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印本书籍对于北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从北宋古文运动这一特殊现象,研究书籍刊刻通过何种途径或方式影响了宋代文学活动。
全书分为“五代十国至北宋:印刷文化传承”、“北宋的书籍刊刻”、“北宋印本书籍的传播与接受”、“北宋印本接受与文学”这四编进行了介绍。
图书 | 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围绕“印本书籍对于北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从北宋古文运动这一特殊现象,研究书籍刊刻通过何种途径或方式影响了宋代文学活动。 全书分为“五代十国至北宋:印刷文化传承”、“北宋的书籍刊刻”、“北宋印本书籍的传播与接受”、“北宋印本接受与文学”这四编进行了介绍。 内容推荐 印本书籍对于文学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书围绕“印本书籍对于北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从北宋古文运动这一特殊现象,研究书籍刊刻通过何种途径或方式影响了宋代文学活动。 众所周知,唐宋两代都有古文运动,然而从历史上看,北宋的古文运动相比于唐代古文运动似乎更为成功。这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呢?原因当然可以总结很多,但是我们更要注意雕版印刷在北宋的兴盛推广,正是两次古文运动有所区别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由于印本书籍在北宋的大量存在,造成北宋文人相比于唐代文人,一方面拥有更多的书本获取渠道,宋人书籍阅读的范围也更为广博。由此,客观上造成北宋拥有比唐代更为普及的平民阅读和创作群体。另一方面,因为北宋科举录取人数及文人创作的数量大大超过唐代,识字文化阶层的扩大直接导致了文人作品拥有更大量的、更大范围的读者。作者群与读者群的数量与层次差异,正是唐宋两次古文运动最大的区别。 目录 引论 印刷术影响文学 第一编 五代十国至北宋:印刷文化传承 第一节 五代藏书与印刷传统 第二节 五代科举对书籍印刷的影响 第三节 五代十国印刷文化的传承 一、五代时期江南的政治经济形势 二、五代时期江南的印刷材料 三、江南三国的特殊印刷资源 四、北宋对五代印刷传统的继承 第二编 北宋的书籍刊刻 第一节 北宋“重书崇文”风气的形成 第二节 北宋科举教育与书籍刊刻 第三节 北宋书籍文本刊刻 一、北宋印刷的制度保证 二、北宋印刷的技术保证 三、北宋书籍刊刻的兴盛与繁荣 第三编 北宋印本书籍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北宋印本书籍的传播 一、北宋印刷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二、北宋四部书籍印本概况 三、北宋印本书籍传播的方式与渠道 第三节 北宋文学理念的传播与接受 一、北宋文人士风演变及文学审美取向 二、宋诗“平淡”理念的确立与传播 第四编 北宋印本接受与文学 第一节 北宋印本与文学关系辩证——以北宋古文为例 一、书籍刊刻与文学的互动关系 二、北宋古文理念的确立 第二节 北宋印本书籍与古文运动之关系 一、北宋古文印本书籍的传播与接受 二、北宋印本传播与古文运动之关系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北宋刊本查考书目编号表 后记一:魂的飞扬 后记二:绣山观鱼 出版鸣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苏勇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808060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80 |
出版时间 | 2010-12-01 |
首版时间 | 2010-12-01 |
印刷时间 | 2010-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8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S8-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2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60 |
宽 | 184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