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怕--柯军多元艺术探索
内容
试读章节

一时间,惊艳者有之,赞赏者有之,批评者有之,猎奇者有乏。为什么要将这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昆曲艺术送入现代交通工具?有没有想过引起轰动的同时也会挨骂?面对提问沉思片刻,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柯军给出了本文开头的答案。

“我始终认为,昆曲拥有两种属性,一种属于‘遗产’,要考古挖掘、保护复原;另一种属于‘艺术’,要探险创新,展开各种尝试、实验。这两者看上去南辕北辙的。一个要原地踏步,另一个却要走得越远越好,似乎完全是背道而驰……”这是柯军从事这一行30多年来对于昆曲的认识,然而,作为江苏省昆剧院的掌门人,他却一直尝试着将这似乎在两条道上的力量汇集在一起,从而让“遗产”不仅仅作为展览品乃至“文物”去封存、展览,而是作为艺术存活、发展、推广下去。

2006年,《1699·桃花扇》主演首次进地铁拍海报

2005年,江苏省演艺集团邀请国家话剧院著名话剧导演田沁鑫来南京合作。原想请她来指导一台话剧,她却看上了昆曲:“到你们南京,排一台昆曲才好玩。”当时的集团一把手顾欣很快就表示赞成,接下来与柯军他们又是一拍即合。

《1699·桃花扇》在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上,“节奏缓慢,缺少戏剧冲突……其实中国戏曲,本身戏剧冲突也不是很强烈,而对于这些,让作为观众的我感到某种不满足。田导又做出调整,最后出来的这个版本,有点像‘拉洋片’……”柯军介绍道。对于所有这些“改造”与“设计”,田导更有着自己的诠释:

“这次导演《1699·桃花扇》是我执导以来最休闲的一次。我有了什么想法就跟那些昆曲的指导老师们说。所有的想法,昆剧都有着非常科学的表演程式去表现,激动、哭泣等等能够适应不同需要。昆剧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多样。我所做的首先是让所有的演员都松弛下来,可以喝茶可以吃东西……开始那些昆曲老师都很不适应,后来他们也慢慢理解了我的想法。这样演员们在彻底调整放松之后,能以更充沛的状态投入戏中。“这次我对昆曲进行了空间改造。让中间是传统的昆曲舞台,而两边坐着那个时代的观众,当时就是这样观剧。我还让那些昆曲演员走入戏台时是传统的戏曲状态,后当观众时是一种话剧的状态。当然这些戏曲演员你要求他们‘话剧’,他们还是会有那种戏曲感,但至少这样他们可以松弛下来。这样形成对那个时代生活方式的一种追忆。两边的男客女客,背后的《南都繁会图》喷绘、长廊等,都体现出一种复古的创新。戏里的人物我也是依据这个原则处理的。

“老赞礼这个故事叙述者孔尚任的剧本里就有。我当时读了还很吃惊,我们后来的所谓变革其实600多年前就有。原剧本里他就曾扮作苏昆生,我又让他扮作张道士,这样这个人物就在戏里跳进跳出。杨文骢是个大贵族,县令、闲居,没啥事干,是个热心肠。帮阮大铖的是他,帮侯方域的也是他,自己的老情人顶替李香君出嫁了他还感到高兴。这边李香君倒地撞头,他不去看人撞得多惨,却说哎呀,这么好的扇子因血点儿污坏了太可惜,他去点染点枝叶将其变成了著名的桃花扇……”

全戏的演员全部由江苏省昆剧院第四代青年演员担纲,其中上本中李香君扮演者单雯才16岁。年轻貌美的演员、时尚繁复的舞台,古老的昆曲,现代的戏剧结构,让《1699·桃花扇》一时间风头无两,看《1699·桃花扇》,在拥有戏中戏的华美舞台边留影,竟成了文艺青年、小资们争相效仿的时尚行为。

有意思的是,那一次拍摄海报,做宣传时,就曾让担任男女主演的施夏明、罗晨雪彩妆戏服走进地铁,拍了不少穿越时空的照片。柯军回忆说,当时制作方要求,从2005年5月18日启动到2006年3月17日首演,一共要召开15次新闻发布会,完全按照电影推广的方式去做。《1699·桃花扇》对扩大昆曲的影响力、打响江苏省昆剧院的知名度、推出一批年轻昆曲演员,也的确起到了某种里程碑的作用。除了在北京、南京演出之外,《1699·桃花扇》还曾赴中国香港及新加坡演出。

