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四季陕北
内容
编辑推荐

有高宝军的《四季陕北》,则陕北之一切皆有情、有神。

这本书写陕北的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举凡清晨和夜晚、山川和风雨、农事和习俗、歌声和人情,一篇一事,从年头到年尾,六十篇短文,便是似水流年,天长地久。

内容推荐

《四季陕北》是作者高宝军结集出版的第四本小书,书名为《四季陕北》,是因为书中的章节以四季划分。收入书中的六十篇小文,写的都是记忆中的家乡往事。

相信,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离开了那片土地的人们,读这些文字时眼里会含着泪水。

目录

春日老黄风

细雨润早春

山村春暮声

陕北二月天

崖畔上的春色

冰雪上传来春消息

秧歌场跑驴

开门炮

正月初一吃饺子

陕北道情

穿新衣的烦恼

家家门前挂红灯

搭火龙

喊山

清明节的坟地

亮红晌午

送饭婆姨

夏日收麦人

大雨前后的庄户人

西瓜庵子

捡麦穗的孩子们

初夏剪羊毛

揪苜蓿

暴雨中的山头

农活四记

夏夜里浇地

水菜园子

夏季锄地人

在洪水中游泳

打麦场趣事

秋月下的山村

深秋霜叶图

露水地里的女人

秋日农家饭

秋天的庄稼

秋暮野望

老南瓜压塌地圪塄

金秋农家一幅画

连阴雨天编筐忙

刨红薯洋芋

陕北的大豆

手把利刃收高粱

收玉米

陕北麻子

高原秋声

阳崖根晒太阳的老汉

清晨扫雪人

红白事上管事人

陕北道路

风雪夜里看病人

冬日放羊人

陕北窑洞

冬季砍柴人

生儿育女陕北人

冬日里的牲口市

冬晨挑水人

陕北说媒人

贴对联

做年茶饭

冬闲陕北看喝酒

后记

试读章节

春日老黄风

冬春更替时,阴阳大轮回,陕北不时刮大风。这风,学名沙尘暴,俗称“老黄风”。在陕北方言中,“老”是大中大,强中强,猛中猛。一个“老”字,说尽这黄风的阵势大、来头猛、危害重。

老黄风到来之前,会出现许多奇怪的预兆。本来好好的烟囱突然不冒烟了,柴烟从灶口往出喷,用大锅盖也扇不进去。扇得慢了它照样喷,扇得快了它在炕缝里墙缝里甚至锅台上往出冒。冒出来的烟不往上升,只擦着地面漫。像舞台上施放的干冰。原本很老实的母猪突然噙开了柴草,把整捆的柴火往窝里拉,挡也挡不住。挡得慢了它不理,挡得紧了它还想咬人。眼睛红巴巴的,牙齿白厉厉的,细长的小尾巴来回甩。正推磨的毛驴突然不听话了,时不时就停下来竖起耳朵听,棒打也不动。打得轻了它不理,打得重了它往磨台上爬。鼻子口里三股气,四个蹄子就地刨,浑身抖得格颤颤的。平时爱唠叨的老汉老婆突然不说话了,不但不说话了,连出气也不顺畅了,直催着孙子给他们捶背。这背就是个难捶,捶得重了他嫌疼,捶得轻了又嫌不顶用。嘴唇憋得乌黑,脖子胀得通红,翻来覆去把闷气生。本来很懂事的娃娃突然不听话了,一个劲地哭闹,不停点地翻腾。喂奶他不吮,儿歌他不听,大人稍一呵斥,他就用头在炕沿上碰。河面上的变化最为明显,水朝下游流,纹向上面涌,两者在反方向运行。大水潭更是古怪,无缘无故就自己“格涌”起来,像一碗没端稳的香油。

