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苦行记
内容
编辑推荐

《苦行记》(作者马克·吐温)是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展示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有过那样一个群体,曾经有过那样的生活。这个语境下的那种幽默事实上反映的是美国这个兴起的国家在十九世纪中叶的远西开发中展现出的乐观、自信、顽强和无所畏惧的精神。

《苦行记》是奠定马克·吐温幽默大师地位的早期成名之作。

内容推荐

《苦行记》是奠定马克·吐温幽默大师地位的早期成名之作。该书记述作者青年时期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的经历和见闻,充分反映作者作为幽默大师的才华和语言风格。

《苦行记》与其说是一部“半自传体的作品”,还可以说是一部结构上相当随意的文集,《苦行记》是一部任何时候都可以打开,翻到任何一页,随便读它一段也能赏心悦目、会心一笑或乐不可支的幽默小品文集。

也许正是由于其松散的结构,作者的幽默的才华才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马克·吐温幽默的素材是没有限制的:物品、植物、动物、人物、事件、政治……在大师的笔下,似乎一切皆是笑料,顺手拈来便会让人捧腹:作者自己一贫如洗的狼狈、胡言乱语的酒鬼、杀人如麻的土匪,甚至恐怖的旧金山大地震。

试读章节

我在一张纸上给家乡的朋友写了几句心里话,投进水流里。可是上面没有贴邮票,它在某个地方给扣下来了。

在山顶上,我们赶上了一个移民队,许多车马,许多疲倦的男男女女,还有许多丑陋的牛羊。我认出,这支远征队的头领,一个满身灰尘的骑手,就是约翰——世界之大,人口之多,可偏偏在离家乡数千里之遥的落矶山巅上碰见他,这个我原来最不想见到的人。我们曾是多年的同窗好友。但有一次,我孩子气的恶作剧破坏了这种友谊,再也没有恢复过。是这么回事:我过去常去拜访一位编辑,他住在临街的三楼上一个房间里,有一天他给我一个西瓜,我正准备大吃一顿,这时,我偶尔往窗外一望,看见约翰正站在下面,一个无法抑制的欲望涌上心头,想把西瓜扣在他头上。跟着,我就这样做了。结果我损失惨重:西瓜糟蹋了,约翰又绝不肯原谅我,从此我们不再来往,后来就你东我西了。但在这种情况下我却又见到了他。

我们俩同时认出了对方,手热情地握在一起。好像我们之间从来没有冷淡过一样,谁也不再提及那些嫌隙,一切都烟消云散。在远离家乡的荒凉的山岗上见到一个熟悉的面孔,这个简单的事实就足以使我们忘却一切,只有愉快的回忆。在诚挚的“再见”和“上帝保佑你”声中,我们又分手了。

苦苦熬了好几个小时后才登上那漫长的落矶山岭。现在终于开始下山了。峰回路转,我们以轻快的速度向山下驰去。

我们把白雪皑皑的温得河山和尤因塔山甩在身后,向前飞奔,一路上壮丽的景色目不暇接,偶尔也穿过一堆堆牛骡的白骨——这是以前大迁移的纪念碑——到处是东倒西歪的桌子和小堆小堆的石头。车夫说,这些东西表明,它们是更珍贵的遗骸的安息之乡,是最凄凉的墓地!是郊狼和渡鸦的家园——荒凉和不毛的别名。在潮湿、漆黑的夜晚,这些骷髅发出惨淡可怖的光芒,犹如点点微弱的月光照耀着昏暗的沙漠。这是枯骨发出的磷光,尽管有科学的解释,人们遇到这种鬼火,知道它是来自一块骨头,仍禁不住毛骨悚然。

夜半,开始下雨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事——的确,我什么也没看见,因为太黑了。我们紧紧地拉上窗帘,还用布条塞好缝隙,但雨水还是从二十处流进车厢。没有可躲避的地方。如果挪动脚避开一股漏下来的水,身子就得让雨水浇。如果动动身子,别的地方又会遭殃。如果你从水淋淋的毯子里钻出来坐起,肯定会有一股水正浇在你的后脑勺上。此时,马车在满是沟壑的路上摸索前进,车夫面前的能见度不超过一英寸,也找不到路,暴风雨那样无情地打来,马匹也无法控制。风雨的势头刚过,押车就提着灯跳下去找路,刚下车就掉进了一个十四英尺的陷坑里,手里的灯像一颗流星一样也跟着滚了进去。一摸到底,他就疯狂地叫道:

“别过来!”

车夫正盯住他掉下去的那块危险的地方,听了这话。他以被冒犯了的口气答道:“你当我是个该死的傻瓜?”

