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孙浩康编著的《中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研究》从问题入手,提出了由于当前相关法律缺失、区域政策权威性、稳定性不够以及发挥作用不充分等问题的存在,区域政策法制化的现实需求很强烈。此外,还有区域政策法制化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区域政策法制化的后评估问题。明确了以下概念:区域政策、法制化、“法制”与“法治”以及“法制化”与“法治化”的异同与关系。并重点研究了如下问题:一是我国区域政策的发展历程及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二是总结并分析国外区域政策法制化的经验;三是提出我国区域政策法制化及后评估的对策和建议。《中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研究》分别从区域经济学、法学和组织管理学等理论层面分析了区域法制化的重要理论根源和意义。

内容推荐

中国区域政策法制化在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理论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及实践意义,笔者进行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及资料的搜集及研究,希望可以在这一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初步想法。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国外还是国内,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可能会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政治制度等多种因素的改变或制约,而呈现一定的区域差异的特点,而且会在某些地区、某些时间和区域内表现得更加显著。中国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较大、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我们不仅在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上比较落后,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也有扩大的倾向,区域政策存在泛化、碎片化的趋势。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近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在某些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比如,我们没有建立区域发展法律体系,没有专门的全国统一的区域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监管部门,没有区域政策的监督评价体制、机制和工具。我们需要系统地思考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状态下,如何确保区域的正常发展,比如,如何既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又维持区际经济公平、如何既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又维护市场自由竞争以及如何既保持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又保证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而以上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通过具有更持续、更稳定和更有权威性的立法来实现,即区域政策法制化。在笔者看来,区域政策法制化的首要原因是相关法律的缺失从而导致利益冲突不断;而使区域政策最终走向法制化的重要推动因素则是区域政策的影响力无法与法律、法规所带来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相匹敌。同时,区域政策法制化亦可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个角度找到理论依据。

研究区域政策法制化的确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有益尝试,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具体实践,为推进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法律保障和依托,也丰富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总体来说,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早,经验也比较丰富,但跟我国国内的情况不尽一致,国内有关区域政策法制化方面的著作和材料十分鲜见,因此研究起来也比较困难,只能更多地依靠工作中的积累和实践中的感受。实际上,确切地说,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法制意识比较强,他们很早就重视立法的重要性,做很多事情都是立法先行,并且较早地建立并完善了法律体系,树立了牢固的规则意识,同时对于违反规则的个体的惩罚是比较严厉的。而我们国家治理国家的手段并不仅限于法律.法律之外还有道德、传统、乡约民规、政策等等,很多事情都是在实践中获得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之后才考虑上升为法律。所以,我国确确实实存在区域政策法制化的问题,而国外,严格意义上讲,没有与我国相对应的政策法制化问题,不过国外的经验仍然可以为我所用,为我们提供参考。

孙浩康编著的《中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研究》从问题入手,提出了由于当前相关法律缺失、区域政策权威性、稳定性不够以及发挥作用不充分等问题的存在,区域政策法制化的现实需求很强烈。此外,还有区域政策法制化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区域政策法制化的后评估问题。明确了以下概念:区域政策、法制化、“法制”与“法治”以及“法制化”与“法治化”的异同与关系。并重点研究了如下问题:一是我国区域政策的发展历程及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二是总结并分析国外区域政策法制化的经验;三是提出我国区域政策法制化及后评估的对策和建议。《中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研究》分别从区域经济学、法学和组织管理学等理论层面分析了区域法制化的重要理论根源和意义。

另一方面,《中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研究》对我国区域政策发展历程及趋势着重进行了分析。首先,梳理了该领域的主要区域经济理论,比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以及后来逐渐衍生出的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城市圈域经济理论等。其次,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政策发展的历程、取得的成就和我国区域政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分析了我国区域政策关注重点的变化、我国区域政策法制化概念的引入和初探实践以及我国区域政策发展的趋势分析。同时,为了参考学习国外区域政策法制化的基本情况和经验,《中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研究》亦收集整理了美国、德国、日本和欧盟区域政策法制化进程的资料。

《中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研究》的重点是我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的发展路径选择这一章。这一部分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区域政策法制化之异同;分析了我国区域政策法制化进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比如,我国区域政策法制化需要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一定要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需要制定一部我国区域发展的基本法律、成立专门的区域经济管理机构以及要注意利益平衡问题等;提出了我国区域发展法律体系的建议,我国当前最需要制定一部区域发展基本法——区域发展法,区域发展法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区域发展机构、区域规划、区域分工与产业、区域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干预、区域生态保护等等;最后,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了我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的方法步骤和路径选择以及进行区域立法后评估的方法建议。

