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宽怀(一诚法师谈人生)/白象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人来世上走一遭,不是为了享乐,也不是为了承受痛苦,而是为了完成自我和人生。在一诚法师眼中,人生好比一场修行,修行中的苦,需要安然接纳;修行中的乐,则需要淡然品尝。重要的是去行,去做,无论过程如何、结果如何,都能心无挂碍。

在《宽怀(一诚法师谈人生)》中,一诚法师用利落精到的语言为迷航的人开示智慧,结合人们在工作、事业、生活、感情、为人处世等方面遇到的困惑,为这个浮躁多变的世界里内心动荡不安的人们,开出一剂安顿身心的良药,引导我们修出一颗好心,修出一份宽怀。

内容推荐

《宽怀(一诚法师谈人生)》中,一诚法师以返璞归真的智慧,结合人们在工作、事业、生活、为人处世等方面遇到的诸多困惑,用温存朴实的语言将人生的道理娓娓道来,为世人开出了一剂安顿身心的良药。生活在喧嚣之中的现代人,不妨放慢脚步,静心聆听一诚法师毕生的修行心得,从法师清净从容、简单深沉的智慧中,体味烦恼不生、身心轻安的人生境界。

《宽怀(一诚法师谈人生)》由一诚法师编著。

目录

心修好了,命就好了

做一个明白人

把心摆在哪里最好

心清净了,智慧就来了

有信心是对自己的仁慈

怎样把自己看好

人生十问,自省安乐

没有力量认错的人,只能原地踏步

善用内在能量

心以简单为主,一门心思才成事

有好的心态就有好的行为

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

千年铁树都能开花,还有什么事做不成

有大企图心,也要做好眼前的事

心里放不下,是因为不想放下

不能求到就随他去

佛不能直接给你什么

心宽待人,量大处事

像海绵一样虚心

谁也不比谁特殊

能劝说别人,也听得进别人劝说

对上恭恭敬敬,对下好言好语

收拾轻视心和厌恶心

多给别人一点空间和尊重

你不好,我好,都是妄想

化解干戈常自在

争论经久不息时,最好的方法是谅解

不好的事自己多承担

遇谤要忍得住

不要听到好话就欢喜,听到坏话就苦恼

只记住别人对你的好

不以怨报怨

化解干戈常自在,独留玉帛耀长空

予人以乐,解人之苦

慈是予人以乐,悲是解人之苦

智慧处事,慈悲待人

恶来了可以用善来对待

对所有生物都关怀

菩萨与夜叉,不隔一条线

以爱去温暖,以力来折服

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

给是乐,受是苦

有条件、有代价的给予是一种痛苦

一根针、一棵草也是施予

给是乐,受是苦

时刻想着付出太少、努力太少

被需要是最好的价值

为了什么而布施

面多馒头大,施多福亦多

无杂相,把日子好好过

白天吃饭,晚上睡倒

执著于做事,而不是执著于烦恼

不为过去懊悔,不为未来担忧

而今正好念弥陀

平平常常,直直行去

常思当下立足的地方

若是脚跟点地汉,何妨信步即登临

日子不好好过,就是折腾

短促人生的活法

停一停,化热恼为清凉

化热恼为清凉

忙碌过光阴,辛苦为谁忙

看了用了就放下

静坐一须臾

慢慢来,急不得

花一天时间为自己开脱

跳到圈外来看一看自己的生活

放下负面情绪,坚定从容地去做事

张弛有度,缓急有节

放下了垃圾,提起了自在

不能坦然面对富有,就是贫穷

心完全被数字迷住,幸福就消失了

名利不值得低三下四

穷得连安宁的心都失去

要放得下人生的“金钵”

把握得住

不要见到好的就想,想不到就嗔

有财富不浪费,没有财富不抱怨

臭名远扬

过贫民的生活

什么都不痴迷

知足才能享受福报

需求简单一点

得来不易的衣食受用

合适就行,够用就好

清贫的生活,你会更安心

没有,也是好

养生大法:内心明朗平和

试读章节

做一个明白人

22岁时去乌山寺顶礼拜佛,看到殿内尊尊佛像,依稀觉得似曾相识,仿佛以前曾以此为家,有种归家的很亲切的感觉,心中无比欢喜,不觉托出“今来乌山寺,皈依故佛前……”一偈。自此辞别双亲,剃度出家,一系列过程,好比水到渠成。

后来,有过一位居士和我谈起出家的经历,问道:“为什么是皈依‘故佛’?”我说,其实“故佛”就是“自我”。打个比方来说,出家以来,虽经历无数艰辛磨难,却从未改变初衷,信心不曾有丝毫动摇,这是因为乌山寺礼佛一事正是发现“自我”、找到“自我”的机缘。可以说,一旦认清了自己该走的路,就能在这条路上直直地行去,百折也不曾回头。

《华严经》里讲过,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谁的心呢?这里说的其实是自己的心。谁的识?就是自己的识。人一生只和两种人相处,一是自己,一是他人。无论自处,还是与人相处,都好像在画一个圆。这个圈以自觉、自度为圆心,以慈悲、利他为半径,圆圈越大,世界越宽广。

佛祖常说“自度而后才能度他”,可见人生的圆要画得圆满,圆心的位置很重要,把自己度好了,认清了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做,才有余力和能力去度别人。这圆圈画得自然也就圆满了。

说得更明白些,“自度”就是找到自己,认识自己,把自己找到了,才活得明白,才知道这一辈子要做什么。就像神会禅师在拜见六祖时,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充满机锋的提问,意在询问神会是否找到了生命的本原。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存在追根溯源: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有些人可能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知道自己在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但这不是真正的对“自我”的认识。

