们,衣冠整齐地向太后寝室恭敬地行礼跪安,然后各自开始忙碌自己的活儿。

太后寝室内的门帘撩起一半儿,就暗示着可以进人了。太后起床后的第一道养颜美容敬献的银耳,就被恭敬地端进寝宫,送到太后的手中。

第二道养颜美容敬献——热水浸泡

太后起床以后,得到侍寝宫女的暗示,司衾的宫女们鱼贯而入,悄无声息地收拾床铺,叠好被子,然后送上一盆热水。这一盆热水就是太后起床之后的第二道养颜美容敬献:侍水的宫女双手端着银盆,盆内放满了冒着腾腾热气的热水。侍女用热手巾先把西太后的手包起来,放在银盆的热水里浸泡,等水变温渐凉之时再换热水,再次浸泡,就这样换水三次,把手背、手指的关节都泡随和了,看上去白里透红、细嫩柔软的,就达到了最佳效果。

宫女们都很羡慕太后的那双手,倒不是羡慕这双手掌握着千万人的生杀大权,而是羡慕这双手异常细腻,异常柔和,非常的饱满和异乎寻常的圆润,看上去就像一双妙龄少女之手!宫女们也都知道,太后的这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就是在她们的精心呵护和保养下,才如此这般娇柔,这归功于这一整套养颜美容妙法,每天早晨的这第二道敬献,就功不可没,这也是太后引为自得的保健美容妙法之一。

第三道养颜美容敬献——热敷

热水浸泡之后,太后心情舒畅,宫女们随之就送上第三道太后养颜美容敬献的热敷。这热敷美容保健妙法是太后自己发明的养颜秘方之一,也是她自己最为津津乐道的永葆青春之妙方。这妙方,当时宫里的侍女们称为洗脸,确切地说,就是用热气腾脸,也就是现代人美容的所谓热敷。

用宫里特制的银盆,装满洒了香料的热水,再以细腻柔软的纯棉毛巾浸透热水之后,按照肌肤的纹理,细心地敷,感觉就像是在细软的绸缎上滑动一样。慈禧长年累月地做热敷,脸上基本上没有皱纹,而且总是能够保持得光鲜滑润,白晰美丽,富于光泽。

梳头

热敷过后,光彩夺目的太后就静静地坐在梳妆台前。这时,侍寝的宫女走上前来,用手轻轻地拢拢太后的两鬓,然后开始在脸上敷一点粉,在两颊和手心上涂一点胭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粉和胭脂不是进贡的贡品,而是太后自己研制的,她只用自己的产品,也只适应自己的化妆品,别的贡品,即使是上好的东西,她只是偶尔用用,平常很少问津。

接着,传梳头太监为太后梳头。西太后一生很刚强,很有自尊,她从40岁时就开始头发脱落,变得稀疏,最后几乎秃了顶,只剩下两鬓的一点头发了。但是,她自始至终一直很注意自己的形象,一生都很注重自己的发型,所以,宫人们都知道,梳头成为太后每天早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甚至比军国大事还要重要。

第四道养颜美容敬献——涂红敷粉

太后梳头的同时,侍寝的宫女已经指挥司帐司衾两个宫女将太后床上的一切完全整理齐整,收拾妥当。两个宫女收拾完成之后,就悄悄地退出宫外。太后的身边只有伺候梳头的宫女,手捧着精致的梳头匣子,恭敬地侍立着。外间更衣室内负责太后服饰的宫女,已经按照节令、季节和当天的气温、活动等等情况,准备好了太后的衣服鞋袜。  梳完头之后,太后开始一天之中的第四道养颜美容敬献:涂红敷粉。司容的宫女先要细心地为太后重新描眉毛,抿刷鬓角,敷太后自己制作的细粉,擦太后自制的胭脂。女官何荣儿回忆说:梳完头以后,老太后重新描眉毛,抿刷鬓角,敷粉擦红。六十多岁的老寡妇,一点也不歇心,我们都觉着有点过分。当老太后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地照镜子时,侍寝的总要左夸右赞,哄老太后高兴。这种佛见喜的活儿,永远是侍寝的人包干的,旁人挨不上边儿。老太后站起来,必定要把两只脚比齐了,看看袜线正不正——绫子做的袜子,中间有条线,要对好鞋口。然后,太后方才轻盈盈地走出来。这时,侍寝的宫女把寝室的窗帘一打,在廊子外头眼睛早就紧盯着窗帘的李莲英、崔玉贵、张福等,像得到一声号令一样,在廊子的滴水底下,一齐跪在台阶上,用男不男、女不女的鸡嗓子,高声喊道:老佛爷吉祥!

