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民俗风貌大全
内容
编辑推荐

《万年历》是清朝民间流行的一种历书,经清朝皇帝钦定为《御定万年历》,“万年”寓意统治江山社稷万年长久,如今它已成为平民百姓常用的工具书。

鸿儒文轩的《中华民俗风貌大全》把中华民俗万年历当做中华传统文化来写,即不仅仅有万年历的内容,还有很多跟万年历相关的中华传统知识,以及一些实用、常用的知识。

内容推荐

万年历是人们用来排列年、月、日以及四时节气的一门学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万年”的意思是时间长久、超越个人的寿命,“历”的意思是历程、经过,指当年的日、月顺序。《中华民俗风貌大全》把中华民俗万年历当做中华传统文化来写,即不仅仅有万年历的内容,还有很多跟万年历相关的中华传统知识,以及一些实用、常用的知识。

《中华民俗风貌大全》的作者是鸿儒文轩。

目录

第一章 中华民俗知识

一、中华历法知识

二、天干地支

三、二十四节气

四、二十八星宿

五、取名禁忌十则

六、万古贤文

七、谚语对联谜语

第二章 中华传统节日

一、春节

二、元宵节

三、二月二

四、清明节

五、端午节

六、七夕节

七、中秋节

八、重阳节

九、腊八节

第三章 万年历(1931~2050)

附录

附录1 节日和纪念日大全

附录2 食物相克图解

试读章节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民族之一,历法的出现对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农历,是中华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殷历”、“古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农历属于阴阳历并用,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因此农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也被称为“阴阳历”。

迄今为止,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和越南等国家,仍旧使用农历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充满智慧的中华先人在经年的劳作中,发明了历法和节气。

先贤们根据太阳、月球及地球运转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以及顺应大自然与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则,从而形成了历法。中国古代的历法有三种: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阳历也叫太阳历;阴历也叫太阴历、月亮历;阴阳合历,也就是俗称的农历。其中的阴阳合历一直沿用到今天。为什么农历可以沿用到今天呢?

在作为晚辈的我们看来,当时历法的产生,是中华先人为了掌握农时,长期观察天体运行得出的结果。中华农历之所以也被称为阴阳合历,是因为它既有阳历的成分,又有阴历的成分。它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作出了两者对农业影响的总结,所以中国的农历比纯粹的阴历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阳历更为实用方便。农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准确巧妙,是所有华人的骄傲。

中华民族使用的农历又称夏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阳定年周期。以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为每月的开始,每月长短根据月相不同,可能为30日或29日,12个月为一年。将太阳年划分为24个节气,第1,3….,23等奇数为“节”,第2,4….,24等偶数为“气”,或“中气”。由于太阳年周期和以月相为周期的12个月不一致,约隔每4年增加一个月,增加到没有中气的月后面,如2004年2月只有一个节“惊蛰”,没有气,将闰月增加到2月后为闰2月。每年的闰月位置都不太一致。

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的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约为365.242 2天(即太阳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农历可按如下方式推断:当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成一直线的那天,为每个月的开始,称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长的一天为夏至,日最短的一天为冬至,根据这两点将一年24等分,得到二十四节气。通常,离立春最近的那个朔日(春节)所在的月,为正月。春节在公历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间。

从古代起,每个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时,以冬至月为正月,按干支纪年法是第一个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后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后一月;汉朝定立《太初历》。以后每朝虽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间不再改变,始终以正月为新年,但“子”月仍然维持在11月。

每位皇帝即位时,要改年号纪年,有时兴之所至随时改年号,从明朝开始,皇帝在位时不再改年号,但新皇帝即位时仍然要改。这种纪年法的缺陷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如“同治十四年”就是“光绪元年”,因为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可是干支纪年始终维持,除了清代的康熙,没有一位皇帝在位超过60年,所以只要说某皇帝年号和干支,年代就已相当清楚。如“光绪乙亥”就是同治十四年即光绪元年,亦即1875年,同治在位期间没有过乙亥年。

中国一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节日,如苗族“四月八”,壮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中华农历为依据。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新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盂兰盆节、中秋节等,都是以农历为依据而来。

