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怒放的圣开列(赫哲之歌三部曲之一)
内容
编辑推荐

哈英所著的《怒放的圣开列》(“圣开列”是赫哲语,即红杜鹃花),描写赫哲族人民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军阀统治时期的生活与斗争,结合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再现了赫哲民族在清朝和民国两个历史时期真实的生存面貌,同时展现了赫哲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内容推荐

哈英所著的《怒放的圣开列》是“赫哲之歌”三部曲的第一部。《怒放的圣开列》是以一个盲艺人(伊玛堪歌者)为线索,以一个普通渔民家庭的悲惨遭遇为主线,结合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再现了赫哲族在清朝和民国两个历史时期真实的生存面貌,同时展现了赫哲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在艺术方法上,作品有着比较浓郁的民族特色,对赫哲族的生活(渔猎)、习俗(祭江、节庆、婚丧)、语言和宗教(萨满教),以及对民族文学艺术等的描写,都比较鲜明和真实地反映了赫哲民族的特点。另外,作品在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历史环境描写方面,也比较开阔和深入。没有局限在对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和一个历史事件,进行简单孤立的描述,而是把赫哲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放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来描写,把赫哲族的命运同当时的整个时代、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更具有了一定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可读性。

试读章节

公元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这是四月里的一个早晨,春天的脚步尽管姗姗来迟,连续几天的寒流,仍然在这片塞北的大地上肆虐,但是,乌苏里江流域的这片一望无边的沙克杰草原,还是应时地呈现出一片嫩绿。不怕冷的青草和小野花,在向阳的丘陵上、在低缓的土崖边,像春泛的江水一样,铺满了这片大地,而且绵延到了很远很远的大顶子山下。

春天呵,又一次来到了赫哲人的家乡。

天空蔚蓝,大地广袤。这会儿,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斜刺里飞出一只鹰隼,在和煦的阳光里,它拍打着翅膀,凌空翱翔。这只骄傲的阔里,昂首搏击长空,俯身鸟瞰大地,引颈傲啸天外。它一会儿展翅高飞,一会儿骠掠低迴,把它矫健的身影,投映在这片北国莽莽的原野上。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风尘仆仆的青年人,手里牵着一匹黄栗色牡马的缰绳,后背上背着一柄三弦琴——库姆罕盖,正一步步地向这里走来。

不远处泛青的灌木丛里,一只野雉大概是听到了人的脚步声,“扑噜噜”地飞起来,一身斑斓绚丽的羽毛,在春天的阳光里闪闪发光。它拍打着双翅,“嘎刺刺”地叫着,然后拖着长尾巴,流星似地落在远处于草堆里去了。紧接着,不知道又从哪儿惊起了一支小獐子,它兴冲冲地从远处跑过来,眨动着一双明亮的黄眼睛,机警地朝四下里望了望,扭回头又活泼泼地跑开了,灌木丛中留下了一条忽隐忽现的身影……

青年人牵着马走上一道漫岗,料峭的春风挟着丝丝的凉意,和一股糅合着泥土气的野花清香,扑面而来。他伸手抹去额头上些微的汗水,一双乌黑明亮的眼睛激动地眺望着四周。举目是莽莽山野,天穹深邃高远,春风带着哨音低低地吹过脚下茫茫的草原,四下里一片空灵澄静。他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是怎样一块土地啊,它是如此蛮荒、寥廓、苍凉,但又是如此的壮美、广袤、深沉。青年人取下了头上那顶卷沿圆顶狍皮帽,用手轻轻地摩挲着插在帽沿上的一只洁白天鹅翎毛,两道浓眉下面,乌黑明亮的眼睛里燃烧着火热的激情,他深情地吟诵道:

“啊啷!——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雉飞到饭锅里。美丽富饶的乌苏里啊,我们赫哲人的家乡!”

