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世民的盛世经略/华夏帝王大智慧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开元盛世,中国历史上不可不书的一笔浓墨重彩。一个国家的兴盛,带动了一个时代的繁荣。李世民以自己的治世之道为中国,乃至为世界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时至今日,华夏子孙还在沿用着李世民为后世留下的名字——唐人。本书通过传记的方式,勾画出李世民的一生,为读者指点出这位帝王思想的闪光点。

内容推荐

从青年时代起,李世民就表现出超凡的政治才能和领导才能,他积聚自己的力量,为成就一代伟业打下基础。他纳谏如流,体恤臣民,深谙帝王之道。他不仅使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第一次盛世景象,也使西域第一次纳入了大唐帝国的版图。他的文治武功至今仍受到后人的景仰。

目录

第一策 强势起家/1

一、少年出自贵族家/2

二、心高志远如鸿鹄/5

三、成就大业贤妻助/7

四、叛逆思想露端倪/9

五、初显军事才能/11

第二策 顺势建唐/15

一、巧设计逼父造反/16

二、网罗人才图霸业/20

三、师出有名得良机/22

四、夺取西河奠帝业/25

五、世民恸哭醒李渊/27

六、大军直指长安城/30

七、改朝换代演故伎/33

八、为父王肃清障碍/35

第三策 先发制人/39

一、觊觎太子之位/40

二、隐而不显于后宫/44

三、培植势力而自重/46

四、网罗人才占先机/48

五、能屈能伸待时机/50

六、大计已决不宜迟/53

七、玄武门之变/56

第四策 驾驭群臣/59

一、调整人员结构/60

二、礼葬兄弟/64

三、攻心异己化朋党/66

四、招抚豪杰除隐患/70

五、近忠臣而远权臣/72

六、革旧制以防权臣/75

第五策 人才战术/77

一、治国之本在得人/78

二、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80

三、用其长、避其短/86

四、广开耳目求贤哲/88

五、委任责成、各尽其用/90

六、不枉忠诚乃圣明/94

七、不受谗言远群小/96

八、爱惜贤臣至诚敬/100

九、选人标准重才行/103

第六策 从谏如流/105

一、鼓励臣民进谏/106

二、君臣共治海内安/109

三、敞胸怀,纳良谏/111

四、以人为镜明得失/114

五、听谏言,匡救过失/119

六、贤惠夫人言可听/121

第七策 与民休息/125

一、养民以静稳社稷/126

二、增加人口举良策129

三、轻徭薄赋安民心/132

四、长治久安在民富/135

五、赈抚灾民设义仓/137

六、节省民力惠百姓/141

七、赏罚官吏护子民/146

八、爱之如一待万民/149

第八策 革故鼎新/153

一、大刀阔斧裁冗员/154

二、改革宗室破旧制/156

三、隋亡为鉴推新政/158

四、考核官吏有高招/161

五、民族自治归一统/165

六、完善科举制度/169

七、兴学重教育人才/171

八、民族通婚亦可许/174

第九策 文韬武略/175

一、亦兵亦农府兵制/176

二、有备无患勤练兵/178

三、先攻心、后制人/180

四、诱敌深入围歼之/184

五、果断决策败突厥/186

六、以“诈”取胜显智慧/189

七、积极建设骑兵队伍/193

八、恩威并施定高昌/196

九、民族和亲定吐蕃/200

第十策 礼、法之治/203

一、安山东而定政局/204

二、礼治天下定邦国/207

三、约束宗教,为我所用/211

四、刑礼相辅并而行/215

五、儒学为本辅刑法/218

六、完备立法《贞观律》/220

七、法先自治以治人/222

第十一策 偃武修文/225

一、文艺修养利于政/226

二、放眼世界,繁荣文化/229

三、倡儒家以求教化/232

四、学古为今用/235

五、修著国史以正行/238

第十二策 修身治国/241

一、虚心纳谏贵自知/242

二、礼贤下士敬贤达/244

三、王者度量惠臣民/246

四、躬行节俭杜奢侈/248

五、宽仁慎刑治天下/250

六、以礼乐律己/252

七、严格教子父之职/256

试读章节

五、初显军事才能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始称隋文帝。公元618年隋炀帝被杀于江都,从始至终,仅有短短的三十七年。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南陈,结束了自东汉以来四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开创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新局面,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二十年来,杨坚身体力行,勤俭节约,减轻徭役,充实仓廪,关注法令的实施情况,出现了“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的繁荣景象。

隋朝的繁荣景象使国家从文帝时期开始,就储积了大量的粮食、布帛。杜佑就曾说过:“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至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直到贞观十一年,西京府库的储粮为唐所用,尚未用尽。但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却掩盖着农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因为隋文帝杨坚的储积政策是建立在重征赋税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必然会形成一方面是隋王朝的府库充盈,另一方面是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农民陷于极端贫困的局面。

府库的大量储积,不仅未给隋朝带来富强,反而给欲要推翻隋政权的各种势力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这种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的结局,是隋文帝所始料未及的。

贞观二年,李世民准确地对此事进行了论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到了晚年,隋文帝在政治上拒不采纳臣下的意见,独断专横,喜怒无常,执法严酷,又不能信任大臣,大肆杀戮,因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逐渐加深。当然,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还未激化到使政权崩溃的程度。

隋炀帝即位之后,其残暴的统治大大加快了隋朝灭亡的进程。该时期的一系列徭役,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造成了“民不堪命,率土分崩”的局面。

