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发松编著的《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揭示汉唐历史变迁中地方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有裨于破解世界政治史上的一个奇迹,并将国家权力触角有效地延伸至基层。全书运用大量文献资料,揭示了汉唐间地方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演变发展大势,指出汉唐统一帝国的瓦解与重建,与地方社会势力长期发育成长和演变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
图书 | 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 |
内容 | 编辑推荐 牟发松编著的《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揭示汉唐历史变迁中地方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有裨于破解世界政治史上的一个奇迹,并将国家权力触角有效地延伸至基层。全书运用大量文献资料,揭示了汉唐间地方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演变发展大势,指出汉唐统一帝国的瓦解与重建,与地方社会势力长期发育成长和演变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 目录 绪论 一、作为研究对象的“汉唐历史变迁” 二、关于“社会与国家” 三、主要内容与分编 第一编 汉唐异同论与六朝隋唐论 一 汉唐异同论 二 内藤湖南和陈寅恪的六朝隋唐论试析 三 唐长孺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附录一 关于封建社会形成和前期变化的探索之作 附录二 略论前辈学者对唐长孺先生治学的影响 四 《资本论》与前资本论 五 战后中日学界对六朝隋唐时代特质的不同把握 第二编 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与国家 六 传统中国的“社会”在哪里 附录三 略评日本中世纪研究会的共同体理论 七 从移风易俗看秦汉对地方社会的控制 八 侠儒论——党锢名士的渊源与流变 九 汉代三老:“非吏而得比吏”的地方社会领袖 十 从三老到民望 十一 唐代“山人”考论 第四编 士族集团的播迁和士风的流变 十二 汉唐间的荆州宗氏 十三 梁陈之际南人北迁及其影响 十四 旧齐士人与周隋政权 附录四 关于杜宝《大业杂记》的几个问题 十五 墓志资料中的河北藩镇形象新探 十六《后汉书·班固传论》评议 十七 说达 十八 说风流 附录五 标榜风流 远明管乐——略论诸葛亮的名士风范 第四编 汉唐历史发展的区域背景及区域互动 十九 《吴地记》考 二十 魏晋南北朝的三分天下之局试析 二一 王融《上疏请给掳书》考析 二二 南北朝交聘中所见南北文化关系略论 二三 陈朝建立之际的合法性诉求及其运作 二四 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南方与北方约论 二五 汉唐间的中日关系与东亚世界 第五编 唐代的南朝化倾向和唐宋变革 二六 略论唐代的南朝化倾向 二七 南北朝在制度文化上的相互影响略论——以梁武帝、孝文帝的官品改革为中心 二八 从南北朝到隋唐 二九 唐玄宗朝土地关系的矛盾及其调整略论 三十 “唐宋变革说”三题 后论 国家对社会的顺应和社会的国家化——汉唐历史变迁中社会与国家关系及其变动的基本特征 跋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牟发松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10338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8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656 |
出版时间 | 2011-10-01 |
首版时间 | 2011-10-01 |
印刷时间 | 2011-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7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20.7 |
丛书名 | |
印张 | 3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0 |
宽 | 165 |
高 | 2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