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纪海战
内容
编辑推荐

评世纪海战风云,谋大国海防方略。

一部反思海上中国之路的醒世力作!

“由于德国和日本法西斯被击败,世界变得更好了。日本和美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互杀戮……作为10孩子父亲和21个孩子的祖父,我可以表明,我很高兴战争这样结束。”

《世纪海战》由吴纯光所著,坚持专业、客观地讲述每段历史!

内容推荐

《世纪海战》由吴纯光所著,《世纪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海上的几次经典战役进行了详细的进程描述和客观的专业点评,可读性很强,信息量很大。该书选取的海上战役是被无数次解读过的经典,但读起来还是能够得到很多不同的东西。

目录

前言

01 围歼纳粹王牌战舰

02 航母威震塔兰托

03 成功的战术与失败的战略

04 马来亚海战

05 中途岛海空大战

06 瓜岛的腥风血雨

07 航母首次大比拼

08 大反攻的序幕

09 突破“太平洋的防波堤”

10 莱特湾海上大拼捕

11 “破门之战”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同盟国与德国围绕保卫与破坏海上交通线展开了一场争夺大西洋制海权的海战。在这场战役中,双方投入了英国和德国的全部海上力量,另有美国的整个大西洋舰队和其他数个国家的部分海上力量,总计3000多艘作战舰艇,数千架飞机,历时5年半,是战争史上时间最长、斗争最复杂的一场海战。尽管纳粹德国精心建造的战舰给盟国的海上运输线造成重大破坏,但在盟国海上力量的围剿下,德国海上王牌战舰一艘接一艘地沉入大海,大西洋的制海权又牢牢地控制在盟国手中。另外,此次战争还直接导致了旧的巨舰大炮制胜论向新的海空一体作战思想与作战方法的转变。

自沉的“施佩伯爵”

英国是大西洋东部的一个岛国,因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而号称“日不落帝国”。二战期间,英国是希特勒在西欧最强大和最主要的对手。因为是岛国,海上航运就成为维系英国经济的命脉,所以英国非常重视舰队建设,拥有一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海上舰队:15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8艘航空母舰,66艘巡洋舰,69艘各型潜艇,186艘驱逐舰。而德国只拥有7艘战列舰和袖珍战列舰(含2艘即将建成的战列舰),9艘巡洋舰,26艘商船改装的辅助巡洋舰,56艘潜艇,另有部分驱逐舰、鱼雷艇、扫雷舰和辅助舰船。

英国人认为,受《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人不可能发展海军,因此自信自己的舰队具有绝对的优势,具有控制海上交通线的能力。但是,希特勒对此早有准备。而且,他现在已经决定主动伸出魔手去卡住英国人的“脖子”——海上运输,切断其经济命脉(即“巡洋战术”)。由于战争初期双方都坚信只有巨舰大炮才是一国海军力量的标志,才是海战场上的主力军,所以德国以大型水面军舰在大西洋上对英国的海上交通线实施破坏性袭击的同时,英国的一张搜捕德国袭击舰的大网也张开了。

战争开始前,为防止英国封锁自己的港口,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预先将“施佩伯爵”号和另一艘袖珍战列舰“德意志”号及部分潜艇派到了海上,战争一爆发它们便立即向同盟国的运输商船发起了袭击。开战后,德国的舰艇各展所长,游弋在英国商船经常出没的海域,一旦发现目标就立即进行攻击。

“德意志”号在海上袭击了几艘同盟国的商船后返回德国休整,并改名为“吕佐夫”号。“施佩伯爵”号起初主要活动于伯南布哥与开普敦之间的海域,之后曾悄悄地到印度洋上兜了一圈,之后又返回到大西洋上。在此期间,它已击沉了5万吨的盟国船只。

德国袭击舰的活动严重威胁了英国的海上航运安全。对此,英国一方面沿用一战时的经验,把商船编成运输队,由军舰编成护航队,在距英国300海里的范围内为其提供护航。另一方面则调集大批皇家海军力量,搜捕德国的袭击舰。

1939年12月英国分别从弗里敦、达喀尔调集“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声望”号巡洋舰、“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和2艘重型巡洋舰前去搜索德国的“施佩伯爵”号袖珍战列舰。同时,在好望角部署了重型巡洋舰“苏塞克斯”号和“希罗普郡”号,在南美洲的东部沿海一线又部署了亨利·哈伍德准将率领的2艘重型巡洋舰和2艘轻型巡洋舰。

