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意大利风光(狄更斯别集)(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意大利风光(狄更斯别集)(精)》由狄更斯所著,1844年,作家带领家人赴法国和意大利旅游度假,在意大利待了将近一年。他们游览了意大利那些最著名的景点:热那亚、罗马、那不勒斯(当时维苏威火山仍在闷燃)、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作品描绘了一个具有巨大反差的国度:宏伟的建筑与城市的凋敝,在古代的遗迹旁边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令他大感兴趣的是意大利那丰富多彩的街市生活,尤其是罗马狂欢节上的着装、易装以及勃勃生机。

意大利之行也是狄更斯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一环,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关作家思想与创作的有用材料,颇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意大利风光(狄更斯别集)(精)》由狄更斯所著,狄更斯一生中就写过两部游记,即《游美札记》和本书《意大利风光》。

一八四四年,狄更斯从辛苦的小说写作中抽身出来,带领家人赴法国和意大利旅游度假,本来打算休息几个月时问,实际上在意大利待了将近一年。他们游览了意大利那些最著名的景点:热那亚、罗马、那不勒斯(当时维苏威火山仍在闷燃)、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在他的游记当中,狄更斯描绘了一个具有巨大反差的国度:宏伟的建筑与城市的凋敝,在古代的遗迹旁边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令他大感兴趣的意大利那丰富多彩的街市生活,尤其是罗马狂欢节上的着装、易装以及勃勃生机。

意大利之行也是狄更斯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一环,他在意大利写下了圣诞故事之二、中篇小说《古教堂的钟声》,而且从《双城记》《小杜丽》等长篇名著中也可以明显看出他从法国一意大利之行中获得的素材。《意大利风光(狄更斯别集)(精)》这部游记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关作家思想与创作的有用材料,颇值得一读。

目录

读者的护照

取道法国

里昂,罗讷河及阿维尼翁女妖

从阿维尼翁到热那亚

热那亚及其毗邻地区

前往巴马、摩德那和波伦亚

波伦亚、斐拉拉纪程

意大利之梦

取道维罗纳、曼图亚和米兰,穿过辛普

 朗山口,进入瑞士

取道比萨、锡耶纳前往罗马

罗马

意大利最后日子掠影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公元一千八百四十四年,正当仲夏的时令与天气,在一个明媚的星期日早晨,我的好朋友,那时——你先别惊慌,可不是中世纪小说通常在开卷第一章里所描写的,那时只见两个旅行者一步一步地,在景色如画、起伏不平的道路上跋涉。可不是这么一回事,而是——那时,只见坐落在巴黎市内里弗利街的莫里斯旅馆大门内,驶出一辆英国式的大型旅游马车(一名很矮小的法国兵看见的,因为我发现他两眼盯着这辆马车),这辆马车还是新近才从伦敦贝尔格雷夫广场附近的大型家具仓库阴暗的大厅里发货的。

我不必解释乘坐这辆马车的这家英国人为什么在一周所有的吉日中,非要选中星期日的早晨全家人出发到意大利去旅游;这如同为什么法国所有矮小的人都是兵,所有粗壮的人都是马车的驭者,也不必由我去找出理由来一样:那都是历来如此。诚然,他们的所作所为总有某种道理,那是毫无疑问的;他们之所以要到意大利去,你们知道,是因为他们要到风景秀丽的热那亚去居住一年;这家英国人的户主还想在这一年里到意大利各地去走走,听任他那不肯安定的性格的驱使,想到哪里就到哪里。

倘若我向全巴黎的人说明,这家英国人的户主,这家的一家之主就是我,而不是那个照料我的旅游事宜的非常和蔼可亲的法国从仆,那个就坐在我身旁的人——他真是一个最好的仆人,是个非常开朗的人——那于我也并没有多大的慰藉!其实,他比我更加具有长者风度,在他那魁梧的身躯旁边,相形之下我就显得异常渺小了。

当然,巴黎的外表——当我们的马车车声辘辘,经过面目森然的陈尸所近旁,跨过新桥桥顶时——并没有呈现出责备我们不该在星期日出游的气氛。每隔一个门面就有一家酒店,店堂内熙熙攘攘,生意兴隆;咖啡馆外拉开了遮篷,摆好了桌椅,准备过一些时候出售冷饮;擦皮鞋的人在桥头忙个不停;商店开门营业;两轮轻便马车和四轮运货马车,来往穿梭,辘辘有声;横跨塞纳河的一条条狭窄、倾斜、像漏斗一样的街道上是一派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景象,举目望去,只见一顶顶绿色的睡帽,一根根烟斗,一件件宽大的短衫,一双双长统靴,到处是乱蓬蓬的人头;在那个时刻,一点也看不出星期日的样子,只不过随处可以看见一辆辆老式笨重的马车,挤着出游的一家大小,咕隆隆地响着,驶过街头;还有若有所思的闲着的人,穿着随便,从低矮的阁楼窗口探出身去,悠闲自在,不慌不忙,望着晾在窗口外阳台栏杆上刚擦好的皮鞋(倘若那人是男的),或是望着在太阳下晒着的袜子(倘若那人是女的);只有这些才显示出一点星期日的气氛。