青年人惬意地呼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忽然,在静寂清冽的空气里,他嗅到了一股轻微的幽香,这是花的香气。他朝四处张望,原来是圣开列①绽放了。它一丛丛、一簇簇地生长在周围坡地上,生长在蛲岩下、草滩里、碎石旁。有的枝头叶脉间还残留着冰凌和积雪,可是花蕾却已在含苞,在怒放。它灿若云霞,殷红似血,掩映在深郁的绿苔和残存的冰雪之中,在春风里轻轻地摇曳。它没有俗艳的花色,也没有媚俗的芬芳,但却像一滴滴殷红的热血,播撒在乌苏里江流域的大地上,精神抖擞、生机盎然,迎接着北国的春晓……

看到这里,青年人怦然心动了一下,圣开列那挺拔不屈的精神,多么像现在战斗在大顶子山上的卡坦哈赫和伙伴们啊。一个触动他伊玛堪②歌者灵感的“火花”,在他的心头一闪而过,让他心有所思、心有所动。这眼前的一瞥,虽然时间短暂,但怒放着的圣开列的形象,却清晰地铭刻在了他的心里。

这时,青年人身旁的黄栗牡马把脖颈伸了过来,亲热地磨蹭着主人的臂膀。他转过身去拍了拍它的长鬣,兴奋地说:

“喂,好伙计,我们现在回来了。这些天我们俩长途跋涉了几百里路,你跟我一样,都累坏了吧?不过,今天我们到家了。”

黄栗牡马扑闪着黑晶晶的眼睛,两只竖起来的耳朵掣动了几下。它常年跟随主人转战在乌苏里江流域,好像能听懂主人说的话,青年人的话刚一落音,它就引颈“咴咴”地长嘶了两声,似乎在应答。接着,它又吹圆了鼻孔,“噗噗”喘起粗气来。它脖颈上的短毛卷曲着,隐隐在渗着汗水。

青年人想起来黄栗牡马应该渴了,他随即松了一下马嚼口。忽然,他拍了下脑门,一下子醒悟过来:自己竟然忘记了看一眼日夜思念的玛沐——蓝色的乌苏里江。他忙抬起头来,扬手搭在眉梢,遮挡住初升的太阳,跷起脚尖,急切地朝前方眺望起来。严冬的这几个月里,青年人虽然身在大顶子山上,但乌苏里江那叮咚的流水,却时时流淌进他的梦里,让他感到无比的亲切温馨;而那江水的澎湃涛声,又常常把他从梦中唤醒,催他去投入战斗。现在,他跷起脚尖终于看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大江了,在前方,在沙克杰草原上,那宽阔、雄浑的乌苏里江就在那里。

青年人匆匆给黄栗牡马松开马肚带,摘下了马嚼子,他没有给它绊上马脚,任凭它自己在附近啃啮青草、到水边去喝水,他自己大步冲下漫岗,朝前方的大江奔了过去。

前面是幅怎样壮丽的江水长卷啊,朝霞好像在着意装点着乌苏里江,天鹅绒般的江水,推送着尚未融尽的块块浮冰,像朵朵白云似的在水面飘过,微波荡着涟漪,闪着金子般的霞光。岸边巍巍的大顶子山,群山起伏,层峦叠嶂。再眺望水天连接处,就是那座终年被积雪覆盖的山巅——玛尔发峰。它云雾缭绕,崔巍嵯峨,山岳相拱,玉柱擎天。倒映在澄碧的江水中,它像一位慈祥的老人,俯视着眼前的江水,而乌苏里江深沉碧蓝,春风吹送,浩浩荡荡正奔流东去。

青年人站在岸边,任清冽的江风吹乱他头上的黑发。听大江澎湃的涛声,强烈地扣动了他的心弦。他凝望着瞬息不停的江水,一股沸腾的激情在他的心胸涌动。他戴上狍皮帽,面向大江屈膝跪下右腿,两手掬起了一抔江水。赫哲民族的历史,如同眼前的这条激流一样,一浪一浪地展现在他的面前,冲击着他的胸口,激荡在他的心头。

蓝色的乌苏里江啊,你是赫哲人生命的摇篮,你不知存在了多少年,流淌了多少代。你冲豁了高山,越过了峡谷,流进了平原,一路呐喊,一路欢歌而来。在你的怀抱里,勤劳纯朴的赫哲人生息和劳动在这里。人们喝着乌苏里江的水,吃着乌苏里江的鱼,穿着乌苏里江的鱼皮缝制的鱼皮衣。赫哲人的部落就像珍珠一样,点缀在乌苏里江辽阔的土地上。

