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修订本)
内容
编辑推荐

谁能相信,中国曾经离宪政如此接近!任何看过《建国大业》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大舞台,大博弈,谋略中国,国、共、美、苏、民盟五方角逐,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废除一党训政、建立联合政府何以终成泡影?国共三年内战,是哪方打响了第一枪?

《南方周末》年度推荐图书,邓野所著的《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新观点、新史料,解析重庆谈判孰高孰低。

内容推荐

1944-1946年间,抗日战争快要接近尾声,中国即将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为此,在接下来的政府中,国共两党应该居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两党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与谈判。邓野所著的《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就是对这一场长达两年的谈判的发生、发展和终结,进行了全程的跟踪考察,集中论述了国共两党是如何由谈判最终走向战争的。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既有共产党谈判代表周恩来的睿智与无赖,又有国民党谈判代表张治中的坚持与无奈;既有国民党外交苏联背弃中共,又有共产党利用美国施压国府,更有民盟的抗争与无奈,最终,当国共谈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又是哪方打响了三年内战的第一枪?

目录

导论 联合政府的口号与国共关系的最终分野

第一章 国共力量的消长与两党合作基础的演变──联合政府口号的推出

 一号作战与国共关系

 联合政府口号的推出

 联合政府旗帜下的第三方面

 中共的两个部署

第二章 联合政府与参加政府

 史迪威出局与赫尔利入局

 赫尔利斡旋下的国共谈判第一回合

 国共策略的调整──两手对两手

 赫尔利斡旋下的国共谈判第二回合

第三章 国民大会与解放区代表大会

 两党的举措与意图

 国共的两个党代会

 第三方面的斡旋

 中共关于“解代会”的筹备

第四章 中苏谈判与中苏条约──蒋介石的一个政治布局

 国民党的政治需要与中苏谈判的提出

 雅尔塔决议与中苏谈判的启动

 中苏谈判第一阶段

 中苏谈判第二阶段

 中苏条约的批准与评论

第五章 重庆谈判──背景与条件的转换

 两周的较量──日占区的归属与国共版图的重新划分

 邀请与应邀

 重庆谈判的基础与主题

 主题的交锋与两党政治理念的展示

 僵持与妥协

 各方得失

第六章 国共两军战略方向的选择与展开

 中共战略方向的调整

 中共各项部署的展开

 中共在东北的战略部署

 国民党的战略考虑与展开

第七章 苏军的双重性与东北的三角格局

 东北行营退出与再入长春

 中共东北战略的再调整

 国民党与苏军关于东北经济合作的争执

第八章 政治协商会议──背景与条件的再转换

 政协会议的国内背景

 政协会议的国际背景

 政协会议的组成、议题与性质

 政协会议前奏曲

 五项议题的争论与协议

 热议、隐患与结论

第九章 多向与无序的政局

 政协会议之后中共关于时局的判断

 国共关于整军方案的谈判

 国民党对政协协议的不满及其焦点

 中苏在东北经济合作问题上继续争执

 国共在东北问题上继续争执

 反苏反共游行的爆发

第十章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两个僵局的形成

 二中全会开幕与主题辩论

 国共就两个焦点问题的磋商

 二中全会期间的蒋介石

 二中全会与国民党内部关系的变化

 二中全会的政治后果──两个死结

第十一章 四平决战

 三角格局的淡出与东北问题的演变──国共四平对峙的形成

 中共关于进占长春的考虑与决策──政治要求之下的军事方针

 四平决战与重庆谈判

 战局的转折与谈判的转折

 关于四平之役的争论与评价

第十二章 最后的谈判──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终结

 停战令与停战条件

 中共的部署与反击

 最后的谈判

 不宣而战

结束语 民国政治的逻辑及其历史局限

 民国政治的逻辑与国共关系的转型

 民国政治的逻辑与第三方面的生存空间

 民国政治的逻辑与马歇尔的赴华使命

 民国政治的逻辑及其历史局限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国共力量的消长与两党合作基础的演变——联合政府口号的推出

