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心理学大师西格尔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别让儿时的经历妨碍你做好父母,正确看待自己的童年经历,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在由内而外的教养中,建立最和谐的亲子关系。

由丹尼尔·西格尔和玛丽·哈策尔编写的这本《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很有启发性,书中介绍了一种实用的教育方式,能够帮助父母与孩子进行有益的情感交流。

《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推荐

“真是难以置信,我的父母曾经犯过的那些让我小时候深恶痛绝的错误,我居然原封不动地转嫁给我的孩子?注定要重蹈覆辙吗?”这一切听起来很耳熟对不对?不知有多少父母这样责问过自己,但可悲的是,在深深懊悔之后继续犯错,最终陷于犯错—懊悔—犯错的循环中。那么,有没有可能改变这种循环呢?

《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不仅为你解答问题,并且提供简单实用的方法帮你解决问题。人际神经生物学和依恋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大脑的发育,因此,正是我们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影响着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经历,解决早年未妥善处理的精神创伤,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创造健康、温馨的亲子关系。

《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由丹尼尔·西格尔和玛丽·哈策尔编写。

目录

引言 认识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01 如何塑造自我:记忆方式

 科学聚焦:经历决定思维

02 如何教孩子感知现实:故事力

 科学聚焦:心智模式

03 如何体会:情绪的力量

 科学聚焦:三位一体脑

04 如何沟通:建立联结

 科学聚焦:“面部静止”实验、“双电视”实验

05 如何获得安全感:孩子的依恋模式

 科学聚焦:依恋研究

06 如何解读生活:成人的依恋模式

 科学聚焦:情感、记忆与依恋

07 如何控制情绪:可控状态和失控状态

 科学聚焦:大脑拳头模型

08 如何破裂,又如何修复:亲子关系

 科学聚焦:联结与独处

09 如何发展思维:第七感

 科学聚焦: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

后记:别让儿时经历妨碍你做好父母

致谢

试读章节

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我们以往的经历会影响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未妥善处理的过去也许会埋下隐患,影响我们与孩子的关系。这些隐患带来的问题很容易引发矛盾。而当矛盾发生时,我们通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情绪激动、看法偏激,并且不经思考就采取行动。这种不恰当的心理会削弱我们理智思考和适时反应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按照自己理想中的父母角色来表现,反而常常在事后问自己,为何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性格中最恶劣的一面?过去的经历会影响我们当下的生活,也会影响与孩子相处的方式,而我们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把自己的情感包袱带入“父母”的角色中会影响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悬而未决的旧事和没有妥善处理的创伤包含着太多过去,它们代表了我们早年的生活,虽然有时难以面对,但对我们有着非凡的意义。如果没有正确认识并处理这些事情,它们就会对当下的生活产生影响。

举例来说,如果你的母亲经常因为厌烦你的哭闹而不声不响地离开家,你对母亲的信任感就会很难建立,尤其是在面对分离的时候,你会感到不安和多疑。母亲没跟你说一声就径自出门,你会一直寻找她,会因她的离去而不快。如果照看你的大人严厉禁止你哭闹,情况就会变得更糟。不只因为你感到大人背叛、遗弃了你,还因为你会觉得没有大人真正倾听你,重视你的感受,给你应有的理解和关心。在这种情况下,你很难找到合适的方式纾缓情感压力。

如果你小时候有过类似的经历,在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相同的情况就可能引起你一系列的情感反应。它可能会唤醒你记忆深处的被遗弃感,因此当离开自己的孩子时,你就会感到不适。孩子觉察到这种不适,便容易感到不安,这增加了他的压力,也让你更加焦躁。就这样,多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系列的反应,这些反应折射出的正是你的童年经历。当然,如果你没有认真地反思,没有深入地了解自己,上述反应就可能只被看成常见的、由与孩子分离引发的不适。要真正处理好过去发生的事情,认识自己是关键。

未妥善处理的早年经历

未妥善处理的早年经历经常影响我们对待子女的方式,在彼此之间引起不必要的烦扰和矛盾。下面讲的就是玛丽幼年和成年后的经历。作为一个母亲,玛丽发现自己很多童年没有妥善处理的事情后来都影响了她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夺走了本应美好的记忆。买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玛丽害怕看到孩子们把鞋穿坏,因为这意味着她得带他们去买新鞋。孩子们喜欢穿新鞋,最初的时候,他们也跟大多数孩子一样期待买鞋这件事。这本来可以成为一次快乐的出行,因为挑选新鞋是孩子们相当喜欢的事情,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玛丽嘴上总是鼓励孩子们挑选自己喜欢的鞋,但当他们真的选中某双鞋时,她就开始挑剔这双鞋的颜色、价格、尺寸,竭尽所能地把它贬得一文不值。孩子们挑鞋的兴奋劲儿开始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妥协的态度——“随便你吧,妈妈,我怎样都好”。玛丽拿起两双鞋,反复对比斟酌很久之后,他们才买了鞋离开商店。最后,玛丽和孩子们都筋疲力尽。孩子们得到新鞋的兴奋之情完全被买鞋后的疲惫取代了。