这时天低了,山愣了,空气好像不动了。气温闷楚楚的热,光线怪拉拉的暗,到处都弥漫着一种呛烘烘的土腥味,熏得人眼睛睁不开,心里生烦躁。

就在这时,老黄风远远地来了——天边生出一圪塄云,格涌涌地推过来。这云瞬息万变、随步移形。先是平的,后是立的;先如锅底黑,后似铜锈红;乍看像雾霭,再看是黄尘。到此时,它已经完全变成一堵风墙了,顶上连着天,脚下扫着地,两边喷出无数黄絮子,像土坝决口时喷出的烟尘、大火突起时蹿出的火舌。它一股一股往出冒,一下一下向前舔;一冒就翻一道梁,一舔就越一条沟。过梁时像一只大手兜头捋,捋得小树伏了地,捋得大树折了枝,不大不小“半搭子”树,仰起来又伏下,伏下了又仰起。过沟时总是顺着沟底钻,一边钻一边朝两面山坡上卷,上去又下来,下来再上去,把藏在犄角旮旯里的隔年落叶,统统卷出来抛在河面上。河面立刻就被这些枯枝败叶罩住了,像洪水中的河柴,河水只能在下面委屈地流。

由于大山遮挡了视线,劳作的人们发现风时,风头子已经到了人们面前。砍柴人没办法收柴,压住这一束,飞了那一束,好不容易收了一捆却背不回来。顺风走的,柴捆子成了降落伞,直把人往空中提,明明前面是崖畔,自己却收不住脚。逆风走的,不要说前进了,后退得慢了也不行,轻的吹人一个仰面朝天,重的会连人带柴扔出老远。最倒霉的就是那些拦羊人了,大风一到羊群立即分化,山羊像疯了似的在坡洼上奔,拦也拦不住;绵羊头插在圪塄下嗅,拽也拽不出来。拦羊人只能在大风中操先人,先操羊的先人,再操自己的先人。可惜没人能听见,骂声早被风撕成了碎片,东山上一句,西山上一片!

山里的风大得惊人,村里的风却邪得出怪。迎风处扬黄尘,背风处卷杂物,半阳半背的山圪□里,风像漏斗就地旋、就地转。码在硷畔上的柴火垛子被旋到了河壕里,挂在墙壁上的羊皮被旋上垴畔山。直旋得门环铛铛响,门扇咣咣掼,窑檐上的黄土像大雨时的屋檐水一样,一个劲地往下泻;窗户纸像吹鼓手的腮帮子一般,胀起又瘪下,瘪下又胀起。喜鹊窝散了,柴枝子在空中乱翻翻地舞;燕子巢满了,雏鸟在尘土里格哇哇地嚎。鸡娃子钻进猫道里,狗娃子躲到驴槽下;驴驹子靠在大树上,老母猪逃进萝卜窖。

这时候,天成了黑沉沉的天,地成了雾腾腾的地,光线暗得像黑夜一样。划着火柴寻不见灯,两口子见面认不出人;窗棂子咯吱吱地响,窗玻璃咔嚓嚓地摇;裱在墙上的炕纸一闪一闪地往起皱,窑洞里的空气一搐一搐地往外抽。直吓得老婆拉住了老汉的手,老汉抱住孙子的腰。当家的男女则忙成了一团,移来案板顶门扇,揭起毛毡遮窗户,切菜刀插在门闩上,破被子塞进窗窟窿。做完这一切,一家人才缩在炕头喘粗气,瞪大眼睛听风声。

那风声就是个惊人,粗一股、细一股,紧一阵、慢一阵,高一声、低一声,长一下、短一下。一阵和一阵不一样,一声和一声有区别。粗起来好像天出气,细起来又像鬼拉琴;紧起来好像火上房,慢起来又像虫呻吟。一阵价“唔儿一唔儿”地叫,好像儿马追骒马;一阵价“轰隆一轰隆”地吼,好像大炮轰雷霆。风到拐弯处盘旋时,那声音是“吱儿——吱儿”往出挤,像卡了挡的车轮、离了卯的轴;风在硷畔上横扫时,那声音是“哨儿——哨儿”往出吹,好像二胡松了弦、竹笛破了腔。如果门外边有电线杆或白杨树,那风声就越发古怪了:一会儿像雪夜荒村弹棉花,一会儿像山寺禅房奏古筝,一会儿像女角暗夜吟京戏,一会儿又像碗碴瓦片擦锅帮。听得人哭笑皆不敢,胆战又心惊。