走完了巴黎城外永远不能忘怀、永远不能宽恕的碎石铺的路,我们便向马赛进发。头三天旅程平静而单调。我们途中经过桑斯、阿瓦朗、夏龙。将一天的经历概述一下,就可说尽所有三天的经历。现记述如下:

我们有四匹马,一名驭者。他挥动长鞭,赶着那四匹马,那样子颇像亚斯特莱马戏场或弗朗科尼马戏场上表演的“圣彼得堡信使”那场惊险剧;只不过我们的驭者是骑在马背上,而不是像马戏场上是站在马背上的。这些驭者穿着极大的长统马靴,那靴子有的足有一二百年的历史;靴子穿在脚上滑稽可笑,很不相称,大得连本来应该是齐脚跟的靴刺都移到了靴筒的半腰上了。驭者从马厩里走出来常常手拿马鞭,脚穿鞋子,两手将靴子一只一只地搬出来,郑重其事地放在马儿身旁的地上,准备好一切。等到一件件都准备就绪,——啊,天哪!他干起来那么有声有色!——他就把穿着鞋子的脚伸进靴子里,或者由一两位朋友将他举起来,让他把腿伸进靴子。马厩里许许多多的鸽子频繁排粪,使缰绳为之增色,他将这缰绳拿在手中整理了一番,弄得马儿踢腿蹬蹄。他“啪”的一声像疯子似的甩了一下长鞭,口中吆喝道,“嗨——驾!”我们就上了路。我们的旅程刚开始的时候,他必定是要与他的马儿较量一番的,接着他就骂他那匹马是“贼”,是“强盗”,是“猪猡”,什么话都有,扬起鞭子劈头盖脑地抽打,仿佛他的马是木头做的。

头两天的路途中,那乡间的景色毫无变化,全都是一个模样:跑完了阴沉沉的原野,走上了仿佛没有尽头的林荫小道;跑出了仿佛没有尽头的林荫小道,又进入了阴沉沉的原野。旷野上尽管到处都种有葡萄,但尽是短小低矮的,藤蔓直挺挺的,毫不卷曲。每到一处就有许许多多的乞丐,可是人口异常稀少。我从未见过儿童这么少的地方,从巴黎到夏龙,我敢说,一路上我所见到的儿童一百个也没有。模样儿古怪的古老城镇都有吊桥和城墙,城角还有式样挺怪的小塔楼,就像一张张奇形怪状的脸一样,那城墙看上去仿佛套上了面罩,俯视着护城河。园子、田畴、小巷、场院,到处都有怪模怪样的小塔楼。这些孤零零的小塔楼,一律都是圆形的,顶是尖的,从来没有任何用途。还见到各式各样的倒塌的房屋;有市府,有岗亭,有住宅,还有城堡。城堡内有青草丛生的园子,园子里到处是蒲公英,顶端形状像灭火器的塔楼和闪着亮光的小窗俯视着园内的一切。这些就是一次次见到的典型景物。有时,我们从乡间旅店经过,只见店外一堵残垣,还有整排的房屋,入口处刷着几个字:“内有马圈,可容六十匹。”别说六十匹马,再来二十倍也容得下,只是圈内不见有马,屋内也不见有人留宿,近处更不见有人影儿;我见到的只有店外悬的一束常春藤,那表明店内有酒可醉。常春藤在风中懒洋洋地飘晃,与周围的一切协调一致,全是懒洋洋的;那枝条枯干零落,绝不能说是愈老色愈浓。那里从早到晚都有窄小的式样挺怪的运货马车经过,六至八辆一队,从瑞士运来干酪。整个马车队往往只有一个人照管,有时甚至只由一个男孩子照管着——他坐在最前面的那辆车上,闭起两眼打着盹。车队经过,传来一阵铃声:马儿昏昏欲睡地挪着步子,摇动了马具上挂的铃铛。看那样子马儿心中好像在嘀咕(那是明明白白的),那蓝色的羊毛大马褡子厚实而沉重,马轭上装有一对怪角,在这仲夏的天气里,驮着它实在太热了。