老太后春风满面,容光焕发,笑盈盈地接见他们,有时特别给他们脸,还走到中间正座上,接受他们的朝见。这都是侍寝的打窗帘给暗号的功劳,起床伊始,就来个碰头彩。年年如此,月月如此,天天如此。P123-126

序言

很少有人知道,慈禧太后喜欢照相。慈禧出身于一个满洲中等官宦之家,18岁进宫,74岁去世,在宫中生活了将近60年。有关慈禧太后家庭、个人生活用品以及相关人物的照片,能够较为生动地再现慈禧和慈禧时代的真实生活。慈禧照相,缘于美国公使康格夫人提出由美国女画家给她画像。接触照相之后,年近70高龄的慈禧太后对照相充满热情和兴趣,留下了可观的照片。慈禧太后的御用摄影师勋龄回忆说:忆逊清光绪年间,勋龄及两妹追随先母同侍宫闱,凡慈禧太后之御照,莫不由仆一人所摄。慈禧太后留在世间的照片,基本上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前后的,内容十分丰富。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7月,宫中特立《宫中档簿·圣容账》,详细地记录慈禧太后的所有御照,一一登记其形象、件数、场地。据统计:慈禧的《圣容账》照片,共30种,786张。这些慈禧太后的照片,大多数为放大照片,每幅放大份数不同,最多的是题为《梳头穿净面衣服拿团扇圣容》的一幅,共洗印了103张。其中部分照片还采用了水彩颜料着色,虽然历时已久,但色彩依旧十分明快。尤其是人物面部,着色柔和均匀,立体感很强。这些照片基本上都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照片通常高75厘米,宽60厘米,衬硬纸板,镶嵌在金漆镜框里,镶在紫檀木匣中,外面包裹着宫廷明黄锦袱。

慈禧太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很多,在这里仅说两点,一是摄影,二是画像。

慈禧痴迷照相

1.摄影术。摄影术诞生于西方,是从16世纪以来画家写生的时候所使用的暗箱发展而来的。1838年,法国物理学家达盖尔通过水银留下的印痕,发明了摄影术:用镀有碘化银的钢板,在暗箱中曝光,以水银蒸气显影,再以食盐定影。曝光大约20分钟,图像清晰,能够永久保存。这个摄影法,通称为银版照相法。1839年8月19日,法国政府宣布放弃银版摄影术的专利,服务于大众。于是,人们将这一天确定为人类摄影术的开端。

2.摄影术进入中国。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大批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西方科学、技术随着入侵者的脚步进入古老的中国,摄影术也开始在中国上层盛行,并迅速传播。大清时期,最早接触摄影术的,是涉外官员。据记载,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是清廷中最早接触摄影术的大臣之一,他将照片称为小照。当时,法国海关总检察官埃及尔亲自为耆英照了相片,意大利、英国、美国官员向耆英索取照片,他同意了,认为这是外交中的重要礼节。他向道光皇帝进奏:请奴才小照,均经给予。皇帝同意。1846年,湖南进士周寿昌游历广东,在日记中说:奇器多!而最奇者,有二:一为画小照法,坐人平台上,面东置一镜,术人自日光中取影,和药少许,涂四周,用镶嵌之,不令泄气。有顷,须眉衣服毕见,神情酷肖,善画者不如。镜不破,影可长留也……1883年,周寿昌在原文下注解:今照相法,中国人皆能之,各省皆有。

3.摄影术进入清官。恭亲王是北京接触摄影术较早的王公大臣之一,他在19世纪60年代就爱好照相。而第一个将摄影术带进宫廷的人,是光绪皇帝喜爱的珍妃。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大婚,珍妃进宫。珍妃个性活泼可爱,初人宫时深得慈禧的欢心。她爱好摄影,从此,摄影术进入大清宫廷。光绪十八年(1892年),留日学生任景丰在北京大栅栏开办“丰泰照相馆”,这是北京第一家照相馆。