玛丽并不想这么做,但同样的事情却反复发生。她经常在离开鞋店后向孩子们道歉,并且总是在作思想斗争。“放下鞋子吧,”玛丽自责不已,“这太愚蠢了。 ”她不明白自己为何一再重复连自己都痛恨不已、迫切想要改变的行为。

一天,在又一次经历沮丧的买鞋之旅后,六岁的儿子一脸失望地问她:“你小时候讨厌买新鞋吗?”玛丽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回答“是”,她想起小时候每次都充满挫败感的买鞋经历。

玛丽有八个兄弟姐妹。因为要买很多鞋,母亲每次都只在大减价的时候去鞋店,那里总是挤满了顾客,但价格倒很合母亲的心意。玛丽从来没有单独跟母亲去过鞋店,因为总会遇到三四个兄弟姐妹同时需要新鞋的情况。所以每次她都是在拥挤的人群中,带着复杂的心情挑选新鞋。她知道自己不可能得到真正想要的那双鞋。因为她不幸长了一双大众脚,打折期间适合她的鞋都被别人挑选得差不多了,她可以选择的鞋少得可怜。她还常常看上不打折的新款鞋,而那是母亲肯定不会给她买的。

而玛丽的大姐长了一双非常“修长”的脚,适合她的鞋很少打折,所以母亲总是允许她买自己想要的鞋。玛丽很生气,觉得自己被忽略了,但母亲却说她应该高兴,因为她很容易买到适合自己的鞋。等给所有的孩子都挑到合适的鞋以后,母亲已经非常疲惫了。母亲做决定时优柔寡断,花钱时不甘不愿,这使她的情绪最终变得像一座活火山,总是让玛丽担惊受怕。玛丽沦陷在一片情绪之海里,只盼着早点回家,逃避一切跟买鞋有关的场景。欢乐的购物之旅就这样毁了。

如今,很多年过去了,为孩子买鞋的经历又把玛丽带回幼时的情绪模式中。当年母亲忙着催促孩子们上车,忙着把满满当当的大包小包往车里塞,根本没注意到她从鞋店出来后的低落心情。

儿子的问题让玛丽回忆起了这些事情。她想起了小时候不愉快的经历和烦躁心理,而这正是如今影响她和孩子关系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她无法把买鞋这件事变成一次欢乐之旅的罪魁祸首。导致玛丽焦躁行为的并非现在买鞋的经历,而是多年前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

过去未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这种经历常常伴随强烈的无助、绝望、恐惧和被遗弃感,若未能妥善处理,它将对我们之后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仍然以母子分离为例,这一次情况更为极端。如果一个母亲由于长期抑郁而需要经常住院,孩子因此被送往不同的看护人那里,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绝望和不安。这种情况还会导致她焦虑,并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影响她对待母子分别的态度。作为一个母亲,她很可能也存在与孩子沟通困难的问题,因为她的情感依恋已被破坏,她无依无靠。如果在生下自己的儿女之前没有妥善处理这些早年经历,感情、行为、认知和身体方面的记忆就会持续干扰她之后的生活。总而言之,父母的早年经历会对亲子关系造成严重的影响。

P6-9

序言

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

能够向中国的读者朋友们介绍人际神经生物学在日常生活及养育孩子方面的应用,我深感荣幸。无论你有怎样的背景和经历,无论你是否已为人父母,只要对人一生的发展以及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感兴趣,这个领域对你来说便是很有价值的。

人际神经生物学融合了各个学科的知识,以独特的视角解释什么是心理以及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根据人际神经生物学的观点,心理既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中,也存在于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在《人际关系与大脑的奥秘》(The Developing Mind)一书中,我总结了这种观点。

我的三部作品均论述了人际神经生物学在实际中的运用。《第七感》展示了如何运用整合的概念发展健康的心理。书中描述了一些个人的生活故事,还给出了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方法。集中注意力的方式会改变大脑的运作方式甚至构造。通过整合注意力,我们可以在大脑、健康和生活方面创造更多的整合。故事中的人年龄各异,人生经历也千差万别,但这些故事都揭示了如何运用整合创造更健康的生活。