中日战争由国、共、日三个参战方,构成两国三方的战争形式。三方之间,国共两方既合作又对立,双边关系通常是不确定的。

1943年春夏之季,因蒋介石预测日军将北上进攻苏联,为此,蒋曾几度企图对中共陕甘宁边区采取军事行动。这样,国共关系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中共方面称之为第三次反共高潮。当年6月,中共谈判代表周恩来、林彪离开重庆返回延安,国共谈判就此中断。

关于此次政治危机的起因,毛泽东这样研判:“蒋介石估计欧洲第二战场不易开辟,德再攻莫斯科,日必攻苏,因此调兵遣将准备向我进攻。”毛之所言,就是指一系列战略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对于国共关系构成的影响。毛的意思是,由于欧洲第二战场迟迟未能开辟,为此,德军便可以不受牵制地集中兵力进攻苏联。在德军的猛攻之下,日军便有可能配合德军北上进攻苏联,从而对苏联构成东西两面夹击之势。问题在于:日军一旦北上攻苏,为避免战线过长,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军事行动必然采取收缩态势,放松对国民党军的打击与牵制。这样,蒋介石便可以腾出手来,集中力量解决中共。此即第三次反共高潮的由来。

在毛泽东所提出的一系列战略关系当中,事情的源头出自欧洲第二战场未能开辟。

1943年11月21日,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在随后发表的开罗会议公报当中,宣布将澎湖、台湾、东北归还中国,并且规定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接下来,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晤,在其后发表的德黑兰会议宣言当中,三国宣布将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对德军采取军事行动。此言之意,等于宣布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欧洲第二战场即将开辟,意味着德军将遭到苏军与美英盟军的双重打击,这样,德军的战败实际上已成定局。而在德军将肯定战败的条件下,意味着日军已不可能配合德军北上攻苏。接下来的问题是:在日军将肯定放弃攻苏的条件下,其在中国战场又将采取怎样的战略行动?对此,国共的两位主帅迅速作出各自的研判。

1943年12月10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判断:“自德黑兰会议宣言公布后,暴日自将合理推论,以为联合国全部军力,实际将用于欧洲之前线,如此则中国战区可任暴日机械化空、陆部队集中全力之驰驱矣!而暴日之战略,在未来之一年期间,得先从容解决中国问题,预料不久期内日寇必对华发动一全面之攻势。”…蒋电的意思是,盟军主力投入欧洲第二战场,那么,在东方战场必然削弱对日军的打击与牵制,这样,日军便可“集中全力”在中国战场发动进攻。蒋的结论是:1944年,日军“必对华发动一全面之攻势”。

1943年初,英美宣布取消对华不平等条约,为此,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一书,宣扬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年末,尽管开罗会议宣布将台湾等地归还中国,但蒋却再也兴奋不起来,欧洲第二战场即将开辟,蒋已预感到大祸将至。

此时此刻,蒋之所思与所虑,几乎完全处于毛泽东的掌握之中。蒋于12月10日致电罗斯福,差不多同一时间,12月16日,毛泽东致电中共北方局代书记邓小平,判断:“开罗会议打击了日本诱降(但未最后放弃),堵塞了蒋介石寻求妥协之门,给与澎湖、台湾、满洲支票,可能招致日寇正面进攻之祸。德黑兰会议肯定开辟欧陆第二战场,与蒋希望快在太平洋反攻相违背。故蒋此次由开罗飞返重庆,不及前次废约之大吹大擂、兴高采烈了。时局于抗日、革命是极为有利的。”废约指英美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

毛电所指,就是开罗、德黑兰两个会议与国共的关系。抗战时期,毛泽东对国民党制订了一个基本政策:要使国民党既不能投降,又不能“剿共”。开罗会、义宣布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这就堵塞了蒋与日本任何妥协的可能。而日本在妥协无望的条件下,则有可能在中国战场对国民党军发动正面进攻,而在日军的正面打击之下,意味着蒋已不可能再掀反共浪潮。这样,毛的两个设想——国民党既不能投降、又不能“剿共”,将全面实现。因此,毛认为时局“极为有利”。