2011年上海一南京,高铁昆曲

2010年岁末,江苏省昆剧院赴上海与上海昆剧团合作演出经典昆曲折子戏,当即有南京昆虫乘高铁赴沪观戏;两个半月后在南京东南大学,双方的联合演出同样吸引了一批上海昆虫乘高铁抵宁,如此便捷的交通让昆曲不再遥远。两次宁沪合演加强了两地演员甚至昆虫之间的交流,扩大了昆曲的影响,预热了“高铁昆曲”的诞生。

2011年是昆曲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荣誉的第十个年头。对此江苏省在这一年内有着诸多新的发展计划。在江苏省昆剧院内,院长柯军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介绍说,仅以近5年来为例,江苏省昆剧院已经推出12()多个个人专场,抢救了渐渐失传或不再演出的100多个戏,江苏省昆剧院可供演出的剧目也由5年前的80多个增加到218个。而注重传承与先锋概念并重的柯军又在岁末提出新年的新发展观念,要打造“高铁昆曲”与“微博昆曲”。

柯军回忆说,2009年自己曾宣布:精华版《牡丹亭》刷新新中国成立以来观戏最长时间纪录,从当年5月17日晚上7点多一直到5月18日凌晨1点多,连续6个小时,零点之后由年轻演员施夏明出演柳梦梅《拾画》一出,全场竞鸦雀无声。“南京的昆曲观众真的很厉害!”这两年来南京的昆曲观戏环境更是今非昔比,兰苑剧场每周六的票总在开票后不久就被抢购一空。

在这样的情况下,2011年4月10日下午,由石小梅、孔爱萍、钱振荣携精华版《牡丹亭》(下本)领衔的兰苑“高铁昆曲”隆重启动了每周日“高铁昆曲”的下午场。P17-19

后记

半年前,我的老师——有香港文化教父之称的荣念曾先生,给了我一个像火柴盒一样大小的红木盒子,面上是透明的玻璃盖子,他问我像什么,我乍一看说:“像棺材。”荣先生一笑说:“我看像个舞台。”荣先生告诉我,他给了两岸三地共十几位有影响的艺术家,比如电影导演贾樟柯、戏剧导演赖声川等,每人一个这样的小盒,让大家随便往小盒里放些东西再还给他。

小小的舞台其实是个广阔天地,放什么好呢?

想不出来,我就只好把小盒放在包里,每天外出都带着,天天想着,但总没有好的灵感,反而觉着包是越来越沉重。这半年中,荣先生又多次来南京,每次荣先生都要问起“功课”完成没有,我就像个没完成作业的小学生一样,感觉羞愧难当。

终于有一天,我想到了,要放一粒米在那个“舞台”上。

对于我们以艺术为职业的人来说,站在舞台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心系观众,因为观众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因为戏剧作品是要靠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一起来完成的,所以我要放一粒米。

昆曲舞台是我最为熟悉的地方,舞台的两个对称轴再加上两边的上场门和下场门,正好构成了一个“米”字形线路,所以我要放一粒米。

我的故乡昆山是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在我们的心目中,米集天地之精华灵气。而昆曲正是集中国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文化之大成,在这片富庶的土地上滋养起来的,所以我要放一粒米。

稻谷去壳之后才能成为可以吃的米,就如同昆曲,是经过几百年、好几代人的不断打磨,才让一个民间小调成为美轮美奂的水磨腔,所以我要放一粒米。

米可以饱肚,加上水经过发酵便成了酒,而酒可以醉人。昆曲就是醉人之物,所以我要放一粒米。

米在网络上,还能代表“没有”的意思,偌大的舞台,上演着悲欢离合,荣辱兴衰,一切是缘一切是情,风云散去,四大皆空,何计身后评?所以我要放一粒米。

米在网络上,还能代表“钱”的意思,舞台是一个名利场,演员如何自省并寻找“掌声”和“叫好声”背后的批评,又如何在物欲横流中能忘却既得利益坚定守卫传统并尊重艺术的纯粹,所以我要放一粒米。

米又是一个代表长度的量词,一米并不算长,但中国有句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又道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昆曲事业的振兴要靠我们现在一步一步踏实地走出来。所以我要放一粒米。米还能代表其他植物的子实。

米还可以用来比喻极少或极小的量,郑板桥语:“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荣念曾语:“舞台表达越少,观众想象越多”……

米的内涵太丰富了。

鸿良看了我的盒子后说:“为何不再放一粒黑米?”

