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代哲人冯友兰/中国学术大师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中国公学当时开设了一门被后来称为形式逻辑的课程,这门课程在当时并不是主修课。形式逻辑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初创立的,后来经过修正和完善,在西方两千多年来一直沿用不变。形式逻辑是西方文化中独有的,印度的因明学虽然和它比较接近,但远不及它精细和缜密。在中国,自墨家式微之后,形式逻辑就几乎完全消失了。这门课程对冯友兰的影响很大。对中国文化已经深有体悟的冯友兰,一下子就被这门和中国文化迥然不同的课程吸引了,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连教他这门课程的老师也不懂得什么是逻辑,只是把逻辑教科书当做英文来教。可冯友兰却把它当逻辑学来学,还把课本上很多练习题都从头到尾认真地做了。对逻辑学的兴趣引起冯友兰对哲学的爱好,尤其是西方哲学情有独钟,“我学逻辑,虽然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但是这个开始引起了我学哲学的兴趣。我决心以后要学哲学。对于逻辑的兴趣,很自然地使我特别想学西方哲学”。这是冯友兰接触西学的开始,也是冯友兰学习西方哲学的起点。

哲学是一种反思性的科学,一门间接性的学问。通常人们说,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言外之意,就是说,只有首先学习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备一定的知识以后才能学习哲学,或者起码有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体验后才能学习哲学。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人生体验,只停留于对机械的教条的死读硬背上,学到的所谓“哲学”也充其量也只是口耳之学。因此,学习哲学即便是“科班出身”,也只能是“半路出家”,没有一开始就学哲学并能把哲学学好的。在现代西方,要么是从科学进入哲学的,如波普尔等一大批有自然科学背景的科学主义流派的哲学家;要么是从文学进入哲学的,如萨特、叔本华等一大批有人文科学背景的人本主义流派的哲学家;要么是从逻辑或数学进入哲学的,如罗素、胡塞尔等;要么是从法学或社会科学进入哲学的,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现代的哲学家,情况大致也是这样,不过也有着特殊的地方。中国近代自然科学一直难产,自然科学家也就很少,从自然科学进入哲学的,在20世纪初期基本上是没有的。中国现代从事哲学研究并能有所建树的,一是从佛教进入哲学,如谭嗣同、梁漱溟和熊十力等;一是从政治进入哲学,如李达、艾思奇、杨献珍等;一是从逻辑进入哲学的,如金岳霖、冯友兰等。就20世纪新儒家而言,梁漱溟、熊十力是自佛教进入哲学的,因袭着“援佛人儒”的旧路子;而冯友兰是从逻辑进入哲学的,开辟了“援西人中”的新途径。

在没有到上海中国公学读书之前,冯友兰就有较为深厚的国学功底,对传统文化深有涵蕴与体悟,因此,一旦遇到和中国文化迥然不同的逻辑学,一开始就看到它的独到之处;更为难得的是,他没有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思想框架来排斥它们、拒绝它们,而是敞开心扉去接受它们,倾注心血去学习它们。冯友兰眼界的开阔,胸襟的开放在这个时候已展现出来。他哲学思想中那种海纳百川、贯通中西、熔铸古今的品格在这个时候已经确立起来了。

在上海公学读书期间,冯友兰享受的是官费,河南省每年给他二百两银子,母亲还不时接济,经济上虽然不十分阔绰,也已经是很宽裕了。上海当时是十里洋行,到处灯红酒绿,歌舞喧闹,可以说是花花世界。但冯友兰并不为之所动,他把自己课余的时间消磨在逛书店和看书上,把自己剩余的零钱花费在买书籍上。他不仅买了一些新出版的畅销书,还买了一些大部头书,如百衲本《二十四史》等。这是冯友兰自己购书藏书的开始。冯友兰一生自奉甚简,不饮酒、不抽烟,穿戴不讲究,饮食不挑剔,唯一的嗜好就是购买书籍和收藏兵器。冯友兰不是收藏家,而是学问家、思想家,他是为读书、为写书而买书的。虽然经过抗战时流离失所和运动时抄家破坏,但连年积累下来,也藏书数万卷,以至后来三松堂内书满为患,发生书和人争房子的事情。他的女儿、著名作家钟璞长期生活在他身边,就既有“乐书之雅”和“读书之勤”,又有“恨书之恼”和“卖书之烦”。