押车用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才找到了道路——这说明我们瞎摸了多远,也说明我们冒了多大的危险。他顺着我们的车辙往回走,有两处摸到了危险的边缘。我一直很庆幸那晚上没有丢掉性命,这没啥特别的原因,但我总是很庆幸。

第十天早上,我们渡过了格林河——一条美丽、宽阔、清澈的小河。车开下去,河水刚刚淹过我们的邮包床,我们就在河里等着,直到又套上了几匹马,将我们拖上陡峭的河岸。河水凉爽舒适,我们身上本来就找不到一块干的地方,河水也无从把我们的衣服再打湿了。

在格林河站,我们吃了早饭——热甜饼、新鲜的羚羊肉和咖啡——这是我们在合众国的大盐湖城之间吃的唯一的一顿可口的饭,一顿真正满意的饭。想到以前那三十顿单调倒胃的饭菜,这顿简单的早餐,在岁月流逝这么多年以后,仍像一座发射塔一样高高地耸立在我们记忆之中!

下午五点,我们到了布莱基堡.离南关一百七十英里,离圣约瑟夫一千零二十五英里。往前再走五十二英里,在回声谷口,我们赶上了弗洛伊德营的六十名美国士兵。在前一天,他们向三四百个印第安人开了火,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聚在一起是图谋不轨。在接着的战斗中,他们抓住了四个印第安人,把其余的人追赶了四英里,但一个也没伤着。这看起来说的是实话。我们打算下车去与这六十名大兵同路,但想到印第安人有四百之众.我们决定还是往前走,去与印第安人搭伴。P67-69

序言

《苦行记》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一部半自传体著作,作者以夸张的手法记录了他1861—1865年间在美国西部地区的冒险生活。书中的情节大多是作者自己当年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我们可以在他的自传里发现那一系列真实的素材,也可以在他的其他作品中看到这些情节的艺术再现及作者审美趣旨的发展。

《苦行记》也是19世纪淘金热时期美国西部奇迹般繁荣的写照。全书由几百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构成,读之既令人捧腹,为之绝倒,又活脱脱勾画出当年美国西部生活五花八门的突兀现实,是社会的面面观与众生相:发财与挥霍,追求与冒险,野心与欲望,强力与巧智,希望、奋斗、钻营、落空、潦倒、幻灭……在万头攒动的黄金梦幻中,展现出一幅幅目不暇接的喜剧画图,喜剧现实的夸张与幽默化,在马克-吐温笔下,铸成了这部烩炙人口的《苦行记》。

《苦行记》是马克·吐温的第二部成名之作,也是他的写作技巧日趋成熟、日臻完美的标志,充分显示了他的早期创作风格。构思粗犷豪放,朴素自然,语言轻灵、活泼、平易流畅.文风幽默、诙谐,耐人寻味。作者在书中以流浪汉的形象出现,以一个百分之百的实地参加者的身份运用第一人称进行描述,更增加了这部小说的真实感和艺术魅力。

马克·吐温在《苦行记》中采用了其他西部作家常用的幽默手法,但技巧更成熟、更巧妙、更高超。他那运用口语讲故事的特殊姿态在主人公身上有生动的表现。有时。他那神来之笔会出其不意地触动你的笑神经.使你笑得前仰后合而不能自已。

然而,取笑逗乐,幽默揶揄并不是《苦行记》的所有内容。进行道德教育的意图和鼓吹政治改革的热情与幽默诙谐一样是《苦行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书中,作者毫无顾忌地对政府的腐败无能、官员的愚昧渎职以及社会上存在的种族歧视等丑恶现象进行了揭露与鞭笞。

值得一提的是,《苦行记》中有一章是专门描写当时在美国的华侨生活的。作者以饱满的热情赞扬了华侨的聪明智慧,刻苦耐劳和忠厚老实等优秀品质,对他们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给予深深的同情.同时他还怀着满腔义愤对美国政府的种族歧视政策和一小撮坏人的残暴行为进行了有力的谴责。这一事实生动而具体地说明了马克·吐温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

《苦行记》是我国唯一尚未全文翻译介绍的马克·吐温的长篇著作。它的书名早己散见在国内外一些书籍、杂志和评论文章中。由于译名很不统一,在读者中造成了混乱。这里仅将我们见到的译名录出.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方便:

1 《艰苦生涯》(见许汝祉译《马克·吐温自传》);

2 《苦难生涯》(见程华:氍同情中国人民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载《外国史知识》1983年第9期),

3 《苦干》(见张友松、陈玮译《马克·吐温传奇》);

4 《辛酸记》(见国际书店进口书书名标签);