力役、兵役最为繁重的地区当属河北、山东。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这些地区遭到特大水灾,次年又发生旱灾,百姓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于是农民只好揭竿而起,铤而走险,去推翻腐朽的专制统治。据史籍记载,最早出现的农民运动是在大业七年,由邹平人王薄领导的长白山农民起义。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此歌粗犷豪壮,表达了当时农民反抗隋朝暴政;敢于斗争、无所畏惧的精神和气概。 在王薄等农民领袖的号召下,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并掀起了反隋斗争的第一个高潮。.在农民起义的带动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朝贵族杨玄感趁机起兵,于是,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第一次公开分裂出现了。

农民起义军的发展,促使统治阶级内部进一步分化。许多地主势力乘机起兵,豪强武装遍布各地。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雁门之围战役爆发。李世民跟随身为隋将的父亲李渊来到太原,镇压甄翟儿起义军。在先后两次战争中,李世民勇敢机智的军事才能锋芒毕露。

大业十一年四月间,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于是李渊携家眷到达河东。同年八月,隋炀帝巡视北边,中途突然遭到突厥始毕可汗数十万骑兵的围攻,由此发生了一次戏剧性的事变。

隋朝时,突厥是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早在西魏时期,突厥势力逐渐强大,其势力范围“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不断侵扰着边境。然而到了隋朝初年,突厥势力逐渐衰落,分裂成东西两部,在西面的为西突厥,在东面的为东突厥。在实力雄厚的隋朝面前,近二十年未敢南侵,让中原人过了一段无外敌袭扰的日子,这段时期是隋朝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杨广统治残暴,内政腐败,连年用兵,东突厥又趁机迅速强大起来,一时成为隋朝在北方的重大隐患。

隋炀帝被始毕可汗围困于雁门的重大事变,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雁门郡共辖城池四十一座,此时已被突厥攻占了三十九座,只有雁门和崞县二城没被攻破。

这一天,隋炀帝杨广一行过了雁门关(今山西省代县),往北进入牧区,正放眼欣赏旖旎的草原风光,忽见远处急驰而来两匹快马,眨眼间来到面前,从马上跳下一位突厥打扮的人,呈给杨广一封密信。

杨广展开书信,原来是义成公主亲笔写的。义成公主是杨坚宗室的女儿,即杨广的侄女,当年隋文帝杨坚把她许配给突厥酋长启民可汗,结为姻亲。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启民可汗病亡,他儿子咄吉即位,称作始毕可汗,按部落原始婚姻风俗,义成公主又成为始毕可汗的可贺敦(妻子)。

如此一来,杨广与突厥酋长始毕可汗也是亲戚了。但是,杨广竟无事生非,鼓动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没与他哥哥作对,不曾想叱吉没并不和杨广一条心,而将此事告诉了哥哥,始毕可汗大怒,遂与隋朝断绝了往来。

始毕可汗听说杨广此次出行只带领了两万禁卫军,便召集几十万兵马,打算围攻隋炀帝。义成公主担心隋朝没有防备会吃亏,便写信向叔父杨广密报这个消息。

看罢义成公主的信,杨广吓得立即往回返,哪知刚进入雁门关,始毕可汗即率大军追了过来。由于突厥大军全是骑兵,速度极快,烟尘滚滚而来,转眼间兵临城下,将小城雁门关围了个水泄不通。

杨广壮着胆子,登上北城楼察看敌情,见突厥骑兵众多,一眼望不到边,顿时吓得他冷汗直流。就在此时,突厥士兵一齐往城楼上放箭,正巧一支箭射中杨广头上的皇冠,吓得他扑通一声坐在地上,情不自禁地失声大哭起来。

直到哭够了,杨广才想起召集大臣们商量退兵之计。有人提出让皇帝带三千骑兵突围,但遭到大部分人反对,认为三千骑兵要突破几十万大军,尽管并非没有可能,但凶多吉少,风险太大,应该派人到四方调兵救援,再派人去突厥向义成公主求救。

大臣樊子盖提出不如先坚守城池然后再征四方兵救援的建议。隋炀帝听从他的意见便把诏书系在木头上,投入汾水,顺流南下,命令各地募兵前来援救。

当时,李世民正值十八岁,已应募入伍,隶属于屯卫将军定云部下,在五台山脚驻扎,此时他向将军定云建议:始毕敢举兵冒犯天子,必定认为我们的援军无法及时赶过去营救。不如我们白天挥舞旌旗数十里不绝,夜里则以钲鼓相应,虚张军容,突厥一定会以为我们的救兵已经到了。到时他们一定望风遁去。不然他们兵多,我们兵少,若悉军来战,我军必不能支。

李世民采用的疑兵之计,也就是在一时无法集结援军的情况下,制造假相,虚张声势,吓退敌人。

定云将军采纳李世民之计,立即制作旗帜、筹集钲鼓,短短三天时间,五台山脚下便处处飘扬着隋军的旌旗,夜里则鼓声阵阵,不绝于耳。

始毕可汗得到侦察而来的消息,果然中计,以为隋朝来了大量援军,不禁心虚起来。义成公主也派人向始毕可汗报告,说突厥有紧急战事,让他立即返回。于是,始毕可汗撤兵回府。在这次战役中,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已初露峥嵘了。P11-1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世民的盛世经略/华夏帝王大智慧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东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59303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21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