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河北·徐水卷》分册,由王艳芳编著,主要收录了蚕姑奶奶、五龙圣母、姜太公封神、鲁班显圣、传说、人物传说、虞舜帝的传说、田光与荆轲、孟姜女的洗脸盆、刘伶醉的传说、石鼓传声等故事。
图书 |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徐水卷)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河北·徐水卷》分册,由王艳芳编著,主要收录了蚕姑奶奶、五龙圣母、姜太公封神、鲁班显圣、传说、人物传说、虞舜帝的传说、田光与荆轲、孟姜女的洗脸盆、刘伶醉的传说、石鼓传声等故事。 内容推荐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一的《河北·徐水卷》,主要收录了唐伯虎自荐、张献忠人川、乾隆佳句难刘墉、潘龄皋的故事、智断诈钱案、明断“欺财案”、分家见仁、地名传说、北山庙、桃花山、桃女峰、张家顶、麒麟坟、黑龙江的传说等故事。 《河北·徐水卷》由王艳芳编著。 目录 前言 神话 蚕姑奶奶 五龙圣母 姜太公封神 鲁班显圣 传说 人物传说 虞舜帝的传说 田光与荆轲 孟姜女的洗脸盆 刘伶醉的传说 石鼓传声 杨家将抗辽 冰城退敌 羊山伏击战 醉斩蛇妖 郑洛的传说 文官武将把门 灯笼又亮了 发配土地神 纺线 让他五尺又何妨 唐伯虎自荐 张献忠人川 乾隆佳句难刘墉 潘龄皋的故事 智断诈钱案 明断“欺财案” 分家见仁 地名传说 北山庙 桃花山 桃女峰 张家顶 麒麟坟 黑龙江的传说 老宫爷和韩家营 红花寺 遂城绝杨 班姬山 太子坟 鸡爪河的由来 炸酒金蟾 动物传说 就怕“漏” 瓠子堵泉眼 狐仙台 机智故事 巧断妖魔案 先生推磨 瘦姑斗恶狼 选女婿 改菜谱 先生是我儿 交家 黄瓜菜 四姐妹作诗 弟媳巧辩 没有字的家信 丧门星点题作诗 新娘智胜 生活故事 岳九楼 安肃的马快 擒淫凶 力挫石门大盗 诈死埋名 夸快马 惠能和尚 张宝恩的故事 喝稀粥 搭腰带 起粪 耩地 羞东家 王汉臣的故事 打短儿 锄草风波 孙老安的故事 保密 吆喝街 神鱼庙 徒有虚名 孔嘎咕 “孔玺锯” 打先生 拜马 “姑爷来了” 饱餐“火腿” 是丧事还是喜事? 恶奴背石 懒和尚敲钟 布施越来越少 和尚“藏”绣鞋. 买鸡蛋 家雀馅饺子 该杀的! 吃火烧夹肉 石狮子的妙用 最好是蒸馒头 蟠龙粪 立劈武辖 谢大怪 措手不及 不少不算干 有名就行 扛高粱头 考武举 沾身尘土 透气棺材 除“狗粪” 放芝麻 各有所好 吊孝 菜香不在家什好 杜二还乡 傻尖傻巧 出口成章百家姓 三句话不离本行 中秋宴 斗羊会 一块假银元 厉官在安肃 上任 建“永濑桥” 禁赌 驴替县官拉磨 二腥油 以身试刑 一接新茬 拉耙止“痒” 巧分驴肉 碰碰刀把儿 灶王爷 小驴肉 伺路 戒指 知足 家中有活佛,何必远烧香 忠孝节义匾 割股孝父 一葫芦四两 父女斗 庄庄 孝子赛神医 摔碗 眼不见为净 难治的厨子 老鼠破大案 婴儿选爸爸 白马坟 自保媒 尼姑背醉汉 二聘秦掌柜 两个大胆 腊八粥的来历 祖鉴修崇福寺 赔瓦盆 紫沙壶的故事 腰缠万贯的叫花子 刘萍的故事 张老配父子杀敌 周排长奇袭日寇 李奎林全家斗敌 脱险记 巧袭徐水城 巧夺粮 大千秋突围 笑 话 半年和六个月 学舌秀才 续诗 慌张女人 跟不上点儿 白字先生 铴荼壶与锡茶壶 弃长扬短的人 不抬杠的人 拜月得须 所问非所答 三个大吹 学懒的人 四季不读书 你还玩鹰呢 天高三尺 听东家的话 讨账 趁行 争烟 淘在水缸里了 懒妇的锅巴 此乃实话 懒人 黄毛儿算卦 教书 中间儿 吹破天 溺子惜苗 两个苹果 生搬硬套 神射奇功 还是多少咸点儿 掉刀 看谁酒量小 小孩饭量大 糊涂亲家 教的曲儿唱不得 治眼病 照孙儿 赛车 怕见老丈人 往下拿 此乃天机 老圆老扁 重重的礼物 两个媳妇 学乖 孑L如亮学《三国演义》 学不来的礼节 水往上漏 县官断案 买点心 说得活 “令尊”烧了 打喷嚏 三句话不离本行 儿媳哄孩子 欠我一串糖葫芦 不敢娶 知音的人 “巧媳妇”做衣服 妙笔 懒婆算命 探旱涝 拷打羊皮 王八崽子 请大老爷公断 嚼嘴狗官 