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又找了一粒黑米来放进去凑成一对。

舞台上我们是黄金搭档(我常演正面人物,他常演反面角色),生活中我们是好弟兄。

黑白两粒正好是代表阴阳、乾坤。人也有黑白正反两面,可我感到对于人来说,极黑板白的时候太少了,多数时是在这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最后,我用宋代书法家米芾的字体在玻璃盖子上写了个“米”字,再用毛笔洗净后蘸水把“米”字中间的墨抹去,“米”字就成了空心字了。这就象征了舞台上的时空,是虚拟的、写意的。

我再把“米”字的左上一点和右下一点擦去,慢慢晃动盒子,用两粒“米”可以填补少了两点的“米”字。

盒子中两粒“米”是物质的,玻璃上书法写的“米”是非物质的,虚实相生,动静相连,甚是有趣!

米是纯粹的、简约的、大方的、营养丰富的。它还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这小小的米粒尖上也有着大千世界。

在做人上,我追求谦虚谨慎,必须步步踏实。艺术上,我要上下求索,可以胆大妄为。

米是生命,米是生活,米是生机,米是生灵,米是生生不息……盒子虽小,米粒虽少,可舞台之广,精神之无限……

做荣老师的题目真是好难,好难,可却是最用心,最好玩,最有意韵的事。

目录

《怕》之解白

前言

行路的大武生

序言

今年初,我在无锡的前洲,这是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的故乡,应他老人家的邀请,我来参加“冯其庸学术馆”的开幕仪式并庆贺冯其庸先生90华诞。在寿宴席间,冯老讲了一番深情的话:“我离开家乡60年了,真是‘年华逝去头成雪,坐对青山念旧人’,故乡的一切都变了,儿时的景致早已消失,惟独家门口的三棵古银杏树还在,当年,就是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搭台唱社戏,也看到昆剧艺人的表演如此精湛,同时结识了周传瑛、王传淞、张娴等一代昆剧名伶,从此,我走进了中国戏曲的世界……”冯老的话在不经意间洒泼出了一幅淡淡的历史水墨画,让我联想起在当今昆剧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我首先想到的便是本书的主人公——柯军。

我接触昆曲,纯属偶然。记得那是在1989年的初秋,为了给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大师举办90诞辰的画展,我受约为他老人家撰写传记,完稿后,按当时的习惯,报社提出需请一位名人为该文题写篇名,“能有资格给我题字的人都走啦!”剑晨大师一览众山小,毕竟他是世纪同龄人。忽然,老人家来了灵感“你去找吴白訇先生吧!”就这样,我带着李老的亲笔信登门求字,白訇老旋即当场挥毫题就。之后,我便成了白訇先生家的常客,我俩也成了忘年交。吴白訇先生,一代戏曲宗师,他曾提出了“梅兰芳表演体系实质上是昆剧表演体系的继承和发展”的重要观点,戏曲《杨门女将》、《红楼梦》均出自他手,他曾是50年代江苏省文化局的老局长,可他不肯当官,跟陈白尘去南京大学当了一名教授。离开了权力,自然门庭冷落,年事已高的老人家,出门不便,总是由省昆剧院派车来接送,这让我感到老先生的清高。当时,我虽在机关工作,硕士读的却是数量经济专业,总感到心中不爽,我常在白訇老面前嘀嘀咕咕的。“那我来给你开小灶!”没想到,吴老会这么爽快,于是跟白匀老约好,每周四下午去他家听课,那真是奢侈的知识独宴,老先生给我一人讲宋词,讲散曲,讲字画鉴定,讲昆曲……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桶知识的金子,白訇老的家,也就是当时的昆曲沙龙,在那里,我慢慢认识了胡锦芳大姐,石小梅大姐及一批昆剧名伶,柯军也在其中,但当时没看过他的戏,只知道他篆刻好,书法好,他曾为我刻过一枚章,一直用到现在,转眼22年过去了,我们也成了老朋友。

我与柯军相识于昆曲被冷落的年代,那时昆曲几乎无戏可演,也无人来看,台上人比台下多。说来凄凉,据柯军回忆:有一次去乡下演出,连乐队、演员一共几十个人在台上演《风筝误》,台下只有三个观众,一个在睡觉,一个在游荡,还有一个在嗑瓜子。“后来写《昆曲之路》的杨守松说:“它把昆曲演员的心都嗑碎了。”

好在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昆曲的“小阳春”似乎渐渐到来。而属于柯军本人,乃至江苏省昆剧院的艺术保护与艺术探索,也在多元化全方位地展开。