4.慈禧太后寻找御前女官。1900年以后,外事活动开始频繁。1902年初,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调整了外交方向,与外国修好,开展积极外交活动,主动邀请、宴请外交官及其夫人,所有请求觐见,几乎无不应允。按照规定,慈禧会见外宾时,男宾、女宾分别接待。男宾外务部可以接待,问题不大。接待女宾,麻烦就来了,没有一个合适的翻译或者女官人选。请过外国教会女士,汉语生硬,翻译不通。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名叫俊寿的翻译,只懂德语,待人、接物、礼仪诸方面,都不能让太后满意。慈禧一直苦于身边没有一个懂外语、熟悉外交礼仪的御前女官。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慈禧派遣庆亲王奕勖长子、贝子载振为大清专使,出访英国,参加英王爱德华七世加冕礼。途经法国巴黎时,由驻法大使裕庚全程接待。裕庚是满洲正白旗人,先后任驻日、驻法公使,长达8年,是三品外交官。他娶法国人为妻,生女儿德龄、容龄,儿子勋龄、磬龄等。载振发现,裕庚一家在外国生活多年,精通英、法等多国语言,熟悉外交礼仪。回国以后,载振如实奏报。

5.慈禧御用摄影师勋龄。载振奏报,慈禧很高兴。恰好裕庚4年任满,慈禧让他们在第二年春天举家回国。裕庚回到北京,刚刚安顿好,懿旨就到了:宣裕庚夫妇及女儿进宫。母女3人穿着西服,赶到颐和园乐寿堂,拜见慈禧太后。德龄、容龄年轻、美丽,举止大方,见多识广,慈禧十分满意,当即吩咐将她们留在身边,充当御前女官。慈禧想到美国女画家卡尔即将进宫为自己画像,要是让她照着照片画就最好了。慈禧问德龄姐妹:会不会照相?她们的母亲说:她们俩人不会照相,奴才勋龄(二子)会照相。慈禧问:勋龄、磬龄(四子)做什么事?回答:两人都没有做事。慈禧吩咐:勋龄在电灯处,磬龄在轮船处。第二天,勋龄带着摄影器材进宫谢恩。勋龄给慈禧照相,有两件趣事:一是按照规矩,给太后照相必须下跪,可是,跪着对光不方便,怎么办?慈禧特旨:免跪;二是按照宫规,在太后跟前不能戴眼镜,可是勋龄是大近视眼,不戴眼镜根本无法照相,怎么办?慈禧特旨:特许戴眼镜。从此,勋龄成为慈禧的御用摄影师。清宫留下的慈禧太后的旧照片不少,基本上都是勋龄专门为她照的。

慈禧是个自恋的女人

慈禧是个自恋的女人,自我感觉良好。1903年,美国女画家卡尔打算给慈禧太后画像,慈禧太后并不反对,还十分好奇;为了画像,她先让身边女官德龄、容龄的二哥勋龄进宫,为她照相。照相时,自恋的慈禧一直充满好奇,表现出了种种的奇特之处:

身为女皇,慈禧提出第一张照片必须拍坐在轿子里上朝的场景。

慈禧问:拍一张照片,用多长时间?御用摄影师勋龄回答说:几秒钟,一眨眼就行。慈禧听后,十分惊异。

慈禧问:如果拍照,什么时候能够看到相片?回答说:上午拍,傍晚能够看到。慈禧极其兴奋,惊奇不已。

慈禧看到照相器材,好奇地问:这真奇怪,这机器能把人的相貌照下来?

慈禧让一个太监站在相机前,惊奇地问:为什么头在下面?摄影师于是解释照相原理,说成像后就正过来了。慈禧说:真巧得很!

慈禧让德龄站到相机前,她从镜子里看。然后,两人换位,慈禧在相机前挥挥手,问德龄看见什么了?回答:挥手呢!

得到满意答复后,慈禧走进轿子,让太监抬轿起驾,勋龄按下快门。慈禧问:照了没有?回答:照了。慈禧吃惊地说:照了?为什么不先关照一声?我刚才的样子太板了!下次照时,关照一声,我要照个和气些的。

照完后,慈禧迫不及待地跟到暗室,看洗印照片。底片冲好,慈禧在红光下过目,疑惑不解:不很清楚啊!可以看出是我自已,可是,为什么我的脸和手都是黑的?回答:印在纸上,黑点变成白点,相就出来了。

第一张照片神奇地印出来了,慈禧异常兴奋,拿在手上,反复地看。时间久了,照片全变黑了。慈禧目瞪口呆,大声惊叫:怎么变黑了?是不是不祥预兆?回答:照片印出来后,要洗,否则,露光多了,就会消失,全变黑了。慈禧长出一口气:真是有趣得很!费这么多手脚!