胜似强盗 本州惯例 五大天地 剥皮老爷 县官与羊倌 县太爷挨打 县官的三个仆人 假使没有我们 倒贴四百 剩个穷花子给我 太师爷问路 巧改对联 对对子 乞丐改字戏财主 画虎 都来瞧 赏罚严明 朱老爷 长寿秘密 为什么只来一次 分银 金罗汉 死不瞑目 头发插针 昧良心 舔眼解馋 吝啬大师 地主和长工 不赊账 耳朵在我袋袋里 圣贤愁 凉水贺寿 只管衣服 天不管 无赖过年 大饺子和大包子 巧嘴媳妇 骟公猴 卖药人 断弦 大丈夫 后记 试读章节 醉斩蛇妖 赵匡胤乳名玄郎,河北涿州人,年轻时家境贫寒,而他又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整天舞枪弄棒。他十八岁时,已是身高八尺的堂堂壮汉。他学就了一身超人的武艺,十八般兵器件件精通,尤其手使的一杆盘龙铜棍,更是无人抵挡。他家境虽穷,但他靠有武功,到处耍混发横,天天下馆子白吃白喝也无人敢惹。涿州地面都被他吃遍了,人人恨之入骨,但对他是敢怒而不敢言。赵匡胤也有察觉,自想,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老在乡里胡闹,总没个出头之日,不如投奔在邢州军里任职的舅舅去,日后也好有个发迹。随后,他辞家南行。这天,他来到西樊(徐水县一大集镇),走得人乏肚空,想找个地方吃饭,一摸身上没个分文。他走到一个酒馆前,见人山人海,十分热闹,便挤上前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两个人在打赌。其中一人说道:“象山有条大蛇,过往行人被吃的不少,把去山西的路都给断了。你有能耐把蛇打死,我摆三天宴席请你。”另一个说:“你比我能耐大,你把蛇打死,我摆十天宴席请你。”赵匡胤一听饭门来了,不管能不能打死蛇,先混顿饭吃再说。他跨上一步喊道:“谁管我顿饭吃,我去打蛇!”众人一看是个满脸胡须的外乡彪形大汉,齐声说道:“若壮士去除掉大蛇,也给我们去山西做买卖打开个近路。莫说吃顿饭,连盘缠我们也给你凑几十两纹银。”于是,酒馆摆了一桌上等酒席,赵匡胤狼吞虎咽大吃大喝起来。由于当地酒好,他吃了几个馒头就喝光了一坛美酒,仍喊上酒。众人见他酒喝得实在不少了,劝道:“壮士可别喝醉喽!不然你怎去除掉大蛇呀?”其实,赵匡胤已有八分醉意,因酒好才贪杯,于是只好罢席,手提大棍,摇摇晃晃向西走去。他来到象山脚下,正在东张西望,看是否真有大蛇,忽然一阵狂风大作,顿时天昏地暗,随后头顶上出现一个口如血盆的大蛇向他扑来。赵匡胤一见吓得不轻,喝的酒早被吓成一身冷汗而去,方知真有蛇妖。他想,只有一拼求生了。于是,他使了个立劈华山之式,举棍向蛇打去。蛇身长体笨,不易躲闪,这一棍正打在了蛇头。蛇被打晕,摆了几下尾巴,落在了象山山腰。赵匡胤跨上几步,抡起大棒又猛击蛇头数下,大蛇死了。后来,死蛇化作一条石龙依附在象山山腰,成了徐水的一大名景。 郑洛的传说 郑洛,安肃城内人,明朝嘉靖年间兵部尚书。他居官时,清正廉洁,传说很多。 文官武将把门 有一天,从南方来了一文一武两个进京赶考的举子,进了安肃城南门后,忽然天降大雨。两个赶考的举子赶忙跑到郑家大门洞里避雨。 工夫不大,听见屋里传出哇啦哇啦的哭声,这便是郑洛降生了。 后来,两个赶考的举子都考中了,做了朝里的大官。 人们都说,郑洛命显,降生时便有文官武将把门。 灯笼又亮了 郑洛小的时候,每天晚上都得到学馆里去读书。人们发现,郑洛晚上下学回家的路上,前后都有人提着灯笼护送。于是,有人告诉了他的母亲。母亲问郑洛,郑洛说不知道,只觉得夜里走路很明亮。 有一天晚上,郑洛上学去少了一盏灯笼。郑洛的母亲很奇怪,就问郑洛,这几天你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 郑洛想了想说:我替邻居张强写过一张休书! 郑母觉得这件事做得不好:邻居张强是个赌鬼,输了钱便打老婆。老婆一劝说,张强不但不听劝说,反要把老婆休了! 郑母让郑洛找到张强,说休书上写错了两个字,索回了休书,把休书给他撕了! 第二天晚上,郑洛上学时,一前一后的灯笼又都亮了。