综上所述,根据开罗与德黑兰两个会议,国共两位主帅的结论基本相同。蒋的结论:“预料不久期内日寇必对华发动一全面之攻势”。毛的结论:“可能招致日寇正面进攻之祸”。总之,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时间转入1944年。

P1-3

序言

联合政府的口号与国共关系的最终分野

国民党政权自建立以来,长期推行一党训政的国家政体,其根据直接出自孙中山的有关学说。孙中山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认为主要原因是新生政权建立之后,没有经过军政、训政两个阶段而直接进入宪政。有鉴于此,孙中山将建国程序分作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这个建国学说为国民党执政之后推行一党训政,提供了直接的政治依据。

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的方式,是在原有的、国民党一党训政的国家秩序之内,建立的一种不对等的合作方式。之所以不对等,说到底,这是当时的两党力量的对比在政治上的体现。这就是说,两党关系对等与否,取决于两党实力对等与否。

1944~1946年间,随着国共力量的对比互为消长,旧有的合作基础与方式,已经不能反映此一消长所产生的新的政治格局。为此,改变两党合作的基础与方式,被中共提上国共谈判的议程,此即联合政府口号的提出。所谓联合政府,就是要将一党训政变为多党联合执政,其实质就是关于中央政府的权力再分配。随着联合政府的提出,使一党训政这个在国父遗教名义下奉行多年的政治学说和政治体制,遭到空前的批判,旧有的国家秩序从此动摇起来。

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全过程来看,1944~1946年间,是两党关系最后的政治转型时期。在以往的一段漫长时期,国共关系几经波折,曾经发生多次政治转型,不过,这一回的形式、性质与以往截然不同,这一回两党关系的政治转型,直接表现为国家政体和国家秩序的转型。因此,两党关系的转型过程,集中体现为两种国家政体的对立: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的对立。

由两党关系的转型而引出国家秩序的转型,据此,国共关系发展到其全部历史关系的最高阶段。这一次政治转型的失败,决定了国共两党由政争走向战争的最终分野。

迄今,没有人明确提出上述概念,没有人发现1944~1946年是国共关系的一个完整的政治转型时期;没有人发现其间完备的政治形态、统一的历史主题和连贯的发展线索。因为,没有人认识到这段历史的特殊之处,从而将这段历史内在的政治主题联系并贯通起来。

一直以来,关于这段历史的研究与叙述基本形成一个定式,首先,以1945年8月中日战争的终止为分界,分为战时与战后两个历史阶段,然后,按照不同的历史阶段,相当严格地分别论述不同的历史主题。根据这个定式,战时的主题是中日民族问题,战后的主题是国共政治问题,根据这个定式,1944~1946年是不能捏合为一个历史整体的。这就是说,将传统意义上的两个历史阶段的衔接部位贯通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提出,本书的这一命题和架构,多少有些标新立异、不合章法。

如此看来,本书的架构能否成立,有必要对传统的思维定式略作清理。

的确,1944~1946年,是抗战末期和战后初期两个历史阶段的衔接部位。一般来说,两个历史阶段的交替,就是两个历史主题的交替,以往的研究与叙述,正是按照这个固定的思维习惯展开的。然而,发生在1945年8月韵历史阶段的交替,其不同于一般的特殊之处在于,历史阶段的交替并不以历史主题的交替作为基础,因此并不等于历史主题的交替。具体而论,通常的关于这一历史阶段的交替与划分,是以中日战争的终止作为依据,问题在于:中日问题并不是抗战末期中国政治的主题。