照片全部洗好了,交到慈禧手里,她非常惊奇,不禁大叫:多么奇怪啊,每样东西,完全和真的一样!她把照片拿回寝宫,坐在椅子上久久凝视,对着镜子仔细看。然后,她吩咐:每张照片,洗印10张;照相机,留在宫里。

关于慈禧太后照相,有宫词《慈禧照相》为证:

垂帘余暇参禅寂,妙相庄严人画图。

一自善财成异宠,都将老佛当嵩呼!

向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副馆长)

后记

又是一年岁末,《财富》杂志特约编辑郝晓辉先生独出心裁,约请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支运亭先生、晚清史专家贾英华先生、慈禧太后内侄曾孙叶赫那拉·根正先生和我,就慈禧太后深宫生活往事进行一次纵深访谈。支院长说,他非常想和我再次会面,有许多宫廷往事要交流,要深谈。支院长车票早就买好了,启程前一天,突然通知有重要会议,来不了,他感到非常遗憾。其实,一切都是随缘,不在一朝一夕。这次访谈的地点,选定在潘家园桥东的君馨阁古典家具清水园茶坊。

君馨阁感觉很舒适,温馨典雅,古香古色,显示出主人温婉好客的性格。剥落而沧桑的匾额,厚重而略带幽香的家具,各种古旧样式的陈设和各式各样行款的字画,都无不透露出主人雅好古董、醉心文化的儒雅情怀。门外苍劲厚实的匾额是古典家具行家王世骧的大手笔,门厅上悬挂的大匾则是书法大师启骧的杰作。一楼楼梯口上,高悬着一方十分惹眼的四字旧匾:国学开先。匾上有题款,匾左边题:乾隆十年仲冬月毂旦太学生姜浩立。匾右边题:文林郎知(山东)临洋县事加三级纪录四次袁儒忠、儒学训导董天赐、典史赵大为。

《散发淡淡清香的特色楼梯,极富于质感。踏过康熙时期的金砖,顺楼梯拾级而上,浑厚苍凉的回音在闪射着淡淡幽光的硬木家具问萦回,掠过紫气东来的浮雕云龙戏珠紫檀画柜,穿过万字不到头的红木罗汉床,在浮雕西番莲纹云头搭脑紫檀太师椅上盘旋,仿佛把你带回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草色烟光的繁华旧时代。镂空的红木交椅极其精致,由三段攒成,上段为透雕螭龙纹开光椅靠,中段是麒麟、葫芦、山石、灵芝纹椅身,下段是沉稳厚实的亮脚。这把交椅选材精细,用料粗硕,铜件装饰,看上去十分坚固美观。镂雕竹节纹的门洞内,立着一组紫檀雕花卉纹顶柜,由顶箱、立柜两部分构成,柜门对开,两门之间有立栓,立柜门下有巨肚,立柜四脚直下,门页、门锁都是鎏金錾花饰件,黄铜套包脚。最为精致之处是门面和下裙板上,满雕精刻的西番莲图案,寓意吉祥富贵,极富于立体感。

我们随意地就坐在紫檀雕的太师椅上,椅子雕工精细,椅背浮雕着传统的吉祥图案:福庆有余。椅旁的红木多宝格上,是各式名茶,有湖北的砖茶、通山茶、云雾茶,有四川的仙茶、观音茶、春茗茶、青城芽茶。这些名茶许多都是当年宫里的贡品。贾先生点了仙茶,根正先生要了观音茶,我要了云雾茶。精致的茶杯,放在束腰的紫檀圆桌上,格外晶莹。圆桌是六腿三弯带拖泥,其浮雕的灵芝纹呼之欲出,栩栩如生,满室清香四溢,分明是略带栗子香味的茶香,茶香之中又氤氲着袅袅升腾、如丝如缕的檀木清香。

贾先生喝着茶,笑容可掬地说:早就想拜会根正先生和向先生,一直没有缘分。今夕何夕?真是太高兴了!幸会幸会!

这是根正先生第一次见到贾先生,他看上去有些紧张,脸上略带羞涩,不作回答。

我端坐在太师椅上,慢慢喝一口茶,笑着说:贾先生太客气了!先生的大作,拜读了,好文笔,好才情。我一直不明白的是,贾先生怎么既当着全国管电的大局长,又深入研究宣统皇帝溥仪先生?而且,和皇室怎么有那么深的因缘?