P22-25 序言 春天的故事(代总序)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卷)、《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立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辑欧剑先生、副总编辑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慨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l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个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我们妁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后记 为了体现徐水县民间故事的全部风貌,为了准确地反映徐水县民间文艺的遗存,我们费时近两年,完成了徐水县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编辑工作。此前,由徐水县三套集成编辑委员会编印过一个小册子,现在,我们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徐水卷》,是继“三套集成”之后的又一重大的文化工程。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徐水卷》作为保定市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让我们感到欣慰。 徐水县民间故事,内容极为丰富,仅我们搜集整理出的稿件,计有40万言之多。应该说,这是徐水县民间文艺爱好者的心血,是所有搜集者、整理者和讲述者的功劳。 但限于本书出版的要求,对那些没有故事情节,或只有叙述性的介绍文字,以及结构松散的材料,我们便不能入选。有些作品,尽管故事内容和文字功力均很好,我们也只得割爱。当然,被选用的作品,未必没有缺点,未被选用的材料仍然有保留和参考价值。对此,请热心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讲述故事的同仁们理解、谅解。在我们对大家表示感谢的同时,也致以深深的歉意。 大家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有“撞车”现象。这就只能选一篇为其代表,对其中有新意者,则附其后,只是不再拟题。 在我们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曾得到上级有关部门、专家指导;徐水县的民间文学爱好者也曾给予我们大力支持,我们在这里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0年6月16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徐水卷)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艳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300500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0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82 |
出版时间 | 2011-09-01 |
首版时间 | 2011-09-01 |
印刷时间 | 2011-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5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77.3 |
丛书名 | |
印张 | 14.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