在我与玛丽·哈策尔合著的《由内而外的教养》中,我们指导读者理解自己的生活。科学研究发现,通过观察一个人如何反思自己的童年以及成年后如何看待童年经历,能够很好地预测他的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基于这一发现,我们在这本书中为读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帮助读者检验自己的记忆体系及情绪运作方式,并且理解讲述故事的过程是如何塑造了人生。阅读这本书能够让父母们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从而建立牢固可靠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茁壮成长。

我与蒂娜·佩恩·布赖森合著的《全脑教养法》,展示了《第七感》中揭示的科学知识与整合步骤以及《由内而外的教养》中倡导的自我理解,如何帮助孩子发展整合的生活。整合包括联结左右脑以及联结上下大脑。整合还涉及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的经历,并通过给孩子讲述我们的人生故事来传递这种理解。另外,自我有很多“部分”,整合这些部分意味着我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并能够将它们联系起来。例如,第 5章有“觉知之轮”的练习,它能够让孩子学会检视自己的心理运作方式,使其更灵活地运作。这是发展第七感的基础,即看到并整合自我及他人心理的基础。

这三本书基于人际神经生物学,为读者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帮助读者培养内在的幸福以及健康的人际关系,使个人和家庭保持活力与健康。享受阅读与收获之乐吧!

后记

别让儿时经历妨碍你做好父母

养育孩子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终生学习的机会。孩子的存在将我们置于一种关系之中,鼓励我们加深和他人以及和自己的联结。我们想尽己所能地做好父母。尽管并不一定希望孩子拥有和我们同样的童年,但我们注定要重复过去。通过理解自己的童年经历,我们能够学会将自身经验与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的互动联系起来。放下过去的包袱,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全新的期待和自觉。

我们过去未妥善处理的问题会阻碍我们和孩子建立愉快而安全的依赖关系。安全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研究发现,当与他人处于和谐的情感联结中时,个人对他人的依赖就会往安全的方向发展。作为父母,我们当然希望能够尽早为孩子提供这种安全感。随着我们和孩子对于偶然交流、反应灵活性、破裂和修复、情感联结和反思性对话的互动日益增加,他们的安全感也在增加。

教好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要完美无缺。为人父母赐予了我们机会,让我们理解过去的经历,重新解读自己。孩子并不是这个过程中唯一的受益者:由于将过去的经验整合为连贯的生活历程,我们自身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丰富而充满活力。

在孩子对我们的依赖性方面,生活故事的连贯性能够帮助我们学会如何加强孩子和我们的亲密程度,最令人惊奇的发现莫过于此。我们并不是注定要重复过去的模式,因为我们可以在成人之后通过理解过去的经历培养安全感。如此一来,我们当中那些在早期生活中有过不愉快经历的人就能够理解过去对现在的影响,认识到它对于我们和孩子的互动所起到的塑造作用。理解自身的生活经历使得我们与孩子的联结加深,使我们的生活愉悦而和谐。

对生活的连贯性起着核心作用的恐怕要数整合了。细心、活在当下、尊重和宽容,这些都能够帮助我们加深自我认识。我们所说的整合,指的是将当下与时间的流逝联系起来的过程。当我们通过思想和行为来理解生活历程时,整合还涉及情绪与感受的联系。

由于情绪是个整合过程,我们如何平衡和分担情绪就反映了我们整合自身和与他人的关系的方式。当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绪时,我们就为了解他人的内心做好了准备。正是通过分享心情,我们才创造出了有意义的联系。在整合过程中,思维内部取得连贯性,从而能够培养出更强盛的活力、更深刻的联结和更深远的意义。

在可控状态下,我们会停下来思考各种反应,并从一系列的可能性中进行选择。情商是灵活性的同义词。当我们的思维进入失控状态,我们的整合能力就会停滞,从而进入低进程模式:膝跳反应控制了我们的行为。我们过去未解决的问题依旧悬而未决。我们陷入了困境。

每个人都有未妥善处理的问题阻碍着自己前进的道路。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我们都有可能陷入失控状态。如果放任骄傲或者羞耻阻碍我们认清事实,我们就会丧失第七感,无法从过去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第七感来自于一种整合模式,能够让我们看清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有了第七感,我们就能够集中关注思维元素——观点、情绪、感受、认知、记忆、信念、态度和意图——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我们内心主观世界的核心部分。