因此,怎样认识贯穿于1944~1946年间整个历史过程的政治主题,是解读这段历史的基点。具体讲,关键在于把握两点:第一,怎样认识抗战末期中日问题和国共问题的主次关系;第二,抗战末期与战后初期这两个历史阶段的交替,是以怎样的政治主题衔接并贯通起来的。  中日战争以国、共、日三个参战方为主体,由此构成两国三方的战争形式,这种战争形式的构成,决定战争的性质不可能是单一的。还在抗战之初,毛泽东于1937年8月提出:“在联合抗日的情况下,要把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贯通起来。”民族革命指中日问题,社会革命指国共问题,贯通指联系,指两种范畴、两种性质的革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就是说,整个抗战时期,中共始终是将两个革命联系起来一并展开的。当然,两者之间有一个主次关系,问题在于:主次关系并非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而是依据战争的进程而调整。

中日战争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但迟至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民族矛盾才调整为中国政治的主题而居于主导地位。这就是说,民族矛盾是否居于主导地位,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根据战争的进程而调整。那么,一个因战争进程而调整的问题,同样,必然因战争的进程而再调整。

1944年夏季,随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德国战败已成定局,为此,日本的覆灭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中国的抗战进程步入末期。那么,抗战末期的中国政治的主题是什么?一句话,就是争取怎样一个抗战结果。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由国民党还是共产党来赢得抗战胜利的果实。1945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讲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中国有无产阶级、大资产阶级、中间阶级……这三个阶级都在活动,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快要胜利的时候,都在那里准备日本打垮以后干什么。去年九月召开的民主同盟代表会议,日前召开的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正在召开的我们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这种准备的体现。”这就是说,在抗战临近结束之际,中国的各个党派提出了相同的一个问题:日本打垮以后干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把争取怎样一个抗战结果的问题提了出来,对于中共而言,其实质就是民族革命与社会革命主次关系的再调整,社会革命转换为中国政治的主题。

两种革命主次关系的再调整,具体表现为国共合作的基础与方式的再调整。抗战之初,以抗日为基础,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战末期,随着争取怎样一个抗战结果的提出,调整国共合作的基础与方式亦随之提上议程。毛泽东对赫尔利说:“中国需要在民主的基础上团结全国抗日力量。因此必须改组现在的国民党政府,建立包含一切抗日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国民政府。”在这里,毛之所言,就是把调整两党合作的基础提了出来,而调整的方式则是改组政府。那么。改组政府是什么性质?毛泽东这样说:“我们对国民党的方针,自国共合作以来,就是改良方针……现在的口号是改组政府、改组统帅部。这个口号不是改良主义的,而是革命性的。”毛称:“这是一个原则的转变”。

从“改良”到“革命”这一原则的转变,就是国共合作的基础与方式的调整,及其性质的转变。而这个基础与方式的调整、这个原则的转变,具体而论,就是民族革命与社会革命主次关系的调整、主次关系的转变。只有将这个主次关系具体地调整过来,“日本打垮以后干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才能具体地体现出来。那么,代表这种调整与转换的标志是什么?就是联合政府口号的提出。

综上所述,以联合政府的提出为标志,中国政治的主题在抗战末期的1944年发生转换。因此,1945年8月的历史阶段的交替,是一种甚为特殊的历史现象,它并不以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革命的交替为基础,而是以居于次要地位的民族革命的终止为基础,主要表现为中国政治舞台的角逐者,由两国三方变为一国两方。正因为历史的主题没有中断,因此,历史阶段的交替并不影响中国政治本来的运行轨迹,联合政府这个抗战末期提出的政治主题,战后,依然延续下来,继续成为战后初期中国政治的主题。

总之,以历史主题为根据,从历史主题的发生、发展全过程来看,1944~1946年间是一个相当完整的国共关系的政治转型时期。  最后,笔者的结论是,通常的以1945年8月划分历史阶段的方式仍然可以成立,但是,通常的按照历史阶段的划分,分别论述不同历史主题的方式则应重新清理。因为,这种通常的方式,不能反映这段历史不同于通常的特殊之处,既不能将历史的主题表述清楚,更不能围绕主题的发生和发展,展开连续的、系统的叙述。迄今,人们所看到的有关这段历史的叙述,实际上都是支离破碎的。