在成文过程中的确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1)区域政策法制化涉及经济学、法学和组织管理学的相关理论,需要分析梳理三个学科的相关理论及其作用机理。比如,经济学与法学是什么关系,对区域政策法制化有何必然影响,如何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式来进行立法的后评估,如何运用组织管理学的理论来分析建立区域经济政策的专门机构的重要作用以及协调区域政策冲突实现区域主体利益最大化的意义。此外,《中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研究》还分析了国外区域政策法制化的有益做法。(2)区域政策法制化实证分析中涉及国外多个国家的具体做法和数据的收集。区域政策法制化的实证分析是《中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研究》的一个特色,也是难点。限于时间、精力、信息渠道等方面的原因,国外的有关资料并不十分容易获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政策法制化的材料很难找。同时,限于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资料也十分匮乏,因此信息、数据的收集工作比较困难。(3)我国立法后评估制度尚在引入阶段,区域政策法制化的后评估需要一个过程。我国立法后评估是最近几年在立法实践中开展的工作,而且也仅限于试点和个别领域立法的尝试,并未大面积推开,公众对于立法后评估了解得也不多。因此立法后评估的群众基础还不够雄厚,社会氛围还没有大规模形成,而区域政策的法制化也刚刚起步,我国区域政策的法制化还完全没有到位,就更谈不上区域政策法制化的立法后评估了,因此这也是一个难点。但是区域政策法制化一定是将来发展的方向,而区域政策法制化后,为了提高立法的质量和执行的效果,一定要进行立法的后评估,这是发展的趋势,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主要贡献有:一是通过分析研究,明确提出并论述了区域政策法制化是区域政策发展必然方向的基本观点,看到这一点对我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从理论上较全面地阐述了区域政策法制化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比如,地方政策冲突与不协调的现状以及经济与法制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区域政策法制化的必然条件;三是初步构架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体系,为下一步使区域政策实现大规模的法制化提供了参考方向;四是对区域政策法制化提出了基本对策和建议,即为区域政策法制化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并分析了其在中国当前社会的适用性。

当然,囿于作者本人的能力水平、时间精力以及篇幅的限制,不能对区域政策法制化所涉及的问题面面俱到,分析阐述也不可能做到天衣无缝,还有些待研究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拓展。比如,区域政策法制化涉及的相关理论及其作用机理问题还不深入;国外的具体做法和数据的收集不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做法和经验较少等等。此外,我国立法后评估制度尚在引入阶段,区域政策法制化的后评估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区域政策仍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等等。除了上述一些重要问题外,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在本书中只能点到为止,但也为将来的研究以及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仁提供了一个参考。比如,区域政策法制化了之后该如何,我们提出了一个路径,即,立法后评估,除了立法后评估还可以有什么其他路径。又比如,法律的执行问题,对于西方很多发达国家来说,这并不是问题,但在我们国家法律的执行总是容易受到利益相关方以及具有扩张性的行政权力的影响,该如何妥善解决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

目录

序/1

摘要/1

第1章 引言/1

 1.1 问题的提出/1

1.1.1 区域政策法制化的原因 /3

1.1.2 区域政策法制化需要注意的问题/5

1.1.3 区域政策法制化的后评估问题/6

 1.2 选题的意义/7

1.2.1 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变化/7

1.2.2 研究区域政策法制化的意义/8

 1.3 研究内容/15

1.3.1 几个概念/15

1.3.2 重点研究的三个问题/19

 1.4 创新及待研究的问题/20

1.4.1 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20

1.4.2 特色与创新之处/21

1.4.3 待研究的问题/21

第2章 相关理论实践与文献综述/23

 2.1 区域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背景/23

2.1.1 区域的含义与划分/23

2.1.2 主要区域经济理论简述/24

2.1.3 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与实践/31

2.1.4 区域政策法制化现象的产生根源/38

 2.2 法学理论背景/39

2.2.1 “法”的涵义/39

2.2.2 “法”的作用/40

2.2.3 法与政策的对比/41

 2.3 组织管理学理论背景/46

2.3.1 组织管理学的概念/46

2.3.2 组织和组织结构/50

2.3.3 区域政策法制化方面组织构想/50

 2.4 国际国内研究实践情况及简要评述/52

第3章 我国区域政策演变历程及趋势分析/55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政策发展的历程/55