贾先生风趣地说:是啊,我是电子行业的。至于和皇室的因缘,有不少记者问过同样的问题。其实,一切都是缘分。溥仪先生去世后,他的夫人和我是邻居,后来赶上北京地震,我们全家帮助她,接触多了,就成朋友了,一起写溥仪的后半生。后来,来了一位记者,以约稿为名将所有手稿和资料“取走”。由于突遭变故,一气之下,积十年之功,采访所有皇室及相关人员,录音就有几百盒,有的甚至采访到了国外,这才续补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写出了《末代皇帝的后半生》。  根正先生一本正经,字正腔圆:有志者,事竟成!

根正先生说话的表情,十分严肃,但他的脸上,依旧还是羞涩的样子。相书上说,这样的男人,招女人喜欢,因为他们无论经历了多少事,总是那么内敛,羞涩的脸看上去总是让人放心。

贾英华笑了起来:什么有志者事竟成啊,瞎掰,不过混日子罢了!我们哪能和向先生比,在宫里,得天独厚!

我立即纠正说:贾先生是不是事业有成了,就拿我等开心?不过,听说,你不仅电管得好,还能写一手好诗?

根正先生一下来了精神,附和说:是啊,贾先生一看就是性情中人。文人嘛,高兴了,就吟一首。这样吧,你好品茶,就茶事来一首?

贾先生张口就来: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突然,贾先生瞪圆了眼睛,吃惊地看着门口,小声说:章子怡来了!

根正先生不知一时没听明白,还是真的不食人间烟火:章子怡是何人?

贾先生大笑起来,看着来人说:章子怡,就是《卧虎藏龙》里的那疯女人,《十面埋伏》里的那个瞎女人!

根正先生认真地说:没看过。

贾先生很高兴地说:《女人慈禧》,差点请她演慈禧太后!

《根正先生一本正经:《女人慈禧》,拍电影了?

《我们都笑了起来,郝晓辉说:看来根哥在宫里呆惯了,不食人间烟火。

《根正先生很认真地说:向老师在宫里,我是在园里,在颐和园。

《大家都笑,站了起来。我不经意地看一眼门口,真的有点吃惊,心里说:真是很像啊。

《这时,身穿侍女服装的服务生恭敬地迎候着,郝晓辉高兴地介绍说:这位就是君馨阁的主人刘爱民。

贾先生脱口而出:这么年轻啊!章子怡改当阿庆嫂了?

刘爱民看上去小巧玲珑,笑眯眯的样子,她笑着说:对不起啊,来晚了,今天真是幸会各位高人!各位大师!贾先生,京腔京韵,好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就冲这一句,今天,我请大家喝酒!

刘爱民边脱羊绒大衣,边笑着说:不过,既然贾先生吟诗了,还得恭听各位献诗!

郝晓辉高兴地说道:自古以来,文人最醉心的是红袖添香、红颜品茶,其实,并不是醉在什么烛香、茶香,而是红袖使烛和茶变得出奇的清香。《诗经》上不是说: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非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意思是说,闲雅的女子啊多么俊俏,送给我红色管的茎草。红色管的茎草啊鲜亮,喜欢你的美貌!采自牧场的小草,实在美得出奇。不是你本身美啊,是美人儿赠送的!

根正先生品一口茶,慢条斯理地说:苏东坡一生,会品茶,更会品佳人,只有他能吟出从来佳茗似佳人!好,借贾先生的诗,我就附和一首:

何物清尊对物华?广文官合似僧家。向人只合供谈笑,领客犹能办咄嗟。

光动杯盘环碧水,香随珠履上园花。公如不厌过从数,但煮东坡所种茶!

刘爱民一边添茶,一边笑着说:宫里的茶,向来与平民不同。宫里的人,一看就别出一格了。向先生,可就慈禧品茶,来一首?  我笑了起来:好,恭敬不如从命。你这君馨阁,看来也不是寻常之地,你那红木多宝格里的许多茶叶,可都是当年进贡宫里的好茶。慈禧太后嘛,对于养颜美容很讲究,对于品茶,也丝毫不苟且。她用的品茗杯、碗,大多都是白玉质地的,玉工精心制作,玉碗、玉杯薄如蝉翼。玉碗、玉杯的外面,内府工匠们还精心制作了黄金托。这套杰作,工艺精致,制作严丝合缝,造型巧夺天工。慈禧太后喝茶时,总是先将金银花少许,以玉筷放人茶内。沸水入杯,清香馥郁,顿时感觉满室幽香,周身清彻。那味道,就像这雅室,这香茶。《清宫词》里就有这样的描述:

绿荫浓护好楼台,小坐宫嫔带笑陪。采得上林花两宝,黄金茗碗玉为杯!

