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药传奇
内容
编辑推荐

阅读本书似浏览一座中药传统文化的大观园是也。

打开丁兆平的《中药传奇》,就打开了中药的传奇历史、中药的传奇文化、中药的传奇故事:《中药命名》、《药性理论》、《地道药材》、《药苑精英》、《神农尝百草》、《伊尹创汤液》、《葛洪炼丹砂》、《雷公炙药论炮制》……

内容推荐

披一路风尘,承千年衍变。中医药为中华民族本土自主创新之奇迹,世界传统医学之瑰宝!如果没有中医药,很难想象中华文明能够走到今天!是谁,让中医药一直走到了今天?今后,中医药又将走向何方……

如果您是一位中医从业者,中药知识是你的必修课;如果您是一位西医大夫,认识中药就拿到了中西医互补的敲门砖;如果您是一位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了解中药的历史文化是进入中华传统文化殿堂的一条捷径。即便您仅仅是一位普通人,只要您关注健康,就可从中汲取营养,提高生命质量。

打开《中药传奇》,就打开了中药的传奇历史、中药的传奇文化、中药的传奇故事……

《中药传奇》的作者是丁兆平。

目录

本草沿革

药食同源

本草沿革

药品分类

中药命名

药性理论

地道药材

药苑精英

神农尝百草

伊尹创汤液

葛洪炼丹砂

雷公炙药论炮制

陶弘景撰本经集注

药王孙思邈

陈藏器著《本草拾遗》

朱□撰《救荒本草》

李时珍《纲目》传世

赵学敏著纲目拾遗

吴其溶图考植物名实

名药小传

百草王——人参

洋药——西洋参

将军——大黄

二宝——金银花

瑞草——灵芝

贡品——阿胶

美髯——何首乌

黄华——菊花

动植双兼——冬虫夏草

宁夏红果——枸杞子

公孙树——银杏

医草、灸草——艾叶

沙漠人参——肉苁蓉

红果一山楂

中药传哥

薯蓣——山药

文无——当归

成语典故

虎守杏林

望梅止渴

卧薪尝胆

囫囵吞枣

榜方通衢

良药苦口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楚王吞蛭

采采□莒

清水芙蓉

国色天香

金蝉脱壳

草木逐客

萍水相逢

传奇故事

黄芩救了李时珍

黄芪消遍身水肿

禹锡疗疮用芦荟

红花熏蒸救产妇

杜仲疗脚软腰痛

蔡京便秘市紫菀

手足不遂寻灵仙

尽愈喉痈食生姜

药王止痛蒲公英

治愈胫疮马齿苋

时珍二丑治便秘

善疗胃痛有地黄

欲治胃痛觅元胡

钱乙泄热用石膏

诗联谜语

咏药诗源于咏物

药名诗词意趣多

药名对联亦工整

方剂联名成妙对

中药谜语细思量

试读章节

中药的源头在哪里?

如果要寻找它的起点,不能不从中医药学自古就有的“药食同源”又称“医食同源”说起。

“药食同源”和“神衣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一样,是对医药起源的概括。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口尝身受,逐步认识了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植物可以治疗疾病,初步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识,形成了原始的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进入氏族公社以后,狩猎和捕鱼已成为人们重要的劳动内容和生活来源,又发现了一些既可食用又可治疗疾病的动物药。氏族公社后期,人类定居下来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有了条件对农作物和植物进行长期细致地观察和尝试,从而认识了更多的药物。

一般认为,真正的矿物药的出现是随着金属冶炼时代俱来的,对矿物药可能的药效较之对植物药、动物药的认识要晚得多。所以,谈“药食同源”主要是针对较早发现的植物药、动物药而言的。

我国将药物特别是植物药的最早发现和使用,无不归功于神农氏(炎帝)。((淮南子·修务训》关于“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即是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发现药物、认识药物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当然,药物的发现不仅仅是神农氏一人所为,而应当是整个以炎帝为首领的氏族部落群体的结晶。我国原始社会最早从生活、生产实践中发现和使用植物药,是来自这个群体无数次漫长认识过程的实践经验总结。原始人类对植物药的应用,开始当以单味药为主,也可能是少数几味药合用,其经验的积累应当是从十分零星和肤浅的认识开始,逐步积累,然后得以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

动物药的发现与人类的狩猎和畜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狩猎活动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未发明用火之前,只能生啖其肉,渴饮其血;随着用火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很多动物肉类成为人们的重要食品来源,使人们更多的接触到了动物的肉、脂肪、内脏、骨骼及骨髓等,从而促进了人们对各种动物对人体营养以及毒副作用的认识,并进一步为认识其药用功效而有了不断的经验积累。随着社会的发展,狩猎逐渐进步到驯养和畜牧业的产生,又使人们对动物药认识的领域更为广阔和深入,同时也不断加深了人们对动物解剖知识的积累,这些都是动物药发现和运用的基础。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有“藕皮止血起自疱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述说的是,厨师割破了手,却发现藕皮可以有止血的作用;吃了牵牛子产生了利水的作用,这是由田野中的老人发现的。正是因为由食物进而药物的认识过程,所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应当是其本义。

