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尼采全集(第2卷人性的太人性的)
内容
编辑推荐

弗里德里希·尼采编著的《尼采全集(第2卷人性的太人性的)》是尼采为纪念伏尔泰逝世100周年而写,同时也流露了他对早年崇拜的音乐家瓦格纳的失望情绪。全书用格言体写成,分两卷。第一卷共九章,从各方面探讨了世界与人生的基本问题。第二卷的两个部分《见解与箴言杂录》和《漫游者和他的影子》,继续了在第一卷中开始的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及其影响下的西方文化的全面批判。

内容推荐

弗里德里希·尼采编著的《尼采全集(第2卷人性的太人性的)》内容为《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灵的书》。《尼采全集(第2卷人性的太人性的)》是尼采为纪念伏尔泰逝世100周年而写,同时也流露了他对早年崇拜的音乐家瓦格纳的失望情绪。全书用格言体写成,分两卷。第一卷共九章,从各方面探讨了世界与人生的基本问题。第二卷的两个部分《见解与箴言杂录》和《漫游者和他的影子》,继续了在第一卷中开始的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及其影响下的西方文化的全面批判。尼采一方面肯定人性中值得肯定的方面,希望挖掘人的潜力,使人类变得更优秀;另一方面又对人性的弱点和缺点,尤其对西方文化传统下形成的这种弱点和缺点,进行了尖刻的讽刺和挖苦。尼采寄希望干“自由精灵”,也就是能超越传统思维方式、传统道德观念而自由思想的人。

目录

第一卷

代前言

第一章 关于最初的事物与最后的事物

第二章 关于道德感的历史

第三章 宗教生活

第四章 出自艺术家与作家的心灵

第五章 高级文化与低级文化的标志

第六章 交往中的人

第七章 妇女与儿童

第八章 国家之一瞥

第九章 自我独处的人

第二卷

第一部分 见解与箴言杂录

第二部分 漫游者和他的影子

试读章节

观念与感觉的化学。——几乎所有的哲学问题都再一次提出了两千年前曾提出过的同样形式的问题:某事物如何能从它的对立面中产生?例如:理性产生于非理性,感觉产生于非感觉,逻辑产生于非逻辑,公正无私的观察产生于贪婪的欲望,为他人而活着产生于自我中心主义,真理产生于谬误。形而上学的哲学至今已克服了这个难题,因为它否认一物产生于另一物,并为受到更高评价的事物假定了一个奇迹之源,认为其直接从“自在之物”的核心与本质中产生出来。另一方面,历史哲学不再抛开自然科学来进行思考,作为一切哲学方法中最年轻的一种,它已经在个别情况中查明(这也许将是一切情况的结果),除了在对流行的或形而上学的解释的习惯性夸张当中,一般事物是没有对立面的,理性的谬误是产生这种对立面的基础。按照这种解释,严格地讲,既没有一种无私的参与,也没有一种完全公正无私的旁观,两者都只是升华,在其中,基本因素几乎消散,只有在遇到最细致的观察时才显现。我们需要的一切——只有在各种科学目前所达到的水平上才能给予我们的一切,是一种道德、宗教、审美观念与感激的化学,同样也是我们在大大小小的文化社会交往中,甚至在孤独中亲身经历的所有那些冲动的化学:如果这种化学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甚至在这个领域,最美妙的色彩也是来自于最低下的、很不起眼的材料,那又怎样呢?将有许多人有兴趣从事这样的研究吗?人类不喜欢关于起源与开端的问题:人们没必要非得成为非人才能在自己身上感觉到一种相反的爱好吧?——

2

哲学家的遗传缺陷。——所有哲学家都有自身的共同缺陷:他们想要从现代人出发,并通过对现代人的分析,来达到目的。他们不自觉地认为“人”是一种永远真实的事物,一种在一切流变中保持不变的事物,一种可靠的事物尺度。哲学家关于人所说的一切,归根结底只是关于一段非常有限的时间过程中的人的一个证明。缺乏历史感是一切哲学家的遗传缺陷;有些人甚至不知不觉地将人的最新形式,如在某些宗教影响下,甚至在某些政治事件影响下产生的人,视为人们必须从其中出发的固定形式。他们不知道,人是生成的,认识能力是生成的;而他们当中某些人则甚至认为整个世界都是从这种认识能力中产生出来的。——那么,人类发展中的一切本质的东西早在我们大概了解的那四千年之前的原始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在这四千年里人类不会有很大的改变。但是哲学家看到的却是现代人的“本能”,并且认为这些本能属于人类不可变更的事实,因而可以为理解一般世界提供一把钥匙。整个目的论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们把过去四千年的人类说成是永恒的人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从一开始就自然地朝着这个方向而去。但是一切都是生成的,没有永恒的事实,就像没有绝对的真理一样。——因而从现在起,历史的哲理思考是必要的,与之相伴的是谦虚的美德。

P12-13

序言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在当代中国也许是最著名的西方哲学家之一。尼采传人中国至今已百年有余,经历过多次的“尼采热”,影响广泛而深远,且经久不衰。现在,尼采的主要著作大多有好几个中文译本,拥有的读者不计其数。这种情况在其他西方思想家那里实属少见。

为什么尼采在当代中国受到如此厚爱?尼采对20世纪欧美一大批重要哲学家、思想家产生过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思想界,这当然是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文化背景、人文环境、思维方式、具体的当代历史语境等,都对尼采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具有一种特殊的需求。

尼采不同于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家的地方在于,他挑战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海德格尔通过对尼采长期深入的研究而认识到这种挑战的价值。他认为,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是宣布了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传统及其所形成的一切价值和观念的死亡。形而上学传统正是尼采“对一切价值的重估”努力中所要翻转的东西,因为形而上学传统所培育起来的理性精神和它自己形成的一套价值观念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道德的“绝对命令”最终只能求助于信仰的飞跃,因此尼采要重估一切价值,连同其源头一起加以翻转。然而,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将一切都归结于强力意志是试图从超感性的形而上学世界里走出来,却最终还是陷在这个世界里。其实,海德格尔也未必没有陷在这个世界里,正如他自己所说:“形而上学之本质的完成在其实现过程中可能是很不完善的,也无需排除以往的形而上学基本立场的继续存在。对不同形而上学基本立场以及它们个别的学说和概念的清算还是有可能的。”①尼采的挑战和海德格尔的这种清算是意义十分深远的,使人们从对理性的非理性式的执迷不悟中,从对离实践和具体认识对象越来越远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迷恋中惊醒过来。

当尼采进人中国思想家视野的时候,正是西方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伴随启蒙思潮涌人中国之际。但是,西方的启蒙思想到了中国这块土地上,却发生了启蒙的初衷所始料未及的变异。自从传教士在中国办学以来,尤其是1905年中国取消科举制度、开始普遍引入西方教育体制以来,西方启蒙思想被大量贯穿到学校教育中,在青年学生和一些开明的中年知识分子中培养了一批对西方文化有好感的新文化倡导者。但是,由于当时中国保守势力的强大,启蒙思想的传播并不十分顺当。阻力越大,这些新文化倡导者就越是针锋相对。保守势力尊奉儒教,他们便一定要打倒孔家店,还将中国的贫穷落后、国力衰败、民族耻辱统统归罪于儒家和尊孔,进而将启蒙与民主兴国、救亡图存等联系起来。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所有这些就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利’——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尼采全集(第2卷人性的太人性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杨恒达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43989
开本 16开
页数 4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5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16.47
丛书名
印张 3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5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