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蚁民/安徽作家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蚁民》收录了安徽作家苏北的30多篇中篇小说。这些小说初看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然你若静心细品,也许能品出一些滋味,就像是一枚香榧子,初品无味,静心细嚼,倒自有一种滋味。

这个集里的《洗澡》、《恋爱》、《专案》和《秋雨一场接一场》等,分别发表在《芳草》和《上海文学》上,《小说月报》也都转载了,反映还好。特别是《洗澡》、《恋爱》两个短篇,还被读者投票,入围了当年的《小说月报》“百花奖”。值得文学爱好者一读。

内容推荐

苏北,安徽天长人,汪曾祺弟子。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内地和港、澳、台地区发表小说、散文作品100多万字。作品入选多种选本。著有散文集《那年秋夜》、《水吼》和专著《一汪情深:回忆汪曾祺先生》等。苏北文字冲淡、平和,富有情趣。《蚁民》这本书收录的就是他的中篇小说集,约30多篇。

《蚁民》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上篇

洗澡

少年与钓鱼

1970年代:少年魇

恋爱

专案

服含珠停的女人在秋天的七楼

秋雨一场接一场

周吴郑王

九个人

小学同学

秘密花园

豆豆

旅行

下篇

蚁民

狗报

刀技

1976年夏天的某个下午

蚂蚁巷轶事

故乡人

夏日

证明

四海客栈

姥爷对我说

老人与小东西

玩笑

蚂蚁湾二题

瞬间真实

你不必太在意

仲秋·月夜

小小说六题

“汪迷”外传

附:主要作品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吴四兵并不是我的朋友。算认识吧。七八年前在庐山的一次会议上,我们同住一室。

几天的会,对一个人能有多少了解呢?不过从一些生活的小节上,还是能看出一些不同人处的。吴四兵有些特点,使人惊奇。

人是分层次的。我和吴四兵是普通会议代表,属同一“层”,因此吃饭编在一桌。刚开始的两顿并没发现他有甚异人之处。会议中间的一顿晚餐,因来了地方的要员,加酒添菜。算是会餐。这一下“激活”了小吴的“怪行状”。

庐山是名胜之地,山珍甚多。石鸡、石耳便是肴馔之上品。石鸡名日“鸡”,实乃“蛙”类。即为山中石缝之中的青蛙。据说这东西常年和蛇共处。有说它吃蛇的,有说蛇吃它的。总之此物生长于险处,得来不易。石耳即如木耳,乃长山石之上,故名。内中便有一道:石鸡炖石耳。其汤甚美。吴四兵听完介绍,便将此菜转到自己面前尝了一口,之后再没放下,如是多次,且边吃边自说白话:“这个好吃。我爱吃。”弄得一桌人莫明其妙。而同桌之人又都来自各地,互不相识,也不好多说什么。便都用异样的眼神瞅着他,而他却浑然不觉,仍然“这个好吃。我爱吃。”

事后大家并没说什么,可能是一时新鲜,也可能是其味实在太美,一时失控,也说不得。可后来的几顿,也仍然如此。“这个好吃。我爱吃。”上鳜鱼“我爱吃”,上毛蟹也“我爱吃”。这时大家才真正发现他真的“有病”。可又说不得,弄得一桌人面面相觑,无话可说。使桌上气氛无形之中陡然紧张。特别是内中有一山东徐老,痛心疾首,感叹不止。可吴四兵仍然我行我素,一副浑然不觉之状。同桌有一东北老李,几次差点爆发出来,都给同伴摁住,说:“萍水相逢。几天会就散了,各奔东西。犯不着的。”

我虽同吴四兵同住一室,也是初次相识,也不好说透。只是知道他是北京某校研究生毕业,刚刚分配到北京一家单位工作不久。我也曾试图给予“点拨”,他却说,唉!我考上研究生太不易了,便告给我他曾在浙江的一个小县城里,工作之后考的研,其余他也不愿多说了。