“药食同源”的概念也有进一步发展,即认为: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有时很难严格区分。中医药学有关中药是一个非常大的药物概念,众多的植物、动物、矿物等都可归属于中药的范畴。一般而言,举凡中药,大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毒性作用大的食用(使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使用)量大。因此,特别是在早期的医药实践中,有许多味的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两者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这应当是“药食同源”的另一种含义。

当然,现今对中药中的药物与食物,为了管理和应用上的方便,国家管理部门进行了一定的划分,用法规的形式规定了药食两用物品的种类。被列为药食两用的几十个品种,既可以入药,也完全可以当做食品应用,如可以在食品或功能性食品中添加,而其他不属此类的中药品种,则必须按照药品管理法规的要求,由专业技术人员合理使用。

现今,人人都知道从国外到国内,食品与药品监管部门往往是一家——食品药品管理局,这难道不是对药食同源的另一种现代诠释吗?

由“药食同源”我们可以发现,食治、药膳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分管食疗和药膳的“食医”。以后历代朝廷均设有类似医官,元朝称“饮膳太医”,清朝称“御膳太医”。

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周礼·天官冢宰》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黄帝内经》中仅仅列有13首方剂,其中属于药膳的方剂就达6首,最典型的是“四乌贼骨一芦茹丸”,丸以雀卵,饮以鲍鱼汁,方中用到了在现代人眼中颇为高贵的食材。与《黄帝内经》成书时间相近的《山海经》中也提到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如:“榱木之实,食之使人多力;枥木之实,食之不老;猩猩食之善走。”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载药365种,其中药食兼用者就有150种左右,其中包括谷、米、果、木、草、鱼、禽、兽等种类,具体的如大枣、芝麻、葡萄、核桃、百合、莲子、蜂蜜、薏苡仁、红枣、莲藕、山药、赤小豆、龙眼肉、食盐、葱白等。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并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其中属于虫类、果类、米食类者有195种。

东汉名医张仲景也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若得宜则益体。”并首创了“当归生姜羊肉汤”等有名的药膳方剂。他既重视“祛邪”又注重“扶正”,不只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临床上对粳米与药物合用的经验(如白虎汤),间接促进了食疗的发展。

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收载食物约有150种之多,强调“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遗疾者,可谓良工”。他又说:“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重视食疗,创立有药膳方剂十余首。养生与祛疾,先食疗后命药的原则至今仍值得遵循。

唐朝孟诜在《千金·食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增补了许多食物药,写成了《补养方》一书,是集唐代以前食疗之大成者。该书后来又经过孟诜的弟子张鼎改写为《食疗本草》,成为我国最早的药膳食疗著作。P1-4

序言

小引:迎风壁者,中国传统四合院大门内之照壁.影壁是也。欲进入这座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一览中药发展的传奇历史、文化与学术,迎面不能不临读迎风壁,是谓本书之前言。

披一路风尘,承千年衍变。为中华民族本土自主创新之奇迹,占世界传统医学发展长河之璀璨!大江东去,青山依旧。是谁,让中医中药从久远的过去一直走到了今天?

一个民族能够昂首屹立在人类文明之林,她对世界的奉献必定是卓越的。在她的脚下,必定有奔流不息的文化滋养。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浓浓的血脉中,就有不可分离的奔涌的中医中药河流。从古流到今,带着一路欢歌,也带着一腔疲惫,一路跨跃跌宕,一路喧哗转折,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铭记了诸多辛苦和遗憾。

中医中药的历史长卷,承载着民族智慧的结晶,又肩负着对全人类的奉献。在21世纪初叶的今天,我们认真地审视中药这座宝库。梳理这条河流,专门对中药部分披沙拣金,汇成了几滴水,给人们进行展示。

中药,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药物的总称或谓简称;中药,是在独特的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工具。它包括单味中药和由单味中药组成的复方中药,如方剂或中成药。中药的来源、产地、分类、性能、作用机制、配伍运用等内容构成了中药学这一专门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医与中药,既是一个整体的不同组成部分,又是各具特色的。中药构成了中医药学中最开放的体系,不同的时代都有中药品种的发展,翻开中药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拿来主义”、“洋为中用”等等的先例;中药又是沟通中西医学乃至中西文化(扩大至中外医学乃至中外文化)的重要桥梁。作为迄今仍保持其活力的传统医药学,中药不仅发挥了其应有的治疗疾病的作用,而且对现代医学乃至其他学科或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或促进作用,并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比如,复方用药是中药应用中再普通不过的原则,而西药抗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却取得了那么重大的突破,但它的用药方法对了解中医药学的人来说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在许多人看来,鸡尾酒与复方,也只是“说法”不同而已,正如在脑筋急转弯中所问的——“母亲与妈妈这两个词语有什么不同”的答案完全一样。而这一疗法为什么是由华裔的何大一博士提出来的?对此,让我更感兴趣的是,他的身上应当多少流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注:鸡尾酒疗法,又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法”,英文缩写HAART。1995年由美籍华人科学家何大一首先提出,将两大类——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及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为一类,蛋白酶抑制剂为一类——中的两三种药物组合在一起使用。因其与鸡尾酒配制形式相似而得名)。

