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初,由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和温州大学民俗学学科合作,我们在位于德国西北部的小城比勒菲尔德召开了一个名为“传统的复兴与发明”的小型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中国、德国、日本、美国和英国的十多名学者,从民俗学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围绕“当代中国宗教场所及其礼仪的破坏与重构”这一副主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王霄冰、邱国珍主编的《传统的复兴与发明》中的部分论文,即从参会论文中选出。在成书过程中,也挑选了近年来发表的有关这一主题的其他一些重要论文,并收入了几篇迄今尚未发表的相关文章。
图书 | 传统的复兴与发明 |
内容 | 编辑推荐 2009年3月初,由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和温州大学民俗学学科合作,我们在位于德国西北部的小城比勒菲尔德召开了一个名为“传统的复兴与发明”的小型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中国、德国、日本、美国和英国的十多名学者,从民俗学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围绕“当代中国宗教场所及其礼仪的破坏与重构”这一副主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王霄冰、邱国珍主编的《传统的复兴与发明》中的部分论文,即从参会论文中选出。在成书过程中,也挑选了近年来发表的有关这一主题的其他一些重要论文,并收入了几篇迄今尚未发表的相关文章。 内容推荐 《传统的复兴与发明》由王霄冰、邱国珍主编。 传统是什么?它怎样被认知、被习得和被承续?在遭到破坏之后,它又如何地被记忆、被重构和被“发明”?今天的中国社会,实际上正在经历着一个霍布斯鲍姆针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所提出的“大规模生产传统”的过程。《传统的复兴与发明》中的论文,即对传统的建构以及与此相关的政治背景、社会心理和记忆文化等要素,或从理论的角度或从个案出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目录 论现代的成长和传统的被发明 透过传统看传统 记忆与心理创伤:个体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 传统传承中的有效性与生命力 古村镇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再发现 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和社会再生产 节日纪念物与传统节日现代性的建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与民族国家认同——以“大禹祭典”为例 成吉思汗祭祀仪式的变迁 学术与生活:分道扬镳的合作者——以各类“公祭大典”“文化旅游节”为中心的讨论 “做宗教”的模式:形式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概念阐释与地方文化传统的重建 民间信仰的历史传承与申遗策略——以温州宁村“汤和信仰”为例 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 “伪”历史与“真”文化:山西洪洞的活态古史传说 偶像更替与精神固守——对豫西南一个村落六十年来信仰变迁的考察 崩毁的神像:吴凤传说的流变 在发明中延续传统——以祭孔乐舞的当代复兴为个案 壮族歌仙的定位:刘三姐与音乐表演中的空间和性别问题 新疆当代锡伯族西迁节的复兴与变迁 文化反思与打造传统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传统的复兴与发明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霄冰//邱国珍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300356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0 |
出版时间 | 2011-08-01 |
首版时间 | 2011-08-01 |
印刷时间 | 2011-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528 |
丛书名 | |
印张 | 1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5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