刘爱民点着头,谦虚地笑道:宫里的东西,就是讲究。咱这君馨阁嘛,再怎么好,也是小家子气,哪里比得了宫里!不过,我天生敬仰文化人,喜欢结交你们这样的老师。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嘛!

郝晓辉赞叹说:厉害啊,《诗经》张口就来。

根正先生十分认真地问:为何取名君馨阁?

贾英华先生幽默地回答:君子温馨之阁也!

刘爱民笑着说:君馨阁,是做古典家具得名的,直接传承的是清官造办处的工艺,特别在刀工上,极其讲究,花纹上大中套小,图案中讲究强弱虚实对比,有许多图案都是通过收藏的一些孤品精确取样,让精通古家具的技术人员仔细地研究了相关的工艺流程,通过细心地摸索和体会而特别制作的,都要求做到造型极美和工艺极致。这些极品家具,要求多种工艺结合,精雕细刻,美妙绝伦。热播的《大清药王》、《刘罗锅传奇》、《五月槐花香》、《铁齿铜牙纪晓岚》等许多影视剧场景,都是由君馨阁提供的。

刘爱民说:家具是一种文化,是很富于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既可享受,又可珍藏,还可美化生活,一举三得之乐事,何乐而不为?我特别喜爱中国文化,感觉很深奥,自己再怎么努力,事业做得再大,也觉得自己渺小。有许多有钱的朋友,不知道富了以后,下一步应该怎么办?他们听我谈文化,谈国学,开始感觉我不务实,有点不务正业,北京话叫有点漂。现在,他们也觉得,文化和事业是相辅相成的,把文化融人事业之中,事业才会更有分量,更有味道。他们也在积极地做文化,经营文化,感觉都很好。

刘爱民一边笑着,一边递来一本册子,是君馨阁的简介,红地烫金字,十分雅致。打开第一页,赫然就是《诗经》一首: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呜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译文:

伐木响丁丁啊,鸟儿欢乐叫。它们出深谷啊,飞上了树梢。

鸟儿为何叫啊?只想寻知音。仔细看那鸟啊,尚且寻知音!

2

刘经理问道:向老师,听说,慈禧太后很喜爱《诗经》?

我点头回答:是,慈禧太后一生都喜爱,也经常讲读《诗经》和《书经》。在宫中,有一段时间,慈禧规定,每天午后,集中宫中所有的主位,也就是宫中嫔妃,以及宫女、内侍,一起讲解《诗经》。后来,这一活动扩大至经书、史书,并且,每10天考核一次,优胜者有奖。在《诗经》中,慈禧太后特别喜欢这一首《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意思是说,日啊月啊,光辉灿烂,昼夜照耀着天下。有那么一个人啊,竟然不想我!慈禧太后曾愤愤地说,我要遇见这么一个家伙,一定要好好收拾他!

慈禧太后究竟是在哪里生的?有可能生于山西长治吗?  慈禧太后出生之地,有七八种说法。最可靠的说法,目前史学界承认的,就是北京劈柴(辟才)胡同。山西长治,有28件与宫廷有关的文物,可能有一个与慈禧太后关系密切的人生活在这里,但是,这些不足以说明慈禧太后出生在那里。

根正先生说:据我们家家谱记载,慈禧太后出生之地,是北京西四碑楼辟才胡同。史料上说,惠征兄弟3人,实际上,家谱记载是4人,有1人出走了,好武,不知所终,荣禄就是他的干儿子。慈禧是家里的老大,有1个妹妹,3个弟弟,大弟照祥,小名佛革;二弟福祥,小名佛佑;三弟桂祥,小名佛保。慈禧绝对不会是山西长治人,如向先生所言,那里,可能是一位宫女,与慈禧太后有特殊关系。

有人说,荣禄是慈禧太后的少年玩伴,后来又是她一生的情人,真有这事?