12月13日,哈伍德的舰队在普拉塔河的入口处成功地拦截了“施佩伯爵”号。但是,由于“施佩伯爵”号上的6门280毫米火炮比英舰的火炮射程远出约1万码,所以英舰要想对德舰实施攻击,就必须通过3万码(德舰火炮射程)至2万码(英舰火炮射程)这段危险区。

为了减轻德舰的强大火力对英舰的威胁,哈伍德采取了正确的战术:将原来呈一路纵队的英舰分散开来接敌。如果德舰指挥官也能采取正确的战术,和英舰保持一定距离,边走边打,那么最后吃亏的肯定就是英舰了。孰料德舰舰长汉斯·朗斯多夫是个傲慢的指挥官,他眼盯着跃跃欲试、逐渐靠上来的3艘巡洋舰,嘴角不由挂上一丝嘲讽的冷笑,心中暗暗发狠——看今天到底谁厉害。随即指挥“施佩伯爵”号迎着英舰向前方驶去,让英舰轻而易举地通过了1万码的危险区。

3艘英舰终于靠近了德舰,进入了有效射程。舰上的155毫米和203毫米火炮一齐射向德舰,结果双方都受到损伤。德舰先在烟幕掩护下撤离战场,径直向普拉塔河驶去。哈伍德准将考虑到英舰受伤的状况,也决定暂时停战,并将损伤严重的一艘军舰派往福克兰群岛,自己则率领另外一艘军舰紧紧跟在德舰的后面,准备晚上寻找机会用鱼雷攻击德舰。

逃入蒙得维亚港的德舰准备休整之后立即出港,哪知乌拉圭当局出于政治原因不予批准。这时英国也虚张声势,四处扬言已在近海部署了一支大型舰队。而事实上,英国除了原来的两艘军舰外仅仅又增加了一艘巡洋舰而已。可惜困在蒙得维亚港内的朗斯多夫并不了解真情,当接到柏林“要么冲出港去,要么凿沉军舰”的命令时,他的傲慢再也无法变成勇气了。

慑于敌人“大军压境”,自己又缺少弹药,朗斯多夫决定采取第二方案。他将大部分人员遣送上岸,自己则带领部分基干舰员于12月17日下午启锚出航。在英舰还来不及发起攻击时,德国的舰员便离开了军舰,随即“施佩伯爵”号自己爆炸沉没。不久,朗斯多夫也开枪自杀。

“施佩伯爵”号的沉没,显示了皇家海军的强大威力,也隐隐暴露出德国“巡洋战术”的弱点——缺乏作战协同。这次失利使德国暂时放弃了对英国的海上袭击,但海军司令雷德尔并未从中获得深刻的反省,他要调整力量,准备组织一次更大规模的水上袭击战。

P2-5

序言

在我们满怀信心地踌入充满希望的21世纪的重要时刻,作为人民海军的一员,笔者感到有必要对过去的100年里海上激烈的争战作一简要的回顾,以此加深人们对现代海军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从而使前进中的中国和中国人民切切实实地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在半个世纪前发出的“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历史意义是多么深远。

海军是伴随着海洋贸易和海权争夺产生的,而海权产生的根源是海洋国家间由贸易开启的经济利益冲突。因为以海上贸易兴国的国家特别厚爱自己的海上通道,也非常珍视自己的贸易市场和商业利润。当同一通道上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人的时候,一种本能的要求便呼之而出——控制海上通道,占领贸易市场,同时阻止他国的控制和占领。这是国家权力的必然要求。

权力属于政治范畴,而政治是充满着暴力的。于是,一些商船开始载上军队,以保护自己的海上贸易、控制海上通道、占领彼岸市场,从而保证商业利润的实现。海军及其主战装备——舰艇便由此诞生了。此后,许多海洋国家为了自身经济、政治利益的实现,不遗余力地发展海军,并运用它去控制海洋、拓展海权,从而牟取更大的利益。这就是当今世界海上强国走过的一条共同的发展道路。

最早选择海上霸权道路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接着是率先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英国。而且英国后来居上,它以坚船利炮为后盾,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实现了“日不落”帝国之梦想,而当今世界的海上强国美国、前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和日本又纷纷超越了英国,它们的海军发展壮大之路,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海军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必不可少的政治工具,也是外交的重要支柱。海军的天性中就具有高度的战备状态和机动性,能于短期内在选定的大洋海区集结起自己的实力。而且,世界上的大洋是各国共享的公海,任何一国的海军不用害怕违反国际法,也不用担心遭到他国的谴责,便能调动和集结兵力对他国形成威慑。因此,海军建设历来是国际政治斗争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海军在世界近代史中也往往成为霸权国家手中挥舞的“大棒”。