怕出纰漏怕出纰漏最后还是出了纰漏。大家不愿看到的事还是发生了。临散会的那天晚上,地方要员再次莅临。晚宴除山珍之外,又增加了老鳖。吴四兵这次是太过分。徐老是我们这桌最年长的处长。处长且不说,就年龄也是吴四兵的长辈。东北老李已有些经验,担心小吴不知深浅,再弄出事来。便想抢先取了鳖盖,敬给上手的徐老。没想正准备下手,吴四兵已抢先了一步。一把将鳖盖用筷子抢到了自己的碗里。这小吴也太不像话了。鳖盖这东西,在中国已不单纯是一只老鳖的盖子,它已承载了太多的内涵。别的乱动就不说了,这也是可以乱动的?一般场合下,这东西是要反复推让才能决定的。被众人所拥者最后被逼无奈只好勉强食之,还感惭愧不已。绝大多数场合这东西是推让无果,弃之盘中。如此皆大欢喜。你说这小吴懂不懂事?东北老李积压许久的怨气这一下终于爆发出来。他一把将手中的筷子砸向小吴。筷子“嗖嗖”两下分别飞到吴四兵的鼻尖和脑门。小吴正聚精会神咬那裙边,遭这突如其来的一击。鳖盖跌落桌中,滚动了几下,又欢快地趴到了地下。吴四兵愕然抬头,见老李一脸的愤怒。心中颇为委屈,略争辩了几句,才弄清了自己为啥遭此不幸。众人赶紧圆场,可一桌的酒菜落得无趣,大家默然呆坐,再无心思吃喝,只得散去。

回到房间,吴四兵情绪低落,眼圈红红的。为吃一只鳖盖,想自己堂堂研究生,遭众人这般奚落,真是无地自容。我边开导边批评他,“这不是在你家里,你想怎样就怎样的,这是社会,这个‘我爱吃’,那个‘我爱吃’的;也不是同你的父母在一起,这个‘好吃’那个‘好吃’的,这是社会!要讲究礼让,要讲究规矩。挺大的人,还是研究生。你这样不注意,以后还是要吃亏的。”吴四兵一边吸溜鼻子边对我说,我不是有意的。你不知道我,为考上这研究生,我原来县里的人都说我是“神经病”!  吴四兵倒豆子一般说出了满腹委屈。

吴四兵80年代初高考落榜,招到县里的一家银行工作。他的父母全都是医院的医生。恰那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分配了几个到县医院工作。因都是年轻人,吴四兵便很快同他们混熟了。从他们嘴里小吴第一次知道“研究生”三个字,因这些年轻人都在复习考研。吴四兵而且知道“相当于大学学历”的也可以考研。小吴刚开始觉得研究生是很神秘的。可那些大学生却竭力鼓励小吴,只要发愤,高中生照样一步考上研究生。这些大学生也许是在同小吴开开玩笑。可小吴却当真了。恰好这一年,小吴在一家金融专刊见到招考研究生的简章,他于是偷偷报了名,并到杭州参加了考试,成绩发榜下来是可想而知。但这激发了小吴的决心,他偷偷地从年初就开始准备,并且直接从《资本论》人手,第二年他熟门熟路了。待成绩发下来,他居然比第一次好多了。这更激发了小吴的斗志。第三年的时候,单位不干了,你一个工作的人,天天忙着考研,而且你只是高中毕业,你不是“神经病”是什么?可这时的小吴已经人了迷,单位报名不给盖章,他就从别的单位开证明;考试复习不给请假,他就从医院弄来“肝炎病证明”,说自己犯了“肝炎病”,单位没有办法,扣工资也没有用,只得随他去。如是者五年,第六年终于让他给蒙上了。可这时他已彻底同单位闹僵了。“神经病”是单位上下全知道了,“肝炎病”也是每年要“闹”一回的。待到转工资等关系时,单位卡着不放,又折腾了近半年之久,直到在他考上的学校干涉下,才终于逃离,用小吴的话说“那个再也不愿意回去的鬼地方”。

吴四兵同我聊了有半夜,他对我说,你说我苦不苦?现如今我好不容易熬出头,分配留到了北京,为吃一点东西,补一补,遭人如此羞辱,你说我心里能不难受?