连贯生活的关键在于各种经验的整合。对身体感受、情绪和生活经历进行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加强自我认识,通过过去和现在的联结,使得我们与自身以及和孩子创造出联结感,成为生活的主宰。

情绪调节使我们和孩子以及和自身直接联结。这种调整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整合模式。调整的核心是非语言信号的分享,包括语气、眼神接触、面部表情、手势、时间控制和反应的强度。关注孩子给出的这些信号和关注自身的感受同样重要。身体感受是了解自己的想法和观念的重要基础。情绪交流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孩子的快乐,并且加强他们这种积极状态。这种情绪的共享还能够让我们减轻孩子的痛苦和烦恼。情绪交流将我们和他人更加完整地联结在一起。

作为本书的作者,我们非常喜欢为上面所说的这些心理活动寻找合适的表达。我们运用了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所收集到的东西。创造连贯性是生活的任务。其最深层的形式就是精力、信息和思维的整合。我们穿梭于思维的时空,通过深入了解自己,将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结在一起。尽管语言无法完整地表达这样的过程,但是简而言之,我们是相互联结的。我们跨越时空将分散的思维联结起来。生活经历与我们之间的紧密联结将持续一生。

连贯性是一生的事业。自我认识的整合是永无止境的挑战。学会成长和改变,是我们将挑战化为发现之旅的来源,也是获得连贯性的前提。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你打开思维的大门,让你看到新的可能,加深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陪伴你走向更加完美连贯的人生。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很有启发性,书中介绍了一种实用的教育方式,能够帮助父母与孩子进行有益的情感交流。我们不应止步于教育子女不单单是我们的工作,也要努力完善自己。作为七个孩子的家长,这本书一直都是我们的睡前必读书。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好莱坞著名导演

对那些致力于成为好父母的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好书。《由内而外的教养》感人至深,引导所有探寻心灵的人超越表象,去理解人际关系中最特别、最珍贵的一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米歇尔·菲佛,好莱坞明星

我十分欣赏这本书,尤其认可书中强调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交流以及完善自我认知对亲子关系的重要性。父母们肯定会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受益。

——阿兰·斯若夫(Alan Sroufe),公共卫生学博士、明尼苏达大学儿童成长研究中心教授

西格尔和哈策尔将复杂深奥的脑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转化为简单有效的养育方法。对所有父母以及渴望成为父母的人来说,这是一本真正的必读书。

——玛丽莲·伯努瓦(Marilyn B. Benoit),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会长

《由内而外的教养》告诉父母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自己儿时的经历,有助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简历起一种健康交流、紧密联系、互相信任的关系。

——萨尔·赛维尔,公共卫生学博士、《言传身教》作者

所有父母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养育子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这本书可以让这项工作变得更轻松。

——哈罗德·考泼维茨,医学博士、纽约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主任

本书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教育方式。

——埃伦·加林斯基,家庭与工作研究所主席、《问问孩子》作者

每个家长都应该读一读《从自我省思中教养子女》。这本书里介绍了大量其他教育类书籍中不常见的大脑发育方面的知识。这本书会让你在看着孩子学习和成长时,体会到更多乐趣。”

——贝蒂·爱德华,《画出大脑右半球》作者

如果有谁觉得自己注定会重复父母的错误,他真该看看这本书。读者们通过此书可以学着发现和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放自己的内心,更好地投入到当下生活里去。

——杰西卡·泰奇,《复杂世界里教育子女的简单方式》作者

《由内而外的教养》对育儿来说太有用了。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温和地提醒我们要为孩子倾注更多的感情,同时也不要忽略我们自身。这本书告诉我们,抚平过去的创伤和自我成长永远都不嫌迟。遵循书里介绍的方式,你就可以更轻松愉悦地融入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子女之间也会有更深的感情。”

——杰西·尼尔森,导演、制片人、编剧

这本书的独特结构给了我们一次回忆自己幼年时如何受父母教育的机会,也让我们学会沿用有益的教育方法并重新思考我们对子女的养育方式。这些新颖有趣的观点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过去的方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活在当下。

——理查德·波尔比,依恋研究中心主任

这本书独特地融合了以为精神病学家的临床经验和一位保育学校老师多年来处理孩子们各种情绪问题(包括沮丧、愉悦、苦恼、兴奋等)的丰富经历。西格尔和哈策尔一同拨开教育子女这件事情的表层,还原它最本质的特征。

——尼尔·哈尔丰,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儿科专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心理学大师西格尔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丹尼尔·西格尔//玛丽·哈策尔
译者 李昂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53634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29
17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Jeremy P.Tarcher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