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充满战火硝烟的百年,特别是法西斯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为了争霸制海权,挑起了一次又一次跨海越洋的海上征战,给20世纪人类的精神和肉体造成了极大的创伤。认真总结和分析20世纪的百年海上争战史,对于我们预测21世纪海上安全形势,深刻理解和把握近海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更好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履行捍卫国家海洋权益的使命,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示意义。

战争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怪胎。它在破坏资源,毁灭人类的同时,却又对历史的进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人类5000年的文明史中,曾经发生过的战争达数万次。可以这样说,几乎没有哪个时代、哪个地区能避免战争的蹂躏,几乎没有哪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烈火的考验。

20世纪之初爆发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34个国家、占人类67%的人口卷入了战争的漩涡,‘7000万人走上了战场,3000多万人伤亡。20年后,又爆发了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把61个国家、17亿人推入了战争的火坑,导致5000多万人丧生。

两场世界大战,都是法西斯军国主义分子企图称霸世界、称霸海洋引发的。这两场战争书写了人类海战史上最激烈、最残酷的一页,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至今想来还令人心悸。

进入20世纪以来,占地球总面积不到30%的陆地逐渐被瓜分完毕,陆地资源逐步趋向枯竭。所以,一些发达国家都把注意力转向海洋,并企图利用各沿海发展中国家科技落后、生产力低下、海军兵力鞭长莫及之机,通过其高技术优势和强大的海上力量来加速掠夺、开发和利用海洋,以实现其经济腾飞的战略目标。

海洋的开发热使世界进入了海洋权益斗争的新时期,海洋已经成为国际经济、政治、军事斗争的重要场所和空间。国与国之间的陆上疆界之争一般属于双边之争,而海洋之争往往涉及多国多边的争吵与冲突。因此,海洋权益的争夺往往更容易演化成全球性的危机。对3海里领海线的国际法则提出疑问后的第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3年后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协议的签署、联合国的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出现,表明世界强国之间对海洋权益的争夺一刻也没有停止。发达国家利用其高科技优势,率先向海洋进军,频繁争占、抢夺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海洋岛屿和资源,由此引发的战争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以法律的形式公布美国联邦《大陆架公告》,宣布:“处于公海下、但毗连美国海岸的大陆架底土和海床的自然资源属于美国。”接着欧洲、拉美、亚太各国都仿效美国的做法,将250海里的海底资源置于本国的主权范围。到1958年的联合国第一次国际海洋法会议,有35个国家宣布了自己的大陆架,还有一些国家提出将自己的领海主权范围扩大到200海里。

1982年4月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以130票赞成、17票弃权、4票反对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公约首次以国际法的形式,对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作了具体规定。领海,是指沿海一国的海岸或内水、受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的一定范围海域。国家主权不仅及于此海域,而且还及于此海域的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3条指出:“每一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从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的界限为止。”这就明确规定了领海的最大宽度为12海里。毗连区,是指毗连领海并由沿海国家行使海关、财税、移民和卫生等管辖权的一定宽度的海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33条规定:“毗连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也就是说,沿海国家对12海里领海以外的12海里,仍然拥有行使海关、财税、移民和卫生等管辖权。专属经济区,是指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其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沿海国对此海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享有主权。上述种种规定,将地球上36%的公海变成了沿海各国的专属经济区,使世界公海缩小了1.3亿平方公里。

从理论上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出台,以国际法的形式界定了沿海国家的海洋权益,将大大有利于世界海洋争端的和平解决。然而,让人不可理解的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出现,并没有平息海上争端和海上争战。因为,随着科学的发展,海洋开发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使沿海国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去理解有关条文,通过不同的测算方法尽可能扩大自己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

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意大利、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认为,可以按照海洋法公约将200海里大陆架自然延伸到350海里,这样它们的经济区就达到了350海里。美国由此获得的海洋国土管辖权比它的本土还要大40万平方公里,其陆海总和的国土面积达到了1900万平方公里。但那些大陆架较短的国家,和邻国隔海较近的国家,它们的专属经济区交叉重叠,有的还不足200海里。