不如做个比喻,莲花尚未出水时,埋在淤泥里的是一粒种子;出水后就长成了荷叶,接着还会开出莲花,结出莲蓬。那么莲花的本原是什么?不是种子、荷叶,也不是花朵、莲蓬,莲花就是莲花。“自我”也不是身份、地位、职务,“自我”是去除一切外在的东西之后,最根本的那个“我”。人常常能认识诸世间,不能认识自己。大家的目光总是向外攀援,追求身外的东西,却很少关注自己。现在讲个故事,可能大家才明白。

唐代有一位智闲禅师,有一次他的禅院里,来了一个小和尚,年纪轻轻,但是人很聪明勤快。他希望能够尽快有所觉悟,于是去请教智闲禅师。智闲禅师就对他说啦:“既然你刚刚来这里,一定还不熟悉禅院里的师父和师兄们,你先去认识一下他们吧。”

小和尚听了禅师的话,接下来的几天除了日常的劳作和参禅,都积极地去结识其他的僧人。几天之后他又找到智闲禅师,说:“师父啊,禅院里的其他禅师和师兄们我都已经认识过了,接下来呢?”

智闲禅师看了他一眼,说:“全部都认识了?”小和尚点头。智闲禅师说:“不对,还有一个人你没有认识,这个人对你来说,很重要啊。”

小和尚很疑惑,于是一个人一个人地去询问,一间房一间房地去找那个对自己很重要的人,可是始终没有找到。甚至在深夜里,他也一个人躺在床上思考:到底这个人是谁呢?

有一天,他打坐完后,正准备烧水做饭。去井边打水的时候,他无意间在水面上看见了自己的倒影,这时候他才顿悟:原来,智闲禅师让他寻找的那个人就是他自己。

出家人不论身在何处、做什么事,都会一刻不停地修行自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地把心修炼得清净、坚韧、安静,就能够在心如明镜的状态下,始终做到认清自己、把握自己。

有居士就问和尚:“如何修心?”

修心就是将心上堆积的垃圾清除干净,做一个明白人,做到心中洞明,没有迷惑,也没有染污。具体讲,就是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住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这六种方式在佛法中称为“六度”,“度”,就是转变。修心其实就是改心,把浑浊的心变得清净,把混乱的心变得安定,把软弱的心变得坚强。这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为名利、事业忙得团团转的世人,更需要修心的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心中盘踞着贪欲、嗔怒、愚痴这三条毒蛇,眼中只看见名利欲望,求到了就欢喜,求不到就嗔怨。他们不知道名利欲望追求不尽,也没办法永恒,所以活得自私、焦躁,充满痛苦。这样的人,即使掉转目光向内看,心上也有重重的迷障,看不见真正的“自我”。

人如果有智慧,会活得很明白、很自在,心就像一面镜子,一尘不染,清楚照见周围的环境,照见自身的能力、学识、因缘;对身外的名利宠辱看得透、看得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故意看低自己,只是不动不摇,坦然平和地行走。P2-6

序言

天上地下的蜷飞蠕动,花鸟鱼虫都有它们自己的成长、生存、活动的规律。就像竹子树木,它们总是向天上长;春天到了就要采茶叶,以春天的芽头为最好,过了春天到夏天就不太好了。这就是自然规律。没有了规律、规则,世间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社会的人群也是这样,有法律法规、有规定规范,大家的生活才有了秩序与和谐,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秩序井然,健康和乐。如果没有这些规则,世界不知道要变成什么样子。过去在古代,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人和人之间也不复杂,不像现在社会问题如此多。那时候,无论是母系氏族还是父系氏族,大家只要听长辈的,吩咐一声照办即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如何做,简单得多。

现在社会发展飞快,火车、飞机、火箭、军舰,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团体、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目的,真是繁花似锦,江南草长。如果这里不守规矩,大家没有共同的章法,世界岂不是乱套。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如果说世界是个大圈子,那么每个集体、每个单位就是小圈子。虽然大圈子和小圈子的规则不太一样,但基本道理是相通的。一花一叶和一个世界、一个佛土都需要规则和规范,就这一点来说是相通的。

出家人修行要规矩,这就是戒律,有戒律开始才有缘分。世人的戒律是什么,是心。心虽然很小,戒律却很博大,这就是胸怀,怀的是什么,是大智大慧。世人的心要怎么守戒呢,和尚总结如下:

第一,要有承担。什么都能接纳,智慧就会慢慢地生出来,到了外面无论遭遇什么、得到什么,都能为自己所有。

第二,以戒为师。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要会克制自己,灭除过分的妄想,思想行动都能自我遏制,你就不会被外界所遏制,便能游刃有余。

第三,平等慈悲。你待世人平等,世人必待你不薄,你的胸怀就是这样被炼成的。

第四,经常忏悔。犯了错误,无论是糟蹋自己还是不利别人,如果你放不下,就回家多多忏悔,心中的正能量就会不断攀升,减少自己再犯错的几率。

第五,心中清净。你不动如来,别人如何都不能动摇你,你的智慧于当下这刻打开,能看透一切事物,就不生诸般烦恼,心宽体胖。

第六,放得下,提得起。这个所有的修行的人都讲,和尚讲也是一样。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知道太多心里搞不定,知道太多就变成知障,放不下。要放得下,还要提得起。心胸就是从这里来的。

世上杂相万千,要是人人的心都能守着如上所言,便没有那些烦恼、痛苦,没有贪嗔痴,没有身三业、口四业、意三业。既无杂相,心自轻安。

一诚法师

2013.2.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宽怀(一诚法师谈人生)/白象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一诚法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19858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5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49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