风终于小了,人们侧着身子出门,看到却是一种完全陌生的景象。太阳像戴上茶色墨镜,万物都在这茶色中发晕。远山显重影,近山镶金边;旮旯里满是柴草,石盖上积了沙尘;大树只剩下骨架,小树只留了游魂;磨道里堆着沙蓬,窑檐上悬着头巾;麦秸堆揭了顶,碌碡上缠芦根;小河里飘着锅盖,石崖上挂着粪筐;老公鸡提爪巍巍立,碎猪娃竖耳静静听……

P3-5

序言

李敬泽

有《四季陕北》,则陕北之一切皆有情、有神。

这本书写陕北的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举凡清晨和夜晚、山川和风雨、农事和习俗、歌声和人情,一篇一事,从年头到年尾,六十篇短文,便是似水流年,天长地久。

这样的章法,于古有之,如“四季杂咏”之类。近世诗文中,是否也有如此立意的,在下孤陋寡闻,一时竟想不起。当日读《吕氏春秋》,每篇以岁时节气起首,然后才说到人事,每每叹服是大胸怀大章法。形式即内容,文章中先有天地在,那些人那些事,便终究是走在日月下山川中,说大也小,说小也大。

逮至今日,人定胜天,热了有空调冷了有暖气,水泥森林中人难得举头望月,天地四季与人事已渐行渐远。然后,蓦然间读到《四季陕北》这样的文章,竟是恍如隔世。

对读者来说,就好比少小离家老大回。

但是就作者而言,高宝军写《四季陕北》,却并无“故乡感”。陕北于他,不是故乡,而是家,是此时此地,他一直不曾离开过这里,他从不认为自己还有一个他乡,他对这片土地有完整的认同,正所谓“吾土吾民”。

现代以来,中国文人写乡土,基本姿态是回望,怀恋也好批判也罢,总之那是不打算回去的地方。那地方之值得怀恋,恰因为不再回去,而批判,也正提供不归的理由。

我们都失去了对乡土世界基本价值的认同。我们搭上“现代”“进步”的班车,绝尘而去,而现代或进步,在我们看来与乡土无关。

当然,有沈从文那样深切认同乡土价值观的作家,但是,我常常觉得,对于沈从文先生,或许是不喜欢他的(我以为)钱钟书先生看得最为确切,钱曾经尖刻地讽刺了沈的文化姿态,沈之于乡土,只是他本能地看到了乡土在现代世界中景观化的浪漫主义剩余价值,也就是说,今时今日摩肩接踵、挥汗如雨的湘西凤凰,或许并非不符合沈的本意。

而读高宝军,这个陕北文人所写的陕北,你便知道,这不是风景,风景中预设了分裂的视界、外在的眼睛,而高宝军的眼睛一直是整全的,他所见的世界属于自己,他对它怀着善意、珍爱和责任。

现在谈谈责任。游客的文章是不负责任的,游子的文章其实也放弃了责任。高宝军不是游客也不是游子,他的根就在此地,这棵树绝对地长在这里,他是本乡本土的文入。

现代中国一个隐蔽而持久的大变是,乡土不再是叶落归根之地。一代一代读书人离开家乡,谁都知道,他们不会像他们的先辈那样回来,不会带着万贯家财回来,也不会带着圣贤之学回来,无论得意还是失意,他们是一去不复返了。人们渐渐地把这视为理所当然之事,一代代父老把孩子送走,他们和他们的孩子一样,把这种单向的出走视为人生的成功。

这件事的长期后果,就是地方的衰败,至少是地方文化活力的衰竭。本乡本土的自尊、本乡本土的文化价值都在这个恶性循环中不断暗自流失。

这是一个宏大的现代过程,我们身在其中常常有一种无力感,谁也不知道这个过程何时减缓,不知道到什么时候一个人,一个心怀壮志或梦想的人在他的家乡得以安居。

但其实,安居者是有的,比如高宝军。他和中国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的许多沉默的读书人一样,固执地爱着自己的地,而且坚信这种爱并非虚妄,他们守护着本地的山水、生活方式和古老传统,守护着他们真心为之自豪的事物,用文字、用其他形式。