一些国家精明地钻国际海洋法中有关群岛制度的空子,占据、加固远海荒岛就等于拥有15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它们举着岛屿同陆地领土同样重要的牌子,先入为主,占为己有。

以美国为代表的英、法、日、德、意等发达国家,以强大的海军实力为后盾,在全球的海域内跑马占地,在各战略要地部署海空重兵,准备随时控制重要海区和他国经济命脉。某些国家公然掠夺他国的海洋资源、侵占邻国的海洋岛屿,有的甚至不惜以战略威胁、军事冲突甚至局部海上战争为代价,达到争得海洋权益的优先和主动地位。据统计,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有关海域划分的纠纷大概有370多处,复杂得使任何国际组织都难以协调和控制。

已经送走的20世纪是海上争夺战空前激烈、频繁发生的百年。抛开20世纪前50年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不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50多年的时间内,以争夺海上霸权和海洋资源为目的的局部的地区冲突和海上战争也几乎从未间断过。据统计,在此期间,有近百个国家先后卷入到150余次军事危机、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之中。这些战争的战火或是直接从海上烧起,或是从陆地引发,接着猛烈地燃烧到海洋。也就是说,在本世纪后50年发生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中,与海洋有关的、有海军参加的战争与冲突占有很大的比例。广阔的海洋上一度战机轰鸣,舰炮怒吼,导弹横飞……

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把“不战而屈人之兵”看做是战略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军事威慑。海军无疑是具备这种世界性的军事威慑力量的。一支强大的陆军只能保持对邻国的威慑力,因为陆军不能随便越过别国领土去攻击另一个国家。而海军舰船能在附近没有基地的情况下发挥远洋作战功能,也就是说,海军可以远离本土越洋去攻击他国。在和平时期,海军舰队可以通过国际性互访、联合演习等非战争形式开展国际间友好往来,以显示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进而达到保卫海洋权益免受侵犯、海洋资源免遭掠夺、海上通道免受骚扰的目的。

由于海军的机动性强,具有远洋航行和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能力,比如当年荷兰、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海上强国都是依赖强大海军开拓海外殖民地的。20世纪90年代海上强国发动的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也进一步证明了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

仔细观察中国的版图可以发现,除北方外,四周均受到高山和大海的特殊保护。在没有军舰和飞机的古代,太平洋、喜马拉雅山、昆仑山便是入侵者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或许正因为如此,中国自古就没有像英国那样重视发展海军,致使在鸦片战争前尚未建成一支国防意义上的海军。这种天然的安全环境,使中国古代的国防失去了海防的功能。当西方的炮来到中国东大门时,中国人却不能在海上同侵略者交战,等待我们的只能是丧权辱国的命运。

在21世纪的战场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将不是一国陆军的数量及其传统作战能力,而是该国的海军及其所拥有的现代作战能力。建立在卫星监控技术基础上的海上远距离导弹精确打击和准确拦截技术,是现代作战能力的重要标志。拥有强大海军和高科技作战手段的美国,不就是通过远距离的海上立体战争袭击利比亚、教训伊拉克、轰炸南联盟的吗?这一切难道不是最好的例证吗?

我国是濒海大国。海洋维系着我们民族的安全与发展。历史上,因为海防薄弱,我们曾经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的毛泽东雄才大略,他通过对中国百年来备受帝国主义侵略凌辱的历史总结,深刻认识到侵略者大都是“从海上来”,于是他在建国之初就提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他还反复强调,要根据工业发展的情况和财政情况,有计划地逐步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并对海军的各项建设给予了很大支持,使我们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就形成了从海上到空中、从水面到水下、从海岛到海岸的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为海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海军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精干、顶用”的海军,规定了海军的防御性战略,对海军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应当说,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和建设,我们的海军同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按照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捍卫国家统一、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使命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同世界强国的海上力量相比,则差距更大。

进入21世纪,中国若不能建立起海上和空中进而达到外层空间的相对优势,就难以拥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正是从这个角度考虑,笔者通过对20世纪海上争战历史的简要回顾,对百年来世界海上强国崛起的历史及其经验进行思考,其目的就是让我们从中探索为我国长期稳定发展创造安全环境的基本道路,以避免重蹈被动挨打的历史覆辙。正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就是笔者编写《世纪海战》的初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纪海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纯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78720
开本 16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36
CIP核字 2013289323
中图分类号 E195.2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5
16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