5 《苦行记》(见方杰译《美国的文学》,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5年出版)。

根据本书的主要情节,我们采用了《苦行记》作为本书的译名。

《苦行记》是由美国Har Der&Brothers出版公司在1872年2月初版发行的。后来又有几个新版本问世,文字上稍有改动。初版内容共七十九章,计二十章写作者随哥哥奥里昂乘驿车前往内华达赴任的旅途见闻;四十一章写他在美国西部的生活,参加淘金活动和当记者的生涯;十六章写他的夏威夷之行;最后两章写他从夏威夷回到美国后在各地的演讲旅行。我们采用的是美国Rmehart出版公司1953年的版本。该版本删去了最后十八章,以作者西部生活的结束为结尾,从而使全书意蕴与书名更加吻合,内容相对完整。该版本载有罗德曼·W·保罗的序言,现一并译出.供读者参考。

马克·吐温作为现实主义幽默大师,其影响越洲跨洋,深受世界各国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广泛重视。我国介绍马克·吐温的作品是从1906年开始的。八十余年来,他的作品已在我国广为流传,其主要著作都已陆续译出,有的还有几个版本,但是,这部既幽默风趣又极具研究价值的《苦行记》却仍付阙如。广大读者迫切希望一睹其庐山真面目。我们有幸承担了这一补缺的任务,但愿这一工作能够差强人意。

刘文哲

后记

马克·吐温的作品很多,其现实主义代表作当属国内读者最为熟悉的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1875)和《哈克贝里·芬历险记》(1883)。

而奠定马克·吐温幽默大师地位的则是其早期成名之作,《卡拉维拉斯县著名的跳蛙和其他随笔》(1867)和《苦行记》(1872)。《苦行记》记述作者青年时期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的经历和见闻,充分反映作者作为幽默大师的才华和语言风格。

《苦行记》的结构是松散的。初版七十九章从时间上可以分为三部分:1-61章,介绍作者在远西(Far West)的经历和见闻;62—77章,夏威夷行纪,78—79章,在各地的演讲。各章之间并无联系,甚至在一章内的人物、故事和事件之间也没有清楚的联系。与其说是一部“半自传体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一部结构上相当随意的文集,是一部任何时候都可以打开,翻到任何一页,随便读它一段也能赏心悦目、会心一笑或乐不可支的幽默小品文集。

也许正是由于其松散的结构,作者的幽默的才华才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马克·吐温幽默的素材是没有限制的:物品、植物、动物、人物、事件、政治……在大师的笔下,似乎一切皆是笑料,顺手拈来便会让人捧腹:作者自己一贫如洗的狼狈、胡言乱语的酒鬼、杀人如麻的土匪,甚至恐怖的旧金山大地震。看马克·吐温的《苦行记》,我总想到迪斯尼的动画,想到电影《疯狂的原始人》,似乎这里面总能看到《苦行记》的影子。

就《苦行记》的大部分内容来看,作者这种幽默似乎可以称为“纯幽默”(pure humor)或“吹牛似的幽默”(wild humor)。或日,这样的幽默缺乏价值判断,无非笑话而已。其实不然,就作品整体而言,《苦行记》是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展示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有过那样一个群体,曾经有过那样的生活。这个语境下的那种幽默事实上反映的是美国这个兴起的国家在19世纪中叶的远西开发中展现出的乐观、自信、顽强和无所畏惧的精神。

但是,《苦行记》也不乏是非价值判断。它讽刺政府的官僚主义,嘲笑“劣等的高苏特印第安人”,咒骂不公正的陪审团制度。在第五十四章,作者以整整一章的篇幅称颂内华达华人的勤劳、智慧与好客,痛骂迫害华人的“人渣”。要知道,美国国会在20t2年才为1882年《排华法案》道歉并承认华人在西部开发中的重要贡献。马克·吐温早在1871年这本书中就为华人仗义执言,由此可见马克·吐温对华人之厚道。

还有一件与修订《苦行记》有关的事情值得提一下。2012年,传“马克·吐温被‘政治上正确’”,在美国有专家把《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Nigger”换成“slave”,把“Iujun”换成了“Indian”。此次修订《苦行记》,我仍然把“chinaman”译为“中国人”(而不是“中国佬”),把“Chinawoman”译为“中国女人”(而不是“中国婆娘”)。这并不是“政治上正确”吐温,这部写于一百四十多年前的书应该历史地看。当时就流行那样的称呼,作者并没有恶意。这一点,《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就是证明,《苦行记》也是证明。再有,马克-吐温的幽默就连他自己、他的同胞都不放过。

借此机会,我向我的先师刘文哲老师致敬。此次译文的修订由我完成,所以其中的翻译错误(肯定还有)也应该算在我的账上。恳请读者朋友指正,本人先行谢过。

张明林

宁波大学

2013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苦行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马克·吐温
译者 刘文哲//张明林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67631
开本 32开
页数 3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2013240853
中图分类号 I712.44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Mark Twain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