2.早期历法

中华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已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中国古代典籍记载,现行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学术思想、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等。汉朝以前的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制定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朝代。

从汉朝开始,中华历法出现了重大转折,当时全国统一了历法,历法从而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司马迁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同于之前历法的366天;用“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和民国纪年并用。

3.公历

公历是当今国际通用的历法,又称“格列历”,通称“阳历”。“阳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为西方各国所通用,故又名“西历”。我国从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国元年(1912年)采用阳历,故又名“国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故又名“新历”。1949年正式规定采用公元纪年。

公历的前身是儒略历,1582年罗马天主教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把全面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10月15日,中间销去10天,同时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

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5.24219天(太阳年),按一年365天计算,每年少0.242 19天,每隔4年少0.968 76天,每隔400年则少96.876天,因此,400年中需置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加上一天,全年366天。这样经过3 333年才有一天的误差。

年有三种:地球绕日一周,历365日6小时9分9秒,谓之“恒星年”;太阳过近地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近地点,历365日6小时13分48秒,谓之“近点年”;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春分点,历365日5小时48分46秒,谓之“回归年”,亦称“岁实”。

因二分点(春分点、秋分点)每年沿黄道向西逆行约50秒,故回归年较恒星年之时间为短,相差20分23秒,谓之“岁差”。此三种年之时间不同,欲使每年之节气寒暑不变,故取回归年为制历之年。

对于回归年的时间,有记住的必要,为了便于人们记忆,可以借用以下歌诀:  地球绕日一周年,要知时间有多少?三六五日加五小,四十八分四六秒。

由1月1日至次年1月1日谓之一年,年长本应与岁实相等,然而一年之日数,必须是整数,不便将奇零之时数计入,故以365日为一年,每年余5小时48分46秒至四年约满一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为闰日,该年谓之“闰年”。

无闰日之年,谓之“平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但四年之闰余,仅23小时15分4秒,今闰一日,未免过多,超过之44分56秒,积至二十五闰,为17小时58分24秒,约合一日之四分之三,故每满百年废一闰,至第四百年又不废。如是每四年置一闰,每四百年减三闰,计超过2小时53分20秒,须八个四百年后,即三千二百年后,始补足此一日之差。p2-4

序言

《万年历》是清朝民间流行的一种历书,经清朝皇帝钦定为《御定万年历》,“万年”寓意统治江山社稷万年长久,如今它已成为平民百姓常用的工具书。在华人世界里尤其是中国人的心目中,万年历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景致。作为华人的传统习惯,人们通常选择在年末或第二年年初购买《万年历》。

“一册在手,万事方便”。历书与群众的生活、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万年历》也不断推陈出新,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而且民族特色鲜明的传统节日、传世贤文等内容也被保留了下来。这些内容已渗透到我国人民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显示出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万年历是人们用来排列年、月、日以及四时节气的一门学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万年”的意思是时间长久、超越个人的寿命,“历”的意思是历程、经过,指当年的日、月顺序。本书把中华民俗万年历当做中华传统文化来写,即不仅仅有万年历的内容,还有很多跟万年历相关的中华传统知识,以及一些实用、常用的知识。

书中收集的资料翔实,丰富新鲜,大致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大众所关注的传统节日,也有百姓生活实践中的点滴积累,属于具有常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文化知识。比如第一章“中华民俗知识”,囊括了中华历法知识、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二十八星宿、取名禁忌、万古贤文、谚语对联谜语等七个方面的内容,使读者阅读的时候,能够触类旁通,相互补益;在查检的时候也能够十分便捷地找到这些资料。

部分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向人们明晰地展示了公历与农历的特点,每半年作一页图谱,一年两章,简单明了。在每页图谱中,除了介绍每年的岁次、生肖和太岁等,还囊括了月别、干支、二十四节气,以及农历与公历、星期、天干地支和五行的对照转换,并且在二十四节气中,增加了具体时间表,详尽实用,趣味盎然,使人爱不释手。万年历图谱的范围是从1931年至2050年,时间跨度长,跨度选取合适,便于广大读者查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民俗风貌大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鸿儒文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825788
开本 16开
页数 3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10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6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6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