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以眼察人以心观心(纵横古今的人才学辨经)(精)
内容
试读章节

第八 英雄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物尚有之,况于人乎。)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文以英为名,武以雄为

号。)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

草木中,精华奇秀的称之为英,动物中傲视众群的称之为雄。所以文武双全、出类拔萃的人依此来取名。因此聪颖灵秀的人称作英,胆识超群的人称作雄,这是两种称谓的区别。

若校其分数,则互相须,(英得雄分,然后成章,雄得英分,然后成刚。)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胆者雄之分,智者英之分。英有聪明,须胆而后成;雄有胆力,须知而后立。)

如果比较这两种称谓的成分比重,就要让两者相互配合,把英才和雄才各自分成两份,然后各取对方一份,然后才能造就出英雄的品质。

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智而无胆,不能正言。)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勇而无谋,不能立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智以谋事之始,明以见事之机。)待雄之胆行之;(不决则不能行。)

怎样去证实这个论断呢?聪颖虽然是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得不到雄的胆识,那么他的思想便得不到推行。胆识是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得不到英的聪颖,那么他的事业也不会得到成功。所以英才从一开始就应该以自己的聪颖谋划,窥探其中的先机,并且等待雄才的胆识来使它得以推行。

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非力众不服,非勇难不排。)待英之智成之;(智以制宜,巧乃可成。)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

也。(譬金待水而成利功,物得水然后成养功。)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智能坐论,而明不见机,何事务之能处。)

雄才必须以自己过人的胆识气魄,让众人心悦诚服,以自己的毅力解决困难,然后等待英才的聪颖去成就事业。这样,英才和雄才才能够各自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明能循常,勇不能行,何应变之能为。)

如果一个十分聪颖的人谋划了事业的开始,也具有先见之明,洞悉了事物的规律,但是却没有胆识勇气去施行,那么也只能够坐而论道,没有办法付诸实施。

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未可以为先登。(力虽绝群,胆雄不决,何先锋之能为。)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力能先登,临事无谋,何将帅之能为。)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

如果一个人的气力超群,但没有做事的勇气和气魄,那么他只能是一个莽夫,而不能成为真正冲锋陷阵的人;如果一个人有超群的气力,也拥有做事的勇气和气魄,却缺少谋事的聪慧,那么他只能冲锋陷阵,却难以统领三军。所以事业需要足够的聪慧去谋划开始,并且有审时度势的先见之明,有身体力行的胆识和勇气才能够成为英才,张良就是这样的英才。

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张良英智多,韩信雄胆胜。)

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制胜于近)雄可以为将。(杨威于远。)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

气力超群,并且有做事的勇气和胆识,智慧也足以作出正确的决断,这样的人才可以成为雄才,韩信就是这样的雄才。一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英或者雄的成分比重不同,以多的那一份来划分。所以英和雄才有了不同的命运。然而,英才和雄才都是偏才,都是只能去担任辅佐的臣子。无疑,英才可以做宰相,雄才可以当将军。如果一个人兼有了英才和雄才,就可以号令天下了,刘邦和项羽就是这样的人。

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以致智,智能役雄,何可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胆烈无前,济江焚粮。)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

然而一个人身上英才和雄才的比重,应该是英才大于雄才。缺少一些英才,则难以留住有智慧谋略的人,所以尽管项羽气力拔山盖世,也有明智的变通,但却不能采纳良言,不能很好地任用颇具智慧的范增,以致陈平这样的人都离他去了。

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才归之,两得其用,(雄既服矣,英又归之。)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胜在于身,则能胜物。)

然而刘邦身上的英才比雄才略多一些,所以众多的雄才和英才都乐于效忠于他,两种人才都得到了很好地运用。所以刘邦能够吞并秦国,灭掉燕国,成就天下霸业。因此一个人身上英才和雄才的多少是决定胜负的先天因素。

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内无主于中,外物何由入。)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无名以接之,智者何由往。)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兕虎自成群也。)英能得英,不能得雄。(鸾凤自相亲也。)

只有英才成分而没有雄才成分,那么雄才就不会效忠;只有雄才成分而没有英才成分,英才就不会效忠。  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武以服之,文以绥之,则业隆当年,福流后世。)

所以有雄才的人能招纳同样有雄才的人,却招纳不到有英才之人。有英才的人能招纳同样有英才的人,却招纳不到有雄才之人。只有同时具备英才和雄才的成分,才能同时招纳英才和雄才,才能成就大业。

P103-111

书评(媒体评论)