慈禧太后比荣禄大8岁,他俩不可能是少年玩伴。后来长大了,他们之间可能存在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慈禧太后一生之中,每次遇到危险,都是荣禄挺身而出,化险为夷。他们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深厚的感情纠葛。有一本史书记载说,有一次,荣禄在后宫调戏女人,被慈禧太后发现,一怒之下剥夺了他的所有职务。那段日子,荣禄天天请求饶恕,那是他一生中最为黑暗的岁月。从那以后,荣禄对慈禧太后忠心耿耿,再无二心!

慈禧真的很毒?对家人也不好,六亲不认?

慈禧在这一点上应该是很理性的,家和国,分得很清楚。她对家人从来不乱赏赐钱财,乱封官职,包庇犯罪。她一直鼓励家人,自己成才,自己奋发。她很孝顺,做事做人都很讲究。她执政长达半个世纪,可是,只是按照旧例,给家人封了个承恩公,还是三等,封给自己祖父的。由于祖父和父亲去世早,就由她大弟弟照祥袭爵。两年后,大弟弟也走了,最后由二弟福祥继承。她的三弟一直没有官职,依靠二哥生活。

根正先生有点激动,感叹地说:是啊,慈禧确实有些冤枉,她是在很认真地做女人。至于她做女皇,做天下之主如何,那是历史学家要评判的。都说慈禧不孝顺,为人狠毒。其实错了,她是很孝顺的。她进宫以后,家人有困难,她都尽力帮助,给一些粮食,给点钱,都不多。她一直鼓励家人要认真做人,要奋斗,要自食其力。所以,慈禧的家人没有一个做大官的。她很孝顺,是个好女人。光绪二年,她母亲70大寿,慈禧太后写了一个大寿字,题诗一首。慈禧太后还回过一次家,是回家省亲,我们家里就有一张慈禧回家省亲的照片。

慈禧手书寿字上题的什么诗?

根正先生表情严肃,一字一顿地吟道: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融人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郝晓辉感慨说:是啊,慈禧看来是个称职的女人。

对了,什么是大拉翅?与慈禧有关?

大拉翅就是满洲的假头套。发明这假头套的,就是慈禧太后,正因如此,在晚清时期,这种大拉翅十分风行。这是一种头套式的假发,很美观,形状如扇面硬壳,约有一尺多高,其内用铁丝做骨架,按照不同的头围大小做成一个圆箍,然后,用布裕褙做胎。最外边包上质地细腻的青缎,或者青绒布,形成一个固定构架的大两把头。戴的时候,直接戴在头上。不用的时候摘下来,放在一边。

根正先生说:大拉翅本称达拉翅,木胎,主要是用丝线装饰。

贾英华插嘴说:三格格韫英曾说,她有一个翡翠的大拉翅,薄如蝉翼,是宫里的,是当年慈禧太后赏赐的。可惜,有一次被宣统皇帝不小心给踩破了,弄得她一生都不顺利。

慈禧太后为什么会对八国联军宣战呢?  慈禧太后一生弄权,不容许任何人对她的权力构成威胁,包括她的儿子,她会千方百计消除威胁。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来势汹汹,她知道大清打不过。可是,洋人欺人太甚,她一直在犹豫。大清绝对打不过洋人,为何她还要宣战?史书上都说是她被蒙蔽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她听荣禄秘密奏报,说八国联军已经决定了,要联名上书逼慈禧让位。慈禧太后大怒,吼道,洋人也太张狂了,管到大清头上来了!于是,就正式宣战!

大清怎么那么快就亡了?

如果慈禧太后让位给同治皇帝或者光绪皇帝,恐怕3年左右,大清就要灭亡。

根正先生说:关于清亡,有一段秘史。其实,许多事都是史书不会记载的,都很有趣。有一次,面对败局,慈禧太后大发雷霆,吼道,大清是不会亡的!如果亡,只能是老天要大清亡。她看一眼明亮的五彩蜡烛,恨恨地说,除非灯头朝下,大清才会亡!不久,果然灯头朝下了,电灯进了宫廷,大清就亡了!

慈禧太后活了多大?是长寿吗?