这些人在浩瀚喧闹的话语场中几乎没有位置,他们是谦退的,他们无意追逐什么潮流,他们只是“悠然见南山”,确信生命中有一种安稳的东西。

有了他们,桑梓、乡邦这些古老的、饱含信念和责任的词就还有意义。

《四季陕北》就是献给桑梓、乡邦之书。高宝军在写它的时候,显然有意忽略了一些新的生活元素,新现象和新事物。这或许是一个缺憾,但是,也许在高宝军看来,当我们面对悠长的岁月,面对高天厚土的时候,那些“新”不过是转瞬即逝的东西,他宁可信任生活中那些恒常、基本、久经考验的事物,那些从根本上塑造我们的先辈并将继续塑造我们的事物,他不能用理论话语把它总结出来,但是他的心、他的直觉确切地知道那是什么,那一切千百年来都是可信的,没有骗过我们,所以,高宝军说:我要把它写下来,写给子孙和后人。

我相信,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离开了那片土地的人们,读这些文字时眼里会含着泪水。

后记

这是我结集出版的第四本小书,写的还是家乡陕北。我之所以把陕北写了再写,说了又说,源于对她的热爱。她是我的根,一山一峁都那样熟悉亲近;她是我的魂,一草一木都令我激情进涌。在我眼里的陕北,写成文字是一首诗,涂上颜色是一幅画,变成声音就是一曲悠扬动听的信天游。

书名为《四季陕北》,是因为书中的章节以四季划分。收入书中的六十篇小文,写的都是记忆中的家乡往事。这些情景说它旧也真够旧了,至少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但说它远又不是很远,因为它离开我们最多也就是十来年工夫。

现在能这么热情地写这些东西,有时自己也感到意外,因为我现在赞美的,正是我曾经最想抛开的。世上的事物像阳光下看山,有一个阳坡就有一个背洼;人间的得失如瓜里头挑瓜,挑选了大的就意味着放弃了小的。选择有取舍,人心无尽头。总是得到了阳坡上的温暖,又想着背坡上的阴凉;尝到了大瓜的香脆,又羡慕小瓜的甘甜。我对家乡的感情正是如此。

我出生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地处偏远且生活苦焦,不要说和都市比了,就是和国内的大多数地区比也有好大差距。当我国的平原地区用拖拉机耕地、柴油机抽水几十年后,我们那里的人们还用木耩套黄牛耕地,用毛驴架驮桶驮水;平原地区的农村早已将用脱粒机视为平常,我们那里仍旧是牛拉碌碡碾麦,人操连枷打场;全国普及面粉机和碾米机不知多少年了,我们那里仍然用石磨推磨,用碾子碾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用上了电,而我们那里的农村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依然用煤油灯照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多少年后,我们那里仍然离不开石匠、木匠、泥瓦匠、毡匠、弹棉花匠等传统的手工匠人。总之,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家乡陕北一直延续着几千年的古老传统,像一个活生生的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缩影。

这种局面几乎是在一夜间被打破,迅猛的程度竟像秋风扫落叶一般。大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陕北开始了退耕还林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前者造就了大量的剩余劳力,后者则召唤着人们走向新的岗位。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离开农村,走进城市。先是年轻人,后是中年人,最后是绝大部分所有的农村人。于是,大部分村庄处于半废弃状态,十个村庄九个荒,十孔窑洞九孔闲,院子里长满了荒草,门扇上顶着葛针,留在村子里的多为七老八十的人群。与此对应的是城镇规模正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扩张,从城中心向上下川道延伸,从沟底下朝山坡上、山峁上攀升,几乎每一个窑洞和平房里都住着一家人——年轻人打工,孩子们上学,而那些年纪大的老年人摆摊卖菜、收废扫街。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使现代观念在一丝丝渗透,传统观念在一步步后退,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明正在一天天消失。

这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一种文明即将远去,另一种文明正在开始。如果没有文字记载,这些传统的农耕文明将会永远被历史尘埃所湮没。处在新旧替代交叉点上的我,深感整理、记录这段历史文化的价值之重要,于是就滋生了写作的念头。这就是我写本书的动力所在,也是我敢把她献给读者的唯一理由。别的不敢奢谈,但她至少反映了当时陕北的山村景观、生产方式、劳动场景和民俗风情。正像我们时时想了解祖先的生活情境一样,我想我们的子孙也会有了解这些的热望。如果说本书能够为外地人了解陕北、陕北人记住陕北、子孙们研究陕北有一点点作用时,就是我莫大的欣慰。

2012年12月延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四季陕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宝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95029
开本 16开
页数 2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