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要想认识颇为传奇的中药,请您一定登高望远,放宽观察的视角,不妨从中药的起源、历代本草的发展,以及中药分类、药性理论等方面进行基础性的浏览。然后,再对中药发展历史中重要的人和事进行了解,披览常用的有代表性的药物(包括中药材和中成药或成方),读读一篇篇的中药药话,并对与中医药有关的其他的文化现象加以欣赏。

没有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做铺垫,就枉谈对中药的了解。如若不信,请看下面吃西餐的方法,你能从中体会出他们的西餐吃出的是什么滋味吗?

西餐厅的服务生这天遇到了三位奇怪的客人。他们在坐稳之后,服务生问:“先生,你们需要点什么?”其中的一位先生毫不犹豫地说:“来三份火腿奶酪蛋卷。一份不要火腿,一份不要奶酪,一份不要鸡蛋。” 这种情况在中餐馆也发生过:

有三个人到早餐店买早点。第一个人跟老板说“老板,我要一个煎蛋,但是不要蛋黄。”老板就照着煎了一个蛋。第二个人也跟老板说:“老板,我要一个煎蛋,但是不要蛋白。”老板也照做了,但是已经有点不耐烦了。轮到第三个人,老板就不客气的问他:“你呢?你的蛋不要什么?”第三个人有点胆怯的说:“我……我的不要蛋壳……”

从煎蛋这件事上,我们看到的是,本来最最正常的要求,反而让人觉得有些不正常了,连他本人都觉得不自信了!由此,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对中医药未来发展方向,处在新世纪起点的人们,却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认识和看法,其中不乏耳闻“告别中医中药”的叫嚣。

中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也有其内在的规律,有其科学的、合理的内核存在。但对中医药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往往听到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未必是坏事,但也未必完全是好事。几十年前在关于“中医科学化”的争论中,郭沫若就曾对中药持怀疑的态度,说什么“人体本来是有自然抗病力的,些微的病症或外伤,自己就可以医好,无须乎仰仗医药”。此言一出,有一位叫颜公辰的就提出:“要批评中医学术,先得自己研究它一个底细。”郭沫若对此表示“承教,有机会自当多多学习,多多研究以期对此问题有所贡献”。后来随着对中医药的不断了解,郭沫若逐渐改变了自己对中医十分偏激的看法,晚年更是完全接受了中医药,并应用中药治疗自己的疾病。曾在日本学习过西医的鲁迅也曾有把中医作为“旧医术”而加以摒弃的观点,这从他早期的文章中是可以感受到的,但后来他也修正了自己的偏颇观点,还曾推荐乌鸡白凤丸给萧红,因此治好了她的妇科病。

中医药学应当发展,无需争议。笔者赞同中医药学应当自主发展的学术观点,任何夜郎自大,任何枉自菲薄,都是要不得的。首先我们应当加深对它的认识,下一番研究的功夫,待认识深人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谈到继承与发展。帮助您认识中药,涉猎优秀的中药文化,进而登堂入室,这是作者在此对中药进行展示的主旨。

谁也无法否认,中医中药为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但如果中医没有中药?这恐怕是无法想象的。“医无药不能扬其术,药无医不能奏其效。”中药是中医手中最最重要的武器。所以你想对中医有所了解就不能不认识中药!如果你是一位中医入门者,中药知识是你必备的一课;如果你是一位西医,了解中医也不能缺少了中药,这或许是使你获得优势互补的入门之旅;如果你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中医药文化你不可不识,尤其是具有实用价值的中药;即使你仅仅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只要你关注健康、注重养生,那你更应从中药当中汲取最最宝贵的营养,让你天天受益至终生。

由是我们说,你需要了解中药!这儿将带你走近中药的传奇历史、传奇文化,更有令人称奇的故事。

以“迎风壁”名《前言》者,犹言阅读本书似浏览一座中药传统文化的大观园是也。转过“迎风壁”,将引领你登堂入室,“蒙学馆”中略识《本草沿革》,“名人堂”中瞻仰《药苑精英》,“陈列室”中披览《名药小传》,“展示厅”中趣读《成语典故》,“传奇阁”中欣赏《传奇故事》,“诗词轩”中咏吟《诗联谜语》……祝开卷有益!

丁兆平

成书于泉城历山脚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药传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兆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404126
开本 16开
页数 3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7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0.5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8-49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0
16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9: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