慈禧太后活了74岁,应该算是长寿。不过,从她当时的身体状况看,她没有病,身体不错,只是感冒引起并发症,御医不敢下药,耽误了。

根正先生说:是,慈禧太后身体很好,按常理,应该能活100岁。她晚年的时候,只是有点拉稀,御医不敢用药,太保守,没有调理好。她自己并没有准备好,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死,就走了。

3

刘爱民感慨地说:北京,真的到处是黄金,到处是宝贝。前几年,我买了一件古物,是金丝楠木棺材,在西绒线胡同买的。据卖主说,当时6000大洋能买一个四合院,而他用6000大洋买了这口棺材。我这次买花了20多万元。我还想买两个红木小几,很精致。很可惜,当时决定买了,对方又舍不得,不卖了。

贾英华说:棺材,又是官,又是财,好东西。这件金丝楠木棺材,恐怕是天下孤品了,20万,值啊,千万别让贼人惦记了。东四十条那是王府,也只有皇室的王爷才有这气魄。现在一个院子多少钱啊?至少1000万!至于柳荫街南官房,那是溥修的宅子,是根正叔叔的,是宫里的东西,应该是好宝贝。

刘经理带我们参观了君馨阁镇阁之宝:紫檀九龙五连屏风。刘经理说:这是一个故事,取名《菩提树下烂柯成仙图》。除这之外,还有一件宝贝,就是紫檀如意,乾隆时期的。

烂柯成仙的故事见于南朝梁·任防的《述异记》: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日: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意思是:晋代时,有一个叫王质的人上山砍柴,来到山中,他看到有几位童子,有的在树下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质很好奇,就走到近前。这时,一个童子过来,把一个东西送给王质,形状如枣核。王收下,吞食了那东西。奇怪的是,他不再觉得饥饿了。过了一会儿,童子对他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呢?王质起身,突然发现他的斧子木柄已经完全腐烂了。他回到家乡,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没有了。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讲的是仙人生活。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信安郡在今浙江衢州,故事中所说的石室山,因为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已经被人们称为烂柯山了。

这件紫檀精雕屏风,十分庄重雅致。屏风上雕刻着九条龙,腾跃在云雾之间,栩栩如生。五连屏风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特别是那树冠蔽日的一片片树叶,茂盛苍绿,筋脉毕现,叶子明暗分明,仿佛清风刚刚掠过之后的一番景致。不过,从树叶上看,这应该是槐树,不是菩提树,取名应是《槐下烂柯成仙图》。那人物,那线条,刻得栩栩如生,特别是那仙风道骨的模样,仿佛让人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时代,回到了大自然之中,好一幅《烂柯成仙图》!

宋代大词人晁补之写《水龙吟》,感叹此事:

水晶官绕千家,卞山倒影双溪里。白蓱洲渚,诗成春晚,当年此地。行遍瑶台,弄英携手,月婵娟际。算多情小杜,风流未睹,空肠断,枝问子。

一似君恩赐与,贺家湖,千峰凝翠。黄梁未熟,红旌已远,南柯旧事。常恐重来,夜阑相对,也疑非是。向松陵回首,平芜尽处,在青山外。

4

我从武汉大学毕业后,一直供职于故宫博物院。20多年了,每天像上朝一样,出入于紫禁城中,游走在红墙碧瓦的宫殿楼阁之间。看了许多的宫廷档案、历史史料和文人笔记,接触了大量的宫廷文物,熟悉皇帝后妃们生活的每一座宫殿,以及发生在宫殿里悲欢离合的情感故事。对于慈禧太后,档案、史料较多,文物、史迹更俯拾即是。她是一个特殊的女人,更是一个十足的女皇。这个特殊的女人和十足的女皇,生活在这九重深宫之中长达半个多世纪,执掌朝政长达48年之久,尤其特别的是,她生活在后宫的每一个细节,以及作为一个女人在不同宫院之中发生的宫闱往事,都是十分神秘而耐人寻味的。可以说,慈禧太后的外朝生活,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政治权术史;而慈禧太后的后宫生活,则是一部五彩缤纷的宫廷生活史。

《慈禧私家相册》是一部有关慈禧太后宫廷生活的百科画卷,是20多年来熟读宫廷档案、文献的读书心得,也是对慈禧太后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后的收山之作。档案力求真实,史料力求权威,表述力求准确,希望较为全面、真实地再现那段特殊时代的特殊宫廷生活,也希望较为生动、独特地展现慈禧太后近60年间鲜为人知的宫廷生活全貌。那是中国一段屈辱的历史,那也是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一段文明衰落史,慈禧太后正是那段屈辱历史的主导者和见证人。人们很想知道,在每次重大历史事件之中,作为这个时代的主人,作为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真实心态和真实生活,以及与慈禧太后相关的所有大臣、侍卫、仆从、情人等他们的真实生活。但愿这部作品不负初衷,更希望读者能够喜欢。

向斯

2008年5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慈禧私家相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向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81268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9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