3.1.1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区域政策的发展历程/55

3.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发展历程/56

 3.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成就/61

 3.3 我国区域政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63

3.3.1 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区域政策之间存在着交叉和冲突/63

3.3.2 区域政策往往忽视综合协调和区域管治/64

3.3.3 政策制定过程仍有计划色彩,受“政绩考核”影响较大/64

3.3.4 区域政策制定管理无序,相关领域立法缓慢/65

3.3.5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65

3.3.6 加快区域产业梯度转移/66

3.3.7 促进区域技术扩散/66

3.3.8 建立并完善区域产业协调机制/66

3.3.9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67

 3.4 我国区域政策发展的趋势分析/67

3.4.1 我国区域政策关注重点的变化/68

3.4.2 我国区域政策法制化概念的引 /68

3.4.3 我国区域政策法制化初探实践/69

第4章 国外区域政策法制化的基本情况和经验/71

 4.1 美国区域政策法制化进程概况和经验/71

4.1.1 美国区域开发的法制化进程/71

4.1.2 美国主要区域开发法律的内容/72

4.1.3 对我国区域发展立法的借鉴和思考/75

 4.2 德国区域政策法制化进程概况和经验/75

4.2.1 德国区域政策的演变/76

4.2.2 德国区域政策的制度安排和管理/76

4.2.3 德国区域政策的法律基础/77

4.2.4 德国区域政策对我国的启示/78

 4.3 日本区域政策法制化进程概况和经验/78

4.3.1 日本区域经济政策的发展历史/79

4.3.2 日本区域政策形成中的法律支撑/79

 4.4 欧盟区域政策法制化进程概况和经验/80

4.4.1 欧盟区域经济政策的发展历史/80

4.4.2 欧盟区域政策的管理层级/82

4.4.3 欧盟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流程/82

4.4.4 欧盟区域政策形成中的法律支撑/83

 4.5 发展中国家区域政策法制化进程概况和经验/85

4.5.1 印度的区域政策和立法/85

4.5.2 巴西的区域政策和立法/86

4.5.3 南非的区域政策和立法/86

第5章 我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的发展路径选择/89

 5.1 国内外区域政策法制化对比分析与评价/89

 5.2 我国区域政策法制化进程中应注意的问题/90

5.2.1 我国区域政策法制化要注重借鉴学习国外做法和经验/90

5.2.2 我国区域政策法制化一定要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91

5.2.3 中央需要制定一部我国区域发展的基本法律,用以统领全国的区域发展活动/91

5.2.4 就区域发展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区域发展立法以及法律的实施/92

5.2.5 区域政策法制化过程中要注意利益平衡/93

5.2.6 区域政策法制化要注意区域的划分和动态调整/96

 5.3 我国区域发展的法律体系/97

5.3.1 区域发展法/97

5.3.2 区域发展机构管理法/98

5.3.3 区域规划法/98

5.3.4 区域分工与产业法/98

5.3.5 区域发展协调促进法/99

5.3.6 区域发展干预法/99

5.3.7 区域生态保护法/100

5.3.8 区域经济法/100

 5.4 我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的方法、步骤和路径选择/101

5.4.1 区域政策法制化的方法/101

5.4.2 区域政策法制化的步骤/103

5.4.3 区域政策法制化的路径选择/105

 5.5 区域政策法制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困境/107

5.5.1 理论研究方面的困境/107

5.5.2 实践探索方面的困境/108

第6章 我国立法后评估制度及国外经验介绍/111

 6.1 立法后评估制度的引入及操作实践/111

6.1.1 我国中央及地方的立法后评估实践/112

6.1.2 我国立法后评估的具体操作方法/113

6.1.3 立法后评估的意义/116

 6.2 规制影响评估制度介绍/117

6.2.1 规制影响评估的定义/117

6.2.2 规制影响评估的兴起/119

6.2.3 规制影响评估的发展简史/119

 6.3 典型国家和地区的规制影响评估制度概述/121

6.3.1 欧盟规制影响评估制度/121

6.3.2 英国规制影响评估制度/123

6.3.3 荷兰规制影响评估制度/125

6.3.4 澳大利亚规制影响评估制度/127

6.3.5 加拿大规制影响评估制度/128

6.3.6 美国规制影响评估制度/129

 6.4 对我国区域政策法制化后评估制度的政策建议/132

6.4.1 将经济学的思想引入立法过程,树立立法成本和效益意识/132

6.4.2 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133

6.4.3 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改进立法及评估的操作方法/134

6.4.4 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符合中国发展的立法后评估制度/135

6.4.5 立法不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唯一有效方法/136

6.4.6 必要时需要加入政治和社会效益等的考量因素/136

第7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139

 7.1 结论/139

7.1.1 研究回顾/139

7.1.2 结论/140

 7.2 研究展望/142

7.2.1 研究中的难题/142

7.2.2 区域政策仍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142

7.2.3 理顺法律与政策的关系/142

7.2.4 加快区域政策法制化步伐/143

7.2.5 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及民间力量的作用 /143

参考文献/145

后记/16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浩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74160
开本 16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7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