其实,历史的分期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侧重面,采取不同的论述方式。通常的历史阶段分期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方式。第二次国共合作历时将近10年,整个过程也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从这个视角来看,1944~1946年显然是这个历史过程的后过渡阶段。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后期,其实质就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分离时期,整个过程围绕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这一对立而展开。这一时期发生在中国的全部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这一政治对立直接或间接的体现,由此,构成这一时期历史走向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这些线索和内容,也就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由政争走向战争的线索和内容。

总括而论,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后期这个视角看问题,1944~1946年,显然是一个形态完备、主题鲜明、线索连贯的相当完整的历史阶段。

在中国,任何严格意义上的政治格局的变动,都是以武力的对比及消长作为最终依据。1944—1946年间,两个拥有各自的武装力量的合作政党,主要通过政治谈判的方式,协商如何将一党训政的国家政体,变为多党联合执政,这在国共关系的全部历史记录当中,是仅有的一次特殊的政治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讲,就是国共力量的互为消长在政治上的反映。

在长达两年的谈判过程中,双方的实力对比曾反复消长,双方的内外背景也曾反复转换,这种消长与转换体现在谈判过程中,表现为对阵的双方其各自的地位都不是稳定的,曾多次反复。由于这个特点的存在,所以,从国共谈判的全部历史过程来看,没有任何一次有如此次,谈判与武力的关系如此紧密,“谈”与“打”两者高度统一。由此而产生一种并不常见的现象,此即通常所说:谈谈打打,打打谈谈。

1944~1946年间,这是自国民党推行一党训政以来,中国政局呈现出少见的多元化的政治现象。民盟发展到其历史活动的巅峰,为第三方面争得一席之地。美、苏两国的直接介入,构成自民国建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国际干涉力量。这些内外力量的介入,对于国共政争构成相当的推动与制约的作用,正是这种介入、推动与制约,使中国政治呈现少见的多元化现象。

然而,所有这些介入的内外势力,其自身的利益都不能通过自身而直接获取,都必须通过国共两党而具体体现。因此,看似多元的政治现象,最终仍然归结为国共两党的较量。多元现象并不能改变以国共为主导的政治格局。

所有这些内外势力,都是怀抱着各自的现实利益和政治理念而介入国共政争的。他们的全部利益和全部理念,与国共两党都不是完全统一的。也就是说,现实利益统一与否,与意识形态统一与否,两者并不具有天然的同一性。由于这种局部的非同一性的存在,这就为国共两党在他们中间施展局部性的联合、分化、中立,提供了纵横捭阖的余地。这个余地既是局部的,又是广阔的。

这是一个任何一方都缺乏足够的稳定力量的年代。由于这个特点的存在,这也是一段少见的历史的活跃时期。这一点反映在现象上,表现为政局的走向极不确定。结果往往不是最终的,一个结果的产生,往往只是一个问题的重新产生。因此,问题的提出、展开、反复、转移,游移不定,令人目不暇接。  这种现象的产生,相当程度上出自诸多利益相互作用之下所形成的政治的合力。由于任何一方的利益,都难以单方面地直接获取,因此,诸多利益之间,往往通过反复地交换与取舍,从而产生一种叠加效应。所以结果往往不是最终的,往往成为另一次交换的筹码。基于这个特点的存在,把握这段历史的走向,应当十分留意跟踪诸多利益的走向,尤其留意跟踪诸多利益之间是怎样接合的,又是怎样交换的。

这是一个需要英雄而又产生英雄的年代。由于历史的条件提供了一个足够展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舞台,据此,那些在这个舞台上活动的人,足以将其文韬武略一展无余。

这是一个把政治真正演化为艺术的年代。在这里,民国政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无不发挥到极致,留下一笔丰厚的政治遗产。

政治家关注结果,而历史学家则关注过程。也就是说,历史学家的兴趣在于,结果是怎样导致的?本书将集中论述这样一个问题:1944~1946年间,围绕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的对立,国共两党是怎样由政争走向战争的?

让我们从头开始,走进那个非凡的年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修订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27843
开本 16开
页数 5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6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190.6
丛书名
印张 3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6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