《人物志》可视之为看相的书,即识人之学。里面是讨论人的器宇、器度、神态等问题。

——南怀瑾

我自己很喜欢刘劭此书……反复玩诵,每不忍释;至今还时时玩味此语,弥感其意味无穷。

——钱穆

主于论辩人才,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所言究悉物情,而精核近理。

——清·纪晓岚

《人物志》杂取儒名法道诸家,读此书颇可见其大概,故甚具历史上之价值。

——汤用彤

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檠栝。

——宋·阮逸

余尝三复《人物志》,而窃有感焉。修己者,得之以自观;用人者,持之以照物。

——王三省

目录

自序

九征 第一

体别 第二

流业 第三

材理 第四

材能 第五

利害 第六

接识 第七

英雄 第八

八观 第九

七缪 第十

效难十一

释争十二

序言

[三国]刘劭著 [西凉]刘晒 注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天以三光著其象,人以聪明劭其度。)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聪于书计者,六艺之一术。明于人物者,官材之总司。)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圣贤是因为其美好的品德而被称赞,而这些美好的品德莫过于智慧丰盈、才华超著;智慧丰盈、才华超著之所以十分可贵,是因为可以通过它来明辨人才,认识他们的才能。具备了这些,才能够知人善任,使不同的人才得到合理的运用,各尽所能,从而使各项事业都可以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是以,圣人著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君子者,小人之师。小人者,君子之资。师资相成,其来尚矣。)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九土殊风,五方异俗,是以圣人立其教不易其方,制其政不改其俗。)制《礼》、《乐》,则考六艺祗庸之德;(虽不易其方,常以诗礼为首;虽不改其俗,常以孝友为本。)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继天成物,其任至重,故求贤举善,常若不及。)

圣人建立了卦象爻辞,就确立了君子小人的不同标准。著述《诗三百》,则是为了区别不同地方的风俗和特点,以达到干预王政教化事业的目的;制定礼仪音乐,便是为了考察六经上所记述的恭敬明达守恒的道德;要想称霸帝王,成为天子,那么就需要赏识提拔各种才干卓越、明智尚贤、能够辅佐君王的人才。这些都是为了充分发挥不同人才的才智和能量,以使这些人才辅佐君王成就千秋伟业。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忠臣竭力而效能,明君得贤而高枕,上下忠爱,谤毁何从生哉。)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采士饭牛,秦穆所以霸西戎,一相仲父,齐桓所以成九合。)

千秋伟业成功实现之后,君王和臣子则一起被称赞颂扬。所以尧因为善于赏识提拔人才而受到颂扬,舜因为明举任用“八恺”、“八元”而树立功绩,汤因为选拔贤士而闻名,周文王因为举荐吕尚而备受赞扬。由此而论,圣贤想要兴盛道德,怎么能不发挥智慧去寻找各种人才,将国家的大业交给这些有才能的人后获得安逸呢?

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举德行为四科之首,叙生知为三等之上,明德行者道义之门,质志气者材智之根也。)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中庸之德其至矣乎,人鲜久矣,唯圣人能之也。)尚德以劝庶几之论;(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三月不违仁,乃窥德行之门。若非志士仁人,希迈之性,日月至焉者,岂能终之。)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仁者爱物,蔽在无断。信者露诚,蔽在无隐,此偏材之常失也。)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或进趋于道义,或洁己而无为,在上者两顺其所能,则拘抗并用。)疾倥倥而无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厚貌深情,圣人难之,听其言而观其所为,则似托不得逃矣。)又日: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言必契始以要终,行必睹初以求卒,则中外之情粗可观矣。)

虽然孔子屡试不中,没有受到重用,在仕途上没有什么作为,但他仍然将弟子按照不同的才能分成四类;大略的把弟子众人分为三等:孔子还崇尚中庸,以推崇圣人的德行;推崇道德,用来激励鼓舞勤奋好学可以成才的人;指出成才道路上的弊端,用来防止成才的道路上的偏颇和失误;思考奋进有大志和谨慎保守的两种人的不足之处,用来引导不同人的成才之路;呵责言辞诚恳却不讲信义的人,告诉人们貌似规矩的人难以信义相托:又指出,观察一个人安于什么状态,从事当前的事情有什么目的,就不难知道这个人的德行品格如何。

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不详察则官材失其序,而庶政之业荒矣。)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圣人观察鉴别人才,十分详尽复杂。所以我按照圣人的训导和教诲写了一些鉴别人才的文字,可以用来修补被忘记的鉴别人才的知识,希望各位学识渊博的君子贤才可以品评琢磨,明白其中的道理。

内容推荐

刘劭编著的《以眼察人以心观心:纵横古今的人才学辨经》原名《人物志》,又名《鉴人智源》或《辨经》,以元气一元论为基础,以阴阳五行的朴素辩证思想为指导,以儒家思想为主,兼融道、法、名、阴阳各家学说,集道德、仁义、才能、功利诸观点,对人的本性、道德、才能、性格以及识别、选取、任用人才的理论和方法作了全面论述。

《以眼察人以心观心:纵横古今的人才学辨经》不仅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纵横家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全书共三卷十八篇,三国魏刘劭所作,南北朝时西凉刘炳曾为之作注。书中讲述了识鉴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及对人性的剖析。

编辑推荐

刘劭编著的《以眼察人以心观心:纵横古今的人才学辨经》是一部将人才学、心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融于一体的论著。影响深远,清朝末年曾国藩置《人物志》于案头,朝夕研习,其心得融入《冰鉴》一书;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施莱奥克曾将此书翻译成英文,取名《人类能力之研究》,出版后立即风靡西方世界。多位国学大师也对其不吝美言,南怀谨称其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纵横古今的人才学的教科书”,钱穆先生则说:“我自己很喜欢刘劭此书,……年轻时读《人物志》,至‘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一语,即深爱之,反复玩诵,每不忍释;至今还时时玩味此语,弥感其意味无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以眼察人以心观心(纵横古今的人才学辨经)(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三国)刘劭
译者 秦云侠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32769
开本 32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6-092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8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0: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