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期间,冯友兰的母亲在家操持家务,为了不影响冯友兰读书,家里有什么事情也不告诉他。1913年春天,冯友兰的结发妻子吴淑贞患病不治而亡。也许吴淑贞是吴清芝侄女的缘故吧,吴太夫人自作主张,郑重地把她安葬在冯氏祖茔、自己丈夫坟墓的右下手。为了不耽误儿子的学业,她没有写信告诉冯友兰。暑假放假回家时知道妻子去世,冯友兰感伤不已,可也无可奈何。吴太夫人遇事干练果断以至如此!更显得吴太夫人干练刚烈的是她临大难而不畏惧。自清宣统元年(1909)春天到宣统三年(1911)冬天这段时间,唐河境内土匪成群,刀客横行。冯友兰的伯父冯云异作为一方乡绅,受乡党邻里的推举,请求县里发兵剿匪,并带领乡勇族人守寨卫家。这就被土匪头目王八老虎视为深仇。他扬言要踏平祁仪,血洗冯府,致使冯家一夕数惊。为避免发生意外,冯云异带领全家人逃到山中避难。可当时冯台异还没有下葬,灵柩还停在家里。吴清芝执意不肯离开,誓与夫君灵柩共存亡。她独自一人,日夜守护在夫君的灵柩旁。在一个深夜,月黑风高,王八老虎带着几个喽哕,潜入冯府。让他意外的是,冯家大院素灯高挂,大门洞开。他想,冯家举家逃走,虽然捉不到绑票,抢不到金银细软等贵重的东西,可抢些值钱的家具也可以,总不能空手而归。于是走进大门,穿过厅堂,走进后院,蹑手蹑脚走近正堂,只见正对着大门停放着一口棺材,一盏灯在棺材前面摇曳不定,忽明忽暗。他知道这是冯台异的灵柩停在家里没有出殡。没有见到活人,只见到一口装着死人的棺材,他就觉得倒霉和害怕。可定眼仔细一看,只见棺材的旁边端坐着一个人,是男是女也看不清楚。王八老虎被吓呆了,还以为是冯台异显灵啦。恰在这个时候,落在门外银杏树的猫头鹰听到动静,一声惨叫,吓得王八老虎毛骨悚然,连滚带爬地离开冯府。待实情传开以后;人们对吴清芝更加肃然起敬。王八老虎知道后,也为之折服,从此再也没有觊觎和骚扰冯府。冯友兰回忆此事时说他母亲:“盖其临难不苟免之志亦昭昭也。”

P37-39

目录

第一章 祁仪少年

第二章 随父就读

第三章 公学读书

第四章 求学北大

第五章 留学美国

第六章 初归国门

第七章 安身清华

第八章 南渡岁月

第九章 贞元六书

第十章 美国讲学

第十一章 接受改造

第十二章 据理抗争

第十三章 “文革”罹难

第十四章 烈士暮年

内容推荐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对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诸多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伟大学者。他的一生仅差十年便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而这个世纪恰恰是人类历史上光明与黑暗、真理与缪误、理想与强权、科研成果与愚昧激烈搏斗的世纪。从历史的角度说,冯友兰先生经历了剧烈冲突而又充满希望的世纪。从人生的角度说,他又是一位饱经事变、历经坎坷的历史见证人。他是怀着哲学家的冷峻和对人类爱怜的真心,怀着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无比执着的追求而奋争的。他的人生旅程完全是用生命作燃料进行着不懈努力与拼搏,不断地思考与创作;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永恒的怀念。

本书以生动的文笔再现了冯友兰的一生,揭示了他曲折的心灵历程,阐述了他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

本书是唯一一部由冯友兰后人授权撰写的传记。

编辑推荐

冯友兰是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也是继往开来、具有国际声誉的一代哲人。他毕生以研究哲学、培养人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以《贞元六书》为其思想成熟的标志,建构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学体系。这部传记把冯友兰置身于广阔的时代当中,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他的人生历程,栩栩如生地还原了他坎坷多难的一生,条分缕析地阐明了他的学术思想的形成。本书材料翔实,语言流畅,结构宏阔,文采盎然,是前所未有的一部高水平的冯友兰传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代哲人冯友兰/中国学术大师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战国//王仁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82543
开本 16开
页数 3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8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61.5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2:17:14