这个地方一天当中还有两三趟公共马车经过。车厢外的乘客身穿蓝衣,模样像个屠夫,身上沾满了尘土;车厢内的乘客则头戴白色睡帽。车顶上的驭车者像傻子似的,脑袋不住地摇晃。“青年法国派”乘客注视着车窗外,他们蓄着齐腰的长胡须,蓝色的眼镜遮着两只杀气腾腾的眼睛,令人望而生畏,粗大的手杖紧紧握在手中。还有那邮车,乘客只有两三个,车子横冲直撞,飞也似的驰过,转眼之间已经无影无踪了。间或还有几个从容不迫的老教士,乘着马车经过,那车子快要散架了,车身尽是锈迹,散发着霉气,颠簸摇晃,吱嘎作响。那种马车是没有一个英国人敢乘的。骨瘦如柴的妇人,东一个西一个地牵着牛绳让母牛吃草;还有的在挖土、锄地,或在田问干着更为吃力的活儿;还有的代替牧羊女,在看着羊群——无论在哪一块国土,要想对农牧生活以及以农牧为业的人有一个贴切的了解,就须看一首田园诗或一幅风俗画,并且在你脑海中想象出与诗画中所描绘的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致。

P5-9

后记

狄更斯写过两部游记,即《游美札记》与《意大利风光》。两部书各有其特点。在狄更斯之前,许多作家写过美国印象记,但很少有人对美国作过如此生动的描绘。至于《意大利风光》,一般都认为它不及同类的著作。关于意大利的书可谓浩如烟海,而狄更斯写意大利却未能超过旁人。正如张谷若先生译的《游美札记》译本序中所指出的,《意大利风光》显得“芜杂散漫”。我国的狄更斯研究者也几乎不提及这部游记。但是,《意大利风光》并非不值得一读。它仍然能为我们提供关于作家的思想与创作的有用的材料。狄更斯的意大利之行也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一环。他在意大利写下了圣诞故事之二、中篇小说《古教堂的钟声》。从他的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双城记》中,也可以看出他从法国一意大利之行中获得素材的痕迹。而且,我们从这部游记中发现,小说家一描写到人物,就显示出他手法的生动与幽默来,寥寥数笔,便入木三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仍保持了狄更斯创作的风格。但是,由于译者水平所限,原书的风格恐未能充分体现;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现将伦敦The Educational Book co.LId.出版的《狄更斯文集》之十三关于《意大利风光》的出版情况说明译出,以供研究者参考:

一八四四年,狄更斯到意大利度过了一个长假。在他从英国出发的几个月之前,《晨报》(他当记者时与这家报纸有过往来,后来也曾为这家报纸无偿地写过稿)的老板乐意付给他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酬金——可高达每周二十几尼的金币——倘若他能提供从意大利寄回的信件,在那家日报上发表;“可是,”这位小说家说,“我不能遵命。”

狄更斯的意大利之行前后将近一年。在这期间,他不但写了圣诞故事之二《古教堂的钟声》,而且留意那个国家人民的社会面貌,勤于搜集反映景物和引人注目的风俗的材料,显然是为了今后写书的需要。基顿先生说:“这块历史悠久的美丽国土,与美国的艳丽夺目的现代社会是多么明显的对照!他在这两个国家的经历是多么不一样!”他在意大利旅游万事顺利,那主要是因为他很幸运地得到了一位阿维尼翁人路易·罗歇的帮助。那人非常机敏,可谓最杰出的旅游从仆。他便是狄更斯信件中及后来《意大利风光》一书中提到的“很有胆量的旅游从仆”。

这个时期的信件大抵是寄给约翰·福斯特的。“我感到非常高兴,”他在一八四五年四月十三日的信中写道,“得知您对这些水中的倒影真感到欣欣然,认为这些水中倒影还值得一看,对我确是莫大的欣慰。在这种古怪的地方,在这种古怪的时节,我常常因为不能做得更好而与自己很有点过不去。”在提到六月七日的信的内容时,他又说,“我在信件中与您谈了意大利的这些经历,对于这些信件,我同您一样,真有些踌躇。我怎么也想不出能使自己满意地利用这些经历的计划,然而,我又与您一样地觉得,我总得找到某种方式来用一用这些经历。”

同年秋天,狄更斯非常认真地想出版一种新的晨报,名为《每日新闻》,自己来任主笔。这份轰轰烈烈的报纸于一八四六年一月二十一日出了第一期,在第六版上刊登了他旅居意大利期间写的七封信的第一部分,总标题为“旅游速写——途中所记”,后来又陆陆续续登了其它的部分。这是编辑出版工作的一大明显的改革,显然,多方面的人认为这一尝试是否妥当尚有疑问。狄更斯之于《每日新闻》时间短暂,为期仅六周。因为编辑工作显然非他所好,不久他便觉得厌倦了。在他卸了编辑担子之后,“旅游速写”以《意大利风光》为书名,再次出版,并增加了五章。在这本书的十二章之中,仅两章保留了原来的标题。

金绍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意大利风光(狄更斯别集)(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狄更斯
译者 金绍禹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59095
开本 32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54
出版时间 2013-02-01
首版时间 2013-02-01
印刷时间 2013-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64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