乌苏里江又是赫哲人勇敢抗争的历史见证。当年,清朝统治者为了征服赫哲人,先后对赫哲地区十七次用兵,血腥屠杀了成千上万善良的百姓。可是为了自由,赫哲人的反抗像面前的大江一样,一浪接续一浪,始终没有停息;当沙俄罗刹鬼的铁蹄,野蛮践踏了这块土地的时候,赫哲人同汉族、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兄弟一道,曾经奋起进行了拼死抗击。如今,奢侈淫逸的朝廷又在敲骨吸髓地压榨赫哲人,逼迫赫哲人缴纳沉重的贡赋,人们在卡坦哈赫的带领下,正在跟官府展开英勇的斗争。

乌苏里江具有庄严、雄伟、壮阔的品格,赫哲人具有勇敢、坚强、不屈的精神。这高耸入云的玛尔发峰,就是赫哲人傲然挺立、从不屈服的光辉象征。想到这里,青年人的胸中油然激起了千朵浪花,万顷波澜。他俯下头去,一口喝下了捧在手窝里的水。这清凉的家乡水,像乳汁一样甘甜,像美酒一样香醇。一滴从指缝问渗出的水珠,闪着珍珠般的光彩,滴落在他脚下肥沃的黑土地上。

就在这个时候,在跟大江并行的远处官道上,隐约传来了马铃儿的叮哨声和铁箍车轮碾轧路面的辚辚声。青年人身旁的黄栗牡马不再低头饮水了,它“扑噜噜”连连打着响鼻,警惕地抬起头来。

青年人站起了身,他甩了甩手上的水珠,那双乌黑明亮的眼睛,警惕地朝西边官道上望过去。这是一条从依兰哈拉方向来,通向乌苏里江下游各地的驿道。此时,在这条由沙土和碎石铺成的路面上,有一辆由瘦骨嶙峋的老马拉着的大车,正缓慢滞重地朝这边走来。马蹄慢吞吞地踢打着路上的石子,大车左右不停地颠簸着,发出有节奏的、轻微的轧轧声。在这苍凉的山丘和莽原上,此时只有那个赶车人和他那辆大车在艰难地跋涉。渐渐的,那马、那车、那人朦胧地出现他的在视野里。随着那大车的临近,一支《嫁令阔》也断断续续地从大车上飘送过来。

青年人站在江边,他还在警惕地张望着,听到那十分熟悉的曲调,他心里想:“唔?——原来是个过路的那尼傲呢。”他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他从大顶子山下来这些天,看到家乡的山水和乡亲,甚至听到几声乡音,都让他备感亲切。

P1-3

序言

赫哲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的三江流域,是我国北方唯一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清朝以前,赫哲族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氏族组织阶段,但已有阶级出现,进入民国后,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民族组织名存实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对赫哲族采取灭绝政策,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人口已锐减到300人左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扶持下,赫哲族重获新生,目前整个民族人口已增加到近5000人,赫哲族正在与全国各兄弟民族一同跨入社会主义新时代。

我国近现代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反抗压迫、不畏强暴、救亡图存的抗争史。赫哲族在这个历史时期也经历了从被压迫、被奴役已至濒于灭亡和奋起反抗并重获新生的涅槃历程。为展现这一历史时期赫哲民族的生活和斗争全貌,文学作品“赫哲之歌”三部曲(《怒放的圣开列》、《布尼拉乌的烈火》、《啊,“巴拿·火伦”》),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真实地反映了这一阶段赫哲族的历史进程。

本书是“赫哲之歌”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是以一个盲艺人(伊玛堪歌者)为线索,以一个普通渔民家庭的悲惨遭遇为主线,结合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再现了赫哲族在清朝和民国两个历史时期真实的生存面貌,同时展现了赫哲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在艺术方法上,作品有着比较浓郁的民族特色,对赫哲族的生活(渔猎)、习俗(祭江、节庆、婚丧)、语言和宗教(萨满教),以及对民族文学艺术等的描写,都比较鲜明和真实地反映了赫哲民族的特点。另外,作品在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历史环境描写方面,也比较开阔和深入。没有局限在对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和一个历史事件,进行简单孤立的描述,而是把赫哲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放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来描写,把赫哲族的命运同当时的整个时代、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更具有了一定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可读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怒放的圣开列(赫哲之歌三部曲之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哈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165271
开本 16开
页数 5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15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32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64
187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9: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