我一时无语,我不知道该对小吴说些什么。小吴在餐桌多吃多占些并不为过。只是“吃相”不能容忍。我最后诚恳地对小吴说: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你也并没有伤害谁。可是你这个习惯是不能容忍的。你一定得改。小吴又反复对我说“我不是故意的。我不是故意的。”

我还能再说什么呢?人,总是有一些与生俱来的东西,生活也会在人的身上悄悄地烙下一些印记。我之所以发如此感叹,是因为就这么一个奢求在生活中多一些补偿的人,几年前在一次车祸中却丧生了。

吴四兵并不讨厌。我不能忘记他。特记之。

P92-94

后记

前不久在茶楼喝茶,朋友点了一份香榧子。这种紫褐色椭圆形的坚果,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我咬开吃了几枚。初吃,觉得并不好吃,那黄白色果肉,紧贴果壳,干硬无肉。不像我们常吃的开心果之类坚果,剥开果壳,里面睡着一个小宝宝似的果仁,香脆可口。因此并不多吃,临了还剩下一些,于是倒在纸袋带了回来。第二天坐于书房,一人清静,于是静下心来细嚼,还真吃出一种奇异的香味。一枚吃完,口中余香缭绕,别有一番滋味。

这让我想起我这个集子里的一些小说。这种滋味,倒有点像我的小说,初看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然你若静心细品,也许能品出一些滋味,就像是一枚香榧子,初品无味,静心细嚼,倒自有一种滋味。这或许有点王婆卖瓜,可是自己的孩子,怎么说呢?也只有这样说得了!

这个集子里的30多篇小说,几乎是我全部的小说作品了。算了算,也只有20多万字,真是写得太少了!我1986年在《丑小鸭》发表处女作《老人与小东西》,迄今已过去25个年头。我的写作,是一点基础也没有的,1983年在滁州上电大,开始学习小说创作,到1986年发表处女作,用了3年时间。之后的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基本上是专心小说创作的。1989年3月到鲁迅文学院进修,1990年9月孤身一人到湖北黄冈编一本叫《金潮》的杂志,过了一段凄苦而烦闷的日子。1993年重新回到北京,来到一个叫《中国城乡金融报》的报社,做了经济类报纸的编辑。从这个时期到2005年,几乎十多年没有写过小说。2006年至2008年写了几个中短篇,就是这个集里的《洗澡》、《恋爱》、《专案》和《秋雨一场接一场》等,分别发表在《芳草》和《上海文学》上,《小说月报》也都转载了,反映还好。特别是《洗澡》、《恋爱》两个短篇,还被读者投票,入围了当年的《小说月报》“百花奖”,按说应该再接再厉,写它几年,或许就写出来了。可是不知怎的,又撂下了。近几年主要写散文。是什么原因呢?

我倒是真心爱文学的。近30年了,不离不弃。何立伟曾说过:“苏北爱文学,是爱在心里,不是爱在口上。苏北是真爱文学的。”我同意立伟的说法。我想这里面的原因大约有两个。一个是不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小说状态。我的一个写小说的朋友说,保持一个良好的小说状态非常重要。要保持不断地阅读,在自己的内心营造一个小说的环境。不写就要去读,不读就要去想。可我在经济部门工作,不可能保持这样一个良好的状态。有时一丢就丢下了,状态没了,要找回来,得有一个时间。有时根本找不回来了,因为有些微妙的感觉,是稍纵即逝的。这不是客观理由,是真实状态。二个我的写作,受沈从文、汪曾祺的影响较大。大家知道,我是汪曾祺的学生。因此我的小说,重感觉、重氛围、重情绪,故事不足,写不出有分量、有气魄、大题材的作品。因此,想有多大的产量,是不大可能的。

汪先生曾说:“我的初期小说,只是相当客观地记录对一些人的印象,对我所未见到的,不了解的,不去以意为之作过多的补充。”这个集子里的作品,有一部分,也是这样的情形:“客观地记录对一些人的印象”。当然,也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我的方法大致有这么两条。一是“移花接木”,或者叫做“张冠李戴”,把张三身上发生的事,挪到李四身上;二是“添油加醋”,生活中有那么一点事,或只是一点事的影子,将之放大、夸张、变形。几个事件或故事,揉合到一个人的身上,进行嫁接和整合,假戏真做,到后来真假难辩,弄得仿佛真有其事,假的倒成了真的了!

当然,我的小说,还谈不上风格。要说特点,大约还是有一些的。我的语言还有一些特点,文字大约也还简约,所写的故事或人物,还有些特别,不是“大路货”,关注的更多的是“人”而不是“事”。时代在发展,而人性总是相通的。我想,这些小说,50年,或100年后的人们去看,也还是那么一回事。因为,里面活着的,是人。

是为后记。

2011年1月3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蚁民/安徽作家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003134
开本 16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5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6: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