在先锋实验剧《夜奔》里有一句台词:“艺术家是什么时候成为知识分子的。”这句话,恰恰是柯军艺术探索起始的最好注解,他一直明确地强调自己既是考古者又是探险者:“面对遗产,我们要尽量地挖掘、发现被埋没的昆曲遗产;面对艺术,我们这一代昆曲人,必须有探险的精神,让昆曲活在当下,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要实现这两者的责任,那最重要的支撑便是知识。昆曲人要读书,也要认识当下;要有文化内涵,也要有社会责任,就像荣念曾先生提醒的那样:我们要当心昆曲由“文人的艺术”渐渐演变成“艺人的艺术”。

本想用“路演”这两个字来冠此书名的,但罗拉拉认为,而今音乐界也常用此词,怕生歧义而作罢。其实“路演”即Roadshow,原指券商发行证券前对投资者的推介,是双方充分交流下促进成功的重要方式。此书作为昆剧的重要推介是很恰当的,柯军就是昆剧的一个著名品牌,他已拥有了众多的粉丝,那就是众多的投资者,正是他们所投入的热情,催使昆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又喷发出青春的活力,才让这一“文化空调”给浮躁的、泛娱乐时代吹来清新的风,让昆曲在当下不仅仅只成为“展览品”,而继续成为活着的艺术。我相信,柯军的“艺术路演”是不会停顿的。

据传,时下昆曲界有人提出“柯军现象”。认为柯军所确定的江苏省昆剧院对昆曲艺术的探索实践模式,有助于昆曲自救,为防止昆曲在表面的繁荣之后走向式微提供了绝对正能量的个案。而“香港文化教父”、与柯军有过近十年合作的荣念曾先生也认为,江苏省昆剧院很值得研究,目前在高校、学术圈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很匮乏。江苏省昆剧院活跃的昆曲活动的每个决策阶段、每个项目的多元延伸与发展以及重要的管理策划都该是学者们研究的对象。

我能感知,在柯军心中,他不想让昆曲仅仅成为活化石,而成为每位昆曲表演家、昆曲艺人身上活着的艺术。因此,种种或合乎常规、或越位超常的探索实验,即使有争议、有不合,乃至有负面的声音,都是古老的昆曲在当下激起的新的浪花,宛如走进地铁的昆曲,在冷冷的清幽与暗流涌动中,完成古代与现代的一次次穿越。罗拉拉游走文化娱乐界多年,是传媒界资深的女记者,虽贴身采访文化名家与娱乐明星无数,可贵的是,她总保持着自己的追问精神和独立思考。我有幸与她首次文字合作,恰似两个票友,一个须生,一个青衣,同台度曲,这倒让我想起张充和的诗句“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身。”

著名摄影家李晏先生应我之邀,自前年金秋开始,他便一直跟踪着柯军的演出活动,每次从北京出发,不辞劳顿,风雨兼程,捕捉着柯军的瞬间风采,化风云为山水,是戏剧的真正义工!

当此书问世的时候,本书的主人公又去了新的岗位工作,他由一个单纯的艺术家变为身兼数职的艺术界领导。面对这一华丽的转身引起的风波,他感叹:“我从事戏曲艺术多年,深爱哺育我成长的戏剧,更眷念着那令我魂牵梦绕的舞台。昆剧演员就是我唯一不变的身份!”

我答应过柯军,要为他写一本书,这话说了三年未践。此刻,书即将付梓,才猛然感到,我也做了一次义工,为了柯军,也为了昆曲。  “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祈望此书的每一页,能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柯军。

内容推荐

吕林编著的《怕--柯军多元艺术探索》是昆曲名家柯军的第一本人物传记。《怕--柯军多元艺术探索》并没有以流水帐的形式来讲述一个戏曲演员的艺术历程,而是一种时尚的表现手法来告诉读者昆曲的来源,昆曲的发展及昆曲演员的艺术人生。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名多才多艺,事业心极强的演员,书中的多处地方显示了柯军深厚的文化底蕴。

编辑推荐

以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为主角的《怕--柯军多元艺术探索》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推出,由吕林编著。

该书以“地铁中的夜奔”、“‘梁伯龙’的夜奔”、“明伦堂中的夜奔”、“探索中的夜奔”、“神策门上的夜奔”、“笔墨下的夜奔”六个章节,对于柯军对于昆曲的现代性表现、昆曲的古今穿越、昆曲的维护与发展、昆曲的前卫实验、昆曲的过去与未来、昆曲艺术家的多方修炼等种种领域的思考与实践展开多方陈述与记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怕--柯军多元艺术探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林//罗拉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104039013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34
CIP核字 2013007463
中图